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李清照传(人世阴晴难定我亦风华绝代)(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林希美 |
出版社 | 台海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集人物传奇和精美诗词于一体的独特传记。作者以细腻唯美的笔触、用详尽准确的资料、选经典传诵的诗词,直切人物内心,展现出千古才女李清照的传奇一生。这个如烟花般绚烂的女子,生于乱世,经历流离,却以敏捷的才女之思和超然的胸襟见识,写出一首首千古传诵的不朽诗词。 作者简介 林希美,原名张继风,作家、编剧、自媒体人、职业生活家。把喜好变成生活,把生活变成能量,用能量滋养自己,滋养文字。写作、喝茶、养壶、做手工,眼前的日子,就是最好的远方。已上市图书《一无所有,一无所惧:张幼仪传》。 目录 第一章 婉约才女零落人间 落入书香世家 少女怀诗 远赴京城 世间有君赵明诚 倚门回首嗅青梅 生命皆因果 第二章 沧桑道不尽 芝芙草拔 自是花中第一流 思君不见君 锦瑟年华谁与度 相知里的似水流年 第三章 人生风雨谁与共 识者哀之 吹梦成霜 归乡 多少事,欲说还休 道不尽的孤独 结束汴京岁月 第四章 清苦岁月,至味清欢 赌书消得泼茶香 安心著词论 旧愁添新愁 万千心事难寄 终是辜负 第五章 往事不堪回首 江山不在 返青理家 来到江宁 可怜春似人将老 无人比我更忧伤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第六章 转身即天涯 天人永隔 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玉壶颁金 只恨生逢乱世 春残何事苦思乡 第七章 春日笔下画悲凉 病中嫁人 绝望离异 欲将血泪寄山河 帝心怜赤子,天意念苍生 避难金华 第八章 春蚕到死“思”无尽 特地通宵过钓台 他乡遇故知 得似旧时那 人生了无痕 后记 参考书目 序言 人比黄花瘦,情比时光长 流年陈旧,世景浩荡,唯文字,善解人意。读一段文 字,翻一本书,饮一杯茶,什么都安静了。 也有人,不甘于寂寞,偏要听一段筝曲,于是,一首 《月满西楼》缓缓入耳。那淙淙筝曲,在诉说着什么呢? 仔细聆听,像是在说一段关于相思的故事。 不甘心,还是不甘心。所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定要将她寻来,好好听她说一说这段千年往事。 她出身名门世家,自幼饱读诗书,五六岁时便随父母 迁居汴梁。她多才多艺,爱游山玩水,弹琴下棋,她有时 还划着小舟,误入藕花深处,于是说:“争渡,争渡,惊 起一滩鸥鹭。” 蓦然间,她长大了,嫁了一位如意郎君。他们赌书泼 茶,趣味相投,典当衣物收集古董书画,在尘世里过着曼 妙的幸福时光。 她素手执笔,写花草烟雨,写春夏秋冬,后来她因党 争被迫回到故乡,才哀怨地写下一段段“莫道不销魂,帘 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相思之语。 那时,她只愿他能“云中谁寄锦书来”,等来等去, 只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她所处的年代,恰逢宋朝江山更替,人世动荡难安。 当山河不可逆转,她的命运也注定漂泊无根。在此期间, 她的夫君赵明诚殁于赴任途中,留下她一人在乱世中游荡 。如同浮萍,不知道该漂向何处。 她只能继续,南渡,南渡。在那样的岁月里,她每回 都要眺望北方,渴望回到故里。她说:“小风疏雨萧萧地 ,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 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荒凉人世 ,无枝可依。