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晚晴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丁承启 |
出版社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的散文随笔结集。全书分为“家庭美德篇”“医护大德篇”“社会公德篇”“人生杂谈篇”四个部分,所记皆是其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是最细微琐碎之事,但皆能让人感受到生活中最纯真、最善良、最美好的本质,充分展示了作者常怀感恩之心、常忆亲朋故友之情、常示正直不阿之品、常颂生活平凡之美、常抱学习进取之意、常取洒脱豁达之道,突显了人生正能量和一位平凡的老人追求美好、奉献社会的初心。 作者简介 丁承启,男,生于1933年,安徽庐江人。1948年底参加革命工作。1951年元月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2月因伤转业到贵池县工作,历任桃坡区政府卫生助理员、乌沙区政府文书、县政府文书、县委工交部秘书干事、县革委会政工组秘书、县委办公室信访科副科长、科长。1979年4月起,任县商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县百货公司党支部书记、经理。1993年退休后仍活跃在街头巷尾,扶弱济困。2015年底身患重病后,开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诉诸笔端,公开发表于报刊、网络,累计六十余篇、十多万字,充分表达了一位平凡老人的坚强意志和感恩之情。 目录 我的平凡人生 家庭美德篇 忠魂归故土 难忘六十年前的中秋节 相濡以沫六十年 相伴同行 和谐共生 百善孝为先 乡梦依稀 冀做一个“零负担”的老人 孝道声扬 孝子情深 婚姻美满比遗传更益寿 医护大德篇 一个老兵眼中的105医院 86岁老兵告诉你,这个肿瘤放疗中心凭啥赢得了他的敬重 一次难忘的探视 苦涩与温馨 医者仁心 抚慰生命 白衣天使是患者之福星——记池州一院护士姜晓飞、李红之优质护理 人要有颗善良的心 陪护工之情怀 为陪护工说句公道话 康馨陪护逐步走向规范化服务 社会公德篇 一身正气 两袖清风 冷暖人生 平安是福 热播剧《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滋润民心的包公井 一位私营业主的高尚情操 心系客户的电信维修中心 尊老敬老是为人之本 好人就在身边 一位老人眼中的北京 人生杂谈篇 做人 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人活的就是一种心态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苦乐人生 一副《撇捺人生》对联的读后感 畅聊价值观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老又何妨 人老了·爽 祈福晚年 从“生活养老”向“文化养老”的转变 崇尚“智能养老”新模式 人生要读好两本书 学无止境 别把学习当负担 品尝北京美食之情趣 一日三餐,足矣 今昔服饰之演变 茶缘 步行·车行·飞行 健康是福 日子越过越有味 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珍惜当下 知足常乐 闲聊生意经 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 情为何物 交友之情缘 缘分 天时·地利·人和 人间重晚晴 序言 我的外公丁承启先生是一位86岁的老兵。自青年时代 起,无论是在部队当兵,还是到地方工作,他都坚持每天 写日记,从不间断,事无巨细地记录着每天的工作和生活 。从逛街买菜到出行游玩,从工作经历到心得体会,从生 活感悟到人间大爱,点点滴滴无不出现在他的日记中。近 年患病以来,他更是笔耕不辍,作品不断通过报刊、网络 等途径推送给我们这些晚辈。细细品读之余,不难发现, 外公是透过鲜活的身边人、身边事有感而发,而这些感悟 在家长里短之外,更显人生正能量和一位平凡老人追求美 好、奉献社会的初心。 外公常怀仁爱感恩之心。外公年轻时就因公两次负伤 ,近些年又身患重病,医院自然是常去之所。没有悲观落 寞和心烦意乱,外公积极配合治疗,收到良好效果。对待 身边的医护人员,常念叨他们的恩情。