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静著的《我们这个时代的表情》分为两辑,第一辑是近年来当代文学的一些阅读札记,作者的语言方式和他们作品的世界,是这个时代一切问题最好的表征。第二辑是文学史研究的一些片段,主要集中在20世纪中国文学十七年和20世纪90年代文学,采用了文化研究的方式,从小说的细节和文化现象出发,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节点上,扩及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展示动荡波折的大时代对于文学细微部位的波及。
总序
我们这个时代的表情(序)
第一辑
艰难的行走——漫谈陈应松的《望粮山》
并不遥远的风景——读刘继明的《江河湖》
我们如何呈现历史——重读王安忆的早期小说
一个人在路上——林白和她的批评史
方言、生命与韵致——读金宇澄的《繁花》
在结束的地方开始——重谈路内的三部曲
暴风雨中的羔羊——读姚鄂梅的近作
薛舒:上海一种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田耳的《天体悬浮》
这么早就开始回忆了——读徐则臣的《耶路撒冷》
政治正确的轮船与漂浮的故事——乔叶的《认罪书》
想象大地上的陨石——宁肯的《三个三重奏》
一片荣辉,把世界包裹——漫谈刘玉栋的小说
我们这个时代的表情——“80后”创作盘点
尘世的恐慌和安慰——孙频小说阅读札记
故事与微末之光——读张怡微的近作
“我们”的精神状况——甫跃辉阅读札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林森的《关关雎鸠》
张晓晗:多于一首奏鸣曲
第二辑
一篇小说和一个问题——重读《我们夫妇之间》
告别与想象:重返20世纪70年代——重读《班主任》和《乔厂长上任记》
知识分子的改革物语——以王蒙为例
1980年前后的海外游记文学:“游历”西方与现代想象
文化的视角:新的叙事资源及其限制——重谈“寻根”文学(一)
“地方”:现代故事的新空间及其可能性——重谈“寻根”文学(二)
上海·西方·故事新编——以陈丹燕的《慢船去中国》为例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