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版年选,一年一度的文学盛宴!源自十四年如一日的品质守护!
文学走进大学校园,打造高校文学历史。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10000余所高校的26000多位大学生参赛,117位获奖作者,有代表性、有影响力。
著名作家贾平凹、阿来、肖复兴、韩作荣、李敬泽、冯秋子、商震、林莽等担任评委。
冰峰主编的《2010中国高校文学作品排行榜(诗歌卷)》中的320多首诗歌,关注现实,关注人生,真挚、恳切,展现莘莘学子的诗意情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2010中国高校文学作品排行榜(诗歌卷) |
分类 | |
作者 | 冰峰 |
出版社 | 漓江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漓江版年选,一年一度的文学盛宴!源自十四年如一日的品质守护! 文学走进大学校园,打造高校文学历史。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10000余所高校的26000多位大学生参赛,117位获奖作者,有代表性、有影响力。 著名作家贾平凹、阿来、肖复兴、韩作荣、李敬泽、冯秋子、商震、林莽等担任评委。 冰峰主编的《2010中国高校文学作品排行榜(诗歌卷)》中的320多首诗歌,关注现实,关注人生,真挚、恳切,展现莘莘学子的诗意情怀。 内容推荐 《2010中国高校文学作品排行榜(诗歌卷)》:风吹着,父亲就开始想家,想远方的儿子/时间比陷入泥淖还要缓慢/没有电视和空调,甚至没有一张/舒适的床,用来安放父亲疲惫的心/他想着他的儿子,一个在延安,一个在重庆……(重庆理工大学杨康《我不喜欢有风的日子》)一场雪后,你在树叶掩埋的沼泽地/立下我的遗嘱,/摆满似有似无的鲜花,这破碎的过程/就像我刚从大地的子宫/破壳而出,即将接受每一刻春华秋实般/若即若离的审判……(福建漳州师范学院林宗龙《空心人》) 从全国8000多所高校的8000多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的60多位优秀作者,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兰州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山西大学、湖北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他们的320多首诗歌,关注现实,关注人生,真挚、恳切,展现莘莘学子的诗意情怀。 《2010中国高校文学作品排行榜(诗歌卷)》由作家网、《人民文学》、包商银行、漓江出版社、微型小说杂志社共同主办的全国高校文学作品征集、评奖活动,冰峰主编,旨在关注高校,关注新人,关注优秀作品,检阅当年度大学生诗歌创作的实绩,公正、客观地推选出思想性、艺术性俱佳,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作品。 目录 十年文化战略工程,打造高校文学巨史 我不喜欢有风的日子(六首) 轻或重(五首) 岁月及其他(七首) 词:一种诉说(九首) 脊背上的花(七首) 世上的光(八首) 坐在命运的座椅上(七首) 我的温暖的崖(七首) 手卷书(十首) 以爱之名(六首) 七月,事关乡村(六首) 旧时光(八首) 在诗意的乡村(五首) 月光在你耳垂上徜徉(八首) 西域诗章(七首) 风的故事是首诗(八首) 对于一条河流的热爱(八首) 晨村(八首) 陇东组章(五首) 只有时间静静流淌(七首) 且让一个词语浮在瓯江上面(五首) 没有写完的信(三首) 门里门外:时间的表达方式 九河塬(四首) 缄默集(四首) 下午的阳光(六首) 背弃(四首) 寓物杂咏(六首) 观音山行(四首) 去一座没有你的城市看你(五首) 击掌为盟(四首) 祭(十二首) 月光与爱情(七首) 