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小镇及其他/文学新势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林森
出版社 济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林森,1982年生,海南澄迈人,现供职于《天涯》杂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七届高研班学员。作品刊载于《诗刊》《中国作家》《长江文艺》《天涯》《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青年文学》《黄河文学》等。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小镇》、长篇小说《关关雎鸠》、诗集《海岛的忧郁》《月落星归》等。曾获第二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新人奖、海南文学新人奖、海南文学双年奖·作品一等奖、全国梁斌小说奖等。
书评(媒体评论)
林森的个人经验与知识谱系,和那些只有都市记
忆的“80后”作家有着根本的区别……他着力于书写
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乡土世界内部的纠结、急躁与
衰败,丰富了我们对乡土世界的理解。
——谢有顺
现实感无法遮蔽林森作品中的现代感:那些快节
奏、高密度、充满灵性的语言,那些偶尔跳出来的伏
笔、暗示,都仿佛是藏在幽暗角落中的闪光,在措手
不及间惊讶你的灵魂。
——行超
目录
小镇
我特意去看了看那条河
有几条路飞往木桥
丁亥年失踪事件
背上竹剑去龙塘
抬木人
夜雪堆积如山
海岛奇事录
台风
海里岸上
精彩页
小镇
小镇的街过于窄小,以至于在街北沿放了个屁,南边的人就捂紧鼻子互相猜疑。这贯穿小镇东西的街,自然也不长,街头有人拍打小孩的屁股,街尾就有人笑着自语:“还要再打重一点。”由于街道太窄,每有两辆车迎面,司机就开始扔掉烟头,凝神握紧方向盘,车技不过关的,还得先停下,让对面的车先过。有人把街道称为“七步街”,这是短脚碎步者的叫法,步子大的,横跨不过五步。镇子是三百多年的老镇了,却没有什么值得镇上的人在茶馆吹嘘时自得自满的古建筑——这是镇上人的遗憾。某一年,全省在搞一个文化乡镇的普查,镇领导信心满满,把镇名“瑞溪”报了上去。很快来了一个文化普查团,顺着小镇的鸡肠小街钻了几圈,相机闪不停,带着厚厚眼镜的老专家直摇头,感慨道:“要是有些老房子就好了,可惜,可惜,只有这下酒的牛肉干,总显得单薄。”经过一番权衡,镇上出产的牛肉干的香味也总算征服了一部分专家的味蕾,瑞溪镇象征性地获得了一个聊以自慰的“特色乡镇”称号。跟“文化名镇”这正房所生的大公子相比,“特色乡镇”怎么看都像是一个野合的私生子。镇上最古旧的房子居然是几十年前日本人在镇西北角留下的一座炮楼,现在成了瑞溪镇中学校园里一个阴森的所在,据说闹鬼厉害,加上历史的原因,这屈辱的见证,当然不能成为骄傲的理由。
老潘在镇上活了几十年,他有老房子在乡下,但镇上相对悠闲,只要不是旧历年节,他还是愿意沉在街角的茶馆里。他对镇子一如对自己的身子那么了解,什么地方结疤什么地方流脓一清二楚,不过有时他也很恍惚,镇子说是日日改变吧却好像又日日没变,恍然之间他就头发胡须全花白了。小镇的活力是越来越甚,那些茶馆里的电视机都播放着香港那边传来的武打片,打杀声在每个角落传扬。老潘和镇上那些经常花五毛钱在茶馆坐一天喝掉两缸水的老头一样,早对武打片看出了经验,只要主人公被对手打得鼻青脸肿,他就扔出一句:“看来主人公该掉下山崖了。”武打片的情节和五毛钱一杯的绿茶,是镇上持续好多年没变的东西。
