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农民出身的博士,在大学教书很不得志,却通过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跻身政坛,在政坛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成了一个万民拥戴的好官。这又是一个复杂的故事:一个是与妻子分居两地的中年男人,一个是美女校花;两个人互相迷恋,却因为男人的道德感和对妻子的忠诚,没有发生情爱关系。这两个故事同时发生,中年男人就是那个“政坛清风”的好官。这就好比说是硬币的正反面。 本书是著名作家兼编剧凡一平的长篇小说,通过农民子弟出身的博士彰文联的从政故事,彰显知识分子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在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面前,所具有并坚持的节气、操守、责任、道德。 作者简介 凡一平,本名樊一平,1964年生于广西菁盛乡上岭村,壮族。先后就读于河池师专中文科和复旦大学中文系。现为广西民族大学八桂学者“文学创作”岗成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著有长篇小说《跪下》《变性人手记》《顺口溜》《老枪》《上岭村的谋杀》,小说集《浑身是戏》《撒谎的村庄》《理发师》等。根据其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有《寻枪》《理发师》《宝贵的秘密》等。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后记 序言 “五四”新文学运动一百年来的历史证明:新文学之 所以能够朝气蓬勃、所向披靡,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作出了那么大的贡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始终与 青年的热烈情怀紧密连在一起,青年人的热情、纯洁、勇 敢、爱憎分明以及想象力,都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厚的资 源—我说的文学创作资源,并非是指创作的材料或者生活 经验,而是指一种主体性因素,诸如创作热情、主观意志 、爱憎态度以及对人生不那么世故的认知方法。心灵不单 纯的人很难创造出真正感动人的艺术作品。青年学生在清 洁的校园里获得了人生的理想和勇往直前的战斗热情,才 能在走出校园以后,置身于举世滔滔的浑浊社会仍然保持 一个战士的敏感心态,敢于对污秽的生存环境进行不妥协 的批判和抗争。文学说到底是人类精神纯洁性的象征,文 学的理想是人类追求进步、战胜黑暗的无数人生理想中最 明亮的一部分。校园、青春、诗歌、梦以及笑与泪……都 是新文学史构成的基石。 我这么说,并非认为文学可能在校园里呈现出最美好 的样态,如果从文学发生学的角度来看,校园可能是为文 学创作主体性的成长提供了最好的精神准备。在复旦大学 百余年的历史中,有两个时期对文学史的贡献是不可忽略 的:一个是在抗战时期的重庆北碚,大批青年诗人在胡风 主编的《七月》上发表个性鲜明的诗歌,绿原、曾卓、邹 荻帆、冀汸……形成了后来被称作“七月诗派”的核心力 量;这个学校给予青年诗人们精神人格力量的凝聚与另外 一个学校即西南联大对学生形成的现代诗歌风格的凝聚, 构成了战时诗坛一对闪闪发光的双子星座。还有一个时期 就是上世纪70年代后期,复旦大学中文系设立了文学创作 与文学评论两个专业,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依然 是以这两个专业方向来进行招生,吸引了一大批怀着文学 梦想的青年才俊进入复旦。当时校园里不仅产生了对文学 史留下深刻印痕的“伤痕文学”,而且在复旦诗社、校园 话剧以及学生文学社团的活动中培养了一批文学积极分子 ,他们离开校园后,都走上了极不平凡的人生道路,无论 是人海浮沉,还是漂泊他乡异国,他们对文学理想的追求 与实践,始终发挥着持久的正能量。