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相约2020--丹寨县脱贫攻坚实录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姜东霞 |
出版社 | 贵州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相约2020——丹寨县脱贫攻坚实录》为纪实类文学,是一部重点介绍贵州省丹寨县各级干部如何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报告文学,真实地记录了丹寨主要成绩。主要内容包括“产业篇”“非遗篇”和“移民篇”。 目录 产业篇 乘风破浪雅灰乡 锁定特色扬帆远景 歌舞绕梁古树参天——送陇村 减贫摘帽任重道远——羊场村 绿色景观千里绵延——夺鸟村 千帆竞发只争朝夕——排调镇 深山大沟天堑通途 双阳行动真情万里 转变作风 “一联四包” 移民篇 生态移民势在必行——雅灰乡 马年新居新气象 如风五月 灿烂笑容 千户生态移民领取新房钥匙 丹寨县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解读 非遗篇 卡拉村:中国鸟笼第一村 麻鸟村:锦鸡起舞 排莫村:蜡染的史诗 石桥村:古法造纸走向世界 送陇村:百鸟衣和古瓢琴 王家村:锦绣鎏金 大簸箕苗寨 排牙村:芒筒芦笙之乡 序言 相约小康 位居长江、珠江源头之清水江、都柳江水系上游分水 岭的丹寨县,二十六年前我就去过,那时它隶属于都匀市 。走在县城的中心街道,两边是狭长的土泥路,木建房屋 附着时间的印痕,使人难以辨识它与正在发展中的现代社 会之间有何联系。 我无法想象940平方公里的面积有多么辽阔,或者居住 着多少苗族、侗族、水族、布依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人口 ,我就想,山多树多的地界会不会狭窄。总之这个县是以 贫困著称,是国家级贫困县和国家生态建设重点县,辖4镇 2乡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2016年初冬,笔者一行人驱车一路南行,我们的目的 是去了解丹寨县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的真实情况。 冬天的阳光暖暖地照在远处的山坡上,有一种黄色的小花 开得很热闹,像是挤着阳光一样开出来的,所以格外耀眼 。记得二十多年前,丹寨县隶属于黔南自治州的都匀市。 从都匀到王司中学,路经通往丹寨县的沙石路口,就分道 扬镳了,稀拉拉扑满尘土的树木,从车窗边一晃而过,坐 在大客车上的我,总是会回过头去看一眼对于我来说是另 一条遥不可及的道路。那时的丹寨于我不仅仅只是个词语 ,它与大山和落后同义。 “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发达,或者能否发达,主要看 它的路。”听此言时大概是三十年前,我还年轻,我还不 能完全了解其中之意。几十年过去了,我们贵州也处在飞 速发展的行列,高速公路带给人们的是速度,丹寨这样的 地方也不再遥远。从贵阳驱车一路奔驰只需两个多小时便 可到达。据说政府正在启动建设另一条直通丹寨的高速公 路,到那时,去丹寨无需借走都匀,所需时间会更短。 到达丹寨县政府,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只在县政府大 楼下车,没有去宣传部。两位部长从大楼里出来,迎着我 们简单地各自做了介绍。阳光从县政府大楼侧面射过来, 我们换乘县委宣传部的车,一路奔驰前往雅灰乡。这次是 副部长胡贤春给我们当开路先锋。 从县政府出发,我一路寻找着当年的记忆,却是无影 无踪。街面上长着草的记忆还在,沿街的木屋子却随时间 烟逝,眼前一晃而过的是见惯了的开阔的街道,道旁铺洒 着即便是在冬天也能盛开的暗红色的波斯菊。 丹寨有17万人口,是一个多民族混居的县,峰峦叠嶂 ,溶洞群星罗棋布,山高水长,森林茂密,植被保存完好 ,森林覆盖率达60.3%。