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百年地理大发现(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科学考察丛书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陶宝祥 |
出版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陶宝祥,中国科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高级工程师,是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发起人之一,曾在《科技日报》《北京青年报》《今晚报》上发表多篇关于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文章。现已出版的著作有《走入大峡谷的人们》(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和《大峡谷探索之旅——最后的秘境》(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 后记 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已经过去了20年,20年 来我经常想起穿越的往事及生活在大峡谷中的人们,雅鲁 藏布大峡谷的变化时时刻刻牵动着我的心。20年来发生在 大峡谷中的几件大事彻底改变了大峡谷的面貌,使大峡谷 中的门巴族、珞巴族和藏族同胞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2009年,国家投巨资实施墨脱光缆传输系统工程。为 保障工程按时完成和施工人员的安全,业务部门合理安排 施工进度,施工期间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该光缆通信 工程于2009年9月25日全面建成开通,中国电信天翼网络成 功覆盖“高原孤岛”,结束了全国最后一个县不通光缆的 历史,墨脱也与全国同步进入4G时代。 2008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立项建设波墨公路 ,国家全额投资9.5亿元。工程位于西藏自治区波密和墨脱 两个县内,路线起于波密县扎木镇318国道川藏公路与老扎 墨公路的交会处,先后跨越波斗藏布江、金珠藏布江、西 莫河等6条江河,经嘎隆寺,以隧道穿越嘎隆拉雪山,经米 日和马迪村到达墨脱县城莲花广场,路线全长117.278千米 。其中,在嘎隆拉雪山实施3325米隧道新建方案,与原翻 山路段相比,可缩短里程约24千米,并且能有效地避免雪 崩等自然灾害对公路交通的影响。其余路段尽量在墨脱原 来简易道路的基础上整治改建,新建桥梁29座(共1104米 )、涵洞227个,建设工期为36个月。 2010年12月15日,波墨公路嘎隆拉隧道贯通仪式在海 拔3700多米的隧道口隆重举行。西藏自治区主席白玛赤林 、交通部副部长翁孟勇等亲临现场,并共同启动工程爆破 按钮,打开嘎隆拉隧道,白玛赤林主席宣布隧道贯通。波 墨公路嘎隆拉隧道由武警交通部队承建,参建单位四川武 通路桥工程局第三工程处代表发言:“今天嘎隆拉隧道胜 利实现贯通,墨脱人民世代被茫茫雪山所阻隔的历史终于 结束了。”隧道贯通后,数百军民舞动红旗在隧道口欢呼 雀跃。嘎隆拉隧道是墨脱公路的控制性工程,隧道实际全 长3310米,平均海拔3700米,气象条件恶劣,穿越多条地 质断裂带,岩体破碎,涌水量大,水文地质条件极其复杂 。西藏自治区主席白玛赤林在贯通仪式上说:“波墨公路 在建设上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解决了大量复杂的 技术难题,创造了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希望修路军民再 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安全、确保质量,早日结束墨脱 ‘高原孤岛’的历史,将波墨公路建设成为一条生态路、 致富路、小康路。”波墨公路经过广大军民的共同努力, 现已通车,生活在墨脱的广大军民幸福地走在宽阔的柏油 路上。 教育是大峡谷地区未来发展的希望。大峡谷中的门巴 族、珞巴族和藏族人民过去全靠结绳数木棍记事,20世纪 60年代初还很少有人识字。解放军首次在这里办起了识字 班,教人们学习藏文和汉字。直到今天,在墨脱县墨脱村 的稻田中央,还保留着3棵大树,当地人说这是当年为纪念 解放军教他们识字而栽种的。尽管稻田在这里少而珍贵, 可人们就是舍不得砍掉这3棵树。几年前自愿放弃北京优越 生活条件的大学生赵乾德背着行李、干粮、书本走进丛林 山寨,办起了墨脱第一所小学。后来陆续又有一些公益人 士进入大峡谷捐建希望小学,现在学校已发展到12所。在 墨脱镇小学的多名教师中,有从中央民族大学和西藏大学 毕业的,还有从西藏民族大学毕业的,很多人都到内地受 过专门培训。 大峡谷的孩子们上学全免费,这是国家对边境少数民 族地区的特殊政策。自1985年起,国家又在这些地区实行 了“包吃、包住、包上学”政策。每个学生除了免费读书 外,每月还可以领到15~25元的生活补助。为保障这里的 学生受教育的连续性,孩子们小学毕业后全部免费到八一 镇读初中和高中,毕业后考人大学继续深造。一批有文化 、爱家乡的门巴族、珞巴族和藏族青年成长起来了,并担 负起了改变家乡、建设家乡的重任。我深信大峡谷的明天 更美好。 特别感谢高登义、杨逸畴、李渤生、关志华和张文敬 等科研工作者,书中引用了他们的很多研究成果。感谢阎 德、赵川宇、何元和陶烨对本书的编写提供资料及照片。 最后,感谢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 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人民邮电出版社 等机构对本书写作与出版的支持。 