在解放军105医院、 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期间,更是和医生、护士、护工 等医护人员结下深厚情谊,对医者仁心,感恩戴德,敬生 命之可贵,颂医护之高尚。其实,善良、孝顺、忠贞,这 些美好的情感都萦绕在我们身边,外公却能将这些人间大 爱一一记录下来,感受他人的善良,感受子女的孝顺,感 受爱情的忠贞。 外公常忆亲朋故旧之情。忆亲人,外公在《忠魂归故 里》中回顾起他的岳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戎马生 涯,回忆起找寻烈士遗骨的艰辛,忠魂归来,泪眼相迎。 忆战友,外公回忆起60多年前的那场洪灾,正是有了战友 们坚强的意志和奉献的精神,才保住了大堤和人民群众生 命财产安全。故人远去,但精神值得被永远铭记。 外公常示正直不阿之品。路过城内一口古井,外公在 《滋润民心的包公井》中敬佩包拯“青天悬明镜,图龙照 日月”的廉洁风骨;观看热门反腐电视剧,外公痛斥剧中 贪腐之徒。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 所以有。跟我等晚辈,平日他也常常提醒要做正直之人, 切不可有一丝贪念。 外公常颂生活平凡之美。外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 睛,有一双乐于聆听的耳朵,虽然退休20多年了,依然活 跃在街头巷尾。从专业勤恳的药房老板,到细致周到的电 信员工,还有偶遇热情善良的出租车司机,都被生动地勾 勒在他的笔下。他们和外公一样,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但 正是他们坚守着自己的职业操守、传承着善良美好的秉性 ,将普通的生活变得那样不普通,将枯燥的日日夜夜变得 那样美丽。 外公常抱学习进取之意。记得有一次回家探望外公, 他拿出一张纸条向我询问含义,上面都是一些年轻人常用 的词语,“下载、加载、卸载”“云服务、应用市场、客 户端”,我一一解释之余,更感外公之“新潮”。《崇尚 “智能养老”新模式》中写道:网络对高龄老人来说确实 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但并非高不可攀,只要不畏难不懈 怠,循序渐进,学习和掌握智能养老的基本知识,是当今 养老的极佳方式。外公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80多 岁的老人如今用网络查阅资料也信手拈来,生活更加丰富 多彩。 外公常取洒脱豁达之道。就像他在《苦乐人生》一文 中所写,苦是生命中必尝的滋味。经历过苦难,才更珍惜 幸福的美好,对人生自是豁达开朗、不拘小节。思考如何 化解失落感、如何适应新环境并找寻答案,于是他才发出 “老又何妨”的感慨。即便是忍受病痛的折磨,依然乐观 洒脱,无畏前行。 外公所写,皆是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虽都是 细微琐碎之事,但皆能感受到生活中最纯真、。最善良、 最美好的本质。几十年时代的变迁,几十年心态的锤炼。 此次我们将这些文字整理成册,既是对外公作品的总结与 提炼,也是对我们晚辈的鞭策与激励,更是对美好生活的 期待与向往。 我知道,能有资格写《序言》的,往往是作者的尊者 、长者,而外公却指定我这个孙辈来作序,一定是希望而 且认定我能够将他坚定信念、服务社会、生命不息、奋斗 不止的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我和我的父母都认为, 将外公呕心沥血之作结集出版,对于社会大家庭来讲,是 正能量的传递与弘扬;对于我们小家庭来说,则是无价之 物、传世之宝! 希望能与广大读者共鸣。 陈君实 2019年3月8日 于北京 导语 《晚晴》一书收录了老兵丁承启写的散文作品60篇,记录了其工作和生活。从逛街买菜到出行游玩,从工作经历到心得体会,从生活感悟到人间大爱,点点滴滴无不出现在他的作品中。这些作品透过鲜活的身边人、身边事有感而发,而这些感悟在家长里短之外,更显人生正能量和一位平凡老人追求美好、奉献社会的初心。 精彩页 我的平凡人生 我生于1933年农历二月初二,八十几年里,走过万里路,相识无数人,历经太多事,饱受热和冷,回味无穷,思绪万千。在那热火朝天的年代,承受过枪林弹雨,亲历过政治风云,历练过艰苦岁月,奋战过天灾洪魔,尝过苦涩,受过摧残,但我越战越勇,无怨无悔。这就是初心的魅力,信仰与宗旨赋予我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 1948年底,在革命的浪潮中,我与邻友严兴如同志一道参加革命,从事地方工作。