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聚落与变迁--寻找中国民族乡村的典范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汪榕
出版社 云南美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共十篇,每篇三个村,聚焦族群聚落的一个维度。用“聚落”作为贯穿始终的红线,串接起民族迁徙、生存、转型、发展中的十个维度——“血缘”“迁徙”“生计”“经营”“分配”“智慧”“博弈”“艺术”“信仰”“家园”。十个词,二十个概念,凸显的是云南散落、聚合在坝子、河谷、高山、雨林中的不同族群在大地上的栖居历史与当下。在对三个村落相对客观地叙述基础上,作者用“离离”“跋涉”“无事”“营营”“和睦”“协调”“平衡”“无用”“规仪”“连接”为题,用女性特有的视角和学理性语言进行总结。一句概括性的提炼、三个村落的叙写、一段学理性的思考、十个部分,一个前言、一个后记。
目录
前言——我们,为什么还在一起?
聚落是血缘
基于家族、族群、群体建立的共同体
消逝的长房
祖母屋的故事
泷水岩村的蜕变
离离
聚落是迁徙
基于自然资源的获取与生存之法
大家来“目瑙纵歌”
哈尼族的寨门
新安所的一条枪
跋涉
聚落是生计
基于对自然和社会法则的顺应
绕山十年
爱花爱笑的民族
茶是哈尼族人生最初的味道
无事
聚落是经营
基于聚落的对外经济交往与积累
云端里的古镇
小炉匠走四方
穷走夷方急走厂
营营
聚落是分配
基于传统地方社会的资源共享与利用
与蒲尼人的战争
大江大河之间
石洞村出世
和睦
聚落是智慧
基于聚落营建的地方性知识与智慧
山水的报答
古城的从容与疏朗
一群人,一个村
协调
聚落是博弈
基于聚落利益导致的群体识别、强化与分化
双廊!双廊?
一个空间,两种生活
慕善之痛
平衡
聚落是艺术
基于聚落布局与单体建筑的审美创造
与大山共舞的村落
瑞丽江畔大等喊
人间好时节
无用
聚落是信仰
基于规则与律令的禁忌与风俗
本主,接了千年,送了千年
有人拈花,有人微笑
噶丹,松赞林的肃穆
规仪
聚落是家园
基于聚落的情感联系与社区氛围
典范的中国乡村
永建乡的伊斯兰风情
鲜鱼、乳扇、生皮、白族人家
连结
后记
序言
乡村,一本读不尽的大书
中国是个乡土社会,乡土社会就是中国。我们生于斯
,长于斯,回归于斯,上溯三代,今天的中国人,每一个
都来自乡村。现代中国也是从乡土里走出来,乡土社会是
中国文化的根基。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曾这样写
到:“任何一个到中国乡村里去观察的人,都很容易看到
农民们怎样把土地里长出来的,经过人类一度应用之后,
很小心地又回到土地里去。人的生命并不从掠夺土地中得
来,而只是有机循环的一环。甚至当生命离开躯壳,这臭
皮囊还得人土为安,在什么地方出生的,回到什么地方。

城市化仿佛是人类的终极目标,西方社会几百年的城
市化进程,中国用了短短的半个世纪,就在乡村中矗立出
无数的大中小城市,将几亿中国人从乡土社会中拉出来,
进入“繁华”的都市,进人工业、后工业社会。乡村聚落
与变迁背后,隐含的是中国乡土社会的裂变、建构和重构
,伴随其过程的是兴奋、躁动、狂热、不安和阵痛。在城
市几百米高的写字楼中,在电脑前,在城市拥堵的车流中
,穿梭的人们似乎已嗅不到乡土社会的气息,看不到乡土
社会的踪迹。但我总觉得:中国仍然还是个乡土社会,乡
村生活、族群血缘、乡村人情世故就在我们身边,并不遥
远,挥之不去。
乡村社会于我并不陌生。45年前,父亲被下放到今天
滇西北的一个村小学教书,母亲与七岁的我随父亲到了这
个“大村”,开始了我的乡村生活。这是民族迁徙通道上
一个典型的军屯时代的村落,是个有上千户人家的大村。
有施、辛、高、杨、周几个大姓,村落的布局是典型的防
御型布局,东边毗邻一条大河,东南西北中,设东营、南
营、西营、北营、中营。五个营互为犄角,相互呼应,东
南西北各营之间是荷花田、梨园、稻田,外围是肥沃的土
地环抱。学校是在村边一个大院的基础上改建的,没有更
多的教师宿舍。在村里租了一施姓人家的三间屋。在这个
白族地区典型的四合院里,少年的我开始了我的乡村生活
。与农村孩子一起上学、一起上山拾柴火,一起在乡场的
草垛里玩耍,清澈见底的小溪中围塘摸虾子。体味到青黄
不接农村饿肚子的艰难,也感受过收割大谷子,吃新米时
的快乐,迎亲队伍的打闹,闹新房中,寓教于乐的中国传
