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耗时两年多,实地访察全球各地的农业状况,结合大量科学数据,揭露现代集约化农业是如何在“养活全球人口”的美好愿景下,走上了一条损害动物福利、污染地球环境乃至危害人类自身的歧途: 动物们困在狭小的农场里,超越极限地生产肉、蛋、奶,默默消耗了全球一半的抗生素,以致催生抗药性极强的超级细菌;全球1/3的谷物成了农场动物的饲料,却有大量穷人在忍饥挨饿;大型养殖场制造出巨量的排泄物和有毒气体,干净的水和空气成为其周围居民的奢求;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为购买强效农药和转基因种子,举债甚至破产,最终走上自杀一途…… 当前农业是否有更好的运作方式?通过精确的数据与生动的实地调查报告,本书以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动情的人文关怀,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倘若不加以反思与改变,农业将成为我们的末日;如何发展农业,与人类的未来、地球的明天息息相关。 目录 推荐序一 珍视土地,创造美善农业 推荐序二 我们怎么吃,地球就长成什么样子 作者序 失控的农业 前言 王老先生有块地 第一部分 猛然惊醒 第一章 加州女孩:未来的憧憬 第二章 喋喋不休:标签背后的真相 第二部分 大自然的反扑 第三章 寂静的春天:化学农业时代的诞生 第四章 野生动物:大量消失 第五章 鱼:水产养殖业 第六章 动物照护:兽医究竟怎么了? 第三部分 健康的威胁 第七章 病毒与药:公共卫生的威胁 第八章 不断增加的腰围:食物品质直线下降 第四部分 堆积如山的排泄物 第九章 像猪一样地快乐生活:环境污染的童话 第十章 不安的南方:工厂鸡的出现 第五部分 缩小的地球 第十一章 土地:工厂式农场如何让土地使用不减反增 第十二章 比水浓稠之物:枯竭的河流、湖泊及油井 第十三章 百元汉堡:廉价食品的幻想 第六部分 明日的菜单 第十四章 转基因食物:供应给人类还是工厂式农场? 第十五章 养猪场之旅:食品安全的恐惧 第十六章 权贵、平民与超市:权力之所在 第十七章 新原料:重新思考我们的食物 第十八章 解决办法:如何阻止即将来临的食物危机 第十九章 消费者的力量:你能做些什么 后记 感谢 注释
序言 珍视土地,创造美善农业 1931年,在中国生活了近四十年的美国作家赛珍珠 (Pearl Buck)出版了长篇小说《大地》(The GoodEarth)。小说描写中国农民王龙对土地的感情。虽然 生活艰辛,有无数的困难等着他,但只要躺在肥沃的大地 上,看着绿油油的田野,他就能够恢复生机。中国农民对 于土地的依恋和辛劳素朴的农耕生活被赛珍珠细腻地呈现 出来。她因此获得普利策小说奖(1932年)和诺贝尔文学 奖(1938年)。时间过去80年,当《失控的农业——廉价 肉品的真实代价》(Farmageddon:The True Cost of Cheap Meat)的作者菲利普·林伯里于2011年循着世界工 厂化饲养地图来到中国,看到的却是面对被污染的土地手 足无措的农民,以及被水泥畜舍围起来密集饲养的猪、鸡 、鸭及其排泄物…… 菲利普·林伯里和他的伙伴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跨越 地球各大洲,追踪世界范围内集约饲养业的急遽扩张。他 们看过从南半球到北半球、从西半球到东半球的集约饲养 状况,了解工厂式密集养殖动物导致的严重问题,诸如土 地和空气污染、河流枯竭、粮食被肆意浪费、极度孤独的 动物被快速催肥,以及廉价肉品带来的公共安全和健康问 题……但是,当林伯里来到中国探查养猪业的状况,看到 密集养猪企业巨量堆粪形成的粪湖,饲养场仍在使用禁锢 母猪的铁围栏,以及农户家“小却并不美好”的露天猪圈 里可怜的猪,他还是感到震惊不已。这并不意外,过去几 十年,中国农民与土地的传统关系已经被打破。