陶宝祥 目录 1 发现世界第一大峡谷 最后的秘境 发现和论证世界第一大峡谷 雅鲁藏布大峡谷命名 两院院士评说雅鲁藏布大峡谷 世界的自然遗产 2 穿越世界第一大峡谷 四年磨一剑 费尽周折找经费 军民鱼水情 藏汉一家亲 雪域桃花园 美丽巴松措 满山杜鹃花 林芝八一镇 派乡再出发 勇闯塌方区 遭遇大雪崩 徒步到扎曲 蚂蟥和铁索桥 扎曲连世界 孤岛墨脱县 藤网桥和溜索 大峡谷“豪餐” 再见大峡谷 3 大峡谷科考新发现 绒扎瀑布 珍稀红豆杉 缺翅目与科新1号 水汽大通道 海蓝宝石 4 大峡谷铭记 大峡谷发现者 穿越功臣 圣洁的莲花 追进大峡谷 跟进大峡谷 长眠在大峡谷 5 大峡谷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大峡谷的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大峡谷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公园 大峡谷水能资源开发与藏水北调 附录1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致中国科学院的感谢函 附录2 雅鲁藏布大峡谷大事记 后记 参考文献 精彩页 被世人称为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蕴藏了多项世界之最。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造就了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同时也为世界留下了最长最深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 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杰马央宗冰川、被藏族儿女称为母亲河的雅鲁藏布江,沿着喜马拉雅山脉北麓莽莽向东,流到东经95度附近一个叫派的地方,猛然纵身劈开两座7000多米高的大山,扭头向北向东又向南,环绕喜马拉雅山东段的最高峰——南迦巴瓦峰,甩出了一个漂亮的马蹄形大拐弯,之后,便朝一片神秘的密林中流去,经我国西藏墨脱县的南部流人印度后被称为布拉马普特拉河。雅鲁藏布江一布拉马普特拉河是一条非常有特色的国际大河。它流经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地理单元,显示了不同地域的河流特征和地理风貌的巨大差异,而且孕育出了不同民族的古老文明和辉煌灿烂的文化。特别是在峡谷中段近200千米的距离内,落差就达2000多米,实属世界罕见。 中国的两大地理之最——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与世界最大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同在西藏的喜马拉雅山地区,它们咫尺相望,一个最高,一个最深,山与河相依共存。世界各国的地学科学家都把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看作打开地球历史之门的金钥匙。多年来,很多科学工作者和探险者曾猜测在雅鲁藏布江上一定有一个或几个巨大的瀑布,它极可能比著名的尼亚加拉大瀑布、黄果树瀑布还要雄伟壮观。很多人认为这里极可能是世界上最后的秘境,特别是在大拐弯两侧的100多千米的无人区中,科学家认为这里很可能有重大发现,能解释很多科学上的待解之谜。一个世纪以来,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一直是科学工作者和探险者梦寐以求、魂牵梦萦的地方。 雅鲁藏布江是我国第五大河,在我国境内长达2057千米,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之一。奔流不息的雅鲁藏布江养育了勤劳勇敢的藏族、珞巴族和门巴族人民,哺育了古老的藏族文化。著名的水汽通道就是沿着这条江进入藏东南的,使藏东南地区成了西藏的“江南”。强大的印度洋暖湿气流沿雅鲁藏布江水汽通道进入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为雅鲁藏布大峡谷带来了丰沛的降水和热量,使这里拥有从海拔百余米的热带河谷到海拔5000多米的白雪皑皑的山峰。随着水热组合的变化,生态系统的类型也发生着巨大变化,这里是世界植被类型垂直分布最完整的地区之一。雅鲁藏布大峡谷优越的水热条件和复杂多样的立体生态环境,使这里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据1998年及以前的资料,该地区有大型真菌686种,哺乳类动物63种,鸟类232种,爬行类动物25种,两栖类动物19种,昆虫类1500多种。本次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共采集到昆虫、无脊椎和脊椎动物标本3000多种。在这些标本中,有古老的“活化石”昆虫——缺翅目,还有以前在西藏从未有过记录的科(如突眼蝇科)的物种。这些古老稀少的物种使雄伟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充满了活力,焕发着青春。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各色杜鹃花从谷底到高山竞相开放,不断变换着色彩,使雅鲁藏布大峡谷成为花的海洋。翩翩起舞的蝴蝶、飞在花丛中的各色鸟儿和游戏在茫茫林海中的珍禽异兽,使雄伟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充满生机。 P12-15 导语 “自然科学考察丛书”是对中国科学家大规模综合科学探险考察的真实记录,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重大科学考察成果,呈现了所考察地区的自然生态和地形地貌,生动再现了科学家考察生态环境时的艰辛历程。 《百年地理大发现:雅鲁藏布大峡谷》详细讲述了中国科学家发现世界第一大峡谷的故事。