统性教育,入土为安的葬礼中中国人厚重的家族、血缘文
化的尊崇,新生命诞生时对生命和传宗接代的礼赞。从小
城到乡村,从乡村回返小城,从小城到城市,走出去,走
进去,再走出来,记忆中的比较,生活中的体悟。多年来
在田野中行走,一路走、一路对比,少年时曾生活过的乡
村总在眼前,嗅得到乡土的味道,看得见乡村的纹路,听
得见乡村的声音,看得见霜冻黑土中的麦苗……
同事汪榕近日送《聚落与变迁——寻找中国民族乡村
的典范》一书稿。工作之余,细细品读。在阅读中,几十
年在田野行走中曾经与我交集过的村落又清晰地在我眼前
、心中活泛起来。书中对30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村落的
“叙述”,不时把我从所谓的“理论”和“业绩”中拉出
来,与乡土、村落、自然、亲情、血缘、归宿、生命进行
对话。简洁平实的叙述与日常生活的真实形成强烈冲击,
不时让我跳了起来,离开书桌,不敢再读下去,意识流的
表现手法和人类学深层描述隐含的现实问题又把我拉回文
本之中,时断时续,10多万字的文本,竟也花了20多天的
时间,才阅读完毕。作者对30个村庄的散点式的白描,给
予我的不是抒情式的享受,而是对一个不断行走在田野学
者的拷问和鞭打。
兴许作者的学科背景是汉语言文学,又长期从事过新
闻、媒体、文学创作,《聚落与变迁——寻找中国民族乡
村的典范》从书名、目录到文字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治学的
风格与颇具艺术叙写的温度,可否概括为“有温度的叙写
与拷问”。全书十篇,每篇三个村,聚焦族群聚落的一个
维度。用“聚落”作为贯穿始终的红线,串接起民族迁徙
、生存、转型、发展中的十个维度——“血缘”“迁徙”
“生计”“经营”“分配”“智慧”“博弈”“艺术”“
信仰”“家园”。十个词,二十个概念,凸显的是云南散
落、聚合在坝子、河谷、高山、雨林中的不同族群在大地
上的栖居历史与当下。在对三个村落相对客观地叙述基础
上,作者用“离离”“跋涉”“无事”“营营”“和睦”
“协调”“平衡”“无用”“规仪”“连接”为题,用女
性特有的视角和学理性语言进行总结。一句概括性的提炼
、三个村落的叙写、一段学理性的思考、十个部分,一个
前言、一个后记。结构十分完美,多少会让人想起但丁《
神曲》神奇而又充满宗教象征意义的结构。
汪榕的文字很有画面感,在文本中有大量这样的叙写
,如“只是很多土掌房已经显得老旧,有几幢损毁十分厉
害,顶部的土夯屋顶已经坍塌,露出黑黑的无人居住的屋
洞,一些房屋顶部加盖了一层石棉瓦,用砖头搭成倾斜的
简易坡顶……”“在红河县哈尼族蘑菇房的火塘边,哈尼
族老人举起一碗酒,放到嘴边咂一口,古老的故事就开始
讲述,祖先与外族的争斗,那些吃过的亏、受过的苦、得
到的教训,都在故事里一点一点地潜移默化在听故事的后
人心里”。读到这些叙写,有两幅画、一首诗就会浮现在
我的眼前。两幅画,一幅是梵高的《农鞋》,一幅是现实
主义画家米勒的《喂食》。一首诗是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
义诗人华滋华斯的《孤独的割麦女》。在汪榕的字里行间
,也有着满满的人文关怀,但少了海德格尔为《农鞋》写
下的那段文字的料峭和沉重,多了些生活的画面、大地的
温情、家园的温馨。
这些年读了不少民族学著作与文章。民族学讲故事,
深度描述的研究方法在他们的研究成果中总感觉相对刻板
,文本中似乎总缺少点什么。阅读汪榕的文章,细细想来
,最可贵的一点就是人文关怀和学者的良知。没有了学者
的良知和人文关怀,看到的是一堆数字、写进去的是没有
温情的事件、缺少的是严谨学术拷问背后的关怀,更不可
能有创新和理论建树。
今天的中国乡村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裂变,背负着厚重
的历史,在所谓的现代化道路上摸索、跋涉,正如但丁在
《神曲》开篇中描述的一样,远远的透露出曙光,要走向
光明,穿过黑森林,需要在理性的引导下,穿过地狱,认
知现实,需要经过炼狱,战胜自己,需要信仰,找到人类
的终极目标。今天中国的学者,兴许还没有能力建构宏大
的文化学、人类学的理论,但却需要回归田野,寻找我们
正遗忘的来处,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故土。
乡村是一本读不尽的大书,而我喜欢汪榕的这本“小
”书!