现在,随 着养殖业过度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上依赖农耕、 产出粮食蔬果、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生活方式逐渐消逝。 从传统农业到工厂化农业的急遽转变,正在世界上大 半地方发生。一个显著的变化是,‘集约化养殖在农业中 占比越来越重。它的意思是,要在更小的空间、更少的土 地上养殖更多的动物,出产更多的肉品。这种方式看起来 毫无怜悯心,只管把动物密集饲养在不见阳光的厂房畜舍 里,通过选种控制动物特性,滥用疫苗药物和消毒剂等防 止动物疾病,动物尚未成熟就被催肥,以便快速获得肉品 和利润。其结果是,各种动物快速从农场土地上消失,粮 食作物多样性下降,产出的大豆和玉米主要用来喂养经济 动物。林伯里认为,坏的农业系统制造廉价的肉品。 中国近三十年的农业就经历了这一过程。中国传统农 业一直是以种植为主、养殖为辅的混合模式,禽畜粪肥可 以在种植中消解、循环利用。从20世纪80年代末,集约饲 养(通常被称作规模养殖)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开 始快速增长,在农业发展中可谓一枝独秀。直到今天,集 约饲养业飞奔的脚步从未停下来。根据中国肉类协会资料 ,到1992年,中国肉类总产量已超过美国,达到3430.7万 吨。中国成为世界上肉类产量最高的国家。“此后25年间 ,中国始终保持着这一地位。2016年,中国肉类总产量 8540万吨,比1992年增长1.48倍;占当年世界肉类总产量 3.2亿吨的26.6%。”(《中国肉类可持续发展项目规划( 2018-2020)》,以下数据同) 如此巨量的肉类产量增长,需要饲养、屠宰多少农场 动物?以猪为例,2007年,中国全年生猪出栏量已达7亿头 ,猪肉产量占了世界总产量的半壁江山。此后10年,中国 的生猪出栏量基本在7亿头上下浮动。2017年,全年生猪出 栏量为68861万头(国家统计局数据),四川一省生猪出栏 量就达6579.1万头,是生猪产量最多的省份,河南仅次于 四川,生猪出栏量达6220万头。而在同一年,中国还饲养 了世界上最多的羊,牛的数量则跃居世界第三位。 肉类消费跟着迅猛增长。1992年,中国人均肉类占有 量为29.2公斤,到2016年,人均肉类占有量增至61.7公斤 ,较1992年增长了1.1倍,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实际上,整 个“十二五”期间(2011年至2015年),中国人均肉类消 费量增长速度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尽管如此,肉类推广 行业还是认为,“中国还有很大差距”,因为美国人均肉 类消费量为235磅,中国人均肉类消费量只有123磅,还差 112磅呢(2012年)。如果真达到美国的肉类消费水平,林 伯里揭露的美国大规模集约饲养业浪费粮食、土地,污染 水源、空气,致气候变暖的黯然景况,恐怕也会叠加出现 在中国大地上,而美国人因肉类消费量过高产生的“富贵 病”,诸如心脏病、中风、肥胖症、阿尔茨海默病和糖尿 病甚至癌症等,也会随之而来。 …… 例如,在吉林珲春敬信湿地,有一群自动组织起来在 冬季进山拆卸猎捕野生动物的钢丝套子铁夹子的乡村青年 。当他们开始自己的农耕生活时,这些青年就在野生动物 保护专家的指导下,开始耕种与野生动物友善相处的“大 雁米”。“大雁米”不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是今天乡村 青年和农夫正在实践的美善农业。“大雁米”稻米的耕种 源于他们对于自然的爱护,他们选用当地良种,不用农药 浸种,只用农家肥,不施用农药和化肥,松土除草采用人 工劳作和稻田鸭……秋季收割时节,农夫们会有意在田里 剩下残余稻粒,留给南下路过这里的大雁等候鸟食用。数 年过去,他们的土壤样本松软、生物丰富,品质远远高过 施用化肥农药、板结严重的土壤。现在,“大雁米”本身 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成为市场上的宠儿。