老潘越长越像一只羊,脸变得尖尖细细,下巴垂着胡须,好像一张嘴,随时都会发出“咩咩咩”的叫声。镇上人对此有两个说法,一说他和羊亲近了一辈子,面相融合了,和夫妻相一个道理;又有人说其实是因他宰杀羊太多,现世报来了——那些杀猪的都肚子浑圆脑袋如猪,不也是现世报的表现?镇上人都好吃,嘴巴又刁,在镇上开饭馆若没有独门厨艺,那是门庭冷落人声稀,蚊子都不愿光顾的。而嘴巴最刁的人也知道,镇上最鲜嫩的羊肉都出自老潘的手。老潘不当厨,而是给镇上的饭馆和办喜事的人家提供杀好洗净的新鲜羊肉。他封刀多年,年岁在他脸上割刻的痕迹比他割过的羊还多,他再拿着刀就像摸着漏电的插头,浑身发抖。接他班的是他的儿子潘江,潘江老实肯学,把父亲的刀法算继承得七七八八了,可那些老资格的吃客依然有别的说法:“潘江嘛!还不行,和老潘比,差得太多了。潘江太柴头了,下刀没他父狠,放血太慢,肉都变味了,老潘的刀子进去再拔出,刀面还是光亮的,血都不沾,血是往外射成一条线的。那种羊的肉,才最鲜。”但主刀的毕竟已经是潘江,老潘刀法下的神奇羊肉,只活在某些人的回忆中。
潘江两个儿子都在镇中学读书,这两个连放屁都是膻味的小子都是自诩天才的家伙。老潘封刀后引为自豪的有两件事,一件是他杀羊的手艺,另一件就是他有两个慧冠小镇的孙子。老潘很自得他给两个孙子取的名字:潘宏万、潘宏亿。万和亿都是大数字,在老潘看来,大的,就是好的,大羊不就比羊羔值钱?两个孙子读书也颇为争气,为老潘增添了极大面子。那一年,镇上的一帮杀猪佬开风气之先,集合了一帮镇上的退休的知名老师,在小镇新街租了几间房,开办了全县第一个私立学校,名叫“瑞溪新街私立小学”,开始招生授课。其时私立学校还是新鲜事物,多数家长还在心存疑虑,老潘却一拍手,把潘宏亿从瑞溪镇中心小学转到了新街私立小学,成了那学校的第一届学生。(P1-3)
导语
林森的小说是朴素的、沉静的,浸润着生活本身的滋味,慢慢地蓄积着力量的生活故事,它具有一种把诸多命运的要素内敛于受挫的意志,并还原到一种日常生活的流程的芝术力量。林森小说中泥土的气息,不仅拥有了自我确认的文化身份,努力地追踪、开掘与辨识这种文化的涵义,同时又和时代生活变化对接起来,这使得他的写作不是灵光一现,态度暧昧乃至来路不明的叙事,而是产生了一种似溯流而行的新的“寻根”。
序言
“文学新势力”文丛·序
张清华邱华栋
2012年10月,莫言荣膺诺贝尔文学奖,再度激发了国
人的文学激情,也唤醒了各界在文学教育方面的旧梦。这
其中就包括北师大。因为一段至关重要的学缘,莫言曾于
1991年获得了北师大授予的文学硕士学位,而此刻,作为
母校的师大自然倍感荣耀,遂立刻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
国际写作中心,并邀请奠言前来担任主任。中心成立之初
,其核心职能便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这就是文学教育和创
作人才的培养。
需要稍加追溯前缘,才能说明这套文丛的来历。1988
年,由当时在研究生院任职的童庆炳教授牵头,由北京师
范大学提供学制条件,牵手中国作家协会所属的鲁迅文学
院,共同招收了首届作家研究生班。那时的学位制度还相
对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各种规章还没有现在这样严苛和
完善,所以运作相对容易,招生考试环节也相对宽松。因
此,一批在当时的文坛已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便被不拘
一格,悉数收罗。之前,他们中的很多人并未受过太正规
的教育,刘震云几乎是唯一一个,他是北京大学中文系77
级的本科毕业生,系出正宗名门。余华便只是在浙江海盐
上过中学;莫言之前虽有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两
年的经历,但更早先却是连中学教育也不完整;严歌苓、
迟子建等差不多都只是受过中等专业教育;其他人我们未
做过严格的统计,但可以肯定,其中多数未曾上过大学。
然而不容置疑的是,这些人是那时中国最具希望的一批,
是青年作家中的翘楚,未来文坛的半壁江山。从这里出发
,二十年过后,他们的确未负众望,为中国文学争得了至
高荣誉,也几乎成为一代作家的代言人。
很显然,这一传统成为北师大和鲁迅文学院共同的一
个记忆,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
是两所学校引以为豪的历史。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再续昔
日文学教育的前缘,找回这一无双的荣耀,也就是很自然
的事情了。
因了以上的缘由,2016年,北师大校方经过认真研究
,参考过去的合作模式,从全校不多的单招单考的硕士名
