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西洲何处(夏磊散文选集)(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夏磊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西洲何处(夏磊散文选集)(精)》是作者夏磊的散文结集,在他于三联书店出版的前作《一枕清霜》的篇目基础上,增选了新章,重拟了书名。内容分为“行走”“读书”“乡愁”“家园”四部分。 作者简介 夏磊,1968年生,江苏南京人,高级工程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作协常务理事,在《人民日报》《散文》《海燕》《文艺报》等刊物发表大量散文,有散文集《秋以为期》(百花文艺出版社)、《一枕清霜》(三联书店出皈社)等四部,曾获“中华宝石文学奖”、“首届中国徐霞客游记文学奖”、“井冈山文学奖”等。 目录 自序 壹 行走 回到地坛 绣色倾城 月碎沱江 匡庐晚钟 夜饮富春江 一枕清霜 沈园春雪 天街小雨 画船听雨眠 在那遥远的地方 停车爱晚 水上嘉兴 桥边红药 做客客家 贰 乡愁 西洲何处 秋以为期 二月 一生只等一壶茶 腊八粥 菊花脑 清明节 剃头师傅 亲近无为 桨声灯影 那时芦叶香 叁 家园 怀玉问儒 信江之幸 鹅湖书院 纸上石塘 三清询道 灵山访贤 老家婺源 篁岭的美丽乡愁 黄岩参禅 肆 读书 交有用的人不如读无用的书 且耕且织且珍惜 读孔子做君子 读先贤散文邂逅淡泊人生 沧浪浮生 闲读《论语》 附录 尘世的抚慰 龚鹏程 性情与情怀 李朝全 序言 今年这个二月对我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二月里有我的 生日,而这回的生日宣告了我已经进入半百之年。我带着 妻儿回到故乡江苏,我们夜泊枫桥,在沧浪亭看水,我在 我当年生长的这片土地上一点一点寻找我的初心,在心里 重置那时对于文学的梦想。我需要在这个时候看看来时的 路。 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一个读书人穷其一生所追求 的境界和状态大约就是斯文,斯文一脉从孔子开始就是道 ,是礼,传到今天,已不只是“斯文在兹”了,“文质彬 彬,然后君子”,孔子的君子之道其实也早已把斯文提升 到了价值观的高度。因之,半分百岁,蓦然回首,真的好 想看到一个君子模样的人带着正直和儒雅斯文走来。起先 想把书名取作“半世斯文”,可一想,真正的斯文境界岂 是半生能达到的,它哪里有尽头呢。而我在书中的《西洲 何处》一文中则说清楚了这半辈子的追寻,我理想中的“ 西洲”已经在追寻斯文的同时悄然抵达。因此,《西洲何 处》虽属散文选集却并非杂陈,是对这些年读书、行走、 处世、作文的一次梳理,所有的文字都是我走向“西洲” 的脚印。 那是一九八四年春天,我们一家在绵绵细雨里坐船离 开南京八卦洲,接着坐火车到了江西上饶,从此一缕乡愁 就像自己的身影一样时时刻刻温暖地跟随着我。我在地质 队子弟学校读书,在工厂当车工,去北京读大学,后来又 四处奔波去到全国各地做着许多跟地质有关的工作,中间 还当过挂职副县长。正像我在《西洲何处》里写的:“人 的一生就是从一个渡口到另一个渡口,从一个彼岸到另一 个彼岸。……就如同我们会面对这样那样的选择,结果不 可能预知,但大致的方向还是要明确的。”追随内心,追 随自然,追随新的时代,我感到这是文学带给我的幸福。 评论家古耜先生说我的散文“堪称地道的美文”。我 的所有散文都是温和的,我认为想要人家听进你说的话, 彼此的好感是必需的。不打算制造哲学,只是说说话。我 在我的散文里从不掩饰我对汉语言的迷恋和对叙述的偏爱 ,我相信散文的表达和叙述是最贴近内心的,我喜欢用亲 切的语言构建一个清静舒朗的空间,并且也同样用亲切来 唤醒先贤给我的灵感和智慧。