为了纪念夫君,她继续赵明诚生前未完成的 《金石录》整理工作。好像只有投身于碑画世界,才能忘 记身处乱世。 终于,她等来朝廷派官员前往金国探望宋徽宗和宋钦 宗的机会。他们不畏艰险,不惧生死,令她十分感动。她 大笔一挥,写下一首数百言的诗句,最后她说:“子孙南 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 一抔土。” 为了家国天下,如若可以,她愿将热血洒于这片土地 。 世人都以为她是婉约女子。事实上,她是写了太多婉 约词,而那些豪言壮语却被人忽视了。 晚年,她思念赵明诚,思念故乡。对夫君的情,对国 家的情,她至死都不会忘。 后来,她变得沉默不语,不再哀愁。她的酒里、茶里 ,尽是平静。当山河不可逆转,岁月不可回流,她悲叹能 如何,泪雨湿衣襟又能如何? 老了,就看淡了。她不笑,亦不哭,只愿这笑着的世 人,能清醒些;那痛苦的人,又能洒脱些。 终于,她老在了文字世界里。在人比黄花瘦,一种相 思,两处闲愁里,她变得遥远,声音也渐渐模糊。 慢慢地,听不到她在诉说了。她的故事太长,整整七 十多年,这一言两语又如何说得清,讲得完?但是,在她 心里,那过去的事越来越清晰,想忘记都不能。 既然寻到了她,就要听她将这七十多年的故事慢慢讲 完,就着刚煮好的茶,刚烫好的酒,管它白天黑夜,只想 静心聆听。 她说,我是李清照,他们都叫我“一代词女”。 她说,我只是一个老妇,要不教你辞章之学吧。 可是,我更想听故事啊! 她只答:这人生,怎一个愁字了得? 导语 以美文写传记,集人物传奇与诗词鉴赏于一体。 “李清照”,千年前的网红,千年后的流量。现代女性所崇尚的价值观,她在千年前就做到了。她有旷世的婉约才情,写尽闺阁女儿态;她有铁血的豪放风骨,喊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她的爱情“并非没你不行,而是有你更好”,她的婚姻“琴瑟和谐,愿为君洗手作羹汤”,再婚被骗“宁可坐牢离婚也绝不妥协”,轰动朝廷内外。 本书是目前市面上唯一的李清照精装本传记!封面精致、环衬华丽,版式清新,文字细腻,值得收藏。 后记 一直在想,李清照到底是一位怎样的女子?读一句诗 词,她竟那样委婉,整日哀叹,曾想,她是一位婉约女子 吧。 后来,了解了她,发现她是一位活泼可爱、快人快语 、做事认真、满腔豪情的女子。 当然,她写过令人哀叹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 瘦”,也写过相思成疾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还写过离愁别恨的“星桥鹊鸳,经年才见, 想离情、别恨难穷”。 因着这些词句,这位女子想不婉约也难了。她整日哀 怨,思念丈夫,皱着眉,再按胸咳上几声,便是活脱脱的 林妹妹了。可是,她并不是整日哀怨的人,她的心上人突 然造访,她便匆匆跑开,还要偷偷看,“倚门回首,却把 青梅嗅”。 后来,她出嫁了。赵明诚只能初一、十五回家,她买 了花插在头发上,“徒要教郎比并看”。 再后来,家国要亡,她更是写下太多豪言壮语,只愿 有人能救天下苍生。她明明坚强刚毅,一身丈夫气,如何 就成了婉约女人了呢? 细细想来,还是她写哀怨的辞章太多了。她一生,只 愿过远离世俗的隐士生活,可世事无常,赵明诚更爱仕途 ,她不能如愿,便多了几份哀叹。人在开心时,往往沉浸 游戏中,顾不得写诗作词,可悲伤时却不一样。一个人时 ,才会胡思乱想。纵然我们不是诗人、词人,但一安静下 来,心中多少会有些落寞,有些感慨。 导演贾樟柯说:“当你看见落日时,你觉得那一刻很 美好,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诗意。” 诗意,人人有。只是,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诗人。