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回族穆斯林习惯于居住在清真寺的周围。这既方便他们在清真寺里完成礼拜等宗教功课,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现在,人们的精神世界已经变得丰富而多元,但无论如何变化,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中的地位都不会改变,依然是他们的心灵圣殿。从大西北到大西南,再从东南折回北方,作者追寻着遍布中国大地的回族聚居区,在一座座清真寺里,看一处处回族人的家园,听一个个回族人的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清真寺边的那些事儿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马跃//樊前锋 |
出版社 | 宁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的回族穆斯林习惯于居住在清真寺的周围。这既方便他们在清真寺里完成礼拜等宗教功课,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现在,人们的精神世界已经变得丰富而多元,但无论如何变化,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中的地位都不会改变,依然是他们的心灵圣殿。从大西北到大西南,再从东南折回北方,作者追寻着遍布中国大地的回族聚居区,在一座座清真寺里,看一处处回族人的家园,听一个个回族人的故事。 内容推荐 在中国大地上,耸立着34000余座清真寺。有回族穆斯林的地方,就有清真寺;有清真寺的地方,就有许多的故事。 中国的回族穆斯林习惯于居住在清真寺的周围。这既方便他们在清真寺里完成礼拜等宗教功课,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现在,人们的精神世界已经变得丰富而多元,但无论如何变化,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中的地位都不会改变。清真寺依然是他们的心灵圣殿。 小小的清真寺涵盖了宗教、文化、历史、建筑以及人情世故。从迁徙到衍生,千年回族史诗般的传说,被浓缩在这部由50余篇专访合集的专著中。本书不只是在谈清真寺,更多的是在讴歌一个民族的精神,诠释一个民族的传奇,解读一个民族的气质。从大西北到大西南,再从东南折回北方,作者追寻着遍布中国大地的回族聚居区,在一座座清真寺里,看一处处回族人的家园,听一个个回族人的故事。 目录 序言:让我们在清真寺里认识回族/001 第一章 1 伍长华:虎门销烟背后的回族男儿/003 2 庚子国难时的那把固原刀/010 3 清真寺里的救国梦/020 4 追寻不死的马本斋/027 5 珠联壁合,20世纪的将军与阿訇/033 6 胡友松:嫁给李宗仁我不后悔/040 7 孟村:燕赵回回从来多慷慨/047 8 中国与沙特建交幕后的故事/053 9 建在繁华八角街上的清真大寺/059 第一章 1 踏上丝路,我们一步步这样走近长安/067 2 遥望光塔,我们乘风破浪而来/074 3 麒麟寺,阅尽“东方第一大港”的沧桑/081 4 凤凰寺,盘旋西湖之畔逾千年/088 5 仙鹤寺,扬州为之荣幸的寺院/095 6 “省长之父”最后的家园/100 7 在首都的清真寺里感受温情/107 8 在西南,聆听郑和七下西洋幕后事/114 第三章 1 青海,那些说藏话的回族乡亲/121 2 甘肃永靖大山深处的“孔回回”/128 3 海南岛上有个“女儿国”/134 4 探秘“帕西村落”/141 5 他们在桃花源生活了600多年/147 6 走近开封“犹太回族”/153 7 到山东,踏访菲律宾皇族后裔/160 8 去南京,拜谒古淳泥国王陵墓/166 9 走甘南,追寻明朝南京的回回/171 10 通州清真寺里埋葬一代名臣/177 第四章 1 走近红军在循化修建的清真寺/185 2 无言地诉说一辈子的故事/190 3 砖头上盛开的花朵永不凋谢/196 4 乌鲁木齐有个宁夏湾/202 5 松江清真寺里的荣光与梦想/207 6 义乌清真大寺里的伊拉克人/213 7 