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四海无人对夕阳(陈寅恪档案)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陈寅恪
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早年留学日本及欧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和美国哈佛大学。1925年受聘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回国任教,兼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抗战期间,先后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香港大学、广西大学和燕京大学。1946年回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南迁广州,为中山大学教授。
陈寅恪是一位对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卓越学者。他在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西域民族史、宗教史、古典文学、敦煌学等诸多领域的精湛研究,均达到很高的境界,具有开拓和奠基的意义。他以终生的学术实践标举现代学术精神,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目录
掌故
旧时王谢家——史家陈寅恪的家世
陈寅恪为何不就历史第二所所长
一代宗师坎坷晚年的真实写照
一面之缘——回忆陈寅恪先生
吴宓和《雨僧日记》
再谈吴宓和《雨僧日记》
晚年的吴宓与陈寅恪——三谈吴宓和《雨僧日记》
金应熙与陈寅恪师门恩怨细析
陈寅恪和冼玉清
陈寅恪之香港缘
陈寅恪与“牛津”缘悭一面的真相——牛津大学聘请陈寅恪档案
程曦并未“叛离”陈寅恪——《陈寅恪的最后20年》回响
评说
提到陈寅恪想起蒋百里
英雄时代走向凡人时代——由陈寅恪热到王小波热看中国人文精神的蜕变
卓荦孤怀身殉道——掩卷叹息陈寅恪殉道最后的二十载春秋
传记掀起文化旋风
解读陈寅恪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
也谈陈寅恪先生的晚年心境——与余英时先生商榷
陈寅恪晚年心境的再商榷
文本
《柳如是别传》果有寄托乎?
痛哭古人留赠来者——《柳如是别传》的撰述旨趣
陈寅恪与《柳如是别传》
陈寅恪笔下的《郑成功载记》
读《陈寅恪先生论集》
附录
陈寅恪经典语录
陈寅恪生平与创作简表(1890—1969)
精彩页
一面之缘——回忆陈寅恪先生
贝司 文
康乐园——南国著名学府中山大学的校园,是我曾经居住和工作过三年多的地方。现在时隔廿余年,那绿树成荫、青草铺地的宜人景色,仍然令人怀念,然而更使我难忘的是与“史学泰斗”陈寅恪老先生的一次会见。
斯大林曾问及陈寅恪
我和这位学贯中西、名闻天下的老人相见,是十分偶然的。大概是一九六二年的夏天,我和许多年轻教师一起,跟着学生下乡支农。回校时,受生物系一位老师所托,将一领草席(当地特产)带给陈先生的女儿(也是生物系的老师)。陈先生的大名我是早有所闻,特别是有个“国宝”的传说,令我心仪已久。传说那年伟大领袖亲访莫斯科,和斯大林元帅签友好条约。闲谈间,元帅问起陈寅恪先生的行踪,状甚关心;领袖则无从回答,嘱咐随从记下,回国后才查到先生任教于中山大学。
斯大林为何提起老先生呢?原来在他的著作《中国革命问题》一书中,引用过先生著作中所提供的一些资料。这当然是件十分荣耀的事。称先生为“国宝”的典故即源由此。后来在经济困难时期,物资供应极端缺乏;一位大区书记曾在党的会议上提到先生是“国宝”,亲自下令予以特别照顾。如此看来,“国宝”之说,谅非虚假。
实际上,以先生的才学和成就、学术上的地位、国际上的威望,“国宝”之荣,实当之无愧。问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数十年的时间内,真正将他当“国宝”礼遇的时间实在很短,大部分时间不是先生本人就是先生亲属,处在一连串的政治运动中遭受屈辱,有时是肉体上的,但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因为不少时候,“国宝”在形式上还是受到保护的;然而在那个不要文化、仇视传统的黑暗年代,要保护一个坚持真理的大学者免受精神上的折磨,无异于海外奇谈。
一个炎热的下午,我拿着草席送去陈家。当时陈先生住在康乐园的中心地带,离图书馆大楼约百来米,是座两层楼的西式建筑,周围有大块修剪整齐的草地,还有许多树木,如挺拔的白杨,幽雅的梧桐、火热的红棉等,掩映交错,环境优美宁静。我敲门人内,向女佣说明来意。陈小姐不在,我把席子交给女佣,准备离去时,楼上传来老人的声音:
“请他上来坐!”
