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纳木错环境多介质中的迁移与归趋(精)》选取青藏高原的大湖——纳木错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POPs的多介质观测与模拟研究。首先,通过大气和湖水的协同观测,探讨不同POPs在气一水界面的交换过程。同时,运用环境多介质逸度模型对POPs的迁移和归趋进行模拟,量化各介质在POPs存储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采集“浮游生物一无脊椎动物一鱼”的水生食物链样品,揭示了POPs在高山湖泊生物中的富集特征与机制。 作者简介 任娇(1990一),女,汉族,山西忻州人,201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山西财经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先后在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v、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和Environmental Pollution等环境领域主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青藏高原扩张和收缩湖泊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差异性积累及其影响机理(41807456)”1项;2018年获得山西省“三晋英才”青年优秀人才。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概述 1.2.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种类与性质 1.2.2 POPs的禁用与可能的“源 1.3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全球归宿 1.3.1 高纬度地区 1.3.2 高山地区 1.3.3 海洋 1.4 水体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过程 1.4.1 气一水界面交换 1.4.2 地表径流输入 1.4.3 水柱过程及生物泵效应 1.4.4 水生生物富集 1.4.5 水体中POPs的降解 1.4.6 沉积物的积累与释放 1.5 湖泊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现状 1.5.1 污染源区的湖泊 1.5.2 高山湖泊 1.6 青藏高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 第2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样品采集 2.2.1 大气和湖水样品的采集 2.2.2 多介质模型的数据采集 2.2.3 水生生物样品的采集 2.3 实验方法 2.3.1 试剂与材料 2.3.2 样品前处理方法 2.3.3 仪器分析方法 2.3.4 碳氮同位素测定 2.3.5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2.4 数据处理方法 2.4.1 气-水交换方向与通量计算 2.4.2 大气降解与干湿沉降通量的计算 2.4.3 营养级与生物放大因子 2.4.4 相关分析与方差分析 2.5 多介质逸度模型 2.6 鱼的生物富集模型 第3章 纳木错OCPs和PCBs的气-水交换研究 3.1 大气和湖水中POPs和PCBs的浓度水平 3.2 时空分布与来源分析 3.3 本地二次挥发的贡献 3.3.1 C-C方程 3.3.2 a-HCH的手性特征 3.4 气一水交换方向与通量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纳木错PAHs的大气过程与气一水交换研究 4.1 大气和湖水中PAlls的浓度水平 4.2 时空分布与来源分析 4.3 PAHs的气一水气态交换 4.3.1 不同化合物的气一水交换方向与通量 4.3.2 湖冰融化与二次源的转变 4.4 PAHs的大气降解、干湿沉降与净通量 4.5 对碳循环的启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POPs在纳木错多介质中的迁移与归趋模拟 5.1 模型构建与参数识别 5.2 模型验证 5.3 多介质迁移与最终归趋 5.4 灵敏度与不确定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纳木错水生食物链中POPs的富集与放大 6.1 纳木错水生食物链结构 6.2 水生生物中POPs的浓度水平 6.3 湖水、沉积物和水生生物中POPs的相对组成 6.4 POPs沿水生食物链的生物放大 6.5 POPs在裸鲤体内富集过程的模拟 6.6 裸鲤体内:POPs的代谢半衰期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和研究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 7.3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