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黎明前的故事/中国儿童文学经典100部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作者 茹志鹃
出版社 湖北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茹志娟:是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侠,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

《黎明前的故事》为茹志娟的短篇小说集,主要收录了《百合花》、《叮叮的小铃声》、《给我一支枪》、《她从那条路上来》等。

内容推荐

《黎明前的故事》为茹志娟的短篇小说集,主要包括:《百合花》、《叮叮的小铃声》、《给我一支枪》、《她从那条路上来》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茹志鹃的创作风貌。这些小说笔调清新俊逸,情书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且凸显出作者特有的散文美、诗情美及女性特质。

目录

黎明前的故事

百合花

叮叮的小铃声

给我一支枪

她从那条路上来

附录 从何而来,向何而去

试读章节

这个故事发生在解放以前,虽说是故事,但事情都是真实的。

当时,在上海某一条里弄里,住了一个很特别的人。他叫秦易名,有三十多岁,人生得高大、结实,有一下巴浓浓的络腮胡子。他的妻子叫韩慧,是小学教员。一个女儿叫米米,十一岁;一个儿子叫小小,八岁,都上学了。这些,当然都不是他什么特别的地方。他特别的地方,别人也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他傻气,是个呆子;有的却说他是个大好人;有的又说他是“娘娘腔”。说法不一。事实是这样的:他在里弄里是个公用的人,他没有工作,但每天比谁都忙,哪家吵嘴了,要他来调停;哪家女人生孩子,买不到红糖,他就骑上脚踏车,给到处去觅;住在弄堂口的寡妇胡阿秀死了公公,没钱没人,也来找到他;他就像是自己家里死了人一样,到处去借钱,把自己的棉袍大衣都拿去当了,买来棺材,捧头捧脚地把老人人了殓,直等到人了土,他才安下心来。更可笑的是,有一次大热天,弄堂口来了一个卖西瓜的乡下人,手里捧了一个剖开的生西瓜,跟买主在吵:一个说,我要你包开的,一个说,我光开不包的,双方吵了半天都不肯认账。结果秦易名在一旁见了,就照价把那个西瓜给买下来了。这些事情,大家只觉得他呆气、好笑。有些老年人更觉得他这么个壮壮实实的男子汉大丈夫,不出去做事赚钱,反在家里给老婆孩子烧饭、洗衣裳,多古怪。不过这些古怪事情,大家见惯了,也就不以为怪了。只是他的两个孩子好像还不大习惯:“爸爸不拿人家的钱,为什么要给人家做事呢?”“爸爸喜欢吃生西瓜吗?”“为什么人家不这样做呢?”……孩子们拿这些问题去问到他时,他总把两个孩子揽在怀里,认认真真地说道:“人家有为难事,帮他们解决了,他们高兴吗?”“高兴。”“这不是很好吗?人活在世界上是为了什么?……这些事情你们现在还不懂,将来就会知道。来!我们还是来唱个歌吧!山那边呀好地方,一、二、唱……”

上面说过的这些事情还不算特别,他最特别的事情,大概也只有他的两个孩子,就是米米和小小才知道。这就是爸爸的那个阁楼。每次夜里米米或小小起来小便,总听见爸爸住的阁楼上,有一种很轻很轻的声音,一到白天,这种声音又没有了。而且平时这阁楼总用锁锁着。除了爸爸自己,谁也不能上去,甚至连妈妈也很少上去。米米和小小想上去看看,这小小的阁楼上到底有些什么东西。.有一次,就是胡阿秀阿姨的公公死了的那一次,她半夜来敲门,一下大家都醒了。妈妈不知怎么弄的,慌忙从床上跳起,不去开门,却站在床上,只顾伸手去敲爸爸的阁楼楼板,到后来知道是胡阿姨死了公公,妈妈的脸色这才转过来,就叫胡阿姨先回去,自己爬到爸爸的阁楼上去了。米米和小小一见有这机会,也就一骨碌地爬起来,轻手轻脚地上了楼梯。一上了楼,就见妈妈帮着爸爸往一个煤球箱子里收东西,似乎是一些灯泡和无线电的零件。爸爸、妈妈一见他们上来,好像都吃了一惊,不过也没说什么。米米和小小不知为什么,忽然也心里怦怦地乱跳起来。

小阁楼陈设很简单,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可是这里面就是有一种异样的气氛:阁楼四周,门窗板壁,一概都用厚厚的夹层黑布,挡得密不通风,就是里面点上十盏一百支光的电灯,外面都看不到一点亮光。人在里面,像在蒸笼里一样,又闷又热,一上来,气就像要透不过来了。爸爸浑身上下都是湿的,就连他的椅子和靠过的桌子上,也都湿了一大片,好像爸爸是刚从河里捞上来的。

“爸爸,你怎么啦?……”米米有些怕起来了。小小却只站着眨眼睛,好像他是第一次看见爸爸。

“没什么,热得出汗了。来!”秦易名照例又是一边一个把米米和小小揽在怀里,说:“好孩子,你们在这里看到什么东西,都不要给别人说,好不好?”