揭开普洱茶兴起之谜/219 8 高原上,回族人的家园/224 9 走进广州小东营清真寺/230 10 陈埭,有一段属于回族的传奇/235 11 迤西公,护国路上故事多/241 第五章 1 寻找毛泽东唯一题写的宗教匾额/249 2 贺兰山上有座清真寺/254 3 韦州清真寺,见证中国阿拉伯语教学400年/259 4 银川老人给青藏线取了—个美丽的名字/265 5 改变王洛宾一生命运的宁夏女人/271 6 藏在巍巍六盘山下的奇异武术/276 7 郭南浦,一个不该被遗忘的人/281 8 开城,掩藏了蒙元帝国最后的谜团/287 特稿 奥运圣火点燃时,我从青川回乡走过/295 试读章节 虎门销烟是黑头发黄皮肤的我们在漫漫酣睡中的倏然觉醒。而提起禁烟,人们往往想到的是林则徐,似乎忘却了我的这位回族乡亲——与林则徐一起在湖北试点禁烟,而后将禁烟运动推向全国的湖广总督伍长华。 伍长华:虎门销烟背后的回族男儿 说起伍长华,马阿訇的眼睛里—阵鲜亮。“伍长华赴任湖广总督时,曾向我们的寺院题赠匾额,只是后辈们保护不当……”武汉是中国近代不可忽略的一座城市,近代中国的许多理想都曾在这里测源并付之于实践。我决定徒步走过武汉三镇,用心追寻这位回族乡亲的热血鄂踪。 即使在武昌,湖广总督伍长华也是一个少为人知的人物。湖北省博物馆里没有他的塑像,1838年的武昌教场,今天一片都市气息的蛇山边上也没有。他的人生历程大致只停留在了史学家那些近乎散发着霉味的且已发黄的书籍里。 2008年3月2日,武汉三镇的春天早已到来,暖风随着波涛起伏的江水流淌,长江两岸麦堤大片大片的绿色正在变浓,水塘底部的青色河汊与天相接,清秀与灵气就荡漾在眼前。武汉是中国近代不可忽略的一座城市,近代中国的许多理想都曾在这里测源并付之于实践。我沿着伍长华当年走过的路,走进了武昌清真寺巷。 “这是武汉城里最早的清真寺了,先祖曾在唐朝贞观年间创建,现在所看到的只是明朝的建筑轮廓了”。清真寺里的马阿訇给我热情地讲述着。他的身后,是礼拜殿,六角形状重檐,面积很大的那种。 “先人使用六角形便于雨水流淌,所以大殿的方位不太正。其他地方的清真寺不用多角形来修建大殿的,这种建筑形式在中国的清真寺里是一个突破。”马阿訇说。 提起伍长华,马阿訇眼里一片鲜亮。“伍长华是中国科举制度历史上回族的第一位探花。清朝统治267年间,回族为官做到一品大员的也只有两位,一位叫马新贻,清廷的闽浙总督,电影《刺马》里的主人公,而另一位则是伍长华。伍长华赴任湖广总督时,曾向我们的寺院题赠匾额,只是后辈们保护不当……” 清真寺里曾有伍长华亲笔题写的匾额,尽管现在我无法得以一见,至少,这位回族乡亲已经给170年后,前来追寻的我们留下了一丝丝印记。 来到武汉前,我已经走过了各地很多的清真寺,不觉之间我就发现了一个端倪一回族乡亲不大愿为自己留碑文写传记。如新疆著名的马良骏大阿訇,我去过他的拱北,除留有—个坟头外,甚至于连简单的“马良骏之墓”几个字样也没有。仿佛那些杰出的回族乡亲,只是停留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包括伍长华在内。 我用两天的时间走遍了武汉几个著名的清真寺,如起义巷清真寺、民权路清真寺,每天来这些寺院的人有2000多人次,但绝大多数是来自各地的回族乡亲:宁夏、甘肃、青海,或者河南,他们大多都在武汉经营着拉面馆抑或烤肉摊。当然,他们也说不出来当年在武昌叱咤风云的先辈伍长华。 这一天,我们的回族乡亲——湖北巡抚伍长华与他的上司湖广总督林则徐一起站立在蛇山下,那是一个晴朗的好天气,校场内外人山人海。16700多两烟土烟膏,1700多只烟枪,在烈火中焚烧。 洋人的矛头始终对准着武昌与广州。广州、武昌两城的身后,分别站立着两个顶天立地的男人,一个叫林则徐,另一个则是伍长华。 武昌的蛇山边上,是辛亥革命纪念馆,青天白日旗帜飘荡在景区的入口处,门外首义广场的椅子上坐满了悠闲的年轻男女。不用抬头就能感觉到,蛇山上黄鹤楼的层层飞檐就风姿绰约地向我招手。~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早已使得这里成为欢送友人的胜地。而蛇山的另一边,大禹治水的遗迹“楚天名楼”临长江而立,江水中流光溢彩。 我询问蛇山周围悠闲的人们,可曾知道1838年在蛇山教场发生了什么。他们均如此告诉我,“1911年10月10日发生了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是不是你们外地人搞错了?” 