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海艺文丛(共10册)
分类
作者 刘桂文//赵国培//张舒宸//张舒宇//逍山等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1.屐痕处处 /作者 刘桂文 本书题材为散文
本书通过对作者自己身边事、身边人以及村落的变化,用散文和随笔的方式,写出了北京海淀的时代特征和村庄、民风、民情,记录了海淀区西山的农村和农民生活。从农民的角度反映改革开发四十年海淀区核心区建设变化带给自己的切身体验。
2.一一零路车上的老人 /赵国培 本书题材为散文
作者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用地道老北京人的视角,朴实无华的文风,记录了半个世纪以来真实北京郊区农民生活和改革开发四十年来的人物变化,以及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农民文学家、农民诗歌创作者的状态。通过作品讲述了一个农民诗人和文学爱好者的成长路径。
3.书雨书晨 /张舒宇 张舒宸 舒宇舒宸 本书题材为诗歌
作者(两姊妹)出生于美丽的狮城,幼儿园时回到中国。古城浓郁的文化氛围让她们由衷地爱上诗词歌赋。远离了当初喜欢的教堂里的赞美诗;忘了儿时曾经流利的英语,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是新一代00后孩子们展示给我们不一样的面貌。
4.有种生物叫你的小孩 /逍山 本书题材为散文
老师是怎么样带自己孩子的?这个当语文老师的妈妈,就用自己的笔触记录下来自己孩子从出生、成长的过程,细腻的讲述了自己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故事。作品笔触细腻,感情真挚,出处流露出一个母亲对于自己孩子的爱和呵护,也从侧面表达了一位教师为了教育事业做出的牺牲。
5. 诗意深处/黄佐鸿 本书题材为散文
一个人对于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爱,好的方式就是用自己的行动,适应社会的要求,做好自己。作者将文字作为自己的表达方式,通过对于古人和古迹以及古诗词的追踪,沉浸在古人与今日的对话中,把自己的情感和古人的颠沛融为一体,在他的笔下,那些古诗词和传奇人物,犹如舞台大幕拉开,逐一细细道来。
6.一天天一年年/童紫晖 本书题材为散文
转身是三山的苍翠,五园的静默,回首是核心区的璀璨,中关村的辉煌,新世纪以来的社会变迁,大人说的足够多,足够细致,那么在一个生在西山,长在海淀,就读重点中学的孩子眼里又是什么样的呢?身后的历史、面前的喧嚣都是她感兴趣的,也是她要用自己的笔记录下来的。
7.《四十分钟》董明昊 本书题材为散文
小时候老家的温暖和琐碎,姥姥姥爷的固执和牵绊。在孩子的眼中就是天天的吵闹和较劲。从重点小学到重点中学,再到全国闻名的重点高中——衡水中学,董明昊喜欢写作,但是这个一路走来的赢家,却说自己喜欢的是乡土寻根文学。所以他把自己对家乡、对故土、对姥姥姥爷以及自己的童年记忆,记录下来。 8.时光如棉/林蕾 本书题材为散文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家乡情怀,作者的家乡情怀就是流浪在天空上的那朵白云,如棉,如丝,如线。《时光如棉》是作者从第三者的角度,审视着身边的社会变迁,时光流转和物是人非。细腻的感情,温婉的表述,这是一个如棉般温暖的朋友圈。
9.《云迪诗稿》,李云迪 本书题材为诗歌
《云迪诗稿》作者用诗去记录生活,记录变化,感悟生活和社会。在海淀这块改革开放和创新变革的前沿,记录四十年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自己一步步走过的路,唱过的歌,流过的泪水感悟和深情。对生活,对朋友,对职业,那一波波坎坷和无奈,都用每一首诗表达和记录下来。
10.风流河间地/海珺 本书题材为散文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一个从河北走出来的军人,满怀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深情,记录下来自己在成长路上的所思、所想。满满的都是对自己故土的赤子情怀和真挚感情,文中有对家乡革命时代热土的追思,有对改革开放以来翻天覆地变化的记录,字字句句,情深意切。
目录
《屐痕处处》
第一篇 屐痕处处
1 重建
2 蔷薇刑
3 关于睡眠疗伤的三种说法
4 母亲的背
5 娘
6 送与母亲的刊物
7 迎春花
8 漂亮与可爱
9 喜欢与爱
10 爱她(他)
