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天涯歌仔(时光深处的乡音)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作者 | 陈子铭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陈子铭,漳州市作协主席,著有《一座城市和一个人的联想》《大海商》《历史转折时期的漳州月港》《生活在故乡》《时光之书》等,大型电视人文纪录片《历史漳州》《漳州商人》策划、总撰稿。作品一如既往地关注城市、历史及与之相关的人的生存状态。 后记 只是岁月浮光 这本书所记录的,只是一些岁月浮光。 与其说那是歌仔戏的身世,不如说是一个局外人对歌 仔戏和芗剧的远观与随想。那些散落在城市与乡野、隐匿 在岁月角落的歌与舞,就好像透过时间光波映射出来的时 代镜像,不管是碎如春泥,还是繁如锦梦;不管是真实在 握,还是镜花水月。它是数代人的集体记忆和身份辨识, 在已经弥散着疏离感的时候,追着时代的步伐回归。 歌仔戏(芗剧)是许多人的成长记忆。 还记得那一夜,跟祖母去府埕听歌仔,在一户人家的 三楼砖坪(闽南话铺地砖的露天阳台),汽灯呼呼地响着 ,有风,一群人在等一个人。那个人来了,坐定,弦声起 ,那人开始唱,歌声有点沙,一首跟着一首。曲终人散, 万籁俱寂,路灯已灭,踩一地月光回家,脚步声响了一条 街。 那一夜唱了什么,不知道;那个人是谁,不甚了了; 那个人牛什么模样,不记得! 只是自此后,逢月夜,那歌声,常思想起。 埕,在闽南话里,类似于公共空间,如台北的大稻埕 。府埕,是知府衙门前边的广场,旧时光的中心,坊间消 息的交流所,商肆林立,各种食物在那里发出美好的香, 还有让人忘了回家的游艺。 闽南古街长成现在所能看到的模样,也是歌仔戏开始 流行的时间。那些穿着好看的衣衫的艺人,和南洋风的城 ,像影子和身形一样相随。那是城市的成长记忆。如果歌 仔戏不曾流荡在城市的上空和“麦嘉顿”遗风的街廊,这 个城市,一定少了许多动人的表情;如果歌仔戏没了,那 些闽南风情的城市,无论在海的这边,还是在海的那边, 一定少了可以轻轻握住的动人的脚注。 我们看着芗剧《三家福》开始我们的启蒙,当然我们 也看卓别林的默片和黑白电影《七十二家房客》。邓丽君 还没来,物质很匮乏,颜色很稀有,那些故事,开了一块 块可以看得见美好的天窗。 到了又有同学跟父母去南洋的时候,生活中色彩慢慢 绚丽起来。台上唱戏的也越来越漂亮,城里乡下的戏班把 日子,搅得热闹滚滚。 再往后,海峡两岸可以往来了,我们也知道,歌仔戏 和芗剧背后还藏了一段家园故事。 自此,遥看,对望;回眸,前瞻;就这样,到了21世 纪。 这就是歌仔,这就是芗剧,有身世的歌仔,有身世的 芗剧。 书里,只是岁月浮光。 故事,在书外。 2019年3月 目录 前传 月港的岁月弦歌 时间浸过 与远行有关的故事 行歌互答 宜兰乡野·阿助 台岛,那些俗世风情 128,白礁慈济宫的那场戏 鹭岛,歌仔戏初来乍到时 漳州,歌仔戏回到原乡 南洋,歌仔戏的他乡 战时岁月,夹缝求生 1948,离歌 1948,此岸 惠北,别样“咸水腔” 重逢的故事 镜像 歌仔戏的似水年华 当草根的赢了贵气的 仿佛时代的某种倒影 戏仙 戏台 那些年 那些年,我们一起听的戏文 《陈三五娘》:一次爱情冒险 《加令记》: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只鸟 《白蛇传》:一桩闽南风情的人蛇之恋 《山伯与英台》:有一种意境叫化蝶 《薛平贵与王宝钏》:我身骑白马 《十五贯》:只是记住了鼠辈 《三家福》:细民的幸福观 当下 打磨一部现代经典 让正能量成为戏魂 好一个“气”字了得 月上榕梢头 口述,那些往事 嘉礼,那些好听的歌调 七代人打造一把琴 对望 同台戏弄 一只1983年的雪狐 唐山戏里的时光 且听吟唱 林廷的故事 传习 凤凰花开时 后记 只是岁月浮光 精彩页 月港的岁月弦歌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这在当时的中国似乎是一个再寻常不过年份,除了神宗皇帝的第三子福王朱常洵合婚这件事让百姓有些茶余谈资,四海之内闲来无事,远在漳州的月港则一片歌舞升平,戏棚里不时演着一出叫《杨管与张粹玉》的戏剧。 