在可以想见的 未来,美善农业会由那些对自然和土地有感情、有关注的 新农夫持续地开拓、推进。他们的耕作和市场推广仍然很 艰辛,却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和鼓励。我们需要多种多 样的美善农业探索。这些尝试值得尊重,理应得到公共政 策的扶持和鼓励。我们如果能深刻地了解中国已经受损严 重的自然,就能够深刻地理解中国对美善农业的急迫需求 。 现在,消费者正在成为推动变化的力量。畜牧养殖和 肉类产业面对消费者不断提升的要求和标准也产生了转型 的内在需要。2017年发布的《中国肉类可持续发展项目规 划(2018-2020)》已经开始提倡“肉类消费合理”,“减 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生态环境友好。这与以 往一味鼓励提升肉类消费的导向有了一点不同。减少饲养 动物数量、提升品质,保障动物福利、降低环境污染风险 ,将成为友善养殖的重要内容。国务院在2014年《中国食 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中,也将“传承以植 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的优良膳食传统”作为基 本原则之一提出来,这一“基本原则”接近需要重建的珍 视土地和多样种植的美善农业。 《失控的农业》此时出版可以说很有参考意义。这本 书将不仅有助于消费者做出选择,也将有助于促进公共政 策制定者进行反思。在未来,国家的大量农业补贴是用于 支持廉价肉品的生产方式;还是用于支持那些既能够满足 动物自然需要,又能够满足公众对食品安全与美味要求的 生产方式?甚或进一步用于支持减少动物饲养量、以稻麦 果蔬等多样种植为主的美善农业? 思考这些问题的时代正在到来。 莽萍 中华文化学院教授 2019年1月30日
导语 本书是一本关于农业的深度调查报告,也是对人类、动物,以及环境充满关怀的写作。作者深刻省思了人类在地球食物链上所应扮演的角色,为读者带来了关于农业图景的新视野、新思路。本书所关注的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农业发展、转基因等议题深度切合当下语境,为中国读者提供了一份思考资源和讨论参照。 后记 盛夏的花园总是令人惊叹。我们家那片小小的野花草 地繁花盛开,野生罂粟花、矢车菊和蜀葵急速蹿长,现在 都长得比我还高了。为了家里的鸡,以及需要人类伸出援 手保护的蝴蝶和蜜蜂,我和妻子种植了这一小片地被植物 。 在凉爽的早晨,我一打开鸡笼,六团红褐色羽毛就急 匆匆地窜出来,开始啄食、扒地,忙碌地张罗它们的早餐 。之后,它们晒足阳光,就会到一旁轻轻地躺下,拍弹着 翅膀,两眼炯炯有神且充满愉悦。它们每天都在提醒我, 动物也是有自己的欲望与需求的个体。 成群的白脸黑牛放牧在我们村庄前面的山丘上,由于 距离很近,牛群发出的声音常常让我以为它们就在花园里 。我们家这幢已有200年历史的小农舍,就位于英国南唐斯 国家公园的农业中心。这个地区和乡村一起历经多次变动 ,尤其是被罗马人占领,然后遇上阿尔弗雷德大帝(King Alfred the Great)收复皇家领地,再之后又遭受征服者 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的铁腕控制、《末日审 判书》(Domesday Book)的暴敛横征。而希特勒的德国 纳粹空军(Luawaffe)曾在这个地区投下成千上万枚炸弹 ,亟欲留下战绩;但最后唯一丧命的,是一只运气不好的 猪。 尽管历经变故,但也因为这些历史,因为世世代代的 农民在这块土地上耕耘、收获,这个农村才如此吸引人。 我经常在听着潺潺溪流声、隔壁酒吧里村民的低声闲谈时 ,回想起这两年来,为了探究隐藏在风暴背后的问题所进 行的旅行。这场即将来临的风暴,就是将危及食物、农村 以及我们所有人的农业末日。 50年前,蕾切尔·卡森撰写《寂静的春天》一书,严 厉警告人们将农村视如另一种工业制程的危险性。她在书 中揭露了这片土地上新化学时代的现实,人们为了与大自 然对抗,以喷洒农药为武器来与之激战。