行走在天涯(五首) 假如我想你了(三首) 酒家有好酒(三首) 序曲 我的卡夫卡(五首) 节日(三首) 午后的青苗(五首) 沉默之诗(节选) 风里的日子 大地与父亲(四首) 清醒的梦呓(三首) 静树及其他(八首) 给你一个远方(八首) 花事(四首) 树上的黄昏(三首) 一个人的离去(三首) 晚风轻吹那些寂寞的花朵(四首) 我是一棵娇嫩的树(四首) 静止的水纹(四首) 给上帝的最后一封情书(四首) 路程(七首) 留在记忆中的困境(四首) 陌上花开(四首) 回归的隐痛(五首) 当家园的黄昏来临(五首) 我丢失了我的梦(六首) 尘埃落定(九首) 走在西昌(四首) 北戴河(三首) 花瓣落下(三首) 附录:第一届“包商银行杯”全国高校文学作品征集、评奖、出版活动获奖名单 试读章节 我不喜欢有风的日子(六首) 重庆理工大学/杨康 父亲的痛 父亲从中年开始,就一直在痛 痛爬满焦虑的额头,爬向他 老年的孤独。痛,从他的断指 流向心底。冰冷的痛,燥热的痛 痛在燃烧,他的一生都在痛 先是作为兄长,在奶奶的 泪水里,在兄妹们期待的眼神里 他在痛。作为顶天立地的好男儿 他在痛。再后来,是丈夫,是父亲 他仍然在痛。他的痛,又从故乡 向着村庄以外的远方展开 十年前痛在新疆,十年后痛在陕南 父亲种过的庄稼在痛,父亲留下的 每一个脚印都深深在痛。山西的煤矿 染有父亲血迹的煤块也在痛 父亲用肩扛过的水泥,用手拿起的砖 还有父亲抽过的烟、喝过的酒,以及 沉默的父亲偶尔发出的叹息 他们都在痛,他们比父亲还痛 我不喜欢有风的日子 我不喜欢有风的日子,我怕 一阵从南到北的风,腰肢一扭 就把我单薄的父亲,刮到脚手架边 只要起风,多数的时候就会有雨 更多的时候,父亲就会无处可归 风吹散了父亲刚刚倒出来的水泥 风又把水泥吹到老板身上,吹到父亲眼里 这可恶的风,就这样白白吹走 父亲的半斤汗水。风,吹来暮色和寒意 风吹着,父亲就开始想家,想远方的儿子 时间比陷入泥淖还要缓慢 没有电视和空调,甚至没有一张 舒适的床,用来安放父亲疲惫的心 他想着他的儿子,一个在延安,一个在重庆 在广播里听到与这两个城市有关的讯息 他都会忐忑不安,彻夜无眠,直到风止 我不喜欢有风的日子,风是父亲的苦难 我怕什么时候风一吹,就把我的父亲 从这个世界,吹到另一个世界 乡 音 在他乡,父亲是多么地卑微 他保留着淳朴的乡音。他尽量 用各种方言把异乡人的窘迫隐藏 尽管如此,他还是没有留住 最后的尊严 乡音与乡音相撞,难免发生摩擦 就像满口乡音的父亲,在他乡 举步维艰。乡音,已经在父亲体内 流淌多年,已经根深蒂固融入生命 纵使他费尽周折,艰难地说出普通话 在他乡,他的乡音还是出卖了他 只有他乡遇故知,父亲才会痛饮 才会用原汁原味的乡音,在深夜 说出故乡,说起挂在故乡上空的 星星和月亮 父亲总是听我的 现在,父亲总是听我的 就像小时候的我,对于父亲的 决定,不发表任何意见 在父亲的心里,他保留着 自己的想法,只是不愿表达出来 他总是听我的,时间长了 他开始依赖于我,他把 所有的事,都交给我独自去做 他把他的脾气交给我。他把 他弯曲的脊背和站姿,还有 正在开花的土地,一齐交给我 他把整个世界就这样交给我 现在的父亲,总是习惯听命于我 看到父亲 我看见我的父亲,他总是一个人 点一支烟常常把手指烧疼 他的烟头在深夜里一闪又一闪 最后还是灭了,地上的烟蒂异常孤寂 在开往远方的列车上。我看见父亲 他被安置在一个座位上,身材矮小,两眼深邃 他的行李简单,不带水果,不装饮料 身边的蛇皮袋里躺着横七竖八的锅碗瓢盆 我回头。在建筑工地,高高的脚手架上 我的父亲比一只鸟还要小,静止空中,双手粗糙。 衣服把汗水和泥浆绑在他腰间 他吃饭用大碗,吃饭不洗手,蹲在工地边 还有很多我不知道的父亲,比如 在地球心脏掏过煤的父亲,受过伤的父亲 比如很少洗头喜欢喝酒,宽厚仁慈的父亲 他们把我的父亲叫做建筑工煤矿工也叫做民工 父亲与酒 父亲抽烟 父亲也喝酒 他喝掉的都是劣质的酒 P1-4 序言 十年文化战略工程,打造高校文学巨史 ——第一届“包商银行杯”全国高校文学作品征集、评奖、出版活动侧记 冰峰 高校文学活动的缘起 几年前,我作为评委和颁奖嘉宾,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一个文学征文活动。