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本书读遍中国史大全集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徐如庆
出版社 中国城市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盘古女娲、黄帝大禹、文王孔子、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洪武康熙、乾隆中山,风流人物,代代相传。由徐如庆主编的这本《一本书读遍中国史大全集》纵横中华历史上下几千年,说尽中国历史人文。它就是一部形象的历史全集,一部生动的百科全书。

内容推荐

1939年冬季,中国抗日战争到了关键的时刻,毛泽东正准备编写一本中国历史教材。当年12月,他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说:“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国家之一……在这个广大的领土之上,有广大的肥田沃地,给我们以衣食之源;有纵横全国的大小山脉,给我们生长了广大的森林,贮藏了丰富的矿产;有很多的江河湖泽,给我们以舟楫和灌溉之利;有很长的海岸线,给我们以交通海外各民族的方便。从很早的古代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殖在这块广大的土地之上……”

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的时候,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还不忘编写历史教材。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时代,每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熟悉中国的历史,了解中国的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必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我们经过精心策划,周密组织,充分考虑青少年的特点,花费大量精力编写了这本《一本书读遍中国史大全集》。

为了适应青少年的兴趣和爱好,本书《一本书读遍中国史大全集》以正面故事为核心,用故事把整个历史过程比较清楚地介绍给青少年;以著名人物、正面人物的故事为主,以事件的故事为辅。除此之外,还编入了有关的历史典故、文化背景、古迹遗址、科学发现等,其中包括图片、地图、文物、表格等,把文史哲经科等内容融为一体,充分突出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科学性,可谓青少年简明历史百科全书。

