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砚边人文/国粹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瑞田 |
出版社 | 中国言实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作者简介 张瑞田,1963年生于吉林。先后在《读书》《上海文学》《中国作家》《美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中国书法》月刊、《书法》杂志、《书法报》等报刊发表散文、文化随笔、书法批评文章三百余篇。出版散文集、随笔集、艺术评论集《向水倾述》《探险亚马孙》《百札馆闲记》《百札馆三记》《新南腔北调集》(与斯舜威合作)等书。艺术评论《“二王”何以滥觞》获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一等奖。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 目录 上编:书史书义 书法情境浅解 书法不是最高级的艺术 施蛰存如此批评《兰亭序》 论书法家的基本素质 当代隶书创作的路线图 当代行书创作之我见 赵壹书学思想阐释 ——《非草书》与《刺世疾邪赋》比较谈 颜真卿《宋州八关斋会报德记》考评 西域探险家与中国书法 郑振铎谈书法 当代作家书法漫议 中编:笔路心路 好句清如湖上风 ——我看钱谦益 初读俞樾 笔路即心路一 ——梁启超的手札与题跋 鲁迅的金石学 政治人物·学者·书法家 ——浅谈叶恭绰 “孤”与“不孤” ——陈独秀书法浅解 最后的士大夫 ——章士钊其人其书 “今朝尘尽光生,照遍山河万朵” ——马一浮的人格与书格 “一堂温良谦恭的君子人” ——弘一大师及其书法 “亦儒亦侠” ——黄宾虹与南社 风度玄远 ——读谢无量书法 再说高二适 ——以此文纪念高二适逝世40周年 铁如意与铁如意馆主 ——张宗祥漫谈 高韵深情与坚质浩气 ——叶圣陶和他的书法 傅雷的另一支笔 沙孟海的四通手札 古调今弹 ——丰子恺书法印象 最后的手札 ——龙榆生友朋手札浅释 龙榆生的“嗜痂之癖” 才以学济艺以道通 ——我所理解的周退密 诗书相映品自高 ——简谈刘征书法 下编:且思且语 胡适为齐白石写传的启示 “臣字款”画作的是与非 饶宗颐有的和我们没有的 启功是一面镜子 张伯英的与众不同 乾隆的题砚诗 王世贞与归有光 追求书法作品的思想深度 何以流行假家谱 钱锺书的理由 聚焦《林屋山民送米图》 鲁迅的药方 史学家的脾气 姚奠中先生引起的思索 “油腻”的书法家怎样“油腻” 张说价值观中的现代意义 一言难尽的潘岳 关键词是“价值观” 何谓书卷气 书法家为什么不写自纠状 游寿的话题和游寿引起的话题 “止园”为什么没有变成“正园” 写错字不是名人们的特权 名人的“排场”与文人的“教养” 学在民间 精彩页 书法情境浅解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戏剧理论家谭霈生出版了《论戏剧性》,提出戏剧情境说,为当代戏剧创作和欣赏开拓了一条有价值的思路。当时,我们只注意戏剧的情节,对情境一词十分陌生,甚至一些人将情境与情节混为一谈。 其实,情境是一个特定的时空,是一个特别的过程,置于其间的人物,将因为这样的时空和这样的过程自觉或不自觉地做出选择,因此戏剧情节会有张力,人物形象会有魅力。戏剧情境说,颠覆了戏剧首为政治服务的创作理念,它以审美的原则,提升了当代戏剧创作的美学意识,是历史性的进步。 谈书法情境,不去回眸情境一词产生的背景是无法理解书法情境的一些普遍性问题的。正如同当年我们对“情境”和“情节”词语的混淆,我们也有可能说不出“书法情境”和“书法环境”的区别和意义。 书法情境和书法环境不是一回事,书法情境的宏观暗示和广泛辐射,具有文艺心理学的属性,我们只能从精神的层面才能够看到本质。 戏剧与书法有共同性,也有差异性。共同性在于两者均是以艺术的手段,予人以审美的享受。差异性是,戏剧艺术手段立体,分工明确,导演在剧本的基础上调动演员、舞美、灯光、音乐诸环节,扬抑褒贬,展现了人类生活的一个场景。作为艺术形式,书法没有这样的能力,其抽象性和个体性,无法将明确的形象呈现出来,对诗文的一贯书写,展开的是中国化的艺术特质。 中国化的艺术特质,会有中国化的书法情境,如果我们不是浅薄地把书法情境看成情境书法或书法环境,我们就有理由说,情境一词对书法创作的概括,一定是人格化的,是知识化的。每一个人写字,本没有显著的区别,不管是学富五车的名流,还是流浪文人、平民百姓,都离不开毛笔、墨、宣纸,案几、印章、诗文、碑帖。其中的差异,仅仅是笔墨的优劣、碑帖的贵贱,最后的归途,依旧是白纸黑字。就是这些白纸黑字,为什么气象不一、风格万千,为什么有的风华高古、有的凌乱狼藉?