诗 人,只是将这说不出的感觉写了出来。所以,李清照身为 一代词人,更愿意挖掘这朦胧的诗意。她踏雪觅诗,登楼 望远,都是为了创作,找到朦胧的惆怅感。 她自幼读书,受父亲熏陶,一直心怀天下,有一颗赤 子之心。自始至终,无论经历什么,她的那种单纯的心, 一直都在,从未变过。她才华横溢,人们看得到,但她的 做人,被她的才华忽视了。 我只想将做人更出色的李清照写出来。只不过,这世 间对李清照的评价并不相同,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 沈曾植在《菌阁琐谈》中说:“易安倜傥,有丈夫气 ,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也。” 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词采第一。” 郭沫若在《写在(三个叛逆的女性)的后面》中说: “历史上有名的女性,便单就中国而论,如像卓文君,如 像蔡文姬,如像武则天,如像李清照,她们的才力也并不 亚于男人,而她们之所以能够成人,乃至成为男性以上的 人,就因为她们是不肯服从男性中心道德的叛逆的女性。 ” 不过,对于李清照,众人评价最多的还是她的诗词。 我们只能透过诗词,透过历史点点残缺的记载,来完成李 清照这样的一生。只是,那残缺里,有一条线始终贯穿她 的一生。这条线,是赤子之心,是她的纯真与良善,还有 她的大义。 没有这些,她的一生,不过是一段又一段不相关的残 缺故事。有了这些,这个人物才逐渐明朗清晰起来。事实 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一条线在牵扯着自己,是它 在帮你做决定,是它在指导着你做事,是它让你学会了为 人处世…… 有一位写小说的朋友,某一天突然惊奇地跟我说:“ 我做了一个人物小传,我小说里的主人公很厉害,这让我 突然想为自己做个人物小传。我写自己的时候,越写越伤 心,因为我发现,我在这个世界上,做不了主角,甚至连 配角都算不上。我不够有韧劲,不够正直,不够努力,甚 至,都没有那么善良……” 而李清照之所以优秀,除了她的才学,她在人格上, 足够成为世界的主角。她的一生,不是让我们用来了解和 观赏的,而是用来学习的。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遭遇各种事,但我们应该学会 校正自己的主线,让自己越来越优秀,越来越努力,活得 越来越像个主角。 就像李清照一生,要做桂花,要做梅花。 而我们呢? 精彩页 落入书香世家 宋朝,一个远到需要时光机才能回去的时代;同时,又是一个近到就在手边的时代。打开一本关于宋朝的书,这个时代也便跃入眼前。书中,不仅有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亦有朝代变迁的兴衰存亡,当然,还少不了文人骚客钟爱的宋词…… 人世迢迢,浮烟弥漫,唯有宋词如一股清凉晚风,让人在婉约中叹息追味。喜欢宋词,喜欢它悲凉中的娴静,喜欢它落花的无言,还喜欢它悠悠长叹的气息。宋词,常被人提起,常被人在竹屋茅舍诵念,那些风月缠绵的往事,诗酒流连的情怀,点点滴滴,仿佛早已不是昨日的故事。 有些人,一出生便老了;有些人,一出生就带着不一样的使命。如她,李清照,被后人称为婉约词宗的女子。她的诗词,留存于世的并不多,但却是被人诵念最多的。而她的故事,也早已刻在了岁月流年之上,被人不断说起。 她的一生,在那个动荡年代,悲伤着,静默着,叹息着。纵然她有惊才绝学,也无法改变历史的命运。草飞莺长的日子里,唯有将这落寞的心情,一次又一次地化作诗词,才对得起这半梦半醒的人生。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四十余岁的李格非,有得长女之喜,这便是李清照。她出生在山东济南章丘明水镇,在这里度过了她的童年。章丘,历史悠久,是北方少见的稻香鱼肥小镇。