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瑷珲十里长江俗记 周边民族 满洲古俗 瑷珲城记 满洲风俗 满族古谣 萨玛古训荟萃 瑷珲祖训拾遗 1.盛祭 2.代敏恩都力 3.顺思 4.测物候 5.豫卜候 6.玛虎朱陈 7.百艺 8.图喇 9.言魂 10.萨玛神话 11.笼猪古肴 12.降神 富察哈喇礼序跳神录 1.神歌 2.“佛喝申哥”(小海豹)创世歌 3.天女白云格格创世歌 4.《宁摄里妈妈》神歌 5.释梦 6.萨玛歌舞 7.宁摄哩神山 8.野祭 9.大祭 10.跳神 11.祭坛 12.求知 13.达拉尼神歌 14.家祭 15.钱姓乌仁神语 16.哈勒玛刀 17.驱邪 18.涉奔神歌 19.任卜歌 吴氏我射库祭谱 (一)窝陈乌朱·神歌 (二)神谱 (三)祭祀 (四)祭卜 (五)问病与医术 (六)降神 (七)神术 (八)观经 (九)耳经 (十)医经 (十一)舞经 (十二)乐经 (十三)迷经 (十四)业经 (十五)气经 (十六)雪经 (十七)树经 (十八)石经 (十九)水经 (二十)色经 (二十一)星经 (二十二)禽经 (二十三)豫经 (二十四)图喇 (二十五)神兆 满洲北菜索实录 整理说明 满洲肴馔索实录 北菜秘旨 烧烤类 清蒸类 炖馔类 鲜生类 汁饮类 干果类 附录 《满洲北菜索实录》手稿 瑷珲富察氏托雍额宗支谱系
精彩页 故乡瑷珲地处黑水之滨,兴安绵延,平畴沃野,渔产丰饶,是享誉满中外的北方锁匙。瑷珲城多经变迁。瑷珲古城即旧瑷珲,在黑龙江江东,与江西之二道沟隔江相对。今日若从瑷珲城隔江向东北遥望,江畔河岸柳林丛中隐约可见炊烟与人影者,1860年已属苏境村落矣。 追溯瑷珲之名,颇有历史深蕴。此地乃满洲先世古肃慎故土。汉至三国时属挹娄。唐至辽属五国部。金元以来属开元路。明代此地有著名之忽里平寨,归奴尔干都司统辖,清初已有“艾虎”称谓。瑷珲者源出一小溪称“艾虎河”,蜿蜒流入黑水,因盛产紫貂而闻名。“艾虎”,亦为“艾呼”“爱霍”,为女真语音译,汉意即为“母貂”。忆昔吾祖托雍额一枝并眷属,最先奉命阔别故乡宁古塔,经牡丹江、松花江,再逆水北抵黑龙江。万事开头难,一应船樯、车马、兵备、补给和选定之最初并最佳御敌前哨,是在江东额苏里以东甩湾子至精奇里江口一线。那时所谓瑷珲城系指江东岸被选定并由众八旗将领和兵弁日夜汗水共筑之旧瑷珲城而言。当年我祖托雍额等丁勇,由萨布素、瓦里祜谨遵彭春公清八旗军御敌总略,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奉旨迅乘帆船顺牡丹江北进依兰三姓,与吉林兵汇合,再陆路星夜直抵瑷珲,初驻黑龙江江东额苏里,东扼呼玛尔河口,南控精奇里毕拉,当地达虎儿人闻清军到来,争相送肉送烟送酒,腾出茅屋、献出无数藏在江套子里清军急需用的“快马子”小船,清军颇为借力。当地居民风雨无阻,挖壕垒坯筑城,灯笼火把,慷慨激昂,在此筑建黑龙江城永戍北疆,并在此设黑龙江将军衙门驻地,后赢来雅克萨保卫战的胜利。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春末,彭春公虑旧瑷珲僻处江东,波涛涌险,有军情急务与京师联络不畅,遂在达虎儿人呈荐之下,迁黑龙江将军驻地于下游右岸达斡尔族托尔加寨旧址,在沙俄军焚毁之江西古寨废墟上重筑瑷珲新城。据历史考证,当年彭春公和萨布素以及奏报康熙帝准允在江右达斡尔人托尔加寨旧址筑建瑷珲新城,是经过深思熟虑,几番考察的。余很好奇,曾于伪康德七年在三架山以西四季屯、大桦树林子、小桦树林子、霍尔漠津与乡民攀谈,其中不少姓氏多在庚子后逃难过来,谈起江东老屯堡,说到江东肥沃黑油沙土地和与江西同样的气候、物产、马场、地营子以及久遭平埋的无数座祖坟茔地,无不长吁慨叹。四季屯关锁元之父关博特洛老人、富凌和之母何老太君及大桦树林子臧庆柱爷爷亦向余讲述孩提时曾听老辈人传讲,江东之隘口摆渡的情况,天堑难阻人们北上北海、北极打貂猎狐捕鲸。各地摆渡遂成歇脚包、宿营站。如车陆、霍尔莫津、大桦林子、小桦林子、四季屯、黄旗营子,一直到瑷珲、小黑河,早有为车马和人过江便利,建有不少大小渡口,小者威虎、大者扎卡船,能坐十几个人,还有用大木板搭在两个船上的大帆船。 P6-7 导语 《瑷珲十里长江俗记(精)》等满族文化人遗著的钩沉、整理与问世,对于丰富和弘扬濒临消失的满族民族、民俗及萨满文化遗产,具有珍贵的借鉴与启迪意义;对于开展民族学、民俗学和萨满教学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 本书收录的《瑷珲十里长江俗记》《瑷珲祖训拾遗》《富察哈喇礼序跳神录》均为富察希陆·伯严所撰。富察希陆·伯严当年收藏之同斋密友、满族著名文化人吴纪贤先生所撰《吴氏我射库祭谱》和富察氏家传《满洲北菜系实录》也一并收录本书中。 本书资料性较强,是研究满族贵族饮食、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等方面的参考书。 