这一年,海澄县有两个叫李碧峰和陈我含的人刻印刊行了一本叫《新刻增补戏队锦曲大全满天春》(后简称《满天春》)的曲簿,这是升平之年应有的丝竹之音、是月港的酒肆歌楼不应缺席的春色。 没有什么资料能够印证这两个人的来历,不知他们是追着潮流时尚走的出版商还是勤奋的工匠?总之默默无闻却意外地把名字印在历史中,就像那些曾经随手把名字刻在筑城的城砖上的工匠一样。 歌簿中所讲的传奇故事,似乎隐藏着许多动人的情节,比如《杨管别粹玉》《粹玉奉汤药》。故事讲的是安史之乱中,叛军攻占睢阳(河南),混乱之中,相国的女儿张粹玉与母亲失散,被个叫杨管的所救,两人同坐鞍马奔驰逃走,落脚于朋友家中。杨管随后病倒,粹玉亲自奉汤侍药,杨管终于转危为安。粹玉知恩图报,想以身相许,但杨管婉言推辞,说要待金榜题名后再与她完婚。叛乱不久平息,粹玉母亲接女儿返家,他们在悲伤中告别。 故事在这里戛然而止,就像歌簿中的其他30多则一样,因为这只是戏剧节选。这个节选的片段就像现在的折子戏,但我们完全可以从传统的英雄救美故事,推测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 在以后的时间里,李碧峰、陈我含所刻印的那些纸质曲簿,大抵耐不住岁月消磨,已然散落尘埃。如果不是它们中的一册,在1605年的秋季,被一个阿姆斯特丹的书商拿到秋季书店上出售,人们大约会彻底忘记它们当日的模样。与它一起出售的,还有一批从中国带来的书籍。在当年,中国书籍与来自漳州的瓷器,都是欧洲市场的珍奇。 至于这批书籍如何落到荷兰人手里的,如果没有推测错的话,应该是闽南商人带到荷兰人占领的印尼群岛,然后在那里被荷兰船员买了去,再绕过大半个地球到了欧洲。那时月港每年有数艘甚至十数艘持证商船前往该群岛,在贸易旺季,无证前往的也许更多。再后来,这本册子成了英国诺里奇的主教约翰·莫尔(John Moore)的藏书,1715年约翰·莫尔去世后,一直收藏于剑桥大学图书馆。几个世纪以来,作为孤本,这本印刷并不算精美的曲簿安静地被岁月尘封在那儿,当歌声像潮水一样隐去,除了几个做研究的学者,不再有人意识到它的存在。 同一时期刊印并被带到欧洲的,还包括问梓于漳州的《集芳居主人精选新曲钰妍丽锦》和玩月趣主人编辑、霞漳(漳州)人洪秩衡梓行的《新刊弦管时尚摘要集》(即《新刊时尚雅调百花赛锦》)。这两个孤本,自1753年起,便藏于德国累斯顿的萨克森州立图书馆。 在今天,作为闽南方言的早期文学罕见例证,我们几乎无法在本土找到关于它们存在的文字记载,尽管许多曲子被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被现在的我们听到。 作为月港繁盛时期的意象,当英国剑桥大学的龙彼得教授把它介绍给400年后的读者时,那些遥远的歌声把我们带回到了1604年的月港,那是一座离漳州不过20多公里的国际港市。 P1-4 导语 漳州锦歌(歌仔戏)是漳州市民间文化瑰宝,本书详细介绍了歌仔戏的特点和发展变迁,为闽南通俗文化长廊再现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 作为闽南最古老的传统民间曲艺之一,它生动地描绘了闽南最古老特殊的风物事象和塑造了一批具有闽南性格的人物。 序言 时光歌仔 一种古早时流行的歌调,传唱了那么多个世纪,简朴 到没有具体的称呼,这就是“歌”。生活在九龙江水滨的 人,按照自己的发音习惯,加了个尾缀,这就是“歌仔” 。 石板街、“五骹距”(街廊)、宋城壕,榕荫如盖、 凤凰花开,城在水中、歌行水上,这就是歌仔倒映着的历 史镜像。 没有人说得清歌仔具体的源起时间,唐时有俚歌,宋 时有弦歌,到了明代,一位龙溪知县索性在自己衙门口树 了两根石坊,一根是“一方民社”,一根是“百里弦歌” 。那时,歌,想必已经穿透了城市的灵魂。 歌仔来历有点复杂,有人说它曾是中原军人的纵酒欢 歌,有人说它是蛋民的水间吟唱,也有人说它不过是乡野 村夫的随意呼喝……渔歌、樵曲、佛音、道乐……闽南土 音、中州古韵,不问出处,信手拈来。一群乐天的人,生 活在水滨,每曰对着圆山落日、东海云霞,歌之吟之,舞 之蹈之,这就是歌仔。 