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毛泽东的诗赋人生 |
分类 | |
作者 | 曾珺 |
出版社 | 中国言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毛泽东的诗赋人生》首先是一本毛泽东的传记,以毛泽东诗词为主线,全景展现毛泽东波澜壮阔一生,全景展现中国革命、建设事业的宏伟历史画卷。本书一大亮点是,在解读毛泽东诗词时,不止步于诗词本身,而是通过诗词这个媒介,把毛泽东和他所处的大时代完整地呈现给读者,这是本书与其他毛泽东诗词类书籍的不同之处。 作者简介 曾珺,1983年8月生,就职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长期从事党和国家领导人生平思想、中共党史研究。先后出版《毛泽东引古论事》、《毛泽东的古诗情怀》、《毛泽东借古喻今》、《毛泽东诗传》、《江天水一泓——毛泽东与文化名人的交往》、《当惊世界殊——毛泽东与国际人士的交往》、《毛泽东批示背后的故事》、《毛泽东书信背后的故事》、《中共风云九十年》、《历史足迹——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纪实》等十余部图书,是一名著述丰富的青年学者。 目录 第1章 乡村少年 一、诗人出世:韶山浓郁的文化气息为毛泽东成长为一名出色 的诗人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八岁的他写下了人生中的第一首 “诗 二、私塾之路:“六年孔夫子”的私塾学习中,毛泽东写了几 首相当不错的小诗。离开韶山冲前,他改了西乡隆盛的一首诗表明 志向 三、继续求学:对纨绔子弟的种种劣习,毛泽东作诗予以讽刺 求学过程中,他显示出卓越的语言驾驭能力和极强的自学能力 第2章 师范生的诗情 一、平生第一首爱国诗篇:在一师学习期间,毛泽东并没有“两耳 不闻窗外事”。1915年,他的诗笔,第一次触及了社会政治事件 二、悼念亡友:易昌陶和吴竹圃的死令毛泽东十分悲痛,他写下 挽诗和挽联深表悼念。这两件事,也让毛泽东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 性 三、招友启事: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名义发布了一则“征 友启事”,表示“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 四、游学生涯:毛泽东向往那种“遍游四宇”的生活,渴望去读社 会这本“无字之书”。游学生涯虽然辛苦,却也有一番诗文乐事 第3章 奔向广阔的社会 一、浩歌送行:挚友罗章龙远涉他乡,毛泽东心潮难平,写下了 一首七言古风送行。不久,他受恩师杨昌济之邀远赴北京 二、掀起湘江怒潮:北京之行对毛泽东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回到长沙后,他以如椽大笔在《湘江评论》上发表了多篇有着诗一般 语言的文章 三、对母亲的深切思念:毛泽东最终没有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 悲恸欲绝的他笔墨和着泪水写下了感人肺腑的《祭母文》和两副挽 联 第4章 心路的转折 一、推行“新村”建设:毛泽东试图通过“新村”建设将全中国 改造成一个大的理想新村。在撰写介绍“新村”的文章时,他写下了 一些对句和联句 二、驱张运动:在一篇篇文采飞扬的战斗檄文中,毛泽东写下了 不少优美的四言诗句、偶句以及韵句 三、接受社会主义:毛泽东撰文倡导湖南自治运动,但诗文妙句 改变不了残酷的现实。他最终转变为一名坚定的社会主义者 第5章 明月寄相思 一、平生第一首爱情之词:毛泽东十分思念妻子杨开慧,为她 留了这首写作时间最早、唯一一首纯粹描写爱情的词《虞美人·枕 上》 二、再献爱情之词:一年之中,与爱妻两度别离,毛泽东自是神伤 他再也抑制不住感情,一首《贺新郎·别友》就这样一气呵成 三、无尽的思念:毛泽东始终思念着杨开慧,并常和别人提起她 一首《蝶恋花·答李淑一》表达了对妻子和战友无尽的思念 第6章 走向武装斗争 一、问一声“谁主沉浮”:故地重游,万般情思一下子涌上心头 一首《沁园春·长沙》就这样诞生了 二、苍凉心情下的词作:革命危急之秋,毛泽东的心情是极其苍 凉的。这首《菩萨蛮·黄鹤楼》正是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 三、“霹雳一声暴动”:第一次组织军事工作,毛泽东写了《西 江月·秋收起义》记录下暴动场景。起义受挫后,他引兵井冈山,点 起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 第7章 战地诗篇 一、打破“进剿”:毛泽东果真做起了“山大王”。他在遂川县 工农兵政府召开的审判土豪劣绅大会上写的一副对联,颇有些绿林好 汉的气概 二、打破“会剿”: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后,毛泽东写了《西江月·井 冈山》一词。在以井冈山为题材的三首词中,只有这首留下了手迹 三、受委屈的日子里:毛泽东的正确观点未能得到支持,他不得 不赋闲养病去了。其间,他写下了《清平乐·蒋桂战争》和《采桑子·重阳》 四、雪地行军图:艰苦的行军生活反倒触发了毛泽东浓厚的诗意 《如梦令·元旦》《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和《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都是在马背上吟成的佳作 五、打破三次“围剿”:毛泽东写了两首词表达前两次反“围剿 胜利后的兴奋之情。