李炎
2018年岁末写于盘龙江边住所
导语
在云南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上,各族人民创造和积淀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拥有各民族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还有各民族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活动。这些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文化资源。
本书主观而固执地写了在云南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他们在山水间构筑的家园,他们构筑家园时的选择、安放、经营,以及他们的聚落在传统、地域、现代与乡愁中的守望和变迁。
后记
感谢云南的山山水水!
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四十年,走过很多村村寨寨,遇
见过无数有情、有趣、有义、有故事的云南人。一直在读
关于云南的书,既往的故事和当下的情境常常在眼前交叠
,幻化出一幕幕活生生的云南影像。
也去过其他国家和地方,行走的时候也会做比较和考
量,会发现云南的局限与困扰,但是无论走多远,回到这
片土地才会觉得放心和安心。
这一本小书,主观而固执地写了在云南这片土地上生
活的人,他们在山水间构筑的家园,他们构筑家园时的选
择、安放、经营,以及他们的聚落在传统、地域、现代与
乡愁中的守望和变迁。
可以言说的故事还有很多,可以行走的路和田野也还
有很多。云南的山水和民族,我希望可以一直行走于其中

感谢云南美术出版社社长刘大伟老师、总编辑张平慧
老师对本书的关注与厚望:感谢张文璞老师,她细心地审
读了书稿,提出很多切实有效的修改建议,极大地提升了
书稿的品质;感谢李林老师让本书得以成型,他是我见过
的最温和的君子,也是我见过的最耐心的好编辑。
感谢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李炎老师、副院长
林艺老师及其他同事对我的帮助和鼓励。
感谢和我一起行走于田野中的伙伴们,他们是李志雄
先生、刘建明先生、许云华先生、罗宁先生、何新闻先生

感谢图书设计师杨蒂女士。
感谢12岁的女儿罗点澄,她喜欢这本小书,是第一个
读者。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谢谢大家的宽容!