目录

第一篇 先秦时期

 盘古开天地

 女娲补苍天

 燧人氏钻木取火

 有巢氏构木为巢

 伏羲制八卦

 神农尝百草

 黄帝战蚩尤

 黄帝元妃先蚕嫘祖

 仓颉造字

 大禹治水

 夏桀和妹喜

 商汤和伊尹

 商纣与妲己

 周文王与姜太公

 武王伐纣

 周公辅政

 周穆王与秦人复兴

 周幽王与秦襄公

 周平王与郑庄公

 齐桓公九合诸侯

 管夷吾助君成就霸业

 宋襄公妄自尊大

 晋文公取威定霸

 秦穆公称霸西戎

 楚庄王一飞冲天

 晏子辅齐国

 阖闾与孙武

 勾践卧薪尝胆

 道家祖师老子

 至圣先师孔子

 两为政治家的谈

 赵简子选拔接班人

 韩康子以退为进

 赵襄子固守晋阳

 水淹晋阳

 释豫行刺

 魏文侯网罗英才

 李悝变法兴魏国

 西门豹治邺

 乐羊取中山

 楚悼王与吴起

 韩昭侯与申不害

 齐威王纳谏强国

 齐威王循名求实

 鬼谷传奇

 庞涓落井下石

 孙膑装疯卖傻

 田忌赛马

 围魏救赵

 减灶诱敌

 惠施的乌龟法

 商鞅变法兴秦国

 苏秦合纵

 张仪落难

 苏秦助张仪

 张仪入秦诳楚王

 秦武王通三川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沙丘宫变

 燕昭王筑台求才

 田单摆火牛阵

 廉颇与蔺相如

 赵奢挫强秦

 范雎死里逃生

 秦王远交近攻

 长平之战

 毛遂自荐

 信陵君窃符救赵

 冯谖客孟尝君

 儒家亚圣孟子

 道家代表庄子

 绝代政商吕不韦

 信陵君重整雄风

 秦王政独揽朝政

 李斯谏逐客

 廉颇抱感终生

 灭韩亡赵

 少年外交家甘罗

 荆轲刺秦王

 燕魏悲歌

 王翦平楚

 天下统一

 巡游天下

 焚书坑儒

 沙丘政变

 金棺葬寒灰

第二篇 秦汉三国

 秦二世戮兄杀姐

 刘邦斩蛇

 陈胜起义

 项梁起兵

 刘邦出山

 陈胜遇害

 项梁主政

 刘邦入关

 巨鹿大战

 指鹿为马

 约法三章

 千古鸿门宴

 项羽封天下

 刘邦逃离关中

 张良火烧栈道

 迁都彭城

 韩信归汉

 萧何追韩信

 韩信拜将

 樊哙明修栈道

 韩信暗度陈仓

 厚待陈平

 彭城溃败

 声东击西擒魏豹

 背水列阵破陈余

 张良缓封天下

 纪信假扮刘邦

 刘邦驰营取帅印

 韩信贪功袭齐国

 水淹龙且

 广武山刘项对峙

 韩信封齐王

 楚汉鸿沟和议

 刘邦兵败固陵

 韩信决战垓下

 汜水称帝

 田横自杀

 定都长安

 韩信遭贬

 谏封雍齿

 白登山解围

 刘敬和番

 韩信被诛

 赵佗归汉

 刘邦驾崩

 吕后专政

 周勃安刘

 汉文帝轻徭薄赋

 太傅贾谊

 将军周亚夫

 汉景帝削弱诸侯

 窦太后无为而治

 晁错谋国

 雄才大略汉武帝

 董仲舒独尊儒术

 主父偃推恩弱诸侯

 卫青

 飞将军李广

 霍去病

 张骞通西域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司马迁撰《史记》

 东方朔

 苏武牧羊

 昭君出塞

 王莽新政

 绿林赤眉起义

 昆阳之战

 光武刘秀中兴

 征西大将军冯异

 班固著《汉书》

 班超出使西域

 医圣张仲景

 科圣张衡

 王充著《论衡》

 蔡伦造纸

 杨震清白传家

 宦官与外戚专权

 党锢之祸

 黄巾起义

 董卓进京

 魏武帝曹操

 温侯吕布

 官渡之战

 尚书令苟或

 鬼才郭嘉

 毒士贾诩

 魏文帝曹丕

 陈思王曹植

 武烈皇帝孙坚

 小霸王孙策

 吴大帝孙权

 吴文侯张昭

 大都督周瑜

 昭武将军鲁肃

 孱陵侯吕蒙

 昭侯陆逊

 昭烈帝刘备

 ‘三顾茅庐

 武圣人关羽

 桓侯张飞

 顺平侯赵云

 都亭侯马超

 千古良相诸葛亮

 大将军姜维

 赤壁之战

 黄盖苦肉计

 益州别驾张松

 神医华佗

 才女蔡文姬

 建安文胆孔融

第三篇 魏晋唐宋

 晋宣帝司马懿

 晋文帝司马昭

 晋武帝司马炎

 东平太守阮籍

 嵇康托孤

 中国地图学之父裴秀

 史学家陈寿

 立志改过的典范周处

 八王之乱

 晋元帝司马睿

 祖逖闻鸡起舞

 琅琊王王导

 书圣王羲之

 东晋军事家谢安

 取经僧人法显

 顾恺之画龙点睛

 五柳先生陶渊明

 地理学家郦道元

 石勒后赵国

 苻坚前秦国

 淝水之战

 刘渊前赵国

 张蹇前凉国

 前燕国和后燕国

 后秦国和西秦国

 秃发乌孤南凉国

 慕容德南燕国

 李鼍西凉国

 赫连勃勃夏国

 后凉国和北凉国

 冯跋北燕国

 宋武帝刘裕

 刘宋名将檀道济

 拓跋氏北魏朝

 陈霸先南陈

 谋略家崔浩

 北魏孝文帝

 东魏国和北齐朝

 西魏国和北周朝

 萧道成南齐朝

 昭明太子萧衍

 数学家祖冲之

 隋文帝杨坚

 隋炀帝杨广

 造桥大师李春

 瓦岗军起义

 唐高祖李渊

 玄武门之变

 唐太宗李世民

 长孙皇后

 房玄龄

 魏征

 李靖

 护国公秦琼

 尉迟敬德

 欧阳询

 玄奘

 文成公主

 张九龄

 唐高宗李治

 武则天

 徐世绩

 骆宾王

 狄仁杰

 唐玄宗李隆基

 杨玉环

 高力士

 安史之乱

 安禄山

 史思明

 李林甫

 李辅国

 颜真卿

 唐肃宗李亨

 孙思邈

 慧能

 鉴真

 孟浩然

 郭子仪

 诗佛王维

 王勃

 陈子昂

 僧一行

 诗仙李白

 杜甫

 韩愈

 刘禹锡

 白居易

 柳宗元

 柳公权

 李贺

 牛李党争

 杜牧

 黄巢起义

 朱温

 李存勖

 陈桥兵变

 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宗赵光义

 忠义爱国杨家将

 北宋名臣范仲淹

 北宋发明家毕升

 北宋词人柳永

 北宋政治家寇准

 北宋清官包拯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

 宋仁宗赵祯

 北宋名将狄青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

 北宋科学家沈括

 北宋思想家程颢、程颐

 北宋文学家苏轼

 江西诗派鼻祖黄庭坚

 宋神宗赵顼

 北宋文学家秦观

 北宋书画家米芾

 宋徽宗赵估

 梁山泊宋江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西夏开国皇帝李元吴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靖康之变