11 我们以后再见
12 萤火
13 鸣鸣蝉
14 画
15 等座位
16 油灯
17 最美的庄稼
18 异地石榴
19 汤锅理论
20 我不是史老师
21 柿子树
22 孤独
23 小桥蛙鸣
24 跳舞的雨
25 物质
26 修复
27 苔藓
28 墓
第二篇 素描高考
1 开学啦
2 寻师记
3 田老师
4 妈妈我也要拉你的手
5 冬日那抹青草的绿
6 金源的夜色
7 野猫
8 取暖
9 野猫轶事
10 远大众生相之丸子
11 远大画室众生相之倭寇头
12 怀柔画室
13 填信息
14 摒弃杂念
15 圣诞快乐
16 金榜题名
第三篇 我的美妍
1 篡改名著
2 抢玩具
3 熏蚊子
4 美心大发现
5 毛毛花
6 小自行车
7 饼干
8 按在脑门的小手
9 松鼠
10 吹蜡烛
11 呼啦圈
12 焐被窝
13 画画
14 一个人的画展
15 闹钟
第四篇 丽江丽江
1 烙画小店
2 初识泸沽湖
3 里格之夜
第五篇 阳光是我的家人
1 误读《银子》
2 鲁克·立秋·浅谈
3 漏窗——园林的眼睛
4 乡村之恋
5 阳光是我的家人
6 一样虫鸣两样情
7 送你一个深秋
8 我的儿童节感怀
9 馈赠
10 也谈赶鸭子上架
11 写在餐巾纸上的文字
12 逃往的地方
《一一零路车上的老人》
《书雨书晨》
《有种生物叫你的小孩》
《诗意深处》
《一天天一年年》
《四十分钟》
《时光如棉》
《云迪诗稿》
《风流河间地》
序言
倾诉生活的伤痛与快意
刘晓川
刘桂文是我在《北京作家》任编审时认识的作者。那
时她一股脑地给我投寄了很多稿子。而当时《北京作家》
虽是北京作家协会的同仁刊物,但也是对各郊区县业余作
者开放的,因此我尚有扶持业余作者为己任的宏愿,从她
投来的若干稿件中,选择了《我爱阳光房》和《听风读书
》两篇文章,在QQ上跟她建立了联系。在提出我的修改意
见之后,又建议她可将这两篇文章合二为一。刘桂文听从
了我的意见,很快修改了文章。但是送审的结果,却是没
有通过。我自是很感歉意,总觉得是我的这番建议弄坏了
人家的作品。但刘桂文却看得很开,全没有我的颓丧,反
而说在这番修改稿件的过程中,通过和我的多次交流学到
了很多东西。其实,现在细想起来,那时的我有些好为人
师,碰上刘桂文这样的听众,正好宣传我的散文观,什么
“要以第一人称入文,写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以期关乎
人生和社会”等等。我不知道刘桂文记住了多少,反正从
她自己写作的这本书来看,基本上是符合我所要求的,这
已很值得欣慰了。而前不久刘桂文在电话里弱弱地告诉我
她要出书了,说可否请我给她的散文集写一读后感?我想,
扶持业余作者是我辈之责任,因此我在电话里很痛快地答
应下来。
读完刘桂文的散文集,给我一个突出的感受,那就是
作者对生活的热爱非同一般,她对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
人、自己的朋友、自己对文学艺术的喜爱,都倾注了很深
的感情,因此对生活的观察、体会、状写,自有她独特的
地方。当然,作为女性,细腻的表达和再现,好像是与生
俱来的,然而刘桂文则将细腻发挥到了极致,是让人欣喜
的。还以我曾编辑过的《我爱阳光房》(在本集中作者已改
题为《阳光是我的家人》)为例。作者写她在老家的房子上
加盖了二层,更妙的是屋顶是全玻璃的。作者在写对阳光
的感受时这样写道:“那阳光在抖动,轻轻地抖,好似在
下一场永无止尽的光的细雨。朦胧中,我甚至能听到光滴
落在地板上那种类似于细针落地、带着回音的美妙声音。
”这样的细腻,是把通感带了进来,光也有了声音,一下
子使得文章具有了美感。我比较喜欢作者对客观事物更加
细腻的描写,不是那种概念式的一句话就概括了,而是将
客观事物一寸一寸地移动,抽丝剥茧式的,慢慢地抒写,
而且在抒写中不乏联想,从此事物联想到了彼事物,又联
想到了他事物,使得文章充满了情趣。
作者对人物的状写也很有趣,比如对她女儿、女儿的
同学、朋友、长辈,往往以不长的文字即能勾勒出形象,
以及人物独具个性的语言,读之在眼前呼之欲出,如见其
人。比如《素描高考》里的《远大画室众生相》,那些年
轻人在学画过程中可笑又可爱的形态,作者准确的描摹常
让我忍俊不禁。
其实,我总感觉在刘桂文的文章里,有那么一点哀伤
,有那么一丝忧愁。我完全能够理解,生活从来不是尽善
尽美、尽如人意的,是生活重压的伤痛,是生活之路的坎
坷,让她的行文蒙上一层似有似无的面纱。唐代大文学家
韩愈曾讲过文章之妙:“欢愉之辞难工,穷苦之言易好。
”欢乐的文章不好写,而悲情的文章却能写出精彩。所谓
“愤怒出诗人”也是这个道理。生活的伤痛使得作者长时
间地思考,一旦付之写作常常会思之千载,一泻千里,如
决堤之水难以收复,写出压抑很久的思想,或者说是倾诉
,成为作者对生活中缺憾的感叹!当然作者也有许多生活快