我想这也是重庆南开中学等 学校用我的《匡庐晚钟》《月碎沱江》做教学范文的原因 吧。 江西上饶鹅湖书院有一块匾额,上书“斯文宗主”, 这是写给朱熹和这座书院的。我在上饶成人,从这里开始 了我的读书和行走之旅,我很荣幸我是地质人,我感谢我 的父辈传承给我的对于自然的尊敬和吃苦精神。所以,初 心难忘,我只能把我的所有散文首先归纳为“行走”,比 如《回到地坛》《天街小雨》。“行走”和“读书”是每 个人都应该做一做的事,“乡愁”只能写给南京老家,“ 家园”则想写尽上饶的美好。 在这个文学日渐小众化的时代,尽管我们许多人也在 心里向往纯真,追寻文学带来的善和美,然而那挥不去的 乡愁,还有遥远的心灵原乡的呼唤,这些要在哪里才能安 放得下呢。我不是研究文史,我的散文是一个有点文化的 人对过往对家乡对山水的美学观照。一点崇高,一点善念 ,一点悲悯,是我珍惜的也是想传递的。 书里的四十篇文章用“2016江西文学榜”对我的获奖 点评来说,“他的散文精致短小,寓意深邃,散发着亦儒 亦道的书生气,这与其独特的人文情怀和人格修养有关” 。我非常感谢我遇见的几位老师,我并不高明,他们给了 我最诚挚的赏识,他们让我的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 散文》这样好的报刊,让我的几本书在三联书店、百花文 艺出版社这样好的出版社出版,我的对于历史、人生、自 然和文学的认识得以放大,我的一点点幸福的感觉得以和 许多人分享。我想,一个人五十岁以后是否幸福,取决于 在这之前分享给了他人多少幸福。那么,把我这些年的文 章选一选,分分类结集出版,是一个读书人向斯文致敬, 是一件开心的事,谢谢三联书店、生活书店。 龚鹏程先生曾经为我的散文写过这样一句话:“心渐 至平静乃至蕴藉了起来,心香墨韵交织为一,令读着他的 人也感到若有些尘世的抚慰了。”对文学的热爱让我的眼 睛看到了更多的美好,让我找到了我生命里的“西洲”。 那么,龚教授说的这一点抚慰是给读者的,而同时,又何 尝不是给我自己的呢。 夏磊 二〇一八年二月 导语 作者理想中的‘西洲’已经在追寻斯文的同时悄然抵达。因此,《西洲何处(夏磊散文选集)(精)》虽属散文选集却并非杂陈,是对这些年读书、行走、处世、作文的一次梳理,所有的文字都是作者走向‘西洲’的脚印。” 书中的“行走”和“读书”记录了作者在工作游历与闲暇读书时的感悟和体会,“乡愁”叙写了时间流逝之中对故乡江南风物人文的情思,“家园”呈现了作者现工作所在地江西上饶的历史地理风貌。 后记 夏磊是江西散文作家群的重要成员。其创作主要在散 文上发力,摘取了一些散文奖项。他的散文集《一枕清霜 》以孙髯翁在昆明大观楼上题写的长联结句作为书名,如 同书中每篇作品的题目,多取某些意象或有意蕴的文字, 切中主题。亦见出作者在文字及作品人文韵味方面的追求 。如《秋以为期》《月碎沱江》《桥边红药》《沈园春雪 》……,从标题即能读出作者所写对象,所追求之意境或 化境。 夏磊散文似乎以游记为主。足迹踏遍江南,行旅脚印 ,一一重拾,历历在目。仿若一名高超的导游,引领读者 去看那一处处风景,体味种种风物人情。而在描述游历时 ,往往藏匿具体行踪,而更多地凸显景致中的人文内涵, 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一种文化情怀。作者自言:旅游,可 以当作是一次沐浴,沐浴在历史的醇香中,沐浴在生活的 温馨和暖和的阳光下。《秋以为期》从纳兰性德的词,引 出家乡的花草,幼时去河边照螃蟹的经历。千丝万缕的思 绪,牵系着的都是家乡情和无尽的乡愁。而后引《诗经》 的诗句,点破主题:大约在秋季,相约在秋季,再去家乡 看蓼花,回忆乡间往事,读读纳兰的词和《诗经》,去怀 想故友……这是一种带有淡淡忧伤与惆怅的相约,也是一 种具有文化情调和智性情怀的约定。《月碎沱江》写湘西 、凤凰,自然回避不开沈从文。