这次活动,深深地触动了我。文学太清贫了。请来的评委不仅没有评委费,连吃一顿饭也捉襟见肘,最后还是我慷慨解囊,为大家埋了单。奖品虽然只有几十元,但参加活动的同学们,却激情澎湃、热情洋溢…… 今年上半年,谭五昌教授邀我、西川、张清华、张柠等几位朋友在北京师范大学门口的御马墩聚餐,闲聊之余,我便产生了一个念头,于是向几位教授说了高校征文的想法。他们听了,都说好。张清华教授还提醒说,高校征文的范围要明确,是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还是在校老师也可以参加? 慢慢地,这些想法和信息开始向我心头汇聚,触动着我的内心,我的思路开始清晰起来。六月份,我将一个完整的策划案写了出来。是否可行?其实最重要的是解决“钱”的问题。于是我想到了包商银行、汉王科技等几家品牌形象优秀的企业。 包商银行是一家全国性的股份制银行,总部在包头,在北京、深圳、成都、宁波等地也都设有分行,十分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和品牌的打造与推广。当我把“策划案”递到董事长李镇西手中时,他稍一考虑,就做出了决定:“可以搞,包商银行品牌走进校园,同时又推动了高校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两全其美,具体合作办法你和金岩副董事长谈,然后上会研究。” 接下来的谈判也很顺利,包商银行副董事长金岩十分看好这个项目,一拍即合,经过一段时间的探讨、磨合、磋商,我们和包商银行十年的合作协议很快就签订了。 一个好的项目,不应该仅仅是走走过场,制造一下轰动效应就结束了,而应该将活动成功的部分转化为具有史学价值和史料价值的成果。于是我想,应该把大学生的获奖作品结集出版并推向社会。 几天后,我找到了漓江出版社分管文学出版的副总编庞俭克,因为他们出版的“年选系列”是中国最好的品牌,我主编的微型小说年选也是其中的一本,所以我们是老朋友,沟通起来很容易。一来二去,我的构想很快获得了他的认同,短短几天时间,一个十年的合作出版协议就签订了。 启动仪式拉开了高校征文活动的帷幕 2010年9月18日是极其重要的一天,“‘包商银行杯’全国高校文学作品征集、评奖、出版活动启动仪式”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隆重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32所高校文学社团的主要成员及媒体记者100余人参加了活动。活动的主题是“十年文化战略工程,打造高校文学巨史”。会议由我主持,中宣部理论文学处副处长赵海虹,《人民文学》副主编商震,包商银行战略部总经理刘鑫,漓江出版社副总编、庞俭克,著名诗人、北京大学教授臧棣,著名文学评论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光明,著名诗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家新,著名文学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主任谭五昌等出席了活动。 《人民文学》副主编商震在讲话中指出,这次活动,不仅是发现新人,更多的是对大学生作家的催熟。文学这个大舞台,允许“你方唱罢我登场”,但,能在当下绕梁三日余音袅袅的人和作品,我想,那就是未来。我们常说,“一切为了未来”,这个“未来”就是当下的青年。有一句老话叫做:自古英雄出少年。在文学史上,这样的英雄实在太多了。其实,今天我们文学创作的生力军已经属于“80后”“90后”了。江山代有才人出,是不可逆的真理。 我向记者介绍了活动的整体情况:这次高校文学活动,首先将连续举办十年,每年一届。每届要做好三件事情。第一是广泛宣传,让大学生都知道我们的活动,通过广泛宣传能把当年最好的文学作品征集上来,没有遗珠之憾。第二是公正评奖,让最好、最优秀的作品脱颖而出,获得大奖。