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魂——航天精神纪事》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担任编委会主任。本书用纪实文学的手法追寻了中国航天人创造以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为代表的伟大成就的艰难历程,披露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起步到超越的辉煌业绩,记述了航天领域可歌可泣的典型事件、人物,集中展现了航天精神。
这部书被称为“一部揭秘航天人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英雄史诗,一首奏响航天人不懈求索开拓天疆的嘹亮赞歌,一幅描绘航天人放飞神舟拥抱嫦娥的历史画卷,一本记述航天人自主创新为国争光的生动教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天魂(航天精神纪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天魂编委会 |
出版社 | 中国宇航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天魂——航天精神纪事》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担任编委会主任。本书用纪实文学的手法追寻了中国航天人创造以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为代表的伟大成就的艰难历程,披露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起步到超越的辉煌业绩,记述了航天领域可歌可泣的典型事件、人物,集中展现了航天精神。 这部书被称为“一部揭秘航天人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英雄史诗,一首奏响航天人不懈求索开拓天疆的嘹亮赞歌,一幅描绘航天人放飞神舟拥抱嫦娥的历史画卷,一本记述航天人自主创新为国争光的生动教材”。 内容推荐 中国航天事业已经走过了55年的光辉历程。在此过程中,中国航天人不仅创造了以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为代表的伟大成就,同时孕育形成了具有航天特色和时代气息的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统称航天精神)。 为大力弘扬航天精神,更好地解读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原动力,《天魂——航天精神纪事》以纪实文学的手法,通过追寻航天战线可歌可泣的典型事件和感天动地的典型人物,披露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难历程,彰显了中国航天事业从起步到超越的辉煌业绩,描绘了几代航天人不畏艰险、永攀高峰的英雄诗篇。《天魂——航天精神纪事》以真挚感人的细节和起伏跌宕的故事,揭示了航天精神的历史渊源和深刻内涵,还原了中国航天人的渴望与追求、光荣与梦想,展现了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阔步迈进的时代强音。 本书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担任编委会主任。 目录 第一章 大国的抉择 1.这是命运决定的 2.钱学森回来了 3.神秘的“老五院” 4.“老大哥”的礼物 5.从仿制起步 6.一步一步爬楼梯 7.逼上“梁山” 8.争气弹 第二章 尖端技术买不来 1.不信“东风”唤不回 2.有弹无枪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3.“黑猫中队”的覆灭 4.吹响飞向太平洋的号角 5.“中国飞鱼”声名鹊起 6.四海欢呼水下腾蛟龙 第三章 太空高挂中国星 1.叩问苍天 2.能在中国着陆就是胜利 3.不“买星”,要“造星” 4.建立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 5.抢救“风云一号” 6.“百家星”成为“世界星” 7.小卫星的大用途/148 第四章 开辟飞天长征路 1.毛主席说:8公里也了不起 2.长征火箭第一飞的背后 3.悲壮的首发式 4.中国不能在静止轨道上缺席 5.追赶太阳的脚步 6.从“纸上谈兵”到挺进国际市场 7.承载新的光荣与梦想 第五章 大山深处的赞歌 1.建设战略大后方 2.泪水汗水交织的日子 3.挺直的脊梁 4.感天动地的壮歌 5.大山魂 6.最后的村庄 第六章 向着更广阔的天域 1.曙光来临 2.太空漫步 3.火箭是有生命的 4.深空探测第一步 5.探月之旅 6.“二姑娘”披嫁衣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1.这是决定命运的 1950年10月19日,傍晚。夕阳落尽,乌云四合。