这里,河网密布、泉水淙淙,更有筑鸣的百脉泉。百脉泉与著名的趵突泉齐名。趵突泉有三个泉眼,泉水终年喷涌,水涌若轮。而百脉泉的泉水,可谓是泉涌如注,灼若明珠。这里气候宜人,有“清境不知三伏热”的美誉。 市井中的人,来来往往,都沉浸在醉意朦胧的日子里,没人在乎李府中正在啼哭的女婴,将来会有一番怎样的作为;也没人在乎,她是否惊艳了时光,会成为当时男子心目中的女神;更没人在乎,她笔下的风华,会历经千年不衰…… 李清照出生的北宋,已经历繁华,正走向枯萎与荒芜。出生在这样的年代,她的人生注定充满荆棘与坎坷,即使是天才少女,依然逃不过命运。那些虚伪与软弱、野心与阴谋、狰狞与凌乱,让她变得多愁善感,在乱世中记录着命运的酸甜苦辣。 李清照出生书香世家,父亲名格非,字文叔,是宋神宗熙宁年间进士,也是当时著名的文人。他幼年便俊迈出众,不尚虚名。他注重经世致用之学,对诗词歌赋也有着极深的造诣。他曾著有数十万言的《礼记说》,还潜心研究史学,写出了《史传辨志》。 约1091年时,李格非入职做馆职,他的文章得到了苏轼的赏识,成为东坡的学生。人们把他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并称为“苏门后四学士”。 当时,政局派系斗争很是微妙,高太后去世后,哲宗亲政,新派人物章悼、吕惠卿官职复位,他们曾尝试任命李格非做类似于编修“检讨官”的工作,但他光明磊落,清正刚直,拒不就任,因而触犯了当局,被外放为广信军通判。 北宋后期,政治斗争愈发疯狂,苏轼旧党已故者一再追贬,而生者不仅一贬再贬,重者罪及子弟亲属。碍于苏轼的关系,李格非后来一直无法挣脱党争的旋涡,李清照的生活也因此受到了影响。以至于后来,她与赵明诚的爱情,也饱受风雨摧残。 李清照出生没多久,生母便过世了。关于清照的生母也是说法不一。其一,在《宋史·李格非传》中:“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其二,在宋朝庄绰所著《鸡肋编》中称,李格非是汉国公王准孙婿九人之一。还有一种说法是,在《王珪神道碑》中云:“(王硅)女,长适郓州教授李格非,早卒。”王硅是王准之子,格非亦是王准的孙婿,因此,李清照很可能是王珪的外孙女。 后来,李格非续弦王拱辰的孙女,王氏成为李清照的继母。王氏是知书达理的女性,文学修养极高。她待人宽厚,视李清照为己出,并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她,担当起了照顾李清照的所有责任。 在李清照三四岁时,她的智力已超过了八九岁的堂兄李迥。那时,李格非去汴京任职,与李清照一直书信往来,对她因材施教,不忘对她的教诲。大约在李清照五岁时,她已确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那年七夕,家族中两位伯母为家里的女孩们安排了七夕的“乞巧”仪式。伯母在祭祖用的八仙桌上摆满时令瓜果,以及各种鲜艳的花朵。她们给女孩们每人一枚七孔银针和彩线,让她们闭目乞巧…… 李清照乞巧完,嘴角微微上扬。伯母见她笑而不语,便问她:“你想让织女教你什么样的女红?” 清照摇了摇头:“我想像哥哥那样读书写字……” 乞巧完毕,伯母们把女孩的心愿告诉自己的丈夫,更告诉了远在汴京的李格非。格非得知清照的心愿后,喜不自胜,又为女儿开列了许多书目。那时,清照早已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了。她才华突显,文字在幼年已成为她人生中的一部分,注定要走入文字的风景里。 还好,清照生于书香世家,读书习字本是家常事。倘若生于寒门,怕是要专注女工了吧。她天生似荷,小小的人儿,已露出尖尖角,而那些三从四德,陈腐的规矩都算了吧。从此之后,她只爱出入书房,只要有书在手,就能乐不思蜀。 P2-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