虽然听上去各种资源得天独厚, 却因为交通不便、道路崎岖而难以往来,这也许是其贫困 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党中央、国务院及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下,如 今的丹寨县村村通公路,户户有事干,旧貌换新颜。胡副 部长还告诉我们,丹寨生态资源丰富,有猫鼻岭省级森林 公园、龙泉山一岔河省级风景名胜区。县境内,猫鼻岭省 级森林公园、山羊界林区、牛角山自然保护区等地还保存 着大片原始森林,有各种动植物1500余种,素有“物种基 因库”之称。 天赐自然,人助而昌。 丹寨是全国唯一完整保留祭祀蚩尤的“祭尤节”的地 方。蚩尤与炎、黄二帝并称中华三大始祖,是苗族的祖先 。丹寨是历史上数支苗族迁徙路线上的居留地,有许多以 “尤”为名的地名。 丹寨有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苗族蜡染 、古法造纸、苗族锦鸡舞、苗族口头经典“贾”、苗族苗 年、苗族服饰、苗族芒筒芦笙祭祀乐舞。另外,苗族古瓢 琴舞、翻鼓节、苗族历法、苗族百鸟衣等被列为贵州省非 物质文化遗产。 丹寨民族文化分布于全县六个乡镇,很多乡镇特色村 寨的民族文化是贵州乃至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中的精品。 2007年,经文化部门申报,省文化厅批复命名了“扬武镇 蜡染艺术之乡”“排调镇麻鸟锦鸡文化之乡”“龙泉镇排 牙芒筒芦笙艺术之乡”“龙泉镇卡拉鸟笼艺术之乡”“南 皋乡石桥古法造纸之乡”。 丹寨“锦鸡舞”“芒筒芦笙祭祀乐舞”连续夺取第一 届、第二届“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原生态类金黔奖,是华 夏舞蹈艺术的奇葩。 丹寨境内有多个苗族支系,仅苗族服饰就有8种之多。 苗族、水族、侗族、汉族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丹 寨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锦鸡舞、蜡染、芦笙、鸟笼、花 带、硒米、古法造纸名扬海内外。丹寨至今仍保留着古朴 、浓郁、独特的民族风情,形成了都柳江民族文化与生态 风光精品旅游线一道最靓丽的风景,是民族风情旅游的首 选目的地。 丹寨的民间节日有祭尤节、苗年、翻鼓节、吃新节、 牯藏节、踢毽节、锦鸡文化节等。每逢节日,人们穿着民 族盛装,唱山歌、飞歌、情歌,跳芦笙舞、板凳舞、锦鸡 舞,吹芦笙、芒筒,拉古瓢琴,吹木叶,踩歌堂,跳(唱 )花灯,斗牛、斗鸟、斗鸡、赛马……到处是歌的世界, 舞的海洋。 厦蓉高速公路、贵广快速铁路和凯里至羊甲高速公路 已经全部通车,321国道穿境而过,丹寨是贵阳、遵义、铜 仁地区出海的重要通道和黔东南的重要交通枢纽。县城距 都匀50公里,驾车仅需30分钟;距凯里70公里,驾车仅需 40分钟;距省会贵阳市110公里,驾车仅需1个小时。 以上这些条件都为丹寨县实现脱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导语 本书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丹寨县脱贫攻坚的奋斗历程和经验。 本书全面展示了丹寨县党委负责人在新形势下对脱贫攻坚的新思考,展示了脱贫攻坚的最新成就,总结了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经验。 本书体现了广大基层一线人员勇于担当、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 精彩页 乘风破浪雅灰乡 雅灰乡是个省级“生态乡”,我们在去之前就做了很多的想象。我们马不停蹄一路奔往雅灰乡,昏暗夭色中的雅灰乡政府大楼独立高处。乡党委书记率各村扶贫负责人,在会议室等着我们。会议在我们风尘未定中进行,到会的人都是雅灰乡脱贫工作的生力军,翁帮村、杀益村、夺鸟村、送陇村、雅灰村,就这些村子的名字,就让人有无穷的遐想。 会议开始,乡党委罗书记对雅灰乡的整体扶贫工作战略思路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接下来是各村民组的带头人,他们逐一介绍了各自工作的进展状况。