意的描摹和抒写,那丽江旅途的兴奋,那故乡莲荷的找寻
,常让我们由衷感觉到生活的美好。
应该说,刘桂文现在的写作之路是逐步积累的,这得
益于她大量的文学作品的阅读(在这部书稿中就能体现出来
),也得益于她专心听讲各种文学讲座,据我所知她就曾去
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的职工文学讲习班听讲了数月,更
得益于数年来她没有停下手中的笔,因此她的散文创作大
有长进,她曾在《中国建材报》上发表作品即是证明。写
作是困苦的,写作更是欢愉的,那么,相信在今后的日子
,刘桂文更能在写作之路上坚定地跋涉下去,因为写作之
于她,已经成为融于血液的爱好,那是不会停笔的。
导语
《海艺文丛》系由海淀区作家协会牵头组织,由海淀区作协会员参与著作的一套反映改革开发四十年海淀区核心区建设、北京三山五园文化和西山文化带新农村新农民面貌的优秀文学创作和散文随笔作品。该丛书一套十本,黑白印刷。大32开本,平装胶钉。
精彩页
第一篇 屐痕处处
1 重建
在岁月流淌的河中,总有一些事情叫我感动,从而心存感激;总有一些事情叫我不能释怀,从而用心一一记下;总有一些话,不能亲口对你说出,所以借助笔锋。那些碎屑,就象我手里的沙,我不忍心叫它们随着岁月的流失而消失殆尽,尽管我很小心地握着。所以,我记下那些令我感动的瞬间。借助往日的温情:把我的心熨平,把我的幸福温习,把我的今日重建。
2 蔷薇刑
看到这名字,就非常喜欢。这是西江英公在1971年出版,曾享誉世界摄影史的不朽之作,是西江给三岛由纪夫拍摄的一组肖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岛由纪夫嘴里衔着一朵蔷薇的特写。只见三岛由纪夫眼神的凌厉,虬劲的肩部肌肉,与蔷薇的柔美对立而平衡。我不自主的把蔷薇和刑分开来念。蔷薇……刑……口齿之间蔷薇的缤纷曼妙与刑法的残忍、冰冷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也许我的血液里也上开着这样一朵蔷薇。也许我的生命里也在忍受着蔷薇之刑。细想起来,这张照片实在令人揣度。
蔷薇是我们所熟识的一种植物,京城的公路隔离带也遍植蔷薇,有风袭来,便轻摇细摆,风情万种。正是这种冲突、碰撞,才显示出蔷薇超乎寻常的美。美的炽烈、残酷、纠缠到死。
3 关于睡眠疗伤的三种说法
塞万提斯:睡眠,是对醒着时的烦恼最好的治疗方法。
诗人严力:再坎坷的路,人们也能在床上用睡眠的熨斗把它熨平。
刘桂文:把自己的痛苦交给睡眠,那里有无忧的花朵在开放。
4 母亲的背
羞于启齿,我对母亲宽实的后背,几乎依恋成癖。
那时,我还是幼儿班的小玩闹。村里几乎每年都要免费为村民放几次电影。在那个天天停电的年代,如果能在劳碌之余,看场电影,是件极惬意、极奢侈的事情。人们用迎接盛大节日似的饱满心情,迎接电影的上映,不管是戏曲《追鱼》,故事片《鸡毛信》,还是鬼片《画皮》,我们都看得津津有味,即使刮风下雨,也不会迟到或退场。人们的热情比现在的追星族,只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对于年幼的我来讲,一场电影的时间毕竟是过于漫长。不知不觉中,我陷入睡眠,母亲的背,成了我归家的暖床。有时候,我会被散场的人群吵醒。但我不会吱声,接着假寐。享受着母亲后背带来的暖意。直到母亲把我一气儿背回家,放在床上……
直到现在,我仍然时常怀念起母亲的背,那种温暖可以超越时间与空间,那种温暖我的心能随时触及。
母亲的背驮满我幼稚的梦幻,
大朵大朵的喇叭花,
鼓胀着爬满岁月的墙……
那种诗意的,蓬勃的依恋之情,并没有因为我做了母亲,而有所削减。
经历了沧桑,母亲的背不再结实饱满,背影也不似当年挺拔。为何我对她还是如此依恋?
5 娘
娘,这个称谓,对于我并不熟悉。因为北京人称母亲为妈妈。
娘,这种呼唤,只是在电视、电影中见到有人喊——娘!憨憨的男人在喊;娇柔的女子在喊;推开栅栏门儿的一瞬,小儿充满喜悦的也在喊。
等到真正过把“娘”瘾,是那年,公公去世三周年,我们带着不满三周的女儿回河北老家祭祀。老家的“小儿”“妮儿”,都“娘”“娘”长一声,短一声的跟在自己母亲身后,那一声声呼唤,童稚的嗓音似一条优美的弧线划过我动荡的心,甚是令我心动。
从老家归来后,我问小女儿:老家的“小儿”“妮儿”,管自己的妈妈叫什么?我开始诱导女儿。“娘!”女儿脱口而出。你叫我一声娘,行吗?我几近祈求地期待膝前的女儿,女儿嫩声嫩气的一声“娘”!冲破夜的寂寥,直抵我的耳骨,“哎”!我结结实实的应了一声。满心的高兴,满脸的幸福与满足。
母亲,这个称呼充满书卷气息,娘,这个称谓,却带着乡土味迎面扑来。
好,明天我休息。俺就去看娘!
P1-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