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批评家年选(2014)》是国内第一套反映“80后”批评家丛书的其中一本,由“80后”批评家自主策划、遴选人选,并由在国内批评界有一定影响力的青年学者、批评家金理和周明全主编。批评界认为这是一次对“80后”批评家的集中亮相,让读者系统了解“80后”,见证“80后”的成长。书所选的十八位作者都是这一代批评家中有代表性的新锐批评家,且在国内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文丛基本代表了目前国内“80后”批评家的创作水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80后批评家年选(2014) |
分类 | |
作者 | 金理,周明全主编 |
出版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80后批评家年选(2014)》是国内第一套反映“80后”批评家丛书的其中一本,由“80后”批评家自主策划、遴选人选,并由在国内批评界有一定影响力的青年学者、批评家金理和周明全主编。批评界认为这是一次对“80后”批评家的集中亮相,让读者系统了解“80后”,见证“80后”的成长。书所选的十八位作者都是这一代批评家中有代表性的新锐批评家,且在国内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文丛基本代表了目前国内“80后”批评家的创作水准。 内容推荐 金理、周明全主编的《80后批评家年选(2014)》是一部收录了多位80后批评家从宏观与微观层面对中国当代文学进行剖析的书稿。在具体篇章的展开过程中,包括杨庆祥在内的多位80后批评家将批评的视角牢牢立足于批评对象的时代性与批评本身的历史性。书稿以扎实的文学底蕴,独到的批评视角和严谨的论述逻辑,成为解读80后批评家关注当下文学的一个视角。 目录 第一辑 我们 我们这个时代的表情——2013年“80后”创作盘点 “新青年”的科幻进行式——“更新代”科幻作家笔下的中国与世界 挂果经年,甚至友人也是新的——江西省“80后”诗歌小辑印象 “80后”少数民族作家创作论略 理想的破碎及重生——笛安论 “奇点时代”的“故事新编”——飞氘小说论 边地“80后”的故事与沉默——曹永小说简论 第二辑 问題 “80后”,怎么办? 宅女,或离家出走?——当下青春写作的两幅肖像 在新的文学机制和时间境域中诞生——“分化时代”的“80后”小说 第三辑 现场 论中国小说创作的“文学性” 想象军人的方法——2l世纪初军旅长篇小说的“军人伦理叙事” 诗歌的好故事——张枣论 花繁花衰——《繁花》论 第四辑 视野 无路可走的“在路上”——韩寒《后会无期》、反讽与青年 “梦想”去哪儿——电视真人秀背后 话语的性欲,囚徒的身体——论“反常”小组的“反常”与“正常” 第五楫 圆桌 什么是“80后”文学 试读章节 我们这个时代的表情——2013年“80后”创作盘点 一直对于毛姆的话颇为感佩,在我们动辄谈及时代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厘清一个前提:不是每个人都经历过“时代”,人如果能明明白白察觉到自己曾处在这样或那样的一个“代”,那他当时须意识到这个时代的时移势易,饱受困惑的煎熬,因为时代中的风浪,对大部分碌碌无为的人来说,不过只是年复一年的寻常日子,有心人,在这样漫漫长日的处安思危中体会到了所谓的时代。作家作为人群中最敏感的心灵,无疑在承担着经历“时代”的重任,而且这个任务之得来并非源自对于宏大叙事的趋之若鹜,以及作为吋尚概念的写实,但它当然也是一份无法轻言放弃、掩面而弃的永久赠予。2013年,在历史年轮的碾压中不过是寻常的一年,但今年对“80”的作家来说的确有一些不同,《山花》《创作与评论》《名作欣赏》《西湖》《天涯》等都开设了关注“80后”创作的栏目,把更多的目光投向远离时尚、商业氛围的“80后”写作者,他们以广泛的触角、各异的视角、勤勉而诚恳地跟这个时代和自己对话,他们“经历”着时代。 2013年《天涯》第6期刊载了“80后”作家专辑,小说且不去先说,三篇生活经验的文章,述及20世纪80年代生人的种种生活记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会,但却触及这代人的共同时空困境:个体的失败感、历史的虚无感、故乡记忆的困惑。