1951年1月25日,我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开拔之前,我因剿匪受伤,受到池州军分区独立一营党委表彰,并批准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留在该营任战地卫生员,未能赴朝参战。 1952年1月26日,中央决定撤销皖南、皖北行政建制,成立安徽省。2月4日,撤销池州专区,并入安庆。池州军分区富余人员集体转业,我被分配到贵池县桃坡区政府任卫生助理员。12月下旬,我跟随高燮明区长去潘桥乡的草山探访一家赤贫户,山上仅有一户人家,两间破草屋,住着兄弟三个单身汉,约30-40岁,均有智障,表情木讷,茅草铺地,破絮裹身,蜷缩而眠,再三询问,表达不清,令人心寒。高区长心情沉重,感到人命关天,立即下山,与乡长商量办法,但乡政府也无钱解决问题。高区长当即掏出20元(当时工资实行包干制,区级领导每月40-50元),交给江乡长,托付其先行解决这一户的吃饭、衣被问题。高区长的举动深得干群的赞誉,我也受到一次人文关怀的教育。 1952年底,我被分到梅村、肖坑两乡蹲点,在土改、镇反、剿匪取得胜利的基础上,重点开展取缔反动会道门的大刀会、一贯道、同善社、乩堂、先天道等。通过开会动员,宣传政策,发动群众,检举揭发,按照“坦白从宽,抗拒从严,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的政策,从速处理。1953年1月逮捕了县境内罪大恶极的道首后,一般道首和道众纷纷退道,至2月份基本结束。我们转轨开展征兵工作,以现身说法,鼓励青年踊跃报名参军,“一人参军,全家光荣”深入人心,应征入伍高潮迭起。 1953年4月29日,我调任乌沙区政府文书。在乌沙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让我感受最深且刻骨铭心的有两件事: 一是抢险受重伤。1954年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是乌沙地区7万多人口的一场大劫难。天灾难避,虽然广大干群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坚守到临危的极限,终因水势猛涨,漫过大堤,人力无法抗拒,导致大小圩口相继溃破,土地淹没,房屋倒塌,一片汪洋,十分凄惨。幸有党和政府坚强领导,及时将所有灾民转移到安全地带,没有一人流离失所。紧接着组织灾民赴山区开荒自救。我被安排到前卫国乡(现长林村)组织灾民开荒抢种,直到四个多月退水后,再次返回大农圩南埂的乌沙区堵口复堤指挥所,在胡作夫区长领导下,按照县指挥部统一部署,组织群众,堵口复堤,重建家园,恢复生产。一次,秋浦河上架设至对岸取土的简易木桥被洪水冲下的木筏冲击,危及取土民工的生命安全。我以军人雷厉风行的大无畏精神,带领水利工程记录员许观义同志跳入刺骨的冰河中,将木筏障碍排除,自己却被木筏撞伤腰椎和脊柱,失去知觉,幸被北京救灾医疗队及时抢救才幸免于难,被定为重度伤残。 二是收获了爱情。我老伴叫纪巧云,生于1938年,时任乌沙粮站营业员,她淳朴、亲和,有一种“秀外惠中”的特质。我们一见钟情,没有父母之命,没有媒妁之言,书笺传情,相识、相知、相爱;以德相处,以情相悦,以真诚、朴实、敢于担当的性格相融,相互得以认可。家人应允,欲竞者望而却步,有情人终成眷属。1955年国庆、中秋两节依次相连,趁着这个良辰吉日,我们喜结良缘。在那艰苦奋斗的日子里,没有嫁妆,没添新衣,没办婚礼,没设婚宴,各自把衣被搬到一起,就结成了终身伴侣。 婚后,我调任县政府文书,妻子调到县城专卖公司当营业员。1956年,是大灾后第一个丰收年,农产品丰富,物价平稳;随着7月进行工资改革,生活无忧;8月我们生了个大胖小子,很幸运,是顺产。那时医疗条件比较差,由于没有血库,血源困难,经常发生手术期间缺乏血源而耽误抢救,只好采取临时性的紧急措施,通过广播号召广大干群献血。因患者血型的差异,各种血型都需要,普通血型还好些,稀有血型更难。像我这种AB型参加输血的人不多,最多不过六七人。这一年,我就输过3次血给患者,一次是农民;一次是退伍军人;一次是军人家属:县人武部副政委朱大藩同志妻子难产,垂危在手术台上,随时会造成缺血性死亡。我听广播后第一个到场,输了600CC血,病人才开始苏醒,后续输血者不少,使军嫂转危为安。朱副政委一再表示感谢,其子朱飞也念念不忘。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