“打好扶贫攻坚战”我们已经耳熟能详,而会上我第一次听到“生态移民”“精准扶贫”,对于两耳难闻窗外事的我来说,这些词语陌生而新鲜,不禁为之一惊。 什么是精准扶贫?就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地域环境、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谁贫困就帮扶谁,使之真正走出困境。 一句话:精准扶贫就是“个人定制”式的扶贫。不仅保证个人经济上翻身,而且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扶贫工作可以说是当今中国的长期工程,那么此次与以往又有什么不同呢?会上乡党委书记告诉我们,以往是发钱发物,比如发几头猪或几只羊,这个就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因素,一些人天性懒惰,或将所发之物养死了,更有甚者是将其吃了。反正不是发来扶贫的吗?吃了也不犯法,这类工作做得越多就越看不到希望,属于治标不治本。从政府的角度,是在为民排忧解难,政府的愿望是好的,从工作的角度看,乡政府完成了扶贫工作任务,从农户的角度,不过是解决了他一时的吃食,甚至助长滋生更深的惰性,没有从根本上使他的生活有大的改变。 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以农业和林业为主的雅灰乡,在乡党委的带领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真抓实千的脱贫行动。近年来,重点发展黑毛猪养殖、旅游业、茶叶、香菇、蕉芋、茯苓、养羊、养鱼等产业,黑毛猪饲养、香菇、茶叶等产业都形成了一定规模;旅游业以送陇和雅灰两个村的“给哈舞”(古瓢琴舞)苗族风情为主,“给哈舞”现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0年以来不断得到发展。百鸟衣制作、古瓢琴制作、苗族花带、水族服饰等传统工艺不断得到挖掘和整理,初步形成民族风情文化产业,增大了知名度,在社会上形成了一定影响。 坐在会场里,我的脑子里总是出现这样的情景:走在弯曲山路上的农夫,赶着一头小猪去往集市,他要将政府发给他的猪卖掉,买二两酒,或坐在集市的露天小饭馆喝上两盅,酒足饭饱之后,歪斜着返回家中,全然忘掉了猪的事情。来年政府又会或者发一只羊,或者一群鸡给他,他不需要负责任,反正这样来来往往的,总有东西救助,解他一时燃眉之急。 多少年来的扶贫工作经验的总结和摸索,政府终于制定了新的扶贫决策,也就是“精准扶贫”,做到“稳、准、狠”,扶贫模式由原来的“输血式”转化为“造血式”。正所谓“一念动红尘,滚滚不由衷”,这一念之差,却形成了十万八千里的区别。 会上,最让我们惊讶的是政府提出的“生态移民”。“移民”一词在我们的脑海里,自然呈现的是中国人朝着文化经济发达的国家迁移,这一语汇似乎与祖国大地的“土著”无关,与扶贫联系在一起时,就更加令人不解了。所以当我们听到这个词时,心中自然生出了好奇。“生态移民”就是把自然环境恶劣不具备就地扶贫条件的居民,从深山中移出,恢复自然生态。参与移民搬迁后,原来承包的山林田地经营权归农户所有,可通过集体或自行转包、出租且转让收益归移民户所有,土地经营权流转后,继续享受政府原有的各项支农惠农补贴和退耕还林政策,或植树造林,或种植名贵药材。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移民优惠奖励政策。政府的口号是:搬迁一代人,幸福几辈人。 散会后,我们带着重重疑虑走出雅灰乡的办公楼。移民?将祖祖辈辈生活在山里的人,移到城里,住进他们并不习惯的楼房里,这样做有没有违背自然?我们反复争论,将深山中的农户移出来之后,没有了土地,没有了他们熟知和依仗的山水,他们将何去何从?比如就业、医疗、小孩入学、养老等一系列问题,政府会怎样处理和解决呢?我们能够想到的,政府早已都想到了,并且做了大量的工作。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