 宋高宗赵构

 南宋名将岳飞

 南宋大诗人陆游

 南宋理学大师朱熹

 南宋英雄文天祥

第四篇 元明清

 成吉思汗铁木真

 神箭手哲别

 长春真人丘处机

 蒙古大汗窝阔台

 蒙古重臣耶律楚材

 金代文学巨子元好问

 蒙古大元帅史天泽

 元世祖忽必烈

 崖山海战

 元大都设计师刘秉忠

 元代政治冢郝经

 元曲大家关汉卿

 元朝科学家郭守敬

 元朝学者八思巴

 元朝纺织工艺家黄道婆

 旅行家马可·波罗

 元代名医朱丹溪

 元仁宗开科取士

 元朝画家王冕

 元朝名臣脱脱

 红巾军起义

 明太祖朱元璋

 鄱阳湖之战

 胡蓝之狱

 明代名臣宋濂

 谋略家刘伯温

 明成祖朱棣

 明代大臣方孝孺

 内阁首辅解缙

 航海家郑和

 郑和下西洋

 兵部尚书于谦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

 明代思想家李贽

 江南才子唐伯虎

 明世宗朱厚熄熄

 明朝奸臣严嵩

 明代清官海瑞

 明朝抗倭将领戚继光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

 青藤鼻祖徐渭

 药圣李时珍

 明神宗朱翊钧

 明代名臣张居正

 明代文学家汤显祖

 东林先生顾宪成

 明朝大宦官魏忠贤

 明代通俗文学家冯梦龙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

 明思宗朱由检

 明末大将袁崇焕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

 明末军事家郑成功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通玄教师汤若望

 明末将领洪承畴

 明末农民领袖李自成

 八大王张献忠

 军事家史可法

 少年英雄夏完淳

 清初思想家顾炎武

 清初思想家黄宗羲

 清初思想家王夫之

 孝庄皇太后

 摄政王多尔衮

 少年天子顺治

 清圣祖康熙

 辅政大臣鳌拜

 平西王吴三桂

 天下廉吏于成龙

 大学士纳兰明珠

 小说家蒲松龄

 江南清官施世纶

 清世宗雍正

 桐城派创始人方苞

 桐城派大师刘大樾

 扬州怪才郑板桥

 作家吴敬梓

 清高宗乾隆

 乾隆大将海兰察

 大贪官和珅

 刘墉

 文学家曹雪芹

 史论大师章学诚

 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

 钦差大臣林则徐

 清代革新家魏源

 科学家李善兰

 清代名臣曾国藩

 封疆大吏左宗棠

 湖北巡抚胡林翼

 晚清重臣李鸿章

 红顶商人胡雪岩

 慈禧垂帘听政

 恭亲王奕诉

 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

 海军提督丁汝昌

 海军管带邓世昌

 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

 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宣统皇帝溥仪

 民国军阀袁世凯

 民国国父孙中山

 讨袁总司令黄兴

试读章节

天下统一

公元前221年,齐、楚、燕、赵、魏、韩相继退出了历史舞台,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大秦帝国在万民欢呼声中正式挂牌成立。

秦王朝第一要事自然是议帝号,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于是秦王政下了一道这样的诏谕:“今名号不更,无以称其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不改名号,无法表现秦始皇前无古人的功业,并且也不便于留传后世。

文武群臣,七十二博士纷纷搜肠刮肚,冥思苦想,各自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疾、廷尉李斯等人召集了几次取名专题大会,最后形成了一个统一意见,上奏秦王政:

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日:“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夫子自称“朕”。

什么叫做“泰皇”呢?

《史记·索隐》说:“天皇、地皇之下云泰皇,当人皇也。”

“泰皇”也就是与“天皇”“地皇”相对的天下百姓之“皇”。古书曾说:三光者,日、月、星,三才者,天、地、人。众臣、博士献上的这一尊号,秦始皇满意了吧!

秦始皇说:“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秦始皇为什么要取“皇帝”这一尊号呢?

秦始皇以为,他的丰功伟绩早已远远超过了三皇五帝,所以,取一“帝”号或“皇”号,不能表示他的功业,所以“集三皇五帝”于一身,称之为“皇帝”。

秦始皇“皇帝”尊号的创造,无疑是秦始皇帝的一大创举。

秦始皇已经占有了一个物质世界,七国已经归一统,但__中华民族尚有一偌大的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靠什么去“一统”呢,秦始皇不可能不去考虑这个问题。

《吕氏春秋·贵公》说:“天地大矣,生而弗予,成而弗有,万物皆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三皇五帝”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因为它存在于华夏人民的心中。秦始皇创造“皇帝”这一尊号,不仅满足了自己超人的强烈欲望,而且轻而易举地占据了一个精神世界。“皇帝”这一尊号,,来源于“三皇五帝”,但又高于三皇五帝,这一名称一经创造出来,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可见生命力之强大。