第三是要把《中国高校文学作品排行榜》这一套年度图书做好,有质量、有影响,能够真正成为一套有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的高品位图书。 在谈到征文评奖的具体操作方面时,我对活动内容进行了说明:这次征文评奖活动的得奖人数多,奖金高,应该是吸引大学生参赛的基本条件。这次征文共设一等奖3名,奖金各一万元;二等奖9名,奖金各五千元;三等奖15名,奖金各两千元;优秀奖90名,奖金各五百元;入选奖根据图书容量而定,颁发证书和奖品。所有获奖作品均将收入《中国高校文学作品排行榜》,并向作者支付稿酣、赠送样书。同时,为奖励各高校文学社团的参与,还设立了组织奖20名,奖金各五百元。这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应该是学生参与人数和征文来稿量的一个保障。 王家新、臧棣、王光明、谭五昌也分别发言,对本次高校文学活动给予了肯定和积极评价,并表示,要广泛发动大学生参与征文活动,共同促发大学生的文学创作热情,为推动全国高校文学发展、繁荣文学创作、推出文学新人作贡献。包商银行战略部总经理刘鑫代表董事长李镇西、副董事长金岩就投资高校文学活动谈了企业的文化战略构想。 启动仪式举办后,许多媒体迅速报道了活动盛况。新华社的新华视频于9月19日的《整点新闻》和9月20日的《今日新闻》播出了题为“中国高校文学作品大赛力推‘90后’”的消息;新华网教育频道于9月19日刊发了题为“‘包商银行杯’文学走进大学校园活动全面启动”的消息;《人民日报》于9月25日刊发了题为“文学进校园活动启动”的消息;《人民日报》海外版于9月20日刊发了题为“文学进校园活动启动”的消息;中国经济网政经新闻频道于9月19日刊发了题为“‘包商银行杯’文学走进大学校园活动全面启动”的消息;《中国文化报》于9月20日刊发了题为“全国高校文学作品征集活动启动”的消息;中国教育网校园资讯频道于9月19日刊发了题为“‘包商银行杯’文学走进大学校园活动全面启动”的消息;《工人日报》于9月21日刊发了题为“‘包商银行杯’全国高校文学作品征集活动启动”的消息;《文艺报》于9月122日头版刊发了题为“全国高校文学作品征集评奖出版活动启动”的消息…… 来稿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活动的消息在迅速传递,但在我的心中,却依然有一种难以平息的担心:会有学生投稿吗?来稿量能达到评奖、出书的要求吗? 2010年9月22日,这天是中秋节,我和北京师范大学的谭五昌教授约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十几位同学进行了一次座谈。这次座谈让我对学生的写作状况和文学社团的活动情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餐后,中国人民大学的张凡、林泽春同学找到了我,和我谈了与他们学校合作《中文新世纪》报纸的事情,我觉得他们的想法很好,于是我们达成了一个初步的合作意向。 对于办报,我应该是轻车熟路,在内蒙古包头工作的时候,我曾于1991年、1995年创办过两张报纸,一张叫《再生资源》,是行业报纸;另一张叫《与你同行报》,是老百姓看的报纸。《与你同行报》办得非常成功,家喻户晓,发行量超过了当时影响最大的《包头广播电视报》,创造了当时内蒙古报界的一个奇迹。晚上回家之后我就想,既然各大学文学社都有自己内部办的文学小报,我们何不整合办一张《高校文学报》呢? 有了这样一个想法,我就立即开始行动,给北京大学的叶晓阳,清华大学的宋溟,中国人民大学的王斯璇、张凡、林泽春,北京师范大学的周慧芳,中央民族大学的赵高忠、庞庆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傅玉初等同学分别发了短信,说明了创办《高校文学报》的想法,并要求他们帮助我尽快组织稿件。这些同学都非常积极,不到两天就将稿件发到了我的电子邮箱。与此同时,我也给中国书法家协会艺术中心策划部主任、《书法导报》副总编白景峰打了电话,让他给我题写《高校文学报》的报头。