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记 给沈月英女士记录整理回忆录是件轻松愉快的事。她 说话有条有理,娓娓而谈,富有磁性,一个个场景,一位 位人物,在我眼前鲜活地闪现。有人提议我带上录音笔, 回去再整理。哪用得上录音笔呀?她的话语句句刻印在我 的脑海里,不用记录,回去就能落笔成文。 她说着说着,不时站起来揩台抹凳、提壶续水、清洁 地板、整理文案——一副从小养成的勤手脚,但这并不影 响她说话的条理性和抑扬顿挫的声调。有时说着说着,旁 边会聚拢起几个人来,一起倾听她讲故事。 沈女士的这些故事,跟她开设的“江南民俗馆”一样 ,充满民间风情,洋溢着地方特色,她的“民俗馆”布置 了一个个江南农村定格的场景截面,她讲的这些故事使一 个个截面活动了起来,串演成一出出戏剧。她是中国农村 近六十年来变化的见证人和风口浪尖的弄潮儿,她的故事 不但具有观赏价值,还具有史料价值。如果把这部回忆录 与民俗馆参照着看,昔日的江南画面会更加清晰、更加生 动。 沈女士讲故事着重于她偏爱的家乡民风民俗。民风民 俗是地方文化的根,也是每个在农村成长起来的人的精神 乳汁,就像游鱼凭借着流水,飞鸟凭借着空气,离开了民 风民俗来研究社会人生,那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沈女士生活的时代,民风民俗经历过曲折的发展过程。由 原生态的民风民俗发展到移风易俗,“破四旧”、立四新 ,再恢复某些方面的传统民风民俗,有所扬弃,有所发展 ,在这个方面,沈女士是一部“活字典”。 沈女士是位农村乡镇干部,她浸润在农民中间,浸润 在泥土中间,乐农民之乐,悲农民之悲,好多方面她都有 独到的见解。她对农民的副业生产从不抱排斥态度,她认 为只有农业与副业两条腿走路,农民才能过上好日子。她 认为乡村风俗不能一笔抹杀,许多风俗包含着精神文明的 元素。她认为农村种田大户承包制能够发展农业生产,国 家与种田大户双方得利,能保证粮食安全,她在这方面做 了一名排头兵,这是她数十年农村工作的一大亮点。正因 为她有独到的见解,所以退休之后致力于冷门的民俗物品 收藏,才又一次获得成功,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回忆录中涉及沈女士的许多亲朋好友,大多作了化名 处理。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使当事人免遭议论干扰;另 一方面,文中人物的言行往往是几个人的综合,并不能划 归在具体某个人的名下,所以还要请当事人谅解。 回忆录有幸得到胡燮敏、曹家俊、曾耀钧、郑行健、 花亦明等学有专长的老师的指导,他们提出了许多中肯的 修改意见,文本也融合了他们的智慧,因为有了他们的参 与,文本才能达到现在的水平,非常感谢老师们的付出。 沈女士原单位领导、常熟市妇联主席周燕,在百忙中 抽出仅有的假日时间,对书稿精心推敲、仔细修改,小到 标点措辞,大到谋篇布局,丹铅满纸,匠心独运,提高了 书稿的质量档次。 原《常熟日报》总编吴从真老师,退休后家居外地, 他风_尘仆仆赶来常熟,不顾身体的不适,整日整夜审阅 修改原稿,他的行家眼光,他的认真负责精神,使我们深 受感动,获益匪浅。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再次向对此书稿付出心 血的老师们表示感谢。 沈女士还要办“服装馆”“旧家电馆”“红色藏品馆 ”等,她要争取办满8个场馆。 即将古稀之年的沈女士依然思路缜密、精力过人,衷 心祝愿她身体健康,事业丰收。 孙永兴 2018年8月6日