“好。爸爸你不怕热吗?你在这里做什么呀?”小小仍疑惑地看着那些黑布幔。

“没做什么,爸爸在这里祷告,让你们长大了,都过好日子,大家都过好日子。懂吗?”米米和小小点点头,摸摸粘在爸爸身上的汗衫,好像是懂了,好像还没有懂;不过,觉得爸爸的这个阁楼愈加神秘了。

本来,爸爸要等米米、小小睡下来以后,才到阁楼上去。可是近几个月来,米米、小小还在做功课,爸爸就上去了。有一天,爸爸索性吃完晚饭就上去了。过了一会,妈妈正改着卷子,爸爸突然从阁楼上急急地跑下来,兴奋得抱住妈妈的肩膀说道:“北平解放了,喂!北平解放了。”妈妈一听,也高兴得跳起来,拉住米米、小小,压着嗓子叫道:“哎呀,宝宝,北平解放了,可不远了……”P1-3

序言

热爱母语,亲近经典

整整一百年前,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儿童读物,孙毓修先生的童话集《无猫国》在上海出版。从此,中国儿童文学的大幕徐徐拉开……

啊,百年中国!百年中国儿童文学!

多少悲欢离合,多少内忧外患;多少风起云涌,多少崎岖艰辛;多少欢欣,又多少痛苦;多少阴晴,又多少冷暖……

《中国儿童文学经典100部》,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一百年来儿童文学历程的史诗长卷。它也向我们呈现着一个无限光明和美丽的母语世界,一片无限丰富和绚丽的文学原野。

文学家果戈理曾经说过:“你将永远诧异于俄国语言的珍贵,它的每一个声音都是一件馈赠,都似大颗闪光的珍珠。”是的,只有对那些无限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母语,而且了解她们到“入骨”的程度,能够强烈地感觉到她们的美丽的人,我们的文学,才会真正地展示出它们全部的美质与知性,以及它们全部的丰富与神奇。《中国儿童文学经典100部》,就是这样一套品种繁富、风格斑斓的书系。

徜徉在这套百年长卷里,我相信,每一位读者,无论是少年儿童,还是成年人,都不能不对我们古老而伟大的母语顿生无限的景仰感和膜拜感。美丽的汉语,不仅仅是我们赖依生存和交往的工具,也不仅仅是我们全部文化与文明的载体,它还是我们最初的和最后的语言与回忆之乡,是我们这个古老、智慧而苦难的民族的文化和精神谱系,甚至是我们全部的记忆与命运!

对于这样一套百年长卷,仅仅用“阅读”二字来对待是不够的。不,我们也许应该溯流而上,重新居住和生活在它的字里行间。无论是小说、童话、诗歌、散文、寓言……它们都曾经是20世纪以来,一代代中国孩子童年时代最美好的阅读记忆。这些作品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色彩缤纷的文学世界,中国四代儿童文学作家和一代又一代小读者,在其中生活、探索、呼吸和成长。

通往一座座儿童文学高峰的路径有千万条,但每一段路途上都付出过艰辛,每一段路途上都留下了果实。正如梅子涵先生在一篇文章里所描述的那样,“每个人的记忆都是海洋。很远的日子在下面,昨天的故事在水上。离开童年,童年反而加倍情深,每条小鱼的游动都是感情的尾巴在摇,情深处没有不美好的风光”。

当然,时间和文学的选择法则,也都是严格和无情的。历史的目光,读者的心灵,最终所淘汰和扬弃的,也只是那些迎风媚俗的诗歌、童话、小说和散文,而另有一些作品,却经受住了一次次严格的检验和磨洗而流传了下来,并且被打上了优秀或杰作的标识,还将继续流传下去。

不同的作家因为年代、地域、文化背景以及性格气质、个人知识谱系的不同,所写出的每一部作品也会在题材、形式、想象力、感情状态、文字风格等等方面而各有千秋。然而,当我们仔细阅读这些作品时,就不难感到,任何时代背景下的作家,在努力传达着各自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在广泛地赢得了当时的那一代小读者的同时,也都在力图扩大自己的感受范围,拓展自己的创作视野,甚至为自己的作品设置了超越时代、超越国界、超越民族的“世界性标准”。他们都在努力地为“一切的孩子”写作,为未来的孩子写作,为整个人类,为全世界的孩子而写作。

因此,从这些作品里,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那些伟大和温暖的,既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所共有的童话精神和文学精神,那些天真的和具有童年趣味的儿童精神,那种舔犊般的母爱情感,那种对于每一个弱小生命个体的充分的尊重、理解与呵护,那种纯真、仁慈、宽容、细腻与柔和的情感,以及对儿童本位的坚持,对儿童游戏精神和幽默品质的寻找,等等。  是的,中国儿童文学的一代代作家,都在认真地维护着和守望着、努力地传承着和延续着在叶圣陶、冰心、张天翼、陈伯吹等早期儿童文学家那里就已经拥有的,那种对于童心的尊重、关怀和维护的“童话传统”。

回眸中国儿童文学的百年沧桑,我们还会看到,一代代儿童文学作家所走过的世纪之路,曲曲折折、起起伏伏,春花秋月、山重水复。漫漫长路上,留下了众多的拓荒者、垦植者、播种者、泅渡者、乃至殉道者的艰辛、歌哭、梦想和收获……历史曾让那些人经历了那么多的崎岖和弯道,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和艰难,但是翻开这套长卷,我们会看到,他们私下的亲密的传承关系,却是多么美好!