74级的校友梁晓声, 77级的校友卢新华、张锐、张胜友(已故)、王兆军、胡 平、李辉等等,都是一时之选,直到新世纪还在孜孜履行 文学的责任。他们严肃的人生道路与文学道路,与他们的 前辈“七月诗派”的受难精神,正好构成不同历史背景的 文学呼应。 接下来就可以说到复旦作家班的创办和建设了。上世 纪八九十年代之交,复旦大学受教育部的委托,连续办了 三届作家班。最初是从北京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接手了第 一届作家班的学员,正如《复旦大学中文系“高山流水” 文丛》策划书所说的,当时学员们见证了历史的伤痛,感 受了时代的沧桑,是在痛苦和反思的主体精神驱使下,步 入体制化的文学教育殿堂,传承“五四”文学的薪火。当 时骆玉明、梁永安和我都是青年教师,永安是作家班的具 体创办者,我和玉明只担任了若干课程,还有杨竟人等很 多老师都为作家班上过课。其实我觉得上什么课不太重要 ,我已经完全忘记了当初的讲课情况,学员们可能也忘了 课堂所学的内容,但是师生之间某种若隐若现的精神联系 始终存在着。永安、玉明他们与作家班学员的联系,可能 比我要多一些;我在其间,只是为他们个别学员的创作写 过一些推介文字。而学员们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也多次 回报母校,给中文系学科建设以帮助。 三十年过去了。今年是第一届作家班入校三十周年 (1989—2019)。为了纪念,作家班学员与中文系一起策 划了这套《文丛》,向母校展示他们毕业以后的创作实绩 。虽然有煌煌十六册大书,仍然只是他们全部创作的一小 部分。因为时间关系,我来不及细读这些出版在即的精美 作品,但望着堆在书桌上一叠叠厚厚的清样,心中的感动 还是油然而生。三十年对一个人的生命历程而言,不是一 个短距离,他们用文字认真记录了自己的生命痕迹,脚印 里渗透了浓浓的复旦精神。我想就此谈两点感动。 其一,三十年过去了,作家们几乎都踏踏实实地站在 生活的前沿,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呼啸中,浮沉自有不同, 但是他们都没有离开实在的中国社会生活,很多作家坚持 在遥远的边远地区,有的在黑龙江、内蒙古和大西北写出 了丰富的作品,有的活跃在广西、湖南等南方地区,他们 的写作对当下文坛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即使出国在外的 作家们,也没有为了生活而沉沦,不忘文学与梦想,是他 们的基本生活态度。他们有些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华文文学 领域的优秀代表。老杜有诗:“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 马自轻肥。”这句话本来是指人生事业的亨达,而我想改 其意而用之:我们所面对的复旦作家班高山流水般的文学 成就,足以证明作家们的精神世界是何等的“轻裘肥马” ,独特而饱满。 其二,三十年过去了,当代文学的生态也发生了沧桑 之变。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已经从80年代的神坛上被 请了下来,迅速走向边缘;紧接着新世纪的中国很快进入 网络时代,各种新媒体文学应运而生,形式上更加靠拢通 俗市场上的流行读物。这种文学的大趋势对“五四”新文 学传统不能不构成严重挑战,对于文学如何保持足够的精 神力量,也是一个重大考验。然而这套《文丛》的创作, 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依然坚持了严肃的生活态度 和文学道路。我读了其中的几部作品,知音之感久久缠盘 在心间。我想引用已故的作家班学员东荡子(吴波)的一 段遗言,祭作我们共同的文学理想: 人类的文明保护着人类,使人类少受各种压迫和折磨 ,人类就要不断创造文明,维护并完整文明,健康人类精 神,不断消除人类的黑暗,寻求达到自身的完整性。它要 抵抗或要消除的是人类生存环境中可能有的各种不利因素 —它包括自然的、人为的身体和精神中纠缠的各种痛苦和 灾难,他们都是人类的黑暗,人类必须与黑暗作斗争,这 是人类文明的要求,也是人类精神的愿望。 