“陈教授请你上去呢!”女佣对我说。
我带着惊喜的心情上了二楼,走进一间颇为宽敞的房间,只见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坐在室中一张卧榻上,右手扶杖,个子矮小,脸色慈和,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陈寅恪先生了。我上前尊敬地叫了声“陈教授”,他应我一声,扶着拐杖要站起来,我赶忙过去请他别客气。他让我坐下,先问了些下乡情况,声音响亮,稍带尖锐。
“你是安徽人?”先生然后问道。
“不是,我是浙江人。”
“听你的口音好似有皖北腔。”
“我在北京读了几年书,普通话学不好,弄得南腔北调,自己也不知说的什么话。”在和蔼的长者面前,我原有的拘束顿感消失。
“你是浙江什么地方人?”
“衢县。”怕他不知道,我跟着补充:“离出火腿的金华不远。”
“我知道,坐火车要经过的。衢县就是衢州,杜甫有诗: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指的该是衢县。”
“……”杜诗我也读过一些,但就不知这首。
“我们是大同乡,我是杭州人。”先生双目失明的脸上,露出欢喜的笑容,令我感到很亲切。
“啊!”在此前我并不知先生的籍贯,高兴地叫了出来。“我在杭州读过高中呢!”
“在哪个学校?”
“杭高,杭州高级中学。”
“我知道,很有名的,校址是……”
“贡院前。”我接着说。
“对,贡院,旧时乡试的地方。”
……
平易近人风趣健谈
先生低下头来,若有所思;然后抬头,似乎想看看我,但那眼睛是毫无神采的。我心中不禁隐隐作痛,为造物者的不合理安排深感遗憾:怎么能让这样的人瞎眼呀!多年后,我读到先生的遗诗,才领悟到先生当年是触动乡愁了。诗中说:
“粤湿燕寒俱所畏,
钱塘真合是吾乡。”(《次韵和朱少滨》)
先生大半生时间是在北京和广州度过的。广州的潮湿、北京的寒冷,都为先生所不惯,先生最喜爱的是美丽的故乡杭州;然而为了治学和谋生,又偏偏不能长住家乡,终生颠沛流离,思乡之情,可以想见。
“我祖籍是南昌,所以我也算半个江西老表。”先生诙谐的语气,把我逗得笑起来。
“衢县刚好处在杭州和南昌中间。”我高兴地说。
“衢县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是个军事重镇,扼闽浙赣三省的咽喉。”
我正惊异于先生对我故乡的了解,先生又问道:
“衢县的孔庙怎么样了?”
“孔庙?啊,是了,好像分给人们住了。”我小时候当然去过孑L庙玩,很奇怪先生怎么知道衢县的孔庙。 P20-23
导语
最是文人不自由——一生显赫而寂寥的陈寅恪。
本书引发“陈寅恪热”,并带出许多话题:关于传统文化、关于人文精神、关于学人风骨……还有陈寅恪可歌可泣的传奇人生。
《四海无人对夕阳(陈寅恪档案)》由香港《明报月刊》独家提供全部资料,根据大量珍贵的档案、访谈和文献等第一手资料写作而成,在书里澄清了很多历史疑问。书中一大批与陈寅恪有交往的名作家之命运也有明晰的描写。内容都是初次披露,以前为读者所不知,风格活泼,易读。
内容推荐
《四海无人对夕阳(陈寅恪档案)》由香港《明报月刊》独家授权,集辑了《明报月刊》自创刊以来50年之所有与陈寅恪有关的文集、文本、印象、掌故等,取名为《四海无人对夕阳:陈寅恪档案》,其中“四海无人对夕阳取自陈寅恪最有名的一首诗:
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破碎山河迎胜利,残馀岁月送凄凉。
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
陈寅恪的一生,是中国旧时代知识分子典型的一生。陈寅恪的家世显赫,出身名门,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但生逢乱世,报国而不得,他的一生,是显赫的一生,也是寂寥的一生。他恪守文人的清高和骨气而不移,对得起自己名字中的那个“恪”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7:0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