于是,我在一片说不清楚的心境中开始回想1838年9月10日的蛇山下。这一天,我们的回族乡亲——时任湖北巡抚的伍长华与湖广总督林则徐一起站立在蛇山下,那是一个晴朗的好天气,校场内外人山人海。16700多两烟土烟膏,1700多只烟枪,在烈火中焚烧。 伍长华是南京的回族,先后在浙江、广东、甘肃、云南等地做官,1838年初,他升迁至湖北巡抚。为官几十年,恪守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见惯了因为鸦片而人亡家破的悲剧,他痛心疾首。而湖北禁烟前一个多月,林则徐来到湖广总督任上,这段时间里,他与林则徐长谈16次之多,秉烛相惜间共商进退,于是“禁烟”成了二人志同道合的主张。随后,一张张官府的告示贴满了湖北的每一座城市,向人们说明鸦片的危害,表明政府的决心。通过告示,官兵们获得线索,收缴鸦片烟枪,严厉打击鸦片贩子。 这一年,文武百官对于禁烟的强烈呼吁撕扯并震撼着道光皇帝,因为湖北禁烟成效显著。道光皇帝下定决心禁烟的时候,有为之人终将走上台前。林则徐奉皇命作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而伍长华则留在湖北,接替林则徐担任湖广总督,继续推行湖北的禁烟运动。与林则徐分别的日子里,伍长华对湖北盐务、漕运作了一系列革新,利用盐捐修建书院,修建汉阳临江石堤。 实际上,林则徐与伍长华本是旧友,同时步入仕途,而在武昌销烟运动中才首次合作。这次销烟为随后的虎门销烟积累了许多经验,比如怎样才能将烟膏彻底进行销毁,比如应该面临怎样未知的艰难险阻。尽管两人相处的时间只有一个多月,林则徐即赴任广州,而这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却成了伍长华一生中最精彩最值得咀嚼和回味的日子。比如伍长华在湖北禁烟的过程中总结出,焚烧鸦片时余膏往往会渗入土中,流毒未尽,仍然可以食用。他将这一情况禀报林则徐,湖北销烟9个月之后的虎门销烟中,林则徐便改为在海边开涵洞,把鸦片与石灰粉搅拌用火焚烧,等到海潮席卷而来时,凿开涵洞,海潮退却的时候,潮水席卷烟膏伴随浪花流入大海,不留半点残渣。其实,伍长华所能给予林则徐的更多的则是推行禁烟的更大决心。 洋人的矛头始终对准着湖北和广州。广州和湖北两城的身后,分别站立着两个顶天立地的男人,一个叫林则徐,另一个则是回族乡亲伍长华。 1839年春暖花开的时节,广州70岁高龄的“世界首富”伍秉鉴开始寝食难安。据说,伍秉鉴32岁起,半官半商负责广州港对外贸易,率领广州商人同洋人做生意。历史学家讨论其财富之显赫,其中就有“他的干儿子福布斯用他的银子发展了美国的铁路”一说。广州烟患丛生,现在追究起来,洋船上几十年间夹带鸦片流入中国之祸与他难脱干系。 想象着这一切的时候,我已不知不觉从蛇山走到了10公里外的汉阳老钢铁厂遗址,中国的第一炉钢铁正是从这里喷涌而出。而今,这片锈迹斑驳的近代工业遗址让我们想到的只是“武汉近代工业之父”——张之洞。今日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里,至今还存放着与张之洞有关的汉阳钢铁厂的碑文。 近代的武汉的确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地方。先是1838年率先开展销烟运动,后又开展洋务运动,再到成为推翻清封建统治的发难地。 武汉实行禁烟运动时,后来在武汉实行洋务运动而声名显赫的张之洞也只是一个11岁的孩子。今天的人们面对1838年之后几件重大的历史事件是清晰的,而对于湖北乃至虎门销烟运动中的核心人物有所忘怀,想来也在情理之中。 “功名出少壮,垂老徒伤悲;分明多夷险判,焉可昧所之。”伍长华的儿子伍承钦在《励志》书中延续了伍家的忠诚。 千年演进,世纪递嬗。走过武汉三镇,我遐想着,民族觉醒与复兴的漫漫夜色中,伍长华的名字是否也该被我们重刀隽刻。 伍秉鉴究竟是对外贸易的先驱还是民族败类,今天的人们已经无法说清。我只知道,他对那位小自己整整10岁的我的回族乡亲已经有了太多的了解。 伍秉鉴是个极其聪明的商人,他开始为林则徐与伍长华担忧。而事实证明,他商人的敏感恰恰没有出错。1839年6月3日,虎门销烟震惊了全世界。英国人的战船开到了广州,战争爆发了! 