所有的文学,包括儿童文学在内,如果不是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土壤里直接生长出来,它的生命力就不会长久。我们从这套书系里看到的和感受到的,也有我们的儿童文学与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苦难之歌、艰辛之歌、欢乐之歌和伟大的民族精神之歌。它们将在我们美丽的母语里,在一代代读者的记忆里,飞翔、传播,直至永恒。

徐鲁

2009年12月24日

后记

现在,我还不想写我.的妈妈,所以,在这里,我只谈这部小说。

我妈妈有一个计划,就是写作一部自传体的长篇小说。这计划对于我妈妈,可称得上是宏伟。因为她是一个精雕细刻的写作者,这并不是说她雕琢,而是,她总是希望做得好一些,再好一些。她写作真是很折磨,因为很难叫自己满意。每一个字都像吐蚕丝一样,艰难地,熬尽心血地吐出。她从来也做不到,,一泻千里那样痛快淋漓地写作。所以,她的作品不多,甚至没有写作过中篇小说。可是,八十年代初时,她决定要写作长篇小说。那是在她写作了《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之后。那是一个特别好的时期,经过了多年不写作的积压,又遇开放的形势,无论写作的材料、经验还是情感,都处在一个厚积薄发的状态。正是在这样的,良好状态下,妈妈她立下了写作长篇的雄心大志。我说她“雄心大志”,不仅因为这个计划的篇幅,还指它的题材,这是一部自传体的长篇。而在我妈妈,如何在小说中处理私人历史,始终是一个艰巨的课题。

这课题在她,还不止是那个时代的普遍问题:个人感情与时代精神的关系。而是,私人性质的情节如何进入审美的领域。她是那么严格地挑剔着审美的材料,这已不再是我们所误认为的,那一代人的意识形态化的思想方式,而是带着一种孤傲的高洁。即便是人性解放的背景给她带来写作的好时光,她依然不会放宽对进入审美的人性的苛求。在她,人性带着先天的庸俗的嫌疑,而她一点不能容忍庸俗。并不是因为她是我妈妈,我就说她好,虽然我总是因为她是我妈妈而反抗她。我的有关存在合理性的道理真是滔滔不绝,每一次都能强过她。她没有理论,要说理论也是经不起时代进步的、那些社会主义式的文艺观点,但她有强大的本能使她不为潮流所动。后来我读到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的名言:“个人主义是人性,而共产主义是人类的精神。”现在,我就将它来作了妈妈的理论经。妈妈已经走了,我也早过了反抗的年龄,应该是汲取养料的时候了。

……

还有一个线索,那就是圣荃。圣荃他出场在上部里,是哥哥颐宝的师兄,论起来,两家的先祖还是世父。他就像也宝和颐宝的大哥,总是帮助他们,照料他们。这一部里,他从火车站接来了也宝,告诉也宝他如今在一个美术学校打杂,挣口饭吃。这个安排使我想起了我的大舅舅,就是那个自问自答“画什么最难”的人,他就是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习画,接触了进步思想,然后参加革命。是他,将我妈妈还有另两个舅舅召到了根据地,参加了新四军,救他们于穷困无望的生活之中。所以,圣荃,他会不会担任了我大舅舅于我妈妈的责任?还有,在我妈妈废弃的一个开头中,他从火车站接了也宝,两人在小面馆吃面时,他说到了平等、自由、流血,还有上海的沦陷和孤岛,这使他很像一个激进的革命者。虽然,这一稿被否决了,但很可能并不是否决,而是时刻未到,将此暂推幕后。我妈妈就是这样安排、调停她的每一个人物,每一则情节,每一节枝蔓,一招数用,又步步为营,是要使布局平衡,匀称,单纯,整洁。这样的缜思密行,用于一个较短的篇幅,尚还可以,而在一个像三部由长篇这样的规模里,就真是难办了。她终于没能走到底,可她走一步就做到一步,宁可玉碎,也不瓦全。

在《她从那条路上来》的上部中,末尾的一段是:“我,敲钟的人说,这是一部乏味的、没有故事性的小说,决不是某个人的历史回声。当我再次敲响它的时候,希望它能动听一些。”现在,钟声再一次敲响了。妈妈,我听见了。

1999年3月11日上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23: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