他二话没说,欣然答应,第二天就将作品送到了我的手中。一边排版,一边校对,第四天中午,我们就将散发着墨香的《高校文学报》从北京日报印刷厂拉回了办公室。紧锣密鼓,几天时间,五万份报纸载着《征文启事》和我们的期待一起寄往了全国12000多所高等院校。 报纸寄出去几天之后,专用电子邮箱的稿件开始迅速增加,每次登陆邮箱的时候,都会有惊喜出现,最多的一天,来稿居然达到2058件。虽然征稿时间很短,但就来稿量而言,我们已经获得了巨大成功。 这是令人欣喜的事情,这几年我们举办过许多文学征文活动,但像这样爆发性地收到大量来稿的情况,还是第一次。这就说明,大学生中间的写作潜能是巨大的,这次征文活动,只是捅开了一个小小的火山口,或许,熔岩的喷发即将来临。 截稿后,经过仔细整理,征文共收到散文作品12366篇,诗歌作品8128首(组),小说作品6062篇,总计26556篇(首、组)。来稿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大量的来稿,很快又给我们的看稿编辑形成了压力。怎么办?我首先安排工作人员,将邮箱里的稿件下载,按体裁分类,再将比较差的稿件删除。这样下来,稿件被压缩至15000余件。但这么多的稿件,又由谁来看呢? 情急之下,我通过几位大学教授联系到了在读博士冯强,在读硕士黄尚恩、刘玲燕、徐梦华、张学晨等同学,我给他们讲了看稿的基本要求,又根据体裁,将稿件分给了他们。我想,他们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与作者有着相近的年龄和阅历,他们对作品的理解与把握应该更接近作品本身。让他们来初选,或许更为科学、合理。 这几位同学非常优秀,工作十分认真,一切按照我的要求进行,不到十天时间就完成了任务。 经过初选,诗歌选出300首(组),散文选出300篇,小说选出200篇。总的看,这些作品已经褪去了稚嫩的痕迹,有了一定的高度。 11月中旬,我又将初选稿件交给徐则臣、陈亚美、娜仁琪琪格、张大群等专业编辑遴选、排序。之后,将稿件隐去姓名、地址等信息,编号送交评审委员会投票进行终评。 评委的认真劲儿出乎我们的预料 在即将把作品送到评委手中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让我五内俱焚的事情。2010年11月13日,我的父亲不小心在家中摔跤后,于第三天住进了内蒙古包头市第四医院,但这家医院不负责任,简单的肋骨骨折,却没能正确治疗,结果导致父亲在11月19日下午1点40分不明原因死亡。这给我的心里添加了一种莫名的哀伤,对医院缺少医德的痛恨和对父亲的深刻怀念交织在一起,父亲的影子像过电影一样地在我的脑海中闪现。这个时候,我看到了诗歌《我不喜欢有风的日子》,诗歌的力量让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沉浸在一种父子情感深刻的纠结与体验中。真挚、恳切、细致,是儿子对父亲最真实的理解、探究、临摹与刻画。父亲在儿子笔下是鲜活的,也是沉重的。我对妻子陈亚美说,这组诗不错,评委会上,我一定要投这组诗一票。 11月26日下午五点,诗歌评委韩作荣、商震、林莽、刘立云、臧棣和我先后到达了隆博广场二楼,谭五昌在海南开会,未能出席,但他的选票已经发给评审委员会。还好,评委的意见基本统一,投一等奖作品时,意见基本没有分歧,《我不喜欢有风的日子》得6票,无可置疑地获得了一等奖。二、三等奖的作品也得到了一致的认可。看来,评委们的眼光是相近的。 从这个时候起,我开始对诗歌的鉴赏有了一种新的想法,诗歌不应该是平静、软弱或虚假的,她应该有一种柔软而锐利的力量潜藏在文字与句子之间,她偶露锋芒,就可以击打人的情感,或内心和灵魂,也可以闪现智慧的火光,照亮读者,或让读者纠结、思考。 于是我对那些故弄玄虚、无病呻吟、卖弄词汇、矫揉造作的虚假诗歌突然产生了一种排斥心理。这种情绪和想法可能影响到我最后选编诗歌卷时对某些诗歌作品的取舍。本来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就存在着误解、偏执、犹疑、欣喜和武断,我也无法逃脱这一切。