额中拿出了20个,交由文学院和国际写作中心,来寻求与
鲁迅文学院合作,并于2017年秋季正式招收了“非全日制
”学术型文学创作硕士研究生。为了省却过于烦琐的制度
性限制,我们特地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二级学科下,设
立了“文学创作方向”,并采用了学术导师加创作导师相
结合的培养模式,以给学员创造更为合适和充分的学习条
件。鲁迅文学院则为他们提供居住和学习的物质条件,提
供尽可能好的一切形式的支持,并拟在培养方案中结合鲁
院的讲座制培养模式,两相结合,尽显特色互补的优势。
同时还必须指出,有几位至关重要的人物支持了这项
事业。时任北师大党委书记的刘川生教授、校长董奇教授
,他们在推助写作中心的文学教育工作方面给予了大力支
持,在制定相关体制机制方面也给予了诸多方便;晚年在
病中的童庆炳教授,多次勉励我们传承好过去的经验,大
胆探索,争取把工作尽早落到实处。中国作协这一方面,
作协党组、特别是铁凝主席也同样给予了积极支持和热诚
关怀;分管鲁迅文学院工作的吉狄马加书记,则在工作中
给予了非常具体的关心和指导。
参与该项工作,制定合作规划、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以及日常服务管理等诸项事务的,便是本文的两位作者
,时任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的邱华栋,和北师大文学院
负责研究生教育的副院长兼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
。整个过程中,要想实现两个职能完全不同的单位之间的
密切合作,在所有培养工作的环节上都无缝对接,是一个
至为琐细的工作,难以尽述。好在这不是一个“工作汇报
”,我们在此也就从略了。主要想说明的是,两校之间目
前的合作进行得非常顺利,一切都在愿景之中。
迄今为止,该方向的研究生已经招收了三届,共56人
。从总体情况看,达到了预期的要求。在学员中,有鲁迅
文学奖获得者乔叶、鲁敏,有多位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获
得者,有“70后”“80后”广有影响的青年作家,像东紫
、杨遥、朱山坡、林森、马笑泉、高满航、闫文盛、曹谁
、曾剑、王小王,等等,他们在文学创作上都已经有了相
当出众的成绩,或是十分丰富的经验,然而他们共同的诉
求,又是都有“充电”的渴望,有成大家的梦想,所以因
了冥冥中某种命运的感召,汇聚到了一起。
关于文学教育,历来也是分歧明显众说不一的,有人
坚称“大学不培养作家”。这话一定程度上是对的,大学
的使命很多,成败胜负的确不在乎是否出产了一两个作家
。但这话的“潜台词”值得商榷——其意思是有轻蔑的,
是说“你培养不了作家”,“作家不是谁培养出来的”。
这当然也对,没有哪个大学敢说自己“培养”了几个作家
,而只能说,那儿“走出了”哪些个作家和诗人。但这么
说是否意味着文学教育是无必要的呢?似乎也不能。因为
照某些人的逻辑,我们就可以反问,大学不能培养作家,
难道就可以“培养”经济学家、政治家、科学家和法学家
吗?谁又敢于说,他们“培养”了那些伟大和杰出的人物
呢?很显然,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都是很难通过“定制”
来培养的。但从另一方面说,大学又必须要提供人才成长
和受教育的条件,从这个角度看,宣称大学不培养作家又
是不负责任的。回顾当代文学的历史,文学的变革和作家
的成长与大学教育的恢复和发展密切相关。“文革”及“
文革”前大学教育的草创和荒芜时期,也出现过许多作家
,但他们要么是从战争年代的洗礼中锻炼出来的,要么是
在长期的自学中成长起来的,因为没有条件受到良好的教
育,他们的文学道路多有延宕,艺术成长和成就也都受到
了限制,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正是“文革”后教育的全
面恢复与发展,才让文学事业出现了人才辈出蓬勃兴旺的
局面。
所以,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作家是无法培养的,但文
