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追寻现代中国(1600-1949)(精)/史景迁作品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美)史景迁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一个“现代”国家既可融汇一体,又能兼容并蓄,既有明确的自我认同,也能以平等的地位竞逐新市场、新技术、新观念。中国近四百年的历史里,崩溃与重建、革命与渐变、征服与进步运动交替上演。本书以16世纪末作为叙述的起点,展现了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迁,怀着同情之心回顾中国走向现代过程中遭遇过的机遇与挫折,认清中国问题的缘由,以及中国人该凭恃何种知识、经济、情感来解决这些问题。
作者简介
史景迁(Jonathan D.Spence),1936年出生于英国,是国际知名的中国近现代史专家,1965—2008年在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任教。著作极丰,主要有《追寻现代中国》、《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太平天国》、《改变中国》、《曹寅与康熙》、《康熙》、《天安门》、《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王氏之死》、《利玛窦的记忆宫殿》、《胡若望的疑问》。
目录
第一版序
第二版序
第一版致谢
第二版致谢
第一部 征服与巩固
第一章 晚明
第二章 清朝的绥服
第三章 康熙政权的巩固
第四章 雍正的权威
第五章 中国社会与乾隆政权
第六章 中国与18世纪的世界
第二部 分裂与改革
第七章 与西方世界的初次冲突
第八章 内部危机
第九章 改革的中兴之治
第十章 晚清的新动乱
第十一章 清朝的倾覆
第三部 国家与社会的展望
第十二章 共和国的肇建
第十三章 “便成了路”
第十四章 国共合作的破裂
第十五章 国民党当权
第十六章 共产党挺过困境
第四部 战争与革命
第十七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十八章 国民党的崩解
注释
延伸阅读书目
序言
几个世纪以来,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幸免于动荡与悲剧
。仿佛在人心深处的躁动和施暴的能力永无餍足之日,是
故没有任何社会能达致完美的静谧。然而,在每一个国度
,人又往往表现出对美的爱好、对知识探究的炽热之情、
某种温文尔雅、强盛的欲求,以及对正义的渴望,凡此皆
照见幽暗,让世界充满光华。人须常宵旰勉行,以期认识
这个世界,免受此世摧残,更有效率地去构筑这个世界,
使子孙免于饥饿和恐惧。
中国历史的丰饶与神奇与其他国家无异,而中国在与
其他国家竞逐稀有资源、进行贸易往来、扩展知识之时,
其命运也与其他国家休戚相关。长久以来,西方人莫不对
中国感到茫然,即便时至今日,中西之间仍因语言、习惯
与态度的隔阂而产生嫌隙龃龉。现今,中国人口逾十亿,
所承受的内在压力我们仅能揣度,诸多因素往往让我们如
坠五里雾中,而不察中国的真实本质。
了解中国并无终南捷径,一如并无方便之门去认识其
他异质的文化,甚至了解我们自身。但这样的企图总是值
得去尝试,因为中国的故事总是令人心驰神往,且足堪我
们借鉴。欲认识今日中国,就必须了解其过去,本书用意
就在于此。然就某种意义而言,我们应将追索的时间纵轴
回溯至何时仍值得深究。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没有一个社
会能像中国般纵贯历史近四千年而活力依旧绵延不绝,并
且不惮其烦地记录下所作所为的每个细节。因此,我们可
以从任一切入点钻进这个历史记录之中,找到种种事件、