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是青藏高原上富有神秘色彩的一个宝地,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被科学家看作“打开地球历史之门的锁孔”。它的发现被科学界称作20世纪人类重要的地理发现之一。科学家们在林木密集、悬崖陡峭、水流湍急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区域开展了异常艰辛的科学探险考察活动,精确测量了大峡谷的深度和谷底宽度,掌握了十分重要的实测数据;在气象、水文、植物、昆虫、冰川等方面,也取得了包括数干种标本在内的丰富的科研资料。雅鲁藏布大峡谷堪称“植物类型天然博物馆”“生物资源的基因宝库”和罕见的“地质博物馆”。 序言 进入20世纪以来,我国启动和实施了多项科技基础性 研究工作,这些研究工作需要通过科学考察、调查等过程 ,对基础科学数据资料进行系统收集和综合分析,以探求 基本的科学规律。科技基础性工作长期采集和积累的科学 数据与资料,为我国科技创新、政府决策、经济社会发展 和国家安全保障发挥了巨大的支撑作用。这是我国科技发 展的重要基础,是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必要条件,也是整体 科技水平提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经过十几年的野外科学考察,1994年中国科学家发现 和论证了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1998年科 考队首次徒步穿越了大峡谷,再次对大峡谷进行测量,进 一步确定了其世界最大峡谷的地位。 2000年,在对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区多 年考察的基础上,中国科学家首次提出了保护中华水塔、 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议。 2005年至今,中国科学家走出国门,与俄罗斯和蒙古 的科学家共同考察了贝加尔湖地区、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及 蒙古高原,取得了丰硕的科学考察成果,填补了中国在俄 蒙高纬度地区长期缺乏数据资料的空白。这对中国同俄罗 斯、蒙古等邻国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开展 与周边国家的资源、生态环境、经贸及科技领域的跨境合 作,维护东北亚国际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尤其是以科 技支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都具有重要 的战略意义。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这套“自然科学考察丛书”涵 盖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考察、北极地区科学考察、青藏 高原腹地三江源科学考察、澜沧江一湄公河科学考察、亚 马孙热带雨林科学考察、中蒙俄贝加尔湖科学考察、塔克 拉玛干罗布泊科学考察。这些考察涉及的地区都是对当今 世界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人迹罕至、条件极其恶劣的特殊 地区,也是世界自然资源考察的热门地区。参与此套丛书 编写的作者既有科技工作者、新闻记者又有作家,这套丛 书是他们亲临科学考察第一线的真实手记。各位作者以不 同的视角、不同的深刻体验记录了科学考察中的风风雨雨 和酸甜苦辣。从这些手记中,我感受到了科学考察的艰辛 和享受自然的乐趣,既被科学家可歌可泣的科学考察故事 感染,也为他们生死与共的情谊感动。同时,这套丛书还 能让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和青少年了解更多关于野外科学 考察的基本知识和真实情况,是难得的科普佳作。 在新时代,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 奋斗。希望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和青少年能发扬科学考察 精神,不断探索未知,亲近大自然,认识大自然,热爱大 自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促进人 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内容推荐 在被誉为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上蕴藏了中国的两大地理之最: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和世界最大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1998年,中国雅鲁藏布大峡谷科考队的各路分队在扎曲胜利会师,地球上的最后一块秘境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作为人类首次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作者以第一视角详细记录了科学考察的重重磨难和科考队员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宝贵品质,大峡谷中淳朴的藏族、门巴族和珞巴族老乡以及雅鲁藏布大峡谷无人区中珍贵的自然资源。 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一次惊心动魄的科学探险活动,无论你是好奇还是敬佩科学家的精神,都可以拿起本书细细品味,探寻属于自己的宝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