英国人还没有进广州城,清军主将奕山便与英国人签订了《广州和约》,表示愿意拿出600万两白银孝敬英国人。而这笔巨款,有三分之一由13行商人出资,其中伍秉鉴所出最多,达到了110万两。 “世界首富”伍秉鉴出资赎城自是悲哀,但他随后看到了更大的悲哀——很快,林则徐和伍长华相继走在了被流放的路上。 伍长华终究是一个没有转正的湖广总督,这是晚清官场上的一则罕闻,他的湖广总督从任命到撤销没有接到过“红头文件”。一位回族文士能够成为封疆大吏,并作出了很多对于国家和民族有利的好事,却不为人所知,落落寡欢。这是中国封建历史中少数民族的悲哀。 满目沉郁的伍长华,坐在马车上默不作声,颠簸蚁行……一个壮志难酬、蒙冤被革的悲剧英雄的形象,就这样牢牢地定格在历史的记忆里。1842年,从武昌回到故乡南京,花甲之年的伍长华每日静静地半躺在椅子上,自己的禁烟强国之梦在列强的炮火下,已经成为暂时不能完成的理想。这一年,香港岛割让给英国人;这一年,63岁的他在中国内忧外患的时刻,带着万千惆怅离开了人世。我试图读懂并理解伍长华——只言片语的史料记忆,被虎门销烟巨大光芒所掩盖的功勋。没有身处那样的年代,我又怎能去读懂那样的人生诗篇。只有伍长华辞世的那一年,他的儿子伍承钦在《励志》书中这样写道:“功名出少壮,垂老徒伤悲;分明夷险判,焉可昧所之。” 虎门销烟是黑头发黄皮肤的我们在漫漫酣睡中的倏然觉醒,今天的人们往往把禁烟的功劳全然记在了林则徐的头上,似乎忘却了这位与林则徐一起在湖北试点禁烟,而后将禁烟运动推向全国的伍长华。 走过武汉三镇,回到宾馆的客房时天已黑透。在完成这篇文字的时候,我在想,民族觉醒与复兴的漫漫长夜中,回族乡亲伍长华的名字是否也该被我们重刀隽刻? P3-9 序言 清真寺在阿拉伯语里称为“麦斯吉德”,意为穆斯林礼拜的地点。 在中国,有回族人的地方就有清真寺,清真寺犹如芝麻饼上的芝麻粒,星星点点地遍布在大地上,成为了56个民族中最为独特的景致,而唐朝正是这一万千景象开启的时代。公元618年,大唐帝国建都长安,与此同时亚洲西部的阿拉伯帝国(大食国)则以伊斯兰教为纽带,在阿拉伯半岛实现了迅速崛起。公元650年(唐高宗永徽2年),大食国与唐王朝修好。而在这两国修好之前,伊斯兰教已经由大食国商人传入中国,这时的清真寺已在中国出现。 大唐帝国有着拥抱世界的胸怀,对于夕卜来文化出奇地包容,那时京城长安的街头,买卖着世界各地的商品,跨国贸易扩张到了一个更新的领域。那个时期来到中国的阿拉伯、波斯商人都有一个别致的名字叫“番商”“番客”。 唐代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最夺目的篇章。帝国以军事为保障,贯通了出河西走廊,经新疆库车沿塔里木河西翻越葱岭抵达中亚、西亚的丝绸之路。而此时,另外一条通往阿拉伯国家的通道一以广州港为主的海上丝绸之路也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航线。“我用瓷器换香料”,商贸的流通使得这两个相隔万里的帝国不再遥远。 再后来,中国大地对于这些以阿拉伯人、波斯人为主体的“番商”来说,逐渐不再陌生。“丝绸之路”引进来的不只是“胡商”会集,而且也带来了异域的礼俗、服饰、音乐、美术……以及各种宗教,形成了盛极一时的长安风尚。在大唐王朝空前的古今中外大交流大融合背景下,西来的穆斯林番商开始在中国大地上繁衍生息,更多的清真寺应运而生。今世,我们称那些在唐代至元代留居中国的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波斯商人为回族先民。 是成吉思汗西征欧亚归来的蒙古军队,将伊斯兰文明史无前例大规模地带到了中国。数不清的穆斯林走进了东方这个古老的国度,他们留居中国与百族融合,形成了“元时回回遍天下”的景象一以回回人黑迭儿为主设计并主持修建了今日北京的雏形元大都;赛典赤缔造了中国的“行省制”;赛典赤的后裔郑和七下西洋,惊世骇俗…… 明代,是回族男儿张扬个性的时代。这个时期的回族人开疆拓土、戍边屯垦,他们把灿烂的文明留给了烟波浩渺的海洋、亘古荒芜的边疆,这时的汉语已经成为了回族人共同的语言。以中国大地为载体,一个民族的共同体就这样在光阴流转百世融合中形成了。深感回族可依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赐建了多座清真寺,并向清真寺赠送《百字赞》,以增其荣誉。 