典范人物和文化氛围,并以萦绕脑海、挥之不去的方式与
现今呼应。
我的叙事起自1600年,因为我认为唯有从这个时间点
起始,才能认清中国当前问题的缘由,以及中国人该凭恃
何种知识、经济、情感来解决这些问题。借由把这一故事
命名为《追寻现代中国》,我个人衷心盼望能够彰显以下
几点旨趣。
一、不管是统治者或是臧否统治者的中国批判者,他
们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各自依循不同的取径,试图建构行
之有效的方针来强化边境的防务,理顺官僚机制的运行,
为免于外人干预而善用自身的天然禀赋,淬炼必要而严谨
的知识工具用以权衡政治行动的效率和道德性。
二、尽管中国不一定会走发展中的西方强权或日本的
类似“道路”,且在这个过程中仍要奋力维系若干恒定的
价值观,但却一直在以重要的方式适应并改变着自己。在
此,我所剖析的泰半历史,无不充塞着为了追求进步而展
开的瓦解与巩固、革命与演化、征服与运动的交叠循环。
三、本书叙述的是探索过程,而非结果。我能理解,
一个“现代的”(modern)国家既可融汇一体,又能兼容
并蓄,既有明确的自我认同,也能以平等的地位竞逐新市
场、新技术、新观念。倘若我们能以这种开放的胸襟来使
用“现代”这个概念,就不难察觉这个概念的含义是随着
人类生活的开展而时时刻刻处在递嬗之中的,因此我们不
能就此把“现代”的底蕴归于我们所处的当代世界,而将
过去托付给“传统”(traditional),把未来寄望于“
后现代”(postmodern)。我个人倾向认为,到公元1600
年或更早些(正如此后几个世纪中的任意时段),已存在
具上述意义的现代国家。然而在这段时间里,中国都算不
上是现代国家。
四、我希望,将对现代中国的“追寻”作为一以贯之
的着眼点,可以揭示中国历史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我们洞
悉当前的状况。17世纪,政府就已影响着人民的各个生活
领域。在与外界关系方面,中国宣称在开创自己的路,它
试图援引外国先进技术解决自身的迫切问题,又想避免人
民受到腐化流风的濡染。这个问题在19世纪就已谨小慎微
地勘测过。由一个政治体来管辖十多亿公民,这无疑是史
无前例的。但从18世纪开始,中国人口已成为紧迫问题,
人口增长对土地、经济、民间社会治理所形成的压力自那
时就可看得一清二楚。
当然,过去还可以从其他不同的侧面来呈现。借以维
持女性卑微社会、经济地位的风俗习惯,给子女灌输某些
辈分顺从模式与义务观念的教育方法,家庭作为一种组织
单位所蕴含的力量,地方社群里若干人士得以撷取和滥用
权力的能力。1600年之后,上述中国社会与文化的这些面
向皆可以不同的形式看到。在艺术与文学领域中的美学志
趣和语言创新,行政结构和流程的巨细靡遗,均深刻改变
了中国的面貌,至今犹存。
借着以16世纪末作为叙述的起点,也可达至另一个目
标。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寻常百姓在恶劣甚至濒临绝望的
环境中,往往仍掌握自己的命运,投身对抗国家力量。我
们可以认识到,1644年、1911年,还有1949年,对现况的
绝望和缅怀夙昔的情愫,是如何与展望未来的热切之心彼
此融汇,进而粉碎既存的秩序,开启了一条通往新时代的
不确定道路。倚仗有关中国过去斗争的历史知识,我们便
能更深切体会中国内部彼此扦格不入的力量,以及这个历
经动乱、最后想方设法跻身于现代世界的国家,又遭遇了
哪些机会和挑战。
导语
著名汉学家史景迁,凭天赋和本能写作的历史学家,无人可以模仿。
继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之后,西方新一代中国历史巨著。
香港城市大学鄢秀教授、郑培凯教授联袂主编,专业团队精心校译。
丰满的细节,真实的人事,一百余幅图片,呈现中国近四百年的全相。
作者自言:这是一部发自内心深处而非只是在故纸堆里写成的书。
书评(媒体评论)