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由于黄公略的牺牲 毛泽东没有作词 第8章 苏维埃政府主席的心情 一、王明的上台:反“围剿”斗争的最大功臣毛泽东,在王明错 误路线的打击下,受到了强烈的批判。被撤销了红一方面军总政委、 总前委书记的职务 二、再次受到排挤:毛泽东出任了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但实 际上已被从党和红军的领导岗位上排挤下来,被免去对红军的指挥 权 三、雪压意更坚:受到排挤的毛泽东并没有做起寓翁,而是尽自 己所能做好工作。《菩萨蛮·大柏地》和《清平乐·会昌》都彰显了 勃勃生气 第9章 长征颂 一、长征史诗:长征途中,毛泽东的诗词创作进入了一个小高峰 这些优秀的作品勾画出了长征这一人类军事史上的壮举 二、诗话语言评说长征:对于长征这件世界军事史上的壮举,毛 泽东曾三次用诗一般的语言加以评说 第10章 抗日烽火 一、鸿雁传书申大义: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毛泽东拿起笔给手握 重兵的国民党将领写下了一封封文采飞扬、情感跌宕的信 二、咏雪词,祭祖文:漫天飞雪,毛泽东吟咏出他诗词创作生涯 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沁园春·雪》;黄帝陵前祭祖,毛泽东 又呈上了一篇精妙地道的四言古体祭文 序言 2005年7月,我进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办公厅档案处 工作。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是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的办事 机构,是党中央的一个工作部门。这个部门承担着一项重 要职责:编辑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著作、研究他们的思 想和生平。2018年,中央和国家机关进行机构改革,中共 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编译局 整合组建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中共中央文献研 究室的这项职责,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承担起来 。 无论是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还是机构改革后新组 建的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开展编辑和研究工作都 离不开档案资料。特别是编辑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著作 、研究他们的思想和生平这种政治性和专业性要求极高的 工作,更需要严格依据档案资料,确保准确无误。工作性 质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形成高度严谨细致、极其认真负责的 工作态度和作风。单位名称虽然变了,但我并未调整岗位 ,还是从事着档案资料的收集、保管、整理、编纂、提供 利用等工作。十多年来,我对这些档案资料产生了深厚的 感情。这些档案资料,记录了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生平 和思想,承载着党和国家的历史发展变迁。从这些档案资 料中,我读到了我们党是如何在苦难中铸就辉煌的历史过 程,读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精神一次次受到洗礼 。 在这些档案资料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毛泽东档案资料 。在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中,毛泽东留 下了大量文章、讲话、批示、电报、信件等具有极高历史 价值的档案资料。之所以对毛泽东档案资料感兴趣,其因 有三:第一,毛泽东是我从小到大都非常崇敬的领袖;第 二,毛泽东档案资料数量众多、体系完整,便于研究;第 三,毛泽东书法艺术精湛,看起来令人赏心悦目。于是, 我就把这个兴趣转化为研究方向,尝试着写一些相关图书 和文章。工作以来,陆续出版了《毛泽东引古论事》《毛 泽东借古喻今》《毛泽东的古诗情怀》《江天水一泓:毛 泽东与文化名人的交往》《当惊世界殊:毛泽东与国际人 士的交往》《毛泽东书信背后的故事》《毛泽东批语背后 的故事》等七部专著,发表文章二十余篇。 在研究毛泽东的过程中,我愈加感觉到毛泽东的伟大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苦难之重日复一日。无数有为之士 进行了艰辛探索,但一直没有找到出路。中国有长达两千 多年的封建时期,改朝换代、杀伐征战的事情并不算少。 但无论怎样动乱,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国主要是内乱问题 。即便历史上也有倭寇袭扰沿海等一类的外患,但也不过 是冷兵器时代武器杀伤力悬殊并不十分明显的军事对抗。 可是,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环境就不一样了。清王朝没落 的同时,正是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工业革命后国力不断上升 的时期。冷兵器遇上坚船利炮,中国人吃了不少亏。