歌仔,像炊烟,缠绕在田间地头、屋前院后;像远客 ,浪迹天涯,四海为家。歌仔,是藏匿于岁月的歌之精灵 ,循着它奔跑跳跃时留下的蛛丝马迹,我们几乎无法理清 它的来龙去脉。 率性自由、了无拘束,开口即唱,倒头则眠,纵马行 舟,踏歌而行,一曲歌仔,仿佛可以唱到星垂平野、江入 大荒。光阴流转,城市从化外之地,变成海滨邹鲁。歌仔 ,与它同声同气,古韵风流。 说到底,歌仔,最初不过是农夫裤脚边的草籽,村妇 鬓角的野花,微贱、简单、低颜值、没家世、存天然、去 雕琢,但它是榕树下的梦,待人平和,予人温暖。 它曾经时尚、流行,但从不作为奢侈品。 它是草根的歌,而且一直如此。 在岁月之河,有一群迁徙者,从中原到海滨,从海滨 到海的对岸,歌与他们同行。他们似乎总在路上,背着行 囊,生活简单,精神粗放。他们系舟登岸的地方只是生命 旅程中无数个停靠点中的一个,有一天,人们铺盖一卷, 松开缆绳,终点便成了另一个起点。 他们在生命旅途中边走边唱。 走着唱着,有了词。 走着唱着,成了调。 有一天,那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歌调,不能再满足 丰满起来的心。毕竟经过最初的筚路蓝缕,人需要精致一 些的生活。于是,走着唱着,有了动作,有了故事,有了 传说,有了美丽的服饰,有了年轻或不年轻的男男女女。 就像那无数的家庭的日常生活,开始有些局促,但细水长 流,不知不觉间,熬出了滋味,终于日渐丰富起来。 那时候,他乡已经成了故乡。 他们本来就是外乡人,水边的土地敞开胸怀接纳了他 们,当他们成为土地主人,也一样敞开胸襟,安放所有能 够安放的。他们仿佛时光走廊中的寻味者,面对满满当当 的食材,行色匆匆,饥肠辘辘,等不及料理出一桌豪华大 餐,就那么将就着扎堆成团,不分来历,搭灶生火,烹出 什锦,彼此分享。五味杂陈,成了他们的人生至味;什锦 歌仔,成了他们的精神符号。 有一天,人们跳上大帆船,扬帆出海,汇入一个大时 代,这个时代,就是欧洲人说的“大航海时代”。 当歌仔随着漳州商船飘过海峡、飘过天涯海角,莎士 比亚正在不列颠的露天剧场上演一幕幕人间悲喜剧,汤显 祖正在为他的杜丽娘忧伤。歌,被远道而来的欧洲人带回 自己的图书馆,长眠不醒。直到若干世纪以后,人们才意 识到,它的身上记录了晚明社会正在发生的深层次的改变 。东西方文化对流中突然丰富起来的物质,让歌在那个海 滨社会弥漫。 在那个时段,在海峡对岸,一个移植型的社会正在高 速形成,伴随着原乡的语言、原乡的宗教、原乡的习俗、 原乡的地名一丝不漏地出现在新居住地。人们走向台北盆 地、台中平原、宜兰平原……人在哪儿,歌在哪儿。 到了民国初年,在漳州移民聚集的一个叫宜兰的地方 ,歌仔回眸一笑,开始华丽转身。在那儿,歌成了戏,那 些古早时的戏文,讲着他们的故事、他们的传奇,以及潜 伏在他们心中的欲望、他们的是非善恶观。 再过10年,歌仔戏回到300年前出发的地方,龙溪白礁 慈济宫(龙溪县于1960年8月15曰与海澄县合并为龙海县) 成了它最初登陆的地点,随后歌仔戏风靡漳厦。 再过二十几年,一场家国离乱,歌声不再在海峡上空 飘荡。各自弹唱的日子,故事还是那些故事,传说还是那 些传说,我们不知道,那歌里戏里,哪些是漂泊,哪些是 沧桑,哪些是温暖。 等风来,歌仔还是歌仔,七字调还是七字调,还有什 么,比一种文化基因更能穿透一个群体的灵魂? 时光流转,我们看到时势是怎样催动一个族群的形成 与繁衍,看到物质和精神在海峡两岸的积累与流动,我们 还看到了文化与观念的变迁。我们也发现,一个逐渐粗壮 的文化脉络正在一路向东、向南伸展扩散。 歌仔,最初不过是一个村姑,水湄出生,乡下初长, 嫁入城市,散枝对岸,欢然归家,不忘初心。 内容推荐 歌仔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有着广大的受众与爱好者。文艺散文《天涯歌仔——时光深处的乡音》以一个局外人的眼光,谈论歌仔戏的前世今生。歌仔戏是现存剧种中唯一源起于中国台湾的戏曲剧种,它承载家国故事,演绎全球化时代社会变迁,探寻闽南族群的身份认同。情感,作为主线,贯穿一个世纪的时光,把碎片化的故事串成宏大的历史潮流。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