秦始皇给自己定下了尊号,然后宣布:“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为了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秦始皇帝制定了专门称谓,这就是“朕”。皇帝有了专门的自称,皇帝所下的命令也应加以区别。于是皇帝所下的命叫“制”;皇帝所下的令叫“诏”。臣下向皇帝进言或上书,也得有一个相当的名称,叫“奏”。平头百姓也必须制定一个名称,先秦时代,有民、氓、庶民、黎民、黔首等称呼。“民”与“氓”有土著与移民的区别,“庶”是多,“庶民”则是指普通百姓;“黎”和“黔”均为黑色,穿青衣的叫“黎民”,戴青帕的叫“黔首”。由于秦民习惯上称“黔首”,取其头常戴青帕之意,所以皇帝制日:“更名民日‘黔首’。”

皇帝既然是独尊,那么但凡与皇帝有关的东西都要避讳。首先遇到的是”皇帝”的“皇”字与“阜”字形体相近,改“阜”为“罪”,从此汉字多了一个异体。秦始皇帝叫“政”,改“正月”为。“端月”。不过这种叫法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而又变为了“正”。月。

秦始皇帝的父亲叫异人,为了巴结华阳夫人更名为“楚”,所以已经被灭了的楚国也一律改称“荆国”,而今还称楚国的那块老地盘叫“荆楚”大地。

秦始皇不仅想到自己活着时候应该至高无上,死了以后又不容许后人妄加评论,于是,正正经经告谕群臣说: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自今已来,除谥法。

秦始皇帝一生的追求就是用战争去消灭战争,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帝国。如今帝国已经建立,所以皇帝要“刀枪人库,马放南山”了,他要“化干戈为礼器”。

正如李白《古风》所说:“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秦始皇“收兵铸金人”,这大概是每一个皇帝和王朝天国之初都要举行的仪式,宣扬太平盛世的到来。收缴天下兵器,不过是一种仪式,秦始皇帝的目的还是追求权力的“独断”。秦始皇之所以那样喜欢韩非的文章,就是因为韩非主张君王权力独断,这是韩非帝王学的精髓。秦始皇已经统一了天下,要追求这种“独断”,还必须有组织上的保证,这就是秦国实行的郡县制。

这件事,今天看起来是自然而然的,而在那个时代,的确也是一场斗争。秦国统一天下之初,秦国已经建立—个以三公九卿为框架的中央集权官僚机构。这一套官僚机构,历代王朝大都仿效。三公直接向皇帝负责,所以秦始皇忙得不可开交,可谓日理万机。建立中央机构之后,秦始皇要建立地方政权组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随着中央帝国的建立,郡县制的推行,秦始皇帝开始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法令……

战国时期,诸侯之间互相敌对,互相封锁,有各种各样的币种币类,对于如今大一统的国家自然不仅仅是不方便,而且还影响着国家长久安定。

西周以来,就产生了布币。战国时期有刀币、布币、郢爰和圆钱四大类。刀币流行于齐、燕、赵等地;布币流行于三晋之地;郢爰流行于楚国大地;圆钱是秦国货币。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以圆钱为全国统一货币,废除了其他货币。圆钱后来演变成圆形方孔,取象“天圆地方”的哲学含义。

战国时期,不仅货币混乱,度量衡也很混乱,这是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的大事。

那么,混乱到何等程度呢?

度:洛阳金村古墓出土的战国东周铜尺23.1厘米;长沙现存楚国铜尺长为22.3厘米。

量:各国单位名称不同,进制也不同。秦一斗约合2010毫升,赵一斗约2114毫升,魏一斗约合7140毫升。

衡:各国单位名称不同,重量有异,十分混乱。

一个统一的国家,必须对度量衡这些东西进行标准化管理。

秦始皇“书同文字”的措施,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对于维系中华民族的团结,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书同文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宏大、成效卓著的文字规范化工作。

秦始皇“书同文字”的功绩,千古不灭。汉语方言自古及今都是普遍存在的。操不同方言的人,如粤方言,闽方言等,与普通话根本不能交流,所以有人至今还说,到了广州就好像到了外国。有人甚至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广东人说广东话。”但汉字在整个中国都可以使用,口谈不行,还可以笔谈。正由于汉字的这种超方言性,中华民族无论是分还是合,总有汉字这条根联系着。中国之所以成为中国,汉字形体统一之功不可灭,因而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功永远不灭。

秦朝是一个统一国家,法令的统一也成为一种必然。由于项羽的那一把大火,对很多东西只能进行合理的推测。概括起来说,秦朝的法制,比以前的任何时期都完备,比以前任何时期都严酷。

秦始皇帝采取了这一系列措施之后,他还要统一车辙,安定四方,修筑直道,可以说他完完全全是在以一个标准去统一天下,真所谓“一人之心,天下人之心也”。

P152-15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0: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