在时间上,这一代人的大多数必须面对挫败感和漂浮感,历史与个体生活之间找不到有效的关联点,个人生活中无法建构起有效的历史维度和主体意识,也即是参与历史的热情和安放自身的仪式感,从而表现为以一种近乎“油滑”的态度面对生活和他者的虚无主义。(杨庆祥《希望我们可以找到那条路》)在空间上,这一代人很少不面临空间上的迁徙,从故乡到异乡,故乡、乡愁的文学修辞意义已经面目全非,而且都市出生的作家与乡村出生的作家逐渐分野。所有都市都面目相似。无法在生命中留下刻痕,缺乏有效的联系。(张悦然《离开与抵达》)此处“去”的可能不是故乡,而是地域性,在全国一盘棋的现代化进程中,可能没有人会脱此“域”而出,上海的周嘉宁也曾经表述过这种意思,即使是被几代作家津津乐道的文学地域性,对她而言也无足轻重,她甚至在刻意追寻一种祛除本地化意味的写作方式。张悦然在文中谈到新加坡这个国际性城市吋说:“整座城市好像还很空旷,正等着那些新来的人用发烫的欲望将它填满。”城市是靠欲望可以填满的,那么必然无法把“我”跟一个城市、一个地点建立起生活的共同体,以及互相间生死相依的体认关系。提及北京,“这座城市有许多个小夏,她们满怀希望地来到北京,寻找着微茫的机会。她们努力地追赶着什么,却不知道最终会到达哪里?”个人之于城市成为漂泊的过客,一个地缘(故乡)、社缘(朋友)、血缘(家族亲人)关系淡漠化的无缘社会已经开启。另一种方式是回到故乡,这更多是一代青年文学上的选择,很少有青年作家在地理空间上重新回到乡村,像最初意义上的回乡知青或者被下放的知识分子那样。“生活那么丰富,可我只能选择一种。回到岛屿一一文学总要回到饱含生命热度的状态中去,不会永远都和话题、时尚、娱乐有关。”“没有办法走向一个更广阔的天空的时候,我们只有往回走,找到那个可以遮风挡雨的故乡。有一天从海岛上传出去的声音,肯定会带着海风的味道,带着碧蓝的颜色,也带着绿意盎然的勃勃生机。”(林森《百感交集的声音》)故乡除了是广大农民工、无力上游的阶层不得不回到的老死之地,已经不能承载一代青年的生存、理想、爱情、价值和意义。 这样的时空背景无疑是这一代人无法选择的对话对象,谁都无法成为生活的私语者,在严肃的文学创作中,个人生活的演技化无法持续增值,三岛由纪夫把小说看作是作家的心象风景,尤其是年轻人的热忱文字,那些“自我”仍然占据着作品中最浓厚部分的,我们看到最多的一定是他们的心象风景。 1 整个中国当代文学一直被批评:没有贡献出与城市化进程相匹配的城市文学,这可能跟城市生活经验的不足有关,“80后”乡村出身的文学青年,几乎都是离乡的一代,他们的乡村就像随身携带的胎记,无法轻易祛除。乡村故事的底色,很难说已经跟前辈的作家有什么区别,但是他们以自己的视角、自己的语调,的确也丰富了传统的乡村世界的版图和意象。甫跃辉、林森、郑小驴、曹永、陈崇正、包倬、马金莲、宋小词、喻之之、叶临之、向岛、乔洪涛等人都在有意无意地包抄着这个主题,并在延伸的都市生活世界中重整自己的乡村世界。 林森是一个具有非常明确地域意识的作家,他的写作总是刻意和自己的出生地紧密相联,甚至有意在所有作品中留下熟悉的人物和事件,以制造所有故事都发生在一个地方的感觉。而他本人的生活经历也都打散在故事的各个角落,《小镇》《夏风吹向那年的画像》《有几条路飞往木桥》等小说,无论故事怎样,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乡土世界的内部废墟化都是持续的主题,吸毒、嫖赌、无所事事的青少年,呈现出逐渐荒芜化的精神世界。小说《有几条路飞往木桥》,一个像死树一样失去语言能力的父亲是小说的主角.特别像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里马可波罗与鞑靼君王忽必烈汗之间语言不通,只能用手语交流,父亲与母亲、我和弟弟之间虽然也能互相理解,或许可能就是这种寓言意义上的交流,所以小说最后父亲的失踪令人匪夷所思,按照日常的逻辑解释不通,也就是题中之意。这部小说看起来是写实的,却具有一种超越陸的轻灵和迷幻色彩。包倬的小说就有一种悲壮色彩,就像他在小说《百发百中》中的那句话“命运已经露出了底牌”,男孩中考在即,成绩差,沉溺爱情,父母毫不知情,他们生活在孩子改变命运的幻想中,而自己知道“这像一场赌局,我的前途已经被押上,而且结局已经注定”。《三伏天》讲述了一个密室的故事,一个虐恋的故事,虐恋不得不如此发生的原因是贫穷,于是男人捕获了自己的女人和一个酝酿之中的孩子,这是他的生活信仰。而最后这个叫三伏天的孩子还是蒸发了,女人和孩子都逃走了。(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