目录 第一. 童年记趣事 1.人生起点 2.祖父祖母、父亲母亲 3.我和奎生哥 4.妹妹和弟弟 5.短暂的学校生活 6.迎战困难年 7.砟田埂脚 8.上海割草去 第二. 青春扬激情 1.家乡河白茆塘 2.社员挑河泥 3.宣传队 4.郎舅参军 5.路线教育 6.大寨评工 7.花好月圆 第三. 成年记事业 1.支塘新居民 2.严家的媳妇沈家的囡 3.亲人离世 4.主管支塘农业 5.林牧副渔 6.计划生育 7.商海大潮一勺水 8.痛失双亲 9.工作在常熟市妇联 第四. 夕阳争贡献 1.收中乾坤大,藏里日月长 2.收藏资金何处来 3.踏破铁鞋苦搜寻 4.蒋巷村江南农家民俗馆 5.场馆系列 6.与岁月共舞 后记
精彩页 亲公名叫沈根仁,他“嘿嘿”笑两声,并不回嘴,出门走了。亲婆翻了个身,自睡她的觉去。 早起上市,是江南农民的生活习惯,镇上孵孵茶馆,听听山海经,交流一下农时农事。家里有农副产品的,挑到街上,摆在茶馆门口出售,换几个现钱。亲婆说“街上拾铜钿”,指的就是这个。亲公见多识广,有满肚子故事,“上街拾铜钿”的典故,他给我们讲过,我记得很清楚。故事蕴含了农民的美德,惩恶扬善,体现了千百年来农民的价值观,亲公讲这个故事的时候眉飞色舞,好像他也拾到了五张银票。亲婆经常唠叨“去街上拾铜钿去吧”,我想,她对这个故事一定也很熟悉。 亲公早早去支塘镇上喝茶,一路鸡啼声声,月色朦胧,人影憧憧。田间小道,把村村户户连成一个巨大的网络,三三两两的庄稼汉,沿着网络的经纬线向中心镇支塘走去,就像周身的血液顺着血管流向心脏。江南的好些乡镇被人冠名为“贼偷某某镇”,其实,并不是镇上遭到贼偷了,而是这里的农民上市早,天不亮,街市上人头攒动,黑暗中频繁交易,就像贼偷一样。 江南小镇茶馆多,百十米长的街道也有三四家茶馆。那时候,一个庄稼汉不上茶馆,不与人交流,被看作上不了台盘。两个人争论起来,会说:“你也要到茶馆台上坐坐的,怎么说出这种话来?”上茶馆,显示了一种身份,一种能力;上茶馆的人是懂道理、讲道理的。村里解决不了的纠纷,拿到茶馆内叫大家评说,这叫“吃讲茶”。四方台子八方理,众人的评断,当事人不得不服。 亲公中等身材,面容清癯,长年穿一件铁灰长杉,斜襟上蚕头纽扣排列有序。出门肩上背个褡裢。他回来,我总要爬到他怀里,手伸进褡裢,在口袋里抠东摸西,总有收获。亲公看上去温文尔雅,像个乡间绅士。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穿长衫。他是个木匠,在家还要干农活,按理说,干体力活的人穿短衣才出手利索。穿长衫的人一般是教书先生、说书先生,或者走江湖的测字算命先生。他们识文断字,跟扛大锯、挥斧子的木匠没有一点关系。乡下穿长衫的人不多,乡下人也看不起穿长衫的人,会在后面指指戳戳说坏话:“长衫马墩只,活像偷鸡贼。”意思是穿长衫的人偷上一只鸡,裹在长衫里,人家也看不出。后来我琢磨:亲公识文断字,他要顽强表示自己的文化素养,用穿长衫来显示他的文化知识。 支塘街上茶馆多,老茶客通常是挑一家茶馆喝茶,从一而终,不去其他茶馆凑热闹。茶馆里有自己专用的茶壶、茶碗,专坐的座位。上茶馆不像去店里买东西,这家进、那家出,货比三家,像走马灯似的。亲公是支塘街上绿云泉茶馆的常客,固定座位,每天必到。他每天到这里来,正如亲婆所说,是来街上“拾铜钿”的,即找活干,“赚钱谋生”。 匠人必须早晨到茶馆,这叫“撑市面”。匠人之间谁有了雇主,缺人手,到茶馆里就好叫上同行,组成帮次,一同干活;农户人家要找匠人,就到茶馆里去找人。亲公识文断字,他出身木匠世家,他的木工技艺虽然比不上祖上几辈,但门面还在,能够揽上活,有时还能做个作头师傅。他穿长衫,大概也有显示这种鹤立鸡群的身份的意思。 亲公老了,“年轻木匠老郎中”,木匠是重体力活,亲公没有年轻人的体力,但他有老到的经验、周密的计算、巧妙的设计,这些足以弥补他体力的不足,而穿上长衫则可以强调他这方面的才能。 这是我胡乱猜测好公穿长衫的原因,至于到底为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了。我们面对长辈的一些习惯和爱好,也只能猜测,没有他们的经历,很难有确切的解释。 江南木匠,行当繁多,各有专攻。大木造房、小木家具、春作农具、圆作盆桶、红木匠硬木家具、船匠造船修船、橹匠制作船橹、解匠锯解板材、白木雕花、红木雕花,还有木模工、纺织机械维修工,各行其是,各有门槛。