又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人格,一定是人格。 书法家的情绪导向,是书法创作的重要基调。书法家的情绪导向,由书法家的气质和所处环境决定。因此,书法情境的主导是书法家的人格。昂扬的人格,还是低下的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书法作品的格调。我不愿意把书法情境看成书法家写字的环境,那种敲锣打鼓下的书写,那种众目睽睽下的书写,那种给富人官人们的兴奋书写,仅仅是常态化、俗态化的书写,是不能与书法情境相提并论的。其中的区别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区别,是不能在一个层面上讨论的区别。 书法情境是内心化的,是美学化的,只有书法家本人知晓。那么,我愿意看到对书法情境的提出,应该建立在反功利的价值层面,一方面,书法情境是书法家对自己创作的精神规定;另一方面,书法情境是以艺术为终极归宿的自觉选择。 当年,谭霈生戏剧情境说的提出,是为了恢复戏剧艺术的审美功能,是对戏剧工具论的讨伐。尽管当下的戏剧创作,也包括其他文艺创作,又在陷人工具论的窠臼,但我们欣慰地发现,工具论不能成为艺术创作的共识,多元化的审美需要,全球化的文化眼光,毕竟是当代文学艺术创作的主流。 我们必须警惕书法作品成为工具的可能性,也不能把书法创作沦为政治的附庸,书法艺术的独立意义,从一开始就确定了自己的审美特征,因此我们对书法创作的知识化也格外看重。有人把文辞视为书法创作以外的要素,甚至狭隘地认为,只有线条与形式才是中国书法的主要成分。这种短视是知识的缺失,不管是历史的知识、文化的知识,还是思想的知识,一旦缺失,对书法自然不会有准确的判断。书法情境,知识是重要的环节,没有知识的书法家,不管锣鼓声有多么响亮,终归免不了油头粉面、华而不实的样子,当然登不了大雅之堂。P3-5 导语 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在我国历史进程中出现了无数的书法大家,留下了众多经典书法作品。本书共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其中上编“书史书义”主要包括书法的发展脉络和书法创作体会;中编“笔路心路”主要包括对陈独秀、章士钊、马一浮、弘一大师、丰子恺、叶圣陶等书法大家及其作品的品鉴;下编“且思且语”主要讲述了胡适、启功、张伯英、乾隆等书法家的故事及思考。 序言 活着的传统身边的国粹 ——国粹文丛总序 古 耜 在实现中华崛起、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文化 自信至关重要。而若要问:文化自信“信”什么,哪里来 ?这就不能不涉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国人而言 ,优秀的传统文化既是孕育文化自信的沃土,又是支撑文 化自信的基石。唯其如此,我们说:从中国历史的特定情 境出发,坚守中国文化立场,赓续中国文化血脉,弘扬中 国文化风范,重建中国文化传统,是历史的嘱托,也是时 代的呼唤。 怎样才能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使其重新进入 国人的精神生活与社会实践?围绕这个大题目,一些专家 学者发表了很有建设性的意见。譬如刘梦溪先生在一次演 讲中就郑重指出:“传统的重建,有三条途径非常重要: 一是经典文本的研读;二是文化典范的熏陶;三是文化礼 仪的训练。”(《文学报》2010年4月8日)应当承认,刘先 生的观点高屋建瓴而又切中肯綮。事实上,近年来中国传 统文化在全社会的强势回归与有效传播,也主要是从这三 个方面展开的。 在刘先生所指出的三条路径中,所谓“经典文本研读 ”,自然是指对承载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与核心理念的经 典著作进行研究和解读。这方面的工作以学术界为主体, 着重在“知”的层面展开,其系统梳理和准确诠释固然必 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立足于时代的高度,扬长避 短,推陈出新,最终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 发展。而所谓“文化礼仪训练”,则包含对人,尤其是对 青年一代进行思想、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因而涉及学 校、家庭、社会等多个领域,并更多联系着“行”——付 诸实践,规范行为的因素。《论语·泰伯》日:“兴于诗 ,立于礼,成于乐。”