这位现代环境运 动之母在当时引发了高度争论——甚至连当时的美国总统 约翰·肯尼迪都对此发表谈话。虽然她成功推动一些重要 改革,但总体而言,她的强烈呼吁——工业方法是错误的 方法——被忽视了。 撰写这本书期间,我已经看到了,我们的农场不妥善 照顾自然会导致什么后果,也看到了,将原本一块块错落 有致的田地转换成巨大单调的食品工厂,所造成的深远影 响。从著名的法国布列塔尼海滩所面临的严重污染事件, 到中国毒藻问题所引发的保护饮用水战役,以及世界知名 的美国切萨皮克湾的衰退,这些案例都与集约化农业有关 联。我还记得当时那种诡异感受:在空中的直升机上往下 看着饲养75万只鸡的工厂式农场,却看不见一只鸡;开车 经过生产100万头猪的墨西哥谷地,也没看见任何一只动物 。我目睹过人们的泪水,那是一些被迫让出土地来种植大 豆的人,或是忍受着鱼粉工厂所排废气的不良影响的人; 而大豆和鱼粉都是提供给遥远的工厂式农场的饲料。在听 到经营大型集约化奶牛场的奶农因财务困境负债累累,最 后举枪自尽,留下5个失去父亲的孩子的事情时,我哭了。 我们所吃的每样食物背后都有故事。我曾和无数个参 与其中的人谈话,他们的故事都体现在这本书里。每天的 餐点,比如鸡肉和薯条,或培根和鸡蛋,或仅仅一杯牛奶 ,都是根据食材本身的特性而有不同的呈现结果。惊人的 变化不必然会伴随着戏剧性的场景,有时候可能是鸟类、 蜜蜂和蝴蝶莫名地消失;食物的高品质逐渐被腐蚀,进而 导致我们的生活质量日渐下降。而有时,很难不对于问题 的严重程度感到手足无措,因为农业末日的情况将可能席 卷农村和社会。 同时,我也开始寻找希望的种子。我想找到比工业优 势还要好的方法,结果这些方法往往就在我们身边;不论 是这里需要培植的小橡实,还是其他地方林木扶疏的橡树 林。我很荣幸能在美国佐治亚州看到草原上自由放牧的成 群动物;也因在阿根廷的田地上看见翩翩飞舞的蝴蝶,与 它们浸泡在农药中死气沉沉的转基因邻居形成对比,而感 到振奋。在中国,透过观察在林间漫步的鸡,观察北京一 家示范农场里充满活力和好奇心的猪,我学习到很多。而 英国和欧洲的大农场也鼓舞了我,这些农场不仅妥善照顾 它们的动物、照顾环境,而且还制作美味的食物。我发现 令人欣慰的事比我预期的多太多了——当然,我家门口的 动物也是。 在村里每年举办的啤酒节上,听到当地农民自豪地说 着他那获奖的混合型农场——在生产食物的同时也兼顾自 然保护——让人相当振奋。他并不是这里唯一这么做的人 。在这附近,穿过蓊郁的小径,在绵延起伏的山丘上可以 看到更多自由放牧的动物,这情景令人喜悦。棕白牛和小 牛不断地嚼着面前到它们膝盖高度的牧草,几只猪在几间 像是度假小屋的房子之间穿梭奔跑。这样的场景虽然不算 独特,但也不够普遍。在以食品工厂取代农村的工业化国 家里,这些绿洲闪耀着希望之光。 地球表面的土地有近1/3被用来饲养农场动物,或是 种植它们的饲料,或许我不应该惊讶于其对环境的影响有 多大。但是,饲养动物的方式和由此产出的食物质量之间 的关联,确实让我相当 书评(媒体评论) 这不是一本讲述“可怜的动物”的书——尽管工 厂式农场里鸡、猪、奶牛和鱼的生活环境相当恶劣; 也不是要宣扬素食主义;不是反吃肉、反转基因食品 ,甚至反财团。它只是敢于追问,在农业上,大与坏 之间的相关性。这关系到问题的核心:经营工厂式农 场是否是提供肉品最“有效”的方法,以及喂饱全世 界人类的唯一选择? ——菲利普·林伯里、伊莎贝尔·奥克肖特 针对全球集约化农业的影响所做的这份调查.鞭 辟入里、信息全面且令人震惊。 ——《观察家报》(The Observer) 《失控的农业》的伟大之处在于全球性的实地探 访,以及见证者的叙述。 ——《伦敦书评》(London Review of Books)