正因为这样,《中国高校文学作品排行榜》的诗歌卷,必然保留着我的这一痕迹。 散文评奖是在诗歌评奖后的第二天举行的,评委肖复兴、冯秋子、韩小蕙、周晓枫、庞俭克、陆健、洪烛在评审会上的表现,给我留下了深刻而难以磨灭的印象。他们口若悬河,各执己见,唇枪舌剑,上演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在艺术突破、传统、个性、语言驾驭、情感穿透力、思想高度、知识面等侧重上发生了分歧,他们谁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艺术主张和观点,竭力说服着对方,一场“混战”之后,最终只能以多次投票的方式决定奖次。或许,最后的奖次依然存在争议,但对艺术家的良知,他们已经问心无愧。韩小蕙评委还决定,《光明日报》做一个大学生专版来刊发散文获奖作品。我们都表示了赞同。 小说评奖,则较为顺利。对送审的作品虽各有喜好,但沟通后,大家的意见很容易形成一致。投票时未出现大的分歧。评委总体认为,写想象的和远离现实的作品多,质量也高,但写身边生活的作品少,操控能力差,需要提高与引导。 颁奖会将推出第一批文学新人 2010年12月16日,一个男生打来了电话,他告诉我他是重庆理工大学的杨康,想问一下评奖情况。我脑子里立刻有了反应,他是不是那个诗歌一等奖的获得者。于是我问他,你的作品是不是写父亲的,他说是的。当时我怕说错,造成尴尬,于是我又看了一遍获奖名单,然后才告诉他:你获了一等奖。他听后很激动.连问了几个是真的吗? 12月21日,我又一次接到了杨康的电话,他说,老师,我真的获得了一等奖?我说肯定是,过两天就公布。他说,我这几天好像在做梦,和同学说,他们也不相信。同学说我从来没在刊物上发过东西,不可能得奖。我家条件不好,征文启事上说一等奖是一万元奖金,这对我来说是一个不敢想的数字。 放下电话我就想,这件事情,能改变什么?奖金真的很重要吗?现在还没有公布获奖名单,公布后,知道获奖的大学生会想些什么? 我们是不是在将高雅的文学物质化?但是,在这个充满商业气味的时代,文学不与物质、金钱结合,又能与什么结合呢?我想肯定的是,以后大学生写东西,都有机会发表出版,有机会获奖赚钱,也可以作为就业的资本,还可以出名…… 这么多利益,对大学生来说难道不是好事吗? 2011年的钟声即将响起,我们在期待着一个盛大节日的到来,这个节日,定于2011年2月的某一天,这一天,将有117名获奖大学生走上领奖台,登上人生的一个新的高度。 历史没有停下脚步,许多事情都没有停下脚步。 《中国高校文学作品排行榜》一年三卷(四册),十年就是三十卷(四十册),它是厚重的,是存放大学生情感和智慧的仓库,大学生的天真、幼稚、幻想、冒失以及疼痛、激动和快乐的各种心情,也会在这里存放。多少年后,这里的一切将繁殖出许多传说和故事…… 我的这篇侧记,平淡、简朴,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堆砌。只是在叙述一件事情,一件或许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此时的我,内心干净,没有多余的词汇,也没有多余的情感。 十年,就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来书写这本大书——高校文学史。 2010年12月26日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高校文学作品排行榜》一年三卷(四册),十年就是三十卷(四十册),它是厚重的,是存放大学生情感和智慧的仓库,大学生的天真、幼稚、幻想、冒失以及疼痛、激动和快乐的各种心情,也会在这里存放。多少年后,这里的一切将繁殖出许多传说和故事…… 十年,就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来书写这本大书——高校文学史。 ——冰峰《第一届“包商银行杯”全国高校文学作品征集、评奖、出版活动侧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