以我东北边防军更名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百万人马蹑足潜踪,熄火禁声,神不知鬼不觉地跨过了鸭绿江,进入朝鲜北部。他们按照毛泽东的指示,每日黄昏至凌晨4时悄然行动,天一亮便隐蔽不动,以至于朝鲜战场上的美军浑然不觉。 10月底的一天,中南海紫云轩。下午,秋意正浓,艳阳正暖。毛泽东从容地坐在宽大的书桌前批阅文件,他不时地抬起头望向窗外。身边的警卫员理解毛泽东的心思,每天这个时候,他都会收到朝鲜战场上的消息。 中国出兵朝鲜,别无选择——朝鲜亡则中国危,假若侵朝美军压至鸭绿江,中国在毫无缓冲之地时再用兵,形势就危险了。迫于局势,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人力排众议,果断决定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 然而,中国对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用兵,能取胜吗?一些人对美作战无自信。毛泽东有信心,但也没有绝对把握。 从军事指挥上,毛泽东派身经百战的彭德怀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又亲自指挥,他有信心赢美国;论士兵斗志,毛泽东也放心。然而,最让毛泽东不放心的是我军的武器装备。和美国相比,志愿军的武器装备实在是相形见绌。就在一年前新中国开国大典的阅兵式上,受阅部队的武器,从大炮到坦克,从汽车到飞机,有95%是“战利品”。这些品种五花八门、被称作“万国牌”的武器装备多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从敌方缴获的,而且几乎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生产的,不仅性能落后,甚至连修理用的零配件都找不到。如今,在“老大哥”苏联的援助下,志愿军虽然已经配备了较为先进的苏制武器,而美国却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武器装备,除了先进的飞机、大炮、坦克、步枪,还有让全世界望而生畏的导弹和核武器。 导弹,是一种依靠自身动力装置推进、具有制导系统的飞行器,可携带数吨炸药或更少重量的核弹头,准确命中目标。导弹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可以远距离遥控发射实施突然打击,命中精度极高。可谓是“拒敌于千里之外,灭敌于无形之中”。 核武器更为可怕,其中原子弹是代表。几年前,美国为了提前结束二战,用B一29轰炸机在日本的广岛上空投下了全世界第一颗原子弹,之后,又在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每颗原子弹的破坏力都远超过1.5万吨TNT当量,而且伴有巨大的冲击波、光辐射、穿透辐射和放射性污染。据统计,日本两地受原子弹伤害而死亡的人数最终达到37.5万。原子弹爆炸之后,许多幸存者也饱受辐射后遗症的折磨,包括癌症、白血病和皮肤灼伤。遭到两颗原子弹轰炸的日本旋即宣布战败投降。从那时起,全世界都领教了核武器的威力,世界人民都笼罩在这可怕的核阴影之下。 正当毛泽东陷入沉思时,警卫员报告:“聂帅到。” 作为总参谋部代总长,聂荣臻负责志愿军出国作战的部署、训练、运输、供应、补兵、轮换等工作,日夜忙碌,有时几天几夜睡不了觉。他手拿电报,面有喜色:“主席,第二次战役打胜了!” 毛泽东急忙按灭手中的烟蒂,抓过电报,连说:“好!” 按毛泽东的部署,志愿军的前两次胜利,都是在敌人措手不及,毫无防备,而且是在兵力两倍、甚至三倍于敌兵的优势下,实施突然打击而取得的。 毛泽东很快收敛了笑容,他点燃了一支烟,来回踱步。现在,志愿军的实力已经全面暴露给敌人,接下来的仗怎么打? 过了一会儿,毛泽东停住脚步,自言自语道:“和老美比,我们装备落后,无制空权,缺乏坦克和炮兵支援,也没有制海权,这个缺陷已经越发明显了……” 事实确实如此,在接下来的战役中,志愿军因缺乏步兵反坦克武器吃了大亏,志愿军兵力上的优势被美军火力上的优势抵消掉相当大的一部分,被围美军往往能在强大的地空火力的支援下逃出包围。美军第10军在东线遭到宋时轮兵团包围时,大部从海上撤走;第二战役中美军几个兵团被包围时,被空军救出相当一部分。 一个月后,毛泽东命令聂荣臻:传令彭老总,用老法子——“零敲牛皮糖”。 于是,志愿军又拿起了我军游击战的法宝,集中优势兵力穿插迂回分割包围,他们用二个军一次只吃掉敌人一个营的办法,一点一点地取胜。 就这样,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一起,在七个月内连续进行五次战役,把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赶回到“三八”线,迫使其转入战略防御。志愿军的胜利震惊了美国政府,他们惊呼:中国陆军是一流的作战部队! 对一流的部队就应该采取非常规的作战手段,这是美国的逻辑。11月20日,美国陆军参谋长柯林斯建议美国研究对朝鲜、中国东北以及内陆实施核打击的目标,他说:“为了联合国军守住他们的阵地或重新向鸭绿江推进,使用原子弹是必要的。”