继而,伊斯兰文明与传统儒学展开了对话,更多的人了解到了这个庞大群体,这个时期的回族人昂扬自信,他们与各民族和睦相处。再后来,孔子回族后裔、藏回回、傣回回、托茂回回、白回回、菲律宾回回也陆续涌现,百族融合是回族的特性。 “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求知,从摇篮到坟墓”“天下穆民是一家”,回回人与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生存哲学形成了独有的人文景观,他们早已不离不弃融入了大国的血脉之中。 1941年,在延安出版的《回回民族问题》一书中,从理论上首次肯定了中国回回人自成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回族这一称谓自此传开。1958年10月,中国回族人文地域中心一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 千年演变,今日中国回族人口已过千万,不变的是回族人围寺而居的习俗。回族人聚居地的一座座寺院绝非是一处处简单的宗教场所一婚丧嫁娶的风俗在这里得以延续、经堂教育奉献出了今日中国一所又一所的民族学校、寺院的教场里代代都有习武弄枪的男儿走出、经济讯息与乡邻友谊在这里联络沟通、每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在这里打下烙印……甚至日常的纠纷与诉讼也在这里进行化解。更为离奇的是,如果在中国地图上,把回族古代略微知名的清真寺用笔勾勒出来,我们的眼前就会闪现出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古商道——一座座清真寺连接起来的商道,因商业而生的回族离不开清真寺,也离不开地理的要冲,大地上的清真寺手手相挽默无言语地沟通着中国。 小小的清真寺院涵盖了宗教、文化、历史、’建筑以及人情世故。一千多年来的历史在这里风起云涌,一千多年的历史画面在这里平铺眼前,一千多年来的民族气质在这里继往开来。 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已故国学大师陈垣先生在20世纪初就提出要通过清真寺来向人们介绍回族的方方面面,不过这是他终生未了的心愿,陈垣之后的近百年来,许多学者也都有此设想,但因种种困难功败垂成,以至于我们今天看到的仅有1995年吴建伟主编的《中国清真寺综览汇编》一书,以及为数不多的社科类图书。 作为回族的孩子,8年前我萌生了“走近清真寺里看回族”的设想,使得更多的人在阅读中认识并理解回族。这一夙愿在今年得以开始逐渐实践。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张乐琴给予了关怀,感谢李文华先生的无私支持,感谢我的同事王彦林、朱爱华等人,正是有了大家的努力,才使得这本书在半年的时间里完成了采写、编辑与出版。《宁夏广播电视报》首发后,《中国民族报》对本书内容进行了连载,全国十多家报刊选发了部分内容,编辑本书时,稿件有所取舍。 仓促与匆忙间,书中疏漏与失误难免。如果书中的篇章对您认识回族有所裨益,那我们将是无比开心与荣耀的。 2008年8月11日 书评(媒体评论) 清真寺内涵丰富,实质上它是回族人写在大地上的通俗史。作者万里踏访一处处清真寺,理解并书写着一个民族不朽的传奇。 ——谢生林/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 《中国民族报》之所以要连载《清真寺边的那些事儿》,那是因为我们与作者的设想不谋而合,书中过去的人和事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赵学义/《中国民族报》社长 什么是清真寺?我的答案是,正如本书序言里所说的那样-“回族人一千多年来的历史在这里风起云涌,一千多年的历史画面在这里平铺眼前,一千多年来的民族气质在这里继往开来。” ——姚继德/中国回族学会副秘书长云南大学教授 本书鲜活轻快地讲述着回族的艰辛与传奇,乃至对于回族研究多少有些补白的作用。认识回族,我们不妨从这册通俗读本开始。 ——王锋/著名回族学者 宁夏大学教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