在他感同身受、叙事巧妙的文字里,中国人所经
历的这些,都化为有血有肉的遭遇,尽管有时候残酷
不堪。通过真切摹写出人物的品性及其处境,史景迁
亲切地带领我们走进这些人的生命,让我们仿佛亲眼
目睹了这一切,仿佛跟他们有过直接的交流。这种感
觉,只有最好的历史作品里才能赋予。
——费正清
精彩页
第一部 征服与巩固
16世纪末,明朝似乎正是国力鼎盛之时,其文化与艺术成就璀璨夺目,城市与商业生活繁荣富庶,中国人在印刷技艺与丝绸、瓷器的制造能力,令当时欧洲人望尘莫及。不过,即便人们习惯性地把这一时期视为“现代欧洲”崛起的年代,却不太能说现代中国也发轫于此。正当西方世界竞相纵横大海、拓展世界的知识视野之际,明朝统治者不仅严令禁止海外探险,阻绝了可能因此获得的知识,还采取一连串自毁长城的行政措施,结果不到五十年,明朝即在战火中覆亡了。
晚明国家与经济结构组织的涣散,业已开始在各个层面浮现。财政收入锐减,朝廷无法如期发出军饷;士兵的逃逸使虎视眈眈的北方部族得以乘机进犯;欧洲白银的流入对中国造成超乎预料的经济压力;官仓监管不善,天灾四起,导致农村人口普遍营养不良,疫疠丛生;叛民蜂起,聚而为寇,只为了苟活于乱世。到了1644年,所有这些不利因素纷纷汇聚成流,明思宗在四面楚歌中自缢身亡。
在动荡之中重建社会秩序者,既不是揭竿而起的农民,亦非已经对明朝离心离德的士绅官吏,而是突破北方边防,自称“满洲人”的女真部落。满人的胜利得力于其组织结构,早在伺机入主中原之前,他们就已成功地打造出一套军事与行政建制,官僚机器的核心也告形成。随着这些制度的建立,以及大批归降、被俘的明朝人权充满人的谋士、士兵、匠人及农人,满人遂于1644年乘机进犯中原。
成千上万军队的转战运动,一如满人当时所感受到的,让我们见识到中国江山的百般风貌。四处叛乱的农民,以及明朝的残余势力,各自据地以抵抗满人的扫掠。满人自北南下、由东向西的征服模式,主要是依循中国山川的地理形貌,同时将各区域的政治与经济地缘中心融入新的国家结构之中。
意欲征服像中国这般幅员广阔的国家,满人势必要把成千上万的汉人支持者纳入其官僚体系,倚赖汉族的管理人才,使其听从满人的号令来统理国家。少数明室的后裔犹作困兽顽斗之时,大部分的汉人已能够接纳新的统治者,因为满人大致承诺维护中国传统观念与社会结构。清军的入关就算掀起社会的沸腾动荡,也是为期甚短,满人所建立的清王朝屹立不摇,统治中国迄至1912年。
不仅清朝,对历代各朝或后继者而言,统一中国需要各种相应的军事战略,以及政治、经济手段的配套。清朝皇图霸业奠于康熙皇帝之手。康熙一朝从1661至1722年,在位期间依次完成了中国南、东、北、西北疆域的防御工事,同时进一步强化入关前满人所施行的统治机制。康熙特别着力维护科考制度,凭仗着可靠又秘密的驿递讯息,疏通了朝廷的耳目渠道,同时又以朝廷之力,笼络那些可能心怀二志的知识分子。康熙皇帝还设法化解了潜隐在官僚体系甚至广大社会之中的满汉族群的紧张关系。不过,康熙在经济方面的建树就略显逊色。康熙一朝虽然商业兴盛、农业富饶,但未有效课税,终大清王朝,此一弊端始终相随。 康熙之子敏于修补康熙遗留的积弊,特别致力于改革税制、组织文化生活、消弭社会的不平等,以及强化中央官僚体系。然而中国总人口数在18世纪后半叶急遽膨胀,土地分配压力随之而来,造成严重的社会混乱,庙堂风尚开始隳坏堕落。官吏颟顸昏聩,贪污腐化成风,削弱了朝廷的反应能力,致使清廷对国内问题避之不及,遑论解决。在对外政策方面亦然,气势汹汹的西方商人远渡重洋抵达中国沿海口岸,不断挑战清廷加诸他们身上的种种束缚,清廷的涉外机构面临新挑战,清廷在这方面也是迟钝无方。在灵活适应方面的无能,为日后19世纪的一连串浩劫埋下了祸因。18世纪曾经一度迷恋中国文明的西方作家、政治哲学家,现在开始细察中国的积弱,认为中国人若无法适应世界丛林的生活,则有朝一日,中国必定覆亡。
P15-19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0:2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