序言 《瑷珲十里长江俗记》等满族文化人遗著的钩沉 、整理与问世,对于丰富和弘扬濒临消失的满族民族 、民俗及萨满文化遗产,具有珍贵的借鉴与启迪意义 ;对于开展民族学、民俗学和萨满教学研究,有着重 要的价值。 本书收录的《瑷珲十里长江俗记》《瑷珲祖训拾 遗》《富察哈喇礼序跳神录》均为先父富察希陆先生 所撰。先父当年收藏之同斋密友、满族著名文化人吴 纪贤先生所撰《吴氏我射库祭谱》和富察氏家传《满 洲北菜系实录》也一并收录本书中。这些遗稿,均为 先父珍藏多年。 富察希陆先生和吴纪贤先生,均系二十世纪二三 十年代生活在黑龙江江畔瑷珲一带的满族著名民间文 化人士。他们少年聪而好学,满汉文化知识兼优,在 乡间塾学期间,因诵《古文观止》而受汉师奖赏。他 们志同道合,怀抱共同的志愿,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以淳朴敦厚的民族情怀,不恋仕途,隐居乡间,开 化文明,教习乡童读文识字,余闲时常偕友不辞辛苦 ,为满族诸姓族众誊抄谱牒和萨满神谕;问俗访古, 遍访乡间族中耆老做长夜谈,采录民风,日积月累, 留下诸多笔记小册,不为刊印,唯求传世。《瑷珲十 里长江俗记》开宗名义陈其宗旨:“广谷大川异制, 民生其间者异俗。”俗谚亦云,百里不同风,千里不 同俗。古有问俗之制,体察民风,体恤寒暖,维民所 止。美哉瑷珲,人杰地灵,北疆锁匙,誉满宇内。吾 生于斯,长于斯,劳于斯,融于斯。一生慕太白秉烛 夜游,好访亲问俗,喜做长夜谈。归茅屋,油灯相伴 ,挥毫忆录乡谭俚趣,不知雄鸡报晓焉。日久,汇日 《瑷珲十里长江俗记》,以资后念耳。 笔者自幼生长在黑龙江畔满族聚居之故乡,父兄 长辈均操满语,深受家族温馨风情濡养与熏陶,更有 幸从小便以满汉齐通、深谙《十三经注疏》塾学修养 的先父富察希陆先生为启蒙之师。及长,赴省会齐齐 哈尔师范中师进修,继而考入长春东北人民大学,毕 业后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分院工作,投身于中国北 方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抢救、翻译、整理与研究事 业。在佟冬院长的关照下,1980-1983年赴中国社会 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向该所所长、著名民间文艺 理论家贾芝先生学习民间文艺理论,在贾老热心指导 和引荐下,有幸结识并得到著名宗教学家任继愈、著 名民族学家杨垄和马学良先生、著名清史学家王钟翰 先生的指导,使本人确立了民族学和民俗学的研究方 向。1983年返回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后,便风雨无阻地 埋头于满族和北方诸民族原始宗教萨满文化遗存和民 族民俗调查与研究中。其间,深得家父富察希陆老人 的指教和帮助,家父1980年病逝前,将其多年访问采 录及收藏的手抄遗稿,悉数交给了我,在我的民族学 和民俗学论著中已有诸多披露,引起学界的关注。欣 逢盛世,三十多年来,我国民族学、民俗学界渐呈欣 欣向荣之气象。在与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合作交流中, 我们也曾将这些遗稿介绍给学界朋友,以供同仁研究 ,相互切磋,推动本研究领域的发展。 有鉴于此,与我共同从事田野考察和研究多年的 郭淑云教授,感谢她良苦用心。建议将上述遗稿汇集 成册,并做了多方协助,积极搜集遗失资料,认真研 撰注释,以传后世。 此书问世之际,更要提到我的胞妹富艳华,是她 八十年代由黑河把姐姐倩华去世后,经她保存的诸多 先人遗稿带到长春交给我,幸使之获有复生之机。在 后期整理过程中,余又曾多番率长子鹏志、弟子安紫 波、外甥王文忠回访故乡拜谱询访遗老,可惜时过境 迁,多位当年方家亲朋已早逝,遗著所涉人情故事难 以寻觅查对。 在整理过程中,我们力求保持原著者遗文原貌, 各篇书写行文体例编排结构等,一仍如旧。整理者仅 就误字、漏字、病句略作修订,并加了必要的注释。 以原著最真实的面貌,供瑷珲史乘者参考评鉴焉。 最后我要衷心地感谢学苑出版社洪文雄先生和诸 位编辑为提升本书的出版价值与影响,在书面装帧和 语辞注释方面所给予的精心关注指导与热诚勉励,方 使本书顺利问世。 先父及其同仁的在天之灵得以告慰矣!
内容推荐 《瑷珲十里长江俗记(精)》为萨满传承人富察希陆·伯严所撰,内容是关于他的家族——满清正黄旗中富察家族一支的历史,有他的成长经历、故乡瑷珲的地理与民俗以及周边民族比如赫哲人等的民族习惯等。附录中还有富察哈喇跳神录、瑷珲祖训以及食谱等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