意思是说,达“礼”行“礼”是人 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根本和标志。孔子所言之“礼”与今 日所兴之“礼”,固然有着本质不同,但圣人对礼的高度 重视和反复强调,却依旧值得我们作“抽象继承”(冯友兰 语)。 相对于“经典文本研读”和“文化礼仪训练”,刘先 生所强调的“文化典范熏陶”,显然是一项“知”与“行 ”相结合的大工程。毫无疑问,在通常情况下,“文化典 范”自然包括先贤佳制、经典文本,只是在刘先生演讲的 特定语境和具体思路中,它应当重点指那些有物体、有形 态,可直观、可触摸的优秀文化遗存。如古建筑、古村落 、著名的人文胜迹、杰出的历史人物,还有艺术层面的书 法、国画、戏剧、民歌、民间工艺,器物层面的“四大发 明”,以及青铜、陶瓷、漆器、丝绸、茶叶、中药,等等 。如果这样理解并无不妥,那么可以断言,刘先生所说的 “文化典范”在许多方面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交集、有重 合,就其整体而言,则属于一种依然活着的传统,是日常 生活里可遇可见的国粹。显而易见,这类文化遗产因自身 的美妙、鲜活、具体和富有质感,而别有一种吸引力、亲 和力与感染力。将它们总结盘点,阐扬光大,自然有益于 现代人在潜移默化中走近传统文化,加深对它的理解,提 高对它的认识,增强对它的感情,进而将其融入生活和生 命,化作内在的、自觉的价值遵循。这应当是“典范熏陶 ”的优势和力量所在。 正是基于以上体认,笔者产生了一种想法:把自己较 为熟悉和了解的当下散文创作同文化典范熏陶工作嫁接起 来,策划组织一套由优秀作家参与、以艺术和器物层面的 “文化典范”为审视和表现对象的原创性散文丛书,以此 助力传统文化的重建与发展。这一想法很快得到中国言实 出版社社长、实力小说家王昕朋先生的积极认同。在他的 鼎力支持和热情推动下,一套视野开阔、取材多样、内容 充实的“国粹文丛”,顺利地摆在读者面前。 “国粹文丛”包含十位名家的十部佳作,即:瓜田的 《字林拾趣》,初国卿的《瓷寓乡愁》,乔忠延的《戏台 春秋》,王祥夫的《画魂书韵》,吴克敬的《触摸青铜》 ,刘华的《大地脸谱》,刘洁的《戏里乾坤》,马力的《 风雅楼庭》,谢宗玉的《草木童心》,张瑞田的《砚边人 文》。 以上十位作家尽管有着年龄与代际的差异,但每一位 都称得上是笔墨稔熟、著述颇丰的文苑宿将,其中不乏国 内重要奖项的获得者。长期以来,他们立足不尽相同的体 裁或题材领域,驱动各自不同的文心、才情与风格、手法 ,大胆探索,孜孜以求,其粲然可观的创作成绩,充分显 示出一种植根生活,认知历史,把握现实,并将这一切审 美化、艺术化的能力。这无疑为“国粹文丛”提供了作家 资质上的保证。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这十位作家不仅是文学创作的行 家里手,而且大都有着相当专注的个人雅爱,乃至堪称精 深的专业修养和艺术造诣。如王祥夫是享誉艺苑的画家、 书法家;张瑞田是广有影响的书法鉴赏家和书法家;吴克 敬是登堂入室的书法家,也是有经验的青铜器研究者;初 国卿常年致力于文化研究与文物收藏,尤其熟悉陶瓷历史 ,被誉为国内“浅绛彩瓷收藏与研究的标志性人物”;刘 华多年从事民间艺术和民风民俗的田野调查与理论探照, 不仅多有材料发现,而且屡有著述积累;马力一生结缘旅 游媒体,名楼胜迹的万千气象,既是胸中丘壑,又是笔端 风采;乔忠延对历史和文物颇多关注,而在戏剧和戏台方 面造诣尤深,曾有为关汉卿作传和遍访晋地古戏台的经历 ;瓜田作为大刊物的大编辑,一向钟情于汉字研究,咬文 嚼字是其兴趣所在,也是志业所求;刘洁喜欢中国戏剧, 所以在戏剧剧本里寻幽探胜,流连忘返;谢宗玉热爱家乡 ,连带着关心家乡的草木花卉,于是发现了遍地中药飘香 。显然,正是这些生命偏得或艺术“兼爱”,使得十位作 家把自己的主题性、系列性散文写作,从不同的门类出发 ,最终聚拢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向度之下。于是,“国粹 文丛”在冥冥之中具备了翩然问世的可能。 “红白莲花共玉瓶,红莲韵绝白莲清。”我想,用宋 人杨万里的诗句来形容这套“各还命脉各精神”的“国粹 文丛”,大约算不得夸张。愿读者能在生活的余裕和闲暇 里,从容步入“国粹文丛”的形象之林和艺术之境,领略 其神髓,品味其意蕴! 戊戌秋日干滨城 内容推荐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张瑞田既是书法家,也是书法鉴赏家,他将丰富的书法实践和深厚的书法鉴赏功底结合,对书法的创作和发展历史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探索,砚边人文在书中得以充分展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