美国空军和海军方面则认为:核轰炸可以产生足够大的压力迫使中国妥协。 11月3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我们将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以满足军事形势的需要。” 记者杰克·多尔蒂问:“这是否包括使用原子弹?” 杜鲁门意味深长地说:“包括我们拥有的任何武器。” 消息传到中国,毛泽东和国防部所有将领都感到如泰山压顶。 1953年,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取得了节节胜利。 5月,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对印度总理尼赫鲁说:“如果不能实现停战,美国将不再承担不使用核武器的责任。” 所幸的是,在美国的核大棒落下来之前,双方签订了停战协议书。 虽然毛泽东立志“我们的国防应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我们不但要有一支强大的陆军,而且要有一支强大的空军和一支强大的海军”,1950年他还曾一连三次观看兵器展览,但在建国之初经济一穷二白、科学技术十分落后的情况下,毛泽东也还没有下定决心要研制中国自己的导弹、原子弹。 促使毛泽东下决心搞出中国自己的尖端武器的,是美国一次次变本加厉的核威胁。P2-5 序言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看着这一行行滚烫的文字,回味这一个个熟悉的故事,我相信每一位读者都会被《天魂》所叙述的历史所打动,都会被航天精神的魅力所感动,都会被航天人创造的伟绩所震动,也一定会油然而生一种创造新奇迹的不可抗拒的冲动。 一种精神的孕育需要漫长的历史,这种精神一旦形成,力量巨大,影响久远。航天精神是中国航天人在党的领导下,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航天事业发展的实践中,不断积累、提炼、传承而逐渐形成的。它是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航天战线的具体体现,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航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推动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中国航天事业之魂。它伴随着中国航天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载入了伟大祖国的史册,汇入了民族精神的长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的又一珍贵财富。 作为航天队伍中的一名“老兵”,我有幸亲历和见证了中国航天的奋斗征程,有幸实践并参与组织了许多重大的航天工程。当我读到这本书时,我觉得仿佛往日的时光被重新唤醒,尘封的老照片被重新翻开,书中很多的人和事就如同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受那个时代的热情所感染,我情不自禁地回忆起我和大家共同走过的峥嵘岁月。当然,当历史前行的车轮驶向新的时代,我也禁不住为中国航天新的崛起而激动和欣慰;为中国航天人继续保持着那么一种干劲、那么一种热情、那么一种奋斗精神而感怀和振奋。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我想,烈火金刚并不仅仅属于过去的年代,燃情岁月同样锻造着今天的心灵。我愿意与更多的年轻人一起传承伟大的航天精神,一起续写新的时代篇章。我坚信,航天精神薪火相传,新一代航天人一定会“长江后浪推前浪”,创造更加灿烂辉煌的美好未来。 后记 《天魂——航天精神纪事》书稿历经三年的酝酿、写作、修改,终于和大家见面了。 本书的作者都是航天人,书中演绎的人物和故事也都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真人真事,读起来情真意切,感同身受。 本书前言由王春河撰写;第一章由孙欣荣撰写;第二章由刘登锐、石磊撰写;第三章由崔伟光、孙宏金撰写;第四章由游本凤撰写;第五章由王晓彦、张美书撰写,李威提供部分素材;第六章由时旭、杨建、宋丽芳、张磊撰写。全书由范占英、石磊改写并统稿。 编委会对本书的撰写和出版高度重视,多次对书稿内容进行评审,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王春河、刘登锐、余盘清、张宏显等同志不厌其烦地参与了书稿的审读和修改,在本书的结构、史实乃至文字表述等方面作了非常细致的工作。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许多图书和文献,在此不一一列举;本书图片由相关单位提供。在此一并深表谢意。 限于我们的水平,书中难免还有错误和不足之处,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