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古寺幽灵
1949年11月中旬,时令虽然刚过立冬,但粤北山区的早晚就已有几分寒意了。山上的常青树木已经由翠绿转为青黛色,褪冬树木的叶子开始枯黄,一阵山风吹过,唰啦啦地落了一地。一些虽黄未枯的叶子,像极不情愿掉落似的,仍然顽固地挂在枝条上,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一个漆黑的夜里,在粤赣湘三省边界白狼山一座名叫白狼寺的大殿里,十几个汉子聚坐在一张八仙桌前狼吞虎咽地吃喝着。这些人年龄参差,有的五六十岁。有的四五十岁。服装也各异,有的长袍马褂,有的西装革履,有的身着中山装,还有的穿着褪了色的、皱巴巴的国民党军服,也有的穿着唐装衫裤。从一张张涨红得像猪肝似的脸和满地狼藉的禽畜骨头来看,这些人在这里吃喝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山野的夜格外寂静,偶尔从附近山梁上传来一两声狼嚎声和猫头鹰的尖叫声,更增添了几分阴森和恐怖。
汉子们一边吃喝着,一边互相打趣着。
一个穿着国民党军旧军装的汉子端着酒杯,趔趔趄趄地来到一个穿唐装衫,留着平头的中年汉子身边。他把酒杯举到对方眼前,结结巴巴地说:“雷鹏兄,听说你的轻功非常了得,共军把你们包了饺子,手下弟兄死的死,伤的伤,降的降,而你却跳窗逃了出来,兄弟我佩服得四脚朝天了。”说罢,也不等对方碰杯,一仰脖把杯里的酒吞进肚里。
那个汉子的话,无疑是戳到了雷鹏的痛处。一个多月前,被任命为敢死队队长的他,奉老上司的命令,带着手下三百多弟兄,到鸡公山伏击南下的共军。哪知刚一交火,就被共军打得稀里哗啦,手下弟兄死伤大半。他带着残余的百十个弟兄逃到山上的一间破房里,共军又立即追到,把这问房子包围起来。情急之下,他也顾不得手下弟兄的死活了,趁外面共军喊话之际,他抓起地上的石块把窗条打断,纵身一跃跳了出去,这才捡回一条老命。
雷鹏听出了对方话里的弦外之音,知道他是在挖苦自己。要是换了别人,准会一蹦三丈高,与对方拳脚相向。但他听了却像没事人似的,他缓缓端起酒杯站了起来,满面笑容地说:“刘兄说哪里话来,兄弟这点小伎俩,和你祖勋兄相比那就差得太远了。谁不知道你老兄土遁术的厉害,能够在共军的追击下钻进粪坑里逃过一劫。”
雷鹏所说的这件事,也是发生在一个多月前。当时刘祖勋带着他的自卫大队偷袭粤北游击队队部,被游击队打了伏击,手下弟兄死伤过半,其余的四散逃命。刘祖勋带着他的亲信马牟逃到附近村子的一间茅厕里,眼看游击队的追兵就要逼近,三十六计,逃为上计,刘祖勋顾不得脏臭,一咬牙跳进了齐胸深的粪坑里,直到追兵退去,他才从粪坑里爬了上来,到附近的小溪里泡了足足半天,才勉强把身上的臭气冲洗掉。
雷鹏的话音刚落,立即引来哄堂大笑。
刘祖勋在雷鹏面前讨了个没趣,他不能就此罢休,他要挽回这个面子。当下他环视了一下众人,把目光盯在一个年龄在六十开外,身穿长袍马褂,身材高大的老者身上。刘祖勋站起身来,脸上堆满笑容,冲着老者抱拳作揖:
“咦,这不是雷团总雷老前辈吗?久违,久违。”
老者肥大的身躯端坐在凳子上,微笑着拱了拱手:“客气,客气,老朽正是雷天骥。刘大队长有何指教?”
刘祖勋嘻嘻地笑着:“几年不见,雷团总怎么像霜打的茄子似的,往日的威风哪里去了,莫不是在共军手下吃了败仗?”
雷天骥向来倚老卖老,听惯了别人的恭维话,从没人敢用这样的口气跟他说话。当下他愣了愣,当弄明白刘祖勋是在奚落自己后,不禁火冒三丈。他粗声粗气地回敬道:“老朽在共军手下栽了跟斗不假,但还没到全军覆灭,自己钻进粪坑的地步。”
雷天骥几句话又捅到了刘祖勋的痛处,刘祖勋的脸上立即红一阵白一阵,尴尬万分地僵在那里,一时不知说什么好了。
就在众人嘻哈嬉闹的时候,一个坐在桌子上首、身穿中山装、留着大背头、年纪约在五十开外的汉子却在沉思默想。他叫曹匡文,是今晚聚会的召集者和主持人。几个月前,当湘南和粤北还未解放时,他还是地处粤湘交界的云江县的国民党伪县长,手握生杀大权,可谓威风八面。曾几何时,随着湘南的解放,他从伪县长的宝座上跌落下来,一下沦为丧家之犬,逃到粤北武水县的深山野岭里,过着整天提心吊胆的日子。
这种流亡生活仅过了几个月,他却感到恍若隔世。他深深地慨叹世事无常,短短的三年里,八百万之众的国军被共军打得落花流水,像鸭子似的被赶到了台湾和海南岛,共产党的五星红旗插遍了中国大陆。这真是莫大的悲哀啊!
悲哀归悲哀,曹匡文时刻也没有忘记他担负的使命。就在半年前,他即将被赶下伪县长宝座的前夕,国民党广东省绥靖司令在广州约见了他,向他传达了上峰的旨意,这就是要他把散落在粤北的地主武装、土匪、兵痞和流氓恶霸收罗起来.组成反共武装,以配合国军阻击南下的共军。这位司令亲切地拍着他的肩膀:“匡文兄,上峰对你寄予厚望,好好干吧,前途未可限量啊!”说罢,给了他一个意味深长的微笑。
为了尽快完成绥靖司令的重托,曹匡文心急火燎地从广州赶回云江,立即着手网罗各路绿林和残余势力。谁知天不从人愿,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以摧枯拉朽之势解放了岭南,曹匡文“不让共军越过湘粤赣边一步”的誓言也就成了泡影,他自己也继续过着亡命山林的生活。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