我曾把这位天才诗人的文章念给一个朋友听,朋友听 了以后发表感想,说这文章的意思有点重复,讲人类要消 除黑暗,讲一遍就可以了,用不着反复来讲。我不同意他 的观点,我说,讲一遍怎么够?人类面对那么多的黑暗现 象,老的黑暗还没有消除,新的黑暗又接踵而来,人类只 有不停地提醒自己,反复地记住要消除黑暗,与黑暗力量 做斗争,至少也不要与黑暗同流合污,尤其是来自人类自 身的黑暗,稍不小心,人类就会迷失理性,陷入自身的黑 暗与愚昧之中。东荡子因为看到黑暗现象太多了,他才要 反反复复地强调;只有心底如此透明的诗人,才会不甘同 流合污,早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我之所以要引用并且推荐东荡子的话,是因为我在这 段话里嗅出了我们的前辈校友“七月派”诗人中高贵的精 神脉搏,也感受到梁晓声等校友们始终坚持的文学创作态 度,由此我似乎看到了高山流水的精神渊源,希望这种源 流能够在曲折和反复中倔强、坚定地奔腾下去,作为复旦 校园对当今文坛的一种特殊的贡献。 复旦大学作家班的精神还在校园里蔓延。从2009年起 ,复旦大学中文系建立了全国第一个MFA的专业硕士学位点 。到今年也已经有整整十届了,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优秀 写作人才。听说今年下半年,这个硕士点也要举办一系列 的纪念活动。我想说的是,作家们的年龄可以越来越轻, 我们所置身的时代生活也可以越来越新,但是作为新文学 的理想及其精神源流,作为弥漫在复旦校园中的文学精神 ,则是不会改变也不应该改变,它将一如既往地发出战士 的呐喊,为消除人类的黑暗作出自己的贡献。 写到这里,我的这篇序文似乎也可以结束了。但是我 的情绪还远远没有平息下来,我想再抄录一段东荡子的诗 ,作为我与亲爱的作家班学员的共勉: 如果人类,人类真的能够学习野地里的植物 守住贞操、道德和为人的品格,即便是守住 一生的孤独,犹如植物 在寂寞地生长、开花、舞蹈于风雨中 当它死去,也不离开它的根本 它的果实却被酿成美酒,得到很好的储存 它的芳香飘到了千里之外,永不散去 停留在一切美的中心 ——《停留在一切美的中心》 陈思和 2019年7月12日写于海上鱼焦了斋 导语 本书为“复旦大学中文系高山流水文丛”中一种,讲述的是博士彰文联为了评上教授和出国与妻子团聚,做了一件事情:通过自己在发改委的同学李论,拿到了大学科技园项目的批文。在做这件事情的前后和过程中,彰文联与李论以及深爱自己的学生米薇发生了矛盾和冲突,他的灵魂、人格、道德和情操经受着刻骨铭心的拷问、煎熬、洗涤和检验,最终光明正大,走出精神的困境。这部长篇小说通过彰文联社会活动的故事,探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和在困境中的挣扎,以及在权欲、物欲和色欲面前,如何保持自己的节气和操守。 后记 感谢时间,让我争分夺秒地写作这部长篇小说。 感谢母亲,让我回忆起一切。 感谢司机韦海,他保存了我的日记。 感谢金虹,在我写作的过程中,她拿保尔·柯察金和 奥斯特洛夫斯基来鼓励我。 感谢东西大学常务副校长黄杰林,他欢迎我重返大学 ,重领副教授的工资。我愿意回来。在我副市长一年试用 期任满以后,我不再是副市长,我也只能回来。于是我回 来了。我重新站在大学的讲坛上,教授盼我像盼星星月亮 的学生。而事实上青春飞扬的学生们,就是我的星星和月 亮。我想念他们,喜欢他们,愿与他们同辉。 感谢李论,他让我明辨善恶和是非。没有他的恶和贪 欲,我至今仍执迷不悟。 感谢米薇,没有她,我将无地自容,也不会写作这部 长篇小说。我把她从精神病院接了出来,悉心地照料她。 她现在就在我身边,像小鸟一样看着我,等我不写作了, 带她到校园里散步。 感谢宁阳市的人民,这是最值得我感谢的。他们将手 中的选票,投给了我——我当选第十一届宁阳市人大代表 ,这使我感到意外和荣幸。而更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在人 大会上,我竟然被大多数代表推举,提名我为副市长的候 选人,并在投票中高票当选!我不再感到荣幸,而是觉得 责任重大。如果说我第一次任副市长是考上的话,那么这 一次任副市长是由人民代表选上来的。