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俗是炎黄子孙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在民俗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创造、民族的真善美。《民间社火》由王杰文所著,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向您介绍了社火的历史渊源、被改造的社火表演。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民间社火/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王杰文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华民俗是炎黄子孙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在民俗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创造、民族的真善美。《民间社火》由王杰文所著,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向您介绍了社火的历史渊源、被改造的社火表演。 内容推荐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 王杰文所著的《民间社火》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民间社火》向您介绍了社火的历史渊源、被改造的社火表演。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 目录 第一章 什么是社火 第二章 社火的历史渊源 赛社与社火 傩仪与社火 迎春与社火 灯节与社火 第三章 活态的社火表演 陕西的社火 甘肃的社火 青海的社火 山西的社火 河南的社火 浙江的社火 新疆的社火 第四章 被改造的社火表演 社火表演的改造 走出国门的社火表演 社火表演的前景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二章 社火的历史渊源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今天的社火表演形式,至少融合了如下一些节日传统中的表演活动。 赛社与社火 “社日”,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个盛大的节日。社日祭祀的对象是社神,社神就是土地神。由于古代中国是一个主要依赖农业生产而存在的社会,对于从土地中讨生活的广大先民们来说,崇拜土地神,向土地神定时献祭,显然是头等重要的大事。因此,早在秦汉时期,我们的祖先们就把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大约在春分与秋分前后)定为祭祀土地神的日子,这个日子就是“社日”。先民们把这两个“社日”分别称为“春社”与“秋社”。春社时,先民们祭祀土地神,祈求丰沛的雨水保佑五谷丰登;秋社时,人们再次祭祀土地神,回报土地神的恩德,祈求土地神的永久庇佑。有的专家说,后代人把凡是在春秋社日祭祀时扮演的杂戏、杂耍都称为社火。 民间社日的祭祀仪式充满了快乐的气氛。春社日,乡邻们集中起来,准备社肉社酒,在社树下搭起祭祀土地神的祭台,隆重地祭祀土地神。祭祀仪式完毕之后,全社的成员共同分享祭肉和美酒。这是一个村落全体成员集体放松的时刻,乡邻们在一起喝酒吃肉,说笑打闹,歌舞娱乐。河北省《蔚县志》记载,每当春祈秋报的时候,当地乡民都要准备好大量的肉食美酒,祭祀神灵。此外,他们还要邀请或者雇佣戏子、艺人表演戏剧、杂耍,通过娱神以自娱。届时,乡民们会邀请自己的亲朋好友,前来观赏。集会期间,男女老少,簇拥一处,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仪式结束以后,乡邻们按辈分落座,由仪式的主持者分配祭肉美酒,笙鼓歌舞,一醉方休。宋代的朱昆田在《题钱舜举春郊醉社图》中,也描绘了古代社日乡民们集会时的欢乐场景:伴随着咚咚咚的社鼓声,乡民们跳起了乐陶陶的舞蹈,人们聚集在一起向土地神祈求秋天的好收成。祭祀仪式开始了,乡邻们献上美酒佳酿、燔肉果脯。面对着这丰盛的祭品,土地神一定也要放开肚皮,喝他个酩酊大醉了吧。祭祀仪式结束以后,虔诚的乡邻们扶老携幼,相互挽着来到田边地头,以草为席,以花为伴,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杯来盏往,终日豪饮,直吃得个个肚皮滚圆,举步维艰,只能瞪着眼睛,拍手顿足,相互嬉戏。这种快乐的节日活动在个别地区一直被保存下来。比如,《肥乡县志》记载,每当春祈秋报之时,当地的乡民们总是自发地捐钱纳粮,准备祭肉,置办鼓乐,表演杂剧。总之,社日仪式的快乐气氛得到了很好的保留。 在娱神娱人的赛社活动当中,鼓乐一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器乐。最初的时候,先民们认为,社鼓被击打而发出的声音,隆隆作响,与隐隐而来的春雷的声音非常相似,因此,赛社时的鼓乐被看做是对于春雷的象征性模拟。他们的意图是要通过鼓乐的隆隆声响,唤醒沉睡的大地,企盼春天再次回到人间。事实上,赛社活动中的鼓乐同时也能够营造一种快乐的气氛,因为鼓乐可以振奋人心,激发人们亢奋的情绪。总之,不难看出,赛社仪式当中包括了许多现代形态的社火节目。 但是,由于历史的发展和社会条件的变更,“社日”的祭祀仪式早在元明时代就已经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社火表演便主要不再呈现在“社日”仪式当中了。因此,元明两代以后,普遍存在于全国范围内的赛社活动便渐渐地走向了没落。 P3-5 序言 人生活于文化之中,正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无论汉语“文化”一词是否由此而来,这段话至少说明,我们的祖先向来对文化的重要性有十分清楚和极其深刻的理解。文化确乎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根本标志。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人是文化的动物。 从文化本身来说,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可以粗略地、也是相对地划分为两大分流,即所谓上层文化(或称高层文化、雅文化、精致文化……)和下层文化(或称基层文化、底层文化、低层文化、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最古老的文化,因为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民间文化同时也是最年轻的文化,因为它仍然活生生地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口碑之中。民间文化还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并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上层文化往往是对民间文化选择、改造和精致化的结果。 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中,生命最活跃,涉及最广泛。它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它的无数珍品,是当之无愧的美的典范。没有了它,人类将失去多少童真的回忆;没有了它,人类的爱祖国、爱家乡将会缺少多少实际可感的具体内容;没有了它,人类的欢乐、悲伤也将变得干枯而平淡;没有了它,人类将会失掉多少生活的甘美和幽默…… 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战略举措。我们作为受到农民兄弟哺育和培养的知识界、文化界,有义务用学来的知识回报衣我食我的广大农村的父老乡亲,这不仅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的荣耀。 中国民俗学会在这项重要活动中,承担有关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约50种图书的撰写工作。我们组织了学养很高的包括大批教授、研究员在内的专家队伍,来完成此项写作任务。他们在相关领域里,学有所长,业有专攻,所有作者都以光荣志愿者的精神,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用生动活泼的文字,把相关的准确而丰富的知识,呈献给农民兄弟和城镇社区的读者。完成这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写作编书任务,是我们人生当中一件值得骄傲、值得自豪的事情。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急遽变化的时代在淘洗着传统的民间文化。在当今时代,我们尤其有必要对我们丰富淳厚、历史悠远的民俗传统立此存照,将其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创造的非常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幸事,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我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民间文化之花越开越鲜艳,为我们祖国、为我们中华民族赢得一个永恒的春天。 后记 “民间社火”是一种传统的、综合性的民间文艺表演活动,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民间社火”的历史起源、展演形态、地域分布、传承状况等相关内容的介绍,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传统民间文化,有利于更好地普及与传承民俗知识,有利于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民族自信心。 作为一本通俗性、普及性的读物,本书在介绍相关内容时,按照丛书主编的要求,力求通俗易懂,注重知识性、通俗性与趣味性,基本上没有作过多的学术研讨。对本书在正文当中所依据的材料来源与出处说明如下: 第一章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来自《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华北卷、西北卷、东南卷、中南卷、西南卷)。 第二、三章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来自《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陕西卷、甘肃卷、青海卷、山西卷、河南卷、浙江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卷)以及上述省区地方文化人士的调查资料。本书部分图片选自《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考虑到丛书的体例要求及其公益性质,本书对正文当中所依据的材料及图片的来源与出处在此予以说明,并对相关资料的所有者表示真诚的感谢! 愿与读者朋友们共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