作者于是写到自己在凤凰 的漫步与感怀,写到沈从文墓志铭“从文让人”的佳话, 以及种种的湘西风物。这样的书写令人感受到历史文化的 气息扑面而来。这也是夏磊游记散文的突出特点,把游记 写出历史文化散文的味道来。 《桥边红药》写扬州风情。在作者笔下,那是《广陵 散》里的扬州,是唐诗《春江花月夜》里的扬州,也是宋 词《扬州慢》里的扬州。作者感喟:扬州的每一片花叶都 被岁月的醇香熏陶过,每一滴湖水都溶入过太多的脂粉和 眼泪。那是不愧于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扬州。在《沧浪浮 生》中,作者踏访苏州回忆沈复的《浮生六记》,重温沈 复与芸的爱情曲折,品味其中的幸福与忧伤的滋味。这样 的写景游记,无疑是人文和性情的追思,是对历史和古人 的追怀,也是对已然逝去的那些情愫、本真性情的体悟与 感通。 游记中见人文情怀,文字中见个人性情。这大概是夏 磊散文的一个共同特点。他的散文,真实地贯穿了“有我 ”之境,处处注意“以自我为中心”。写的是我的步履、 我的见闻,更是我的体悟感触,是“我”之情思烛照下的 风物、人文。作者在回思历史、往事时,试图重返历史和 人物生活现场,设身处地地揣测臆度人物的心情、感受、 思想。譬如《沈园春·雪》,那哪里是踏访沈园,那是寻 找一次与陆游、唐婉的不期而遇,是再次的“踏雪寻梅” ,再次“遥遥望见”那场冬雪与红梅的相遇、重逢。陆唐 故事、名篇《钗头凤》成就了一座爱情名园。作者所要做 的,就是以“我”之无尽思绪,重现那样美而忧伤的千古 爱情绝唱。 夏磊的散文往往能切中肯綮,抓住风景的关键。如写 周庄、乌镇等南方古镇,突出它们共同绘就了一幅水墨江 南的美景。写青城山,抓住其与都江堰的双璧交辉。《做 客客家》,突出永定土楼所凝结着的勤俭持家、尽享人伦 之乐的传统,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日常生活的重要特征 。《水上嘉兴》着力写浮在水上的船;写三清山则突出道 教文化;写婺源则探究其与徽商之关联牵系;站在香格里 拉,则努力去聆听自己如天籁般的心跳,体会感动与安详 ……那些事物、那些花草,十里秦淮、爱晚亭、杜鹃、油 菜花、海棠、芦叶、菊花脑……都一一化作诗意馥郁的意 象,走进了他的散文。应该说,作者作文总能紧扣关键主 题,展开富于个性特点的抒写,因此,常常使人觉得其文 中有我,有个性之我在。夏磊的散文,可谓是个人性情与 人文情怀的统一。 书评(媒体评论) 夏磊的散文疏朗、恬适。夏磊注重语言雕饰与古 典诗词意境,这种追求即使在标题上也显示出来,比 如《秋以为期》《桥边红药》,而有些题目本身便脱 胎于古人,比如《沧浪浮生》《停车爱晚》等等。夏 磊对故乡以及行走过的土地充满了温情和眷恋,既亲 切又自然,他的《天街小雨》便很好地体现了这一风 格。 ——王彬 夏磊喜欢读书,也爱好旅行,一旦心有所获,便 精心结撰锦绣文章。他笔下的若干散文精品,如《月 碎沱江》《匡庐晚钟》《一枕清霜》《鹅湖书院》等 ,以“我”为圆心,做历史、人物和风景的多维辐射 ,其情致饱满,意境优美,笔调婉约,语词典雅,读 来让人心驰神往,满口余香,堪称地道的美文。 ——古耜 夏磊为我们提供的文本可能缺乏某种“奇崛”气 象,甚至缺乏某种对传统“冒犯”的勇气,但我觉得 ,夏磊这种写作方式颇类围棋中之“本手”——“本 手”总是在我们的种种冒险种种怪招之后显出它们的 价值。 ——汪惠仁 精彩页 回到地坛 一 在地质大学读书那会儿,最喜欢的事就是骑着自行车满京城地转悠。北京的去处很多,对我来说最有吸引力的还是那些不要门票的地方,当时地坛开办了地坛书市,于是有书市的星期天我都会在那个园子待上半天。那时的地坛公园其实很冷清,高高的柏树和一丛丛杂草把园子弄得有点凄凉,我时常在灰白的水泥凳子上一坐就是很久。