说明我已经为人民 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那么更让人民满意的答卷,等待我 去完成。面对人民代表的信任和期待,我心甘情愿做一头 耕耘的牛,或一匹拉车的马。 面对米薇重新灿烂的笑脸,我谢天谢地,感谢生活和 命运。 2005年3月3日 精彩页 第一章 1 我把米薇带去见李论的路上,米薇像只蛐蛐,在我的耳边聒噪。出租车虽然向着城内行驶,但米薇并不知道山本酒楼在什么地方,李论又是什么人。 我告诉她我也不知道山本酒楼在哪里,但我知道我们要去的地方,只有有权的男人和漂亮的女孩才能去。 米薇还不满意,非要问个明白。我说:“不过我没有权,可我的朋友李论有权。而你是个很漂亮的女孩,这连大学里的小孩都知道。” 米薇说:“学校里有很多漂亮的女同学,为什么只带我去?” 我说:“因为我只看好你。” “我明白了,因为我很随便,”米薇说,她扭过脸去,用手擦了一下车窗玻璃上渗进的雨水,“因为我在学校谈情说爱……不,是男女关系出了名的。” 我哑口,一下子想不出妥帖的话。我看着米薇,想看她脸上是什么表情。她是不是生气了?她的眼睛有阴云吗?她的嘴是不是噘着?可我现在只看见她的头发。她的头发是金色的短发,街市上正时髦的一种,但在大学里却独一无二。 米薇是东西大学比较独特的学生,这是毫无疑问的。她至少和曼德拉上过床,这是我亲眼所见也是米薇承认了的。 曼德拉是我的学生,他不远万里,从非洲来到中国,拜我为师。 元旦的早上,我去留学生宿舍看望曼德拉,祝他新年快乐。 我发现米薇躺在曼德拉的床上。 那时候她已经留着这样一种头发,蓬松活泛,像沙滩上的水母,露在被子的外面。她的脸开始被头发埋着,不愿让我见到。后来我说曼德拉,待会校领导还要来看你,我只不过是打前站。她的头突然转动,像地球仪从西半球转到东半球,我这才看见是米薇的脸。 米薇的脸是东西大学最出众耀眼的脸,是公认的美貌,像一幅名画。但现在这幅名画被一个叫曼德拉的黑人留学生据为己有,藏在自己的宿舍里。这是犯众怒的事情,如果被校方和更多的人知道的话。 米薇脸向着我,对我微笑。我还以微笑。我看着屋子里七零八落的衬衫、乳罩、腰带、裤衩和鞋袜,说:“我这就出去。” 我前脚走,曼德拉后脚跟了出来,只穿着裤衩和披着衬衫。 “中国有句俗语,‘家丑不可外扬’,”曼德拉在走廊拉住我说,“你是我的导师,相信你是不会把你学生的事情讲出去的。” 我说:“放心吧,我不会。不过,你得叫米薇赶快走,待会校领导真的要来。” 曼德拉应声回了宿舍。 五分钟后,我在留学生楼的门外看见了匆忙走出的米薇。她看见我,没打招呼就从我身边走了过去。我想我一定是把米薇得罪了,可是我又想我得罪她什么呢?我事先并不知道她和留学生有染,我又不是故意的,再说我根本没有把这事张扬的打算。正这么想,米薇回转身,走到我的面前。 “彰文联老师,”她说,“你其实应该为你的学生感到自豪,因为能和我米薇上床的男人,是你的学生。曼德拉是用花言巧语把我诱上床的,并且使用的全是中文。这可有你的功劳,你教导有方。不过,我是自愿的。”米薇说完便是一笑,那笑怎样看都像一只旋涡。 那旋涡又出现了,米薇的脸转了过来。我以笑相迎,我想接下来不管米薇说什么,我都笑着。 “彰老师,你有外遇吗?”米薇说。 我笑着摇头。 “我不信。我不信除了你夫人,你一个女人也没有。” “结婚前有过,但那是不能算是外遇的。” “算是什么?尝试,对不对?” 我笑着不答,脸朝前。从车前挡风玻璃的反光镜里,我发现出租车司机也在笑。“结婚以前那叫考驾照,”我说,“结婚后恪尽操守,就不再违章了。是不是师傅?” 出租车司机还是笑,雨帘厚厚地遮着窗外,使得反光镜里的笑容特别清楚,像暗房里放的幻灯片。 “师傅,到哪了?”我问。 “已经在民生大道上,”出租车司机答,“再有两公里,就到了。” 我伸头去看车上的计程表,计费现在是二十八元,按每公里一点六元算,扣除起步价七元,我们已走了大约十三公里,还要走两公里,这也就是说东西大学和山本酒楼的距离是十五公里。我们就要到山本酒楼了,李论就要见到我给她送去的女大学生了。 李论在山本十八包厢等我们,是穿和服的小姐把我们带进去的。那小姐走着日本步,却讲着地道的中国话。 “李老板,您的客人到了。”她对坐在沙发上的李论说。 李论放下手中的茶杯,朝来人欠了欠身,二话不说。他的眼睛像两个齿轮,目光炯炯地照射米薇。米薇像一张图,放在了扫描仪里。 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