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你造房不可能去请个箍桶匠。只有经过专业匠人的手,制作的物品才美观实用。各种木工,各种部件,都有相匹配的木材,这叫“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亲公在这方面是别具慧眼的。 孵茶馆孵到日上三竿,便有人来叫好公做生活。当然也有无人问津的日子,这时他就拍拍屁股走人——从凳子上拿起褡裢背在肩上走出店堂。这有个讲究,这里乡间农民上市都要提只篮子,俗话说“上街不带篮,赛个(吴语,就像)活讨饭”。我估计这句话是家里老婆孩子造出来的:你一家之主上街,家里人都盼着你带点吃的用的回来,两手空空而去,两手空空而回,算什么名堂?我亲公不带篮子,就背个褡裢,道理就在这里。 P4-5 导语 作者沈月英是位农村乡镇干部,她浸润在农民中间,浸润在泥土中间,乐农民之乐,悲农民之悲,好多方面,她都有独到的见解。她对农民的副业生产从不抱排斥态度,她认为只有农业与副业两条腿走路,农民才能过上好日子。她认为乡村风俗不能一笔抹杀,许多风俗包含着精神文明的元素。她认为农村种田大户承包制能够发展农业生产,国家与种田大户双方得利,能保证粮食安全,她在这方面做了一名排头兵,这是她数十年做农村工作中的一大亮点。正因为她有独到的见解,退休之后,致力于冷门的民俗物品收藏,又一次获得成功,受到人们普遍关注。《岁月收藏(一位乡村收藏家的人生印迹)》记录了沈女士多年收藏的点点滴滴心得和技巧,对于收藏爱好者来说有一定参考价值和意义。 序言 什么叫收藏家?收藏金银玉石、古旧瓷器、名人书画 等物品的人,称得上收藏家。可有谁见过收藏坛坛罐罐、 破椅烂凳、过时农具的人成了收藏家? 意外的是,有位阿姨专门收藏坛坛罐罐、破椅烂凳、 过时农具,而且乐此不疲。别以为她这样做是因为有了年 纪,敝帚自珍。她收藏这些宝贝,不但收藏出了名气,而 且收藏出了文化,收藏出了事业,使人吃惊不小。 收藏家通常转悠在古玩市场,进出于书香门第、艺术 世家,一寻访、捡漏、交易,谈笑有大款,往来无贫民。 阿姨却转悠在即将拆迁的居民区,跟拆迁户磨嘴皮子,从 平民中来,到平民中去。一来二往,人家看到的,不是一 个从政府机关退下来的领导,也不是广场上翩翩起舞的靓 妇,而是收破烂队伍中的一根嚼不烂、炒不爆、捶不扁的 “老牛筋”。 拆迁区来来往往的是收破烂的人。老人恋物,用过的 东西难以割舍。拆迁了,得先处理这些东西。收破烂的人 拉了一车又一车。阿姨专捡有特色的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 收。从这辆车上拉下一把长勺,从那家人家选上一只筲箕 ,人家以为她在打秋风,难免产生误会。 精明的人是能够从拆迁场地淘到宝贝的。我的朋友宗 师傅,虞城赭石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他到常熟六 沿河拆迁场地一转悠,捡到一块石头,夹在自行车后座上 就走了,人家以为他带回去是用来压腌菜缸的。他见到我 ,笑得合不拢嘴,说捡到宝贝了,是块澄泥石,我国名砚 石之一。澄泥石原产苏州城西的灵岩山脚下,民国初年就 被采光了。此石可能是清代末年有人买下,没琢成砚,久 而久之,后人不懂,弃置一旁。宗师傅拿回家,将它琢成 四方砚台,雕上花乌亭台、蝇足铭文,成了砚界一宝。 阿姨没有这种专业眼光,但她熟悉生活,她心中在酝 酿写一篇锦绣文章。她要再现江南农村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原生态的农耕生活,她要建造民俗馆,把当年的生活用具 和生产工具收藏齐全了进行展出,再现当年景象,让人走 进馆体验当年的生活,与当下突飞猛进的现实对比,从而 揭示时代意义。实现这个创意是一项浩大工程,比宗师傅 捡一两块石头要困难得多,琐碎得多,也有意义得多。