我总在脑子里想着从前皇帝来祭地时的情景,他们当时就在我眼前这地方走过,闭上眼睛我仿佛正置身其中,当然他们不知道许多年以后有个年轻人会在这个地方那么悠长地想着他们,有一点好奇,有一点羡慕,还有一点惆怅。 我有时候会情不自禁地也在心里祷告,为我的那个有着肥沃的土地当时却并不富裕的家乡。我知道这可能没什么作用,但如果所有的人都这么诚心祝福,那会不会就能凝聚起一种力量呢,毕竟土地是我们共同的和唯一的家园,我们在大地之上做的任何事情都是人神共知的,即便感动不了天地,能够感动人也是值得的。 后来我毕业到了江西,这才知道,我当时在地坛胡思乱想的时候,史铁生先生就坐在离我不远的地方,他几乎每天都在那儿慢慢地移动着他的轮椅,用他的目光记录着地坛里的许多人,思考着我们永远都想不透的一些事。或许有一天我正好在他面前走过,他看出了我的那点没有缘由的惆怅了吗?又或许我在一个天气不错的午后,也看到过一个人摇着轮椅若有所思地经过。这样一想,地坛就不只是僻静了,它显然还带给了我无限的亲切。 那么今天,时隔二十多年的这次重来,地坛还是昔日的光景吗,它带给我的还是当时的遐想吗?是的,地坛还在那儿,而且它一待就是近五百年,从明嘉靖开始,有十五位皇帝连续祭拜了三百八十一年,在它这里站过然后又匆匆离去的人太多了,他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之上,又都怀着不同的梦想,他们来这里有的是为天下祈福,有的就是为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能够有个好点的收成。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我总会想起我在地坛的那一点点时光,以及后来这么多年走过的路。应该说没有人能够哪怕有一刻离开土地,而我从事的地质工作则不但需要时时刻刻走在大地上,而且还要心心念念地聆听着大地的声音。我愿意和大地一直保持着这份亲近,这似乎是一种本能。大地是一切,它几乎是万能的,而人在大地行走最终还是要回归大地的。土地滋养了无数生灵,万物最后又以不变的质量重归大地,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轮回啊!人在这个世上走的时间越长走的路越多其实离土地就越近,正如史铁生说的,“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那么像我这样跟大地那么贴近,生命的一部分早就融入了自然之中,生命当然也就永远不会陨落,它会以一块矿石或一棵树的形式留在这个世界,而那棵树也会因此而容易活,那块矿石也该有着不一样的属性吧。走过那么多山山水水,也留下了许许多多足迹,人生已经很是不枉了。那么今天又回到地坛,我想完全可以把它当作是对大地的一个回访并且捎带着一份感激。 史铁生说清楚了一件事,那就是活下去的理由。他发现了太阳每天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人拄着拐杖向夕阳走去,然后有一个孩子就会从山的那一边走来。史铁生在地坛获得了涅槃和重生,那么我呢,我那么健康地活在这个世上,故乡南京给了我年少时最好的滋养,那是一片种什么都会活下来并且长得很茂盛的地方,而后江西的红土地以及许多的山山岭岭又让我活得和土石一样质地良好,所以我想要捋清楚的就是活给谁看和要感激谁的问题了。我们好像已经习惯了感谢上苍,可是当有一天黑夜来临,无论是心慌意乱还是心静如水,我们能够感知的真正能够帮我们的不是头上三尺的神灵,却还是一直踏在脚下的土地。即便有一天老去了,也只有在地上才能找到你我曾经来过的痕迹。 那么,感谢大地最好的办法就是好好活着,而最好的祭祀是告诉大地和神明:我们还在好好地活着。所以这次在地坛,在我想明白了这么些以后,我想留步于此并且让思绪在这方天地之间多缱绻一会儿。 P2-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