精彩页 美国加州,摇滚乐团海滩男孩(The Beach Boys)说,世界上最可爱的女孩都在这里。我前往加州,想了解一下当加州式农业成为世界各地农业发展的常态时,地球会变成什么样貌。20世纪60年代,黄金之州的“女性居民”飙升,但是这些新移民并非歌曲中描述的那些健康而健美的晒黑的宝贝们。这些新增居民是奶牛,而它们的生存目的,就是在变成汉堡肉之前超越自然极限地生产牛奶。 加州的好莱坞金光灿烂,阳光普照的海滩地区吸引了络绎不绝的观光客前往度假,夜晚城市灯海闪烁,还有纳帕谷(Napa Valley)遍地的甜美葡萄园。但很少有观光客看过加州真正的农业中心——中央谷(Central Valley),它不仅是美国的水果之乡,还可能是全球大型奶牛场最密集的区域。加州奶牛的饲养总数约175万只,它们挤在狭小、贫瘠的土地上,这对拥有广大潜在空地的美国来说不啻是一大讽刺。它们每年可产出价值约600万美元的牛奶,以及相当于9000万人口排放出的排泄物。通过选择性育种(selective breeding)的杂交组合、喂食高营养日粮,以及打生长激素以提高牛奶产量等手段,人们迫使这些牛以如此荒谬、超越自然极限的方式快速生长,以至于在被送进屠宰场之前,它们的产奶生涯也只有两三年而已。 中央谷就是其他地方未来的农村景象,因为英国和世界其他地区正准备引进这种规模动不动就是英国一般奶牛场20至100倍大的美式大型奶牛场,而且,中央谷拥抱集约化农业的热情,全面程度堪称全球第一。我想亲眼看一看。 这并不是我第一次探访美国大型奶牛场,在抗议英国林肯郡(Lincolnshire)打算建造一座可容纳8000头奶牛的设施期间,我曾到美国威斯康星州(Wisconsin)参观计划中所欲创立的农场的模型。那一趟匆促的考察之旅,缘于我在抗议运动的最高峰时在国家广播电台上所做的承诺。在那里,我看见了一种没有灵魂、高度协调一致的牛奶生产作业,奶牛在其中犹如厨宝(KitchenAid)电器,吞下原料然后以另一种形式吐出,全天候24小时持续地进行这个流程,直到精疲力竭为止。当时所看见的情景令人心情沉重,也让我对这次加州之行有了一点心理准备。然而,这次在加州所遭遇的问题范围如此之大,让我措手不及。 我、伊莎贝尔·奥克肖特和一组摄影人员,一行人在11月时搭机前往加州,希望在一周内尽可能地走访中央谷的大部分地方。但在机场时,拜一块鸡肉三明治所赐,我们差点就无法完成任务。同事吃不惯飞机上的食物,所以在伦敦希思罗机场里的Pret A Manger分店买了一份鸡肉三明治。她把没吃完的三明治带下飞机,打算带到住宿的旅馆以备不时之需。 当我们在旧金山机场出境大厅的行李输送带旁等候行李时,一只缉毒犬突然冲向我们,它闻到了同事手提袋里的三明治。领犬员随即对我们进行全面且彻底的安全检查,三明治就像是一颗未爆炸弹般被仔细检查,而我同事的所有背包也被翻检,并接受X光扫描。 三明治在进一步的鉴定后被送去销毁,而我们最后也被放行,继续上路一在听了有关疯牛病的冗长演说之后。这是个刺耳的提醒,尽管英国有意让牛海绵状脑病隐入难堪的历史中,但美国对于这件事既不原谅,也没有忘记。然而,当我们在加州亲眼看见了当地漠视与大型奶牛场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的态度之后,机场事件显得更加诡异。 我们并未在旧金山多做逗留,而是直接前往中央谷。往南行驶的五个小时车程中,沿途经过的都是单调乏味的农业用地。快到谷地时,我们注意到远方的地平线上有一大片异常的黄灰色雾霾,看起来就像是笼罩大城市的那种空气污染。但那里什么也没有,只有奶牛场,它排放出这么多的污染物质,使得那里的空气品质比洛杉矶雾霾弥漫时还要差。 尽管中央谷在专业分类上属于半沙漠地质,降雨量极少,但这里除了饲养了大批牛群之外,每年还努力产出数量惊人的水果、坚果和蔬菜等农产品。这里有石榴树、开心果、葡萄、杏树等果园,还有番茄和芦笋田,数英亩种有红色、粉红色、黄色玫瑰的花园,以及延绵数英里的橘子和柠檬树园。而这里的杏树所结的杏仁,足以供应全球4/5的消耗量。听起来,这里简直就是伊甸园,但事实并非如此。这里除了私人庄园和一块块画上清楚、无情界线的土地外,几乎看不到杂草、树木或是绿篱,这样的景象让人深感不安。 之所以能有如此惊人的蔬果产量,多亏了混合化学物的使用,以及从内华达山脉截取而来的清澈流水。农夫不顾一切地喷洒人工化肥、杀虫剂、除草剂和熏蒸剂,并改变天然水道,才得以达成这神奇的数十亿美元农作。土壤被如此榨尽天然物质,还不如成为棕色泡沫塑料球来得好。 P34-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