学教育是必需的。当然,文学教育对于高校而言,其目标
确乎主要不是“培养作家”,而是为所有学生提供一个素
质养成的环境条件,这才是成立“国际写作中心”、引进
著名作家执教的核心意义所在。换句话说,能不能出产一
两个作家或许不是最重要的,其培养的人才是否具备写作
的能力,成为文学的内行才是重要的。传统的文学教育虽
然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所培养的读书人大都是既能够
研究,又可以写作的双料人才。新文学的早期,大学的教
授也有许许多多是学者和作家集于一身者,之后才逐渐文
脉不彰,大师不存,大学教育渐趋沦为工具化和技术化的
知识教育,名实不符的学术教育。但无论如何,北师大与
鲁院联办的这一培养模式,其目标还是直接而干脆的,就
是“培养作家”。当然,这培养不是从根上栽植开始的,
而是“选苗”和“移栽”的过程,甚至有的就属于“摘果
子”。即便是后者也不是无意义的,当年莫言、余华、刘
震云、迟子建、严歌苓等这批人,在进来之前早就是声名
鹊起的青年作家了,录取他们无疑也是“摘果子”,但系
统的阅读与学习,大学综合环境下的熏陶成长,谁敢说对
于他们后来的写作没有助益?所以,我们坚信这一工作是
有意义的。
最后再来说说这批作为“文学新势力”的新人。显然
,他们都属于“70后”或“80后”的一代,较之他们的前
辈,这批新人的主要差异在于代际经验。前代作家的成长
期大都经历过历史的大波大澜,童年也大都有原初和完整
的乡村生活经验,所以某种程度上还是受到“总体性经验
”支配和支持的一代作家。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
可以说寄寓了他对于农业社会生存的全部感受和想象,也
寄寓了他对近现代中国历史巨变的全部记忆与理解,读之
如读一部血火相生、正邪相伴、生死轮替、魔道互换的史
诗。这种具有总体性和原生性的经验与美学,在下一代作
家这里早已变得不可能,他们都命定地处在某种“晚生”
和“后辈”的自我想象之中,不得不在碎片化、个体化的
历史经验与记忆中探索前行。
这些都并非新鲜的话题,我们也只是重复了前人既成
的说法。但这也是所谓“新势力”的根基与合法条件,“
新”在哪里,又何以成为“势力”,这是需要我们想清楚
的。在我们看来,所谓“新势力”其实就是指:一是有新
的文化特质的,他们在文化上所拥有的“新人”特色或许
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但一定是更具有个性、自主性和独
立思考的一代,是拥有新知和新的经验方式的一代,是用
新的思维与视角看取人生与世界的一代,是在网络信息时
代生存和写作的一代;二是有新的美学属性的,这些属性
自然更难以总体性的概括来描述,但毫无疑问他们是具有
陌生感的一族,是难以用传统范型所涵盖和统摄的一族,
是游走和不确定的一族,是空间化和个体性得以充分彰显
的一族,当然,也是相对琐屑和相对真实,相对平和和相
对日常性的一族。有时我们觉得是这样的不满足,但有时
我们又会觉得,他们离着理想的文学,离所谓普世性的“
世界文学”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旁观者说一千句,不及读者自己去观照、去体味其中
的丰富和微妙,“总体性”之不存,我们的概括也自然显
得苍白无力,不如读者们自己去一一打量和细细辨识。
看,这就是“文学新势力”,他们来了。
2019年7月,北京西山暑热中
内容推荐
林森老师的作品,立足于家乡小镇,讲述了小镇上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人与人之间的羁绊与情感,不管是反映苦难中人们的顽强向上,是乡间唯美纯朴的爱情,还是充满想象的成长之旅,都显示出较高的写作功力,情感表达引人入胜,文字描写深入人心。林森老师的文字刻画对于一些社会敏感问题,把握得恰到好处,人物塑造鲜明,故事的可读性较强。作品文章不仅在情节上吸引人,同时在思想上也发人深省,总体上看,林森老师的作品不管在思想倾向上还是文学性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2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