汪榕
2018年8月22日
精彩页
是的,世界越来越小了。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方式,把自己与世界连接在一起。
这个小,是物理空间意义上的。我们穿越大洋去往自己曾经觉得不可企及的国度,只需要短短十多个小时的航程,再具体一点,也许只是ipad上五部最新流行的电影,或者半部并不冗长的电视连续剧。又或者,昨天我还在北京吃着川味水煮鱼,今天我却在看地中海的日落。
物质的世界没有改变,是我们的能力变大了。
地球村真实可感,全球化的步伐快得有些令人咋舌。
世界来到我们眼前,一道道人为的藩篱在消解。我们不再囿于政治与国家的因素,可以单纯地走走看看,我们不再担心路途、语言与食物的口味,谷歌地图、有道词典、百度百科和雷同的各类生活超市几乎能解决我们大部分的旅行难题。当然,一趟国际旅行的花费,不过是北京一两平方米的房价。
可是,兜兜转转一圈回来,发现世界大同小异。
于是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苍茫的山岭间,在世外桃源般的边远山村,在那些我们曾经以为离我们很远的尚未命名的族群中,人们一样用微信记录日常,和我们关注同一个公众号,在几乎同样的时间转发同一篇文章,我们都知道一张图的笑点在哪里,时下流行的一句话中,大家会心的梗是什么。
世界的小,也因此呈现在我们内心深处。当我们“宅死在家”的时候,我们依然知道世界上发生了什么,只要我们愿意打开手机,总是不断有新闻框弹出。我们打开朋友圈,不需要独行千里,也知道北京朋友今天在欢庆蓝天如洗,广东的孩子在练英语配音。我们被拉入一个又一个微信群,有时潜水,有时退出,我们选择和自己喜欢的人建群私聊,我们筛选生活的内容或分类朋友圈,我们用尽心机,与这个鸡肋般的APP角力。我们分散在天南海北的朋友家人,以微信群的名义,聚在一起。我们恍惚觉得自己在巨大的世界空洞里找到了自己的同类,透过一方小小的手机屏幕,我们屏蔽自己不喜欢的人,每天关注自己喜欢的人,心生欢喜。但是,我们真的因此不再孤独吗?
我们与世界如此便捷相连,而我们原来的那个世界,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小镇,我们的村落,我们鲜活的呼吸和生动的表情,我们促膝的温暖和拥抱的情动,在今天,又该如何连接呢?
我们与他们,真的越来越相同了吗?我们真的可以走到哪里,就聚在哪里吗?
我们真的就能在万千大众中,偏居斗室,凭借网络的无远弗届,过滤出自己的部落,营建自己小小的虚拟乌托邦世界吗?
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们,为什么还要在一起?要怎样在一起?
我们为什么住在这里?我们为什么选择和这些人而不是那些人归属同一个社区?我们为什么出走,又为什么回来?我们想要抛弃些什么?我们想要创造些什么?我们又想重建些什么?以及,我们对于故乡还有怎样的观念?70后会说,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80后会说,我没有故乡。而90后则很有可能淡淡地看着你,漠然地说,故乡是什么?我们走得越远,走得越多,走得越久,就会越发心生恐慌,我们还有魂牵梦绕无法舍弃的地方吗?我们还需要这样的地方吗?我们还能回到这样的地方吗?
如果我说,我们的故乡都在云南,你也许会不以为然地哂笑。
但是我们费尽心力将自己与一片地域、一群人血脉相连,或者我们天生就熟知这里的山川草木,熟知人们一言一行中的喜怒哀乐,再或者,我们在这里穿越阻碍,找到自如宁静的生活,这样的地方,难道不是我们生发的聚落,不是我们锲而不舍,求而不得的故乡吗?这样的地方,可以是我的云南,也可以是你的云南,当然也可以是任何一个我们生息的,像云南一样有故事、情绪和温度的地方。
在云南,地貌复杂,地形多样,这里有雪山草原,有火山温泉,有高山深峡,有明湖激流,有雨林秘境。这里有各种各样不同的人群,他们被划分为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信仰和习俗。这里的丰富和多样令世界瞩目。从前,这里的人们以江河湖海为据点,以森林草甸为家园,以自然的法则规划生计,以简朴的律令和信仰规范道德,不同的群体因此连接在一起,是谓“聚落”。
世界变小了之后,关于云南的言说也越来越多。人们梳理云南历史的、民族的文化因子,人们记录云南消逝的、现存的古老智慧,人们寻找云南和谐与美的真相,人们探寻那么多不同的人,千百年来在你来我往中“大杂居,小聚居”的美好……这样的梳理与记录已经太多太多。
如果今天,我还要言说云南,言说生活在云南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为什么曾经在一起,后来也在一起,而现在,他们在悄然发生着怎样的变化,未来的未来,这些血肉相连的人们和民族,他们又将如何彼此影响,彼此消长?言说云南的“聚落”,要怎样才不落窠臼,怎样才是核心,怎样才能见天地,也见众生?
我想,聚落不是单体的建筑,聚落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聚落是人与人连接的方式,所有的聚落都关乎人,关乎人的观念。有些人,他们依着山,或者靠着水,学会了与山水相邻的技巧;有些人在天和地、太阳和月亮中间,建造了自己的房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8:0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