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阿姨集30多年收藏建成的江南 农家民俗馆终于在常熟市蒋巷村开馆了。展馆建筑面积达 3000平方米,外加500多平方米的老街。馆中蜡像人物栩栩 如生,男耕女织,匠作百工;农家小院里,锅瓢小灶,提 桶水缸;门外,生铁补镬子,棒槌弹棉花;铜匠担子老皮 匠,箍桶篮簏豆腐坊。新房里,飞来床架挂发禄,麻纱蚊 帐相思钩,床后米窠稻柴做,床前榉木马鞍台。场地上, 鸭下河,鸡上树,老婆婆簸扬新谷米。捕鱼捉蟹的鱼簏、 撩海……各种网具,一应俱全。蒋巷村是国家级农村现代 化建设示范村,江南水乡的旅游热点,民俗馆成了蒋巷村 景观的一大亮点,来此参观游览的入川流不息。仅2017年5 月的某一天,大客车就来了180辆,游客近万名。 阿姨变腐朽为神奇,成就了事业,她被吸收为中国收 藏家协会会员。欣赏民俗馆的人,触发了怀旧情结,特别 是当年的下乡知青,一物一故事,一事一段情,见物思旧 情,当年的生活重现眼前,他们激动不已。许多人不远千 里来拍照绘图,准备回去仿制。阿姨的锦绣文章越写越长 ,她开设了一系列民俗场馆——古砖雕石馆、锡壶艺术馆 、古门窗馆,为的是让参观者全方位了解昔日江南。 阿姨说,即使在收藏领域,也需要创新思维。她的成 功之路,是创新实践之路。 阿姨名叫沈月英。她勤奋、真诚而朴实,这是典型的 江南农民性格。她的经历涵盖了共和国成立之后急剧变化 的江南农村的大事件,本书即是她以往经历的回顾,一幅 幅生动的画面,再现了当年生活的沉重和当今业绩的辉煌 。 本书的第一道风景线是江南风情,分三个镜头:20世 纪五六十年代原生态的江南风情;六七十年代农村改天换 地的苦干激情;改革开放后经济腾飞的小康之情。本书好 像也是一家民俗文物馆,从坛坛罐罐到生活起居,再到江 南农民的谋生道路,真实地再现了这半个世纪的历史,展 示了这一历史阶段乡村中的人物群像。 本书的第二道风景线是共和国提供了一位普通农民的 上升通道。主人公从一位普通农民成长为大队的条线干部 ,被提拔为公社干部,连续四届当选为乡镇领导,主管一 乡农业生产,进而担任常熟市妇联副主席(主任科员), 退休后居然又成了一名为人注目的民俗文物收藏家。她一 路埋头苦干,一路沐浴雨露阳光,任劳任怨,奋发向上, 不间断地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一滴水反映太阳,她的身上 ,体现了翻身农民爆发出来的建设能量,体现了社会主义 制度的优越性。 本书的第三道风景线是江南农民勤奋刻苦的创业精神 。他们从种田的第一天起,手不空闲,脚不停步,劳累到 老。每个农民往往掌握多项技艺,既会务农,又能副业, 男耕女织,六畜兴旺。改革开放后,社队办企业形成的“ 苏南模式”,就是建立在他们多才多艺、实干硬干精神基 础上的。 摩挲这本书稿,我百感交集。我也生长在农村,头戴 着菜花、稻花长大。我也曾从事田间劳动,与沈阿姨有许 多共通之处。她在党的培养下成长为一名国家干部,不断 为社会做出贡献,可喜可贺。我直到“文革”后恢复高考 才考入高校,毕业后在乡村中学任教,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专教圣贤书。今天,阅读沈月英的精彩人生,流逝的 岁月一一在眼前苏醒,令人心头一热,深感鼓舞,能不浮 想联翩? 孙永兴 2018年6月
内容推荐 沈月英、孙永兴著的《岁月收藏(一位乡村收藏家的人生印迹)》以平和的语言叙述了乡村收藏家沈月英近六十年的生活和工作经历,其年代跨度较大,内容丰富翔实,堪称江南农村的一幅生动风俗画卷。 一个13岁就下田劳作的农村小姑娘,从割草、莳秧起步,到独当一面的生产能手,再到被培养为农村基层干部,参与一系列的农村改革活动;退休后,华丽转身,从事民俗物品的收藏和展览,广场舞的普及和推广工作……主人公的人生历程中有诸多闪光之处,也是一代人人生历程的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