要拯 救我们这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和国家,走出一条不同于前人 的探索之路,毛泽东必须适时而准确分析远比以前更复杂 的局势,处理好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个出生在湖南偏 僻一隅的农家子弟,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没有党内其他 一些领导人那样的留学经历,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军事教 育,却最终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 ,重新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了一条中国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更为难得的是,他还留下了大量的档案 资料,为后人研究那段历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关于毛泽东的生平和思想,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富。 2019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这样一个有 着特殊纪念意义的年份,我一直在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创 新,进一步研究和宣传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 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呢? 我想到了毛泽东留下的数量众多的诗词手稿。毛泽东 是一个诗人。诗词写作,贯穿了他的一生。他用诗词展其 志,用诗词抒其情,用诗词达其意。他一生花费了不少精 力,反复修改、校对、手书这些诗词。由于工作原因,我 时常接触到这些诗词手稿。后来,我决定写一本关于毛泽 东诗词方面的书。这本书的写法,一定要与市面上关于毛 泽东诗词的逐篇注释、解读、赏析一类的图书不一样。 创新不易,从哪里着手呢?经过多年的摸索,我最终 确定了一个写作角度:毛泽东的诗词,记录了中国革命和 建设事业的过程,是当之无愧的革命“史诗”。可以以毛 泽东诗词为主线,将诗词融人毛泽东生平、融人中国革命 和建设事业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让读者通过毛泽东诗 词了解到“大历史”的进程。与此同时,也可以让读者在 这个过程中,加深对毛泽东诗词的了解和学习。 于是,就有了这本——《毛泽东的诗赋人生》。 仅以此书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仅以此书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仅以此书纪念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伟大人物—— 毛泽东。 2019年1月 导语 毛泽东诗词不仅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毛泽东波澜壮阔一生的真实写照,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历史记录。因此,在解读毛泽东诗词之时,不应该止步于诗词本身,而应该通过诗词这个媒介,把这个大人物和那个大时代完整地呈现给读者。这既是本书在取径方面与其他毛泽东诗词类书籍的不同之处,也是笔者希望通过这本书所要达到的效果。 本书以毛泽东诗词为主线,将诗词融入毛泽东生平、融入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让读者通过毛泽东诗词了解到“大历史”的进程。 后记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 人。在这些诗词中,他写到了少年青春的狂放,有粪土当 年万户侯的意气;他写到了刻骨铭心的爱情,有热泪欲零 还住的柔婉;他写到了战地黄花的灿烂,有我自岿然不动 的气韵;他写到了乱云飞渡的气象,有更无豪杰怕熊罴的 雄迈;他写到了秀美壮丽的山川,有春江浩荡暂徘徊的闲 适;他写到了彪炳史册的先贤,有一例氤氲人诗囊的喟叹 。 时至今日,市面上关于毛泽东诗词的书已经是汗牛充 栋。但这些书大多数是就诗词论诗词,或加以注释,或阐 释写作背景,多数都做成了一本诗词学习的普及读物。 毛泽东诗词不仅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他波澜壮阔 的一生的真实写照,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历史记录 。“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像毛泽东这样,既有开天辟地 的雄才大略,又有激扬文字的诸多瑰丽诗篇,集革命领袖 与诗人于一身的时代伟人,可谓绝无仅有。他在奋斗不息 的一生中创作的许多诗词,兴会淋漓,一代楷式,成为至 今令人们激赏的史诗长卷”(邓力群言)。因此,在解读 毛泽东诗词之时,不应该止步于诗词本身,而应该通过诗 词这个媒介,把这个大人物和那个大时代完整地呈现给读 者。这既是本书在取径方面与其他毛泽东诗词类书籍的不 同之处,也是笔者希望通过这本书所要达到的效果。 读毛泽东诗词,不能仅仅局限于毛泽东自创的为数并 不算多的自创诗词,还应该关注那些他在不同场合下摘录 、使用前人诗文名句的现象。一切诗词创作都离不开继承 前人优秀的创收手法与技巧。毛泽东概莫能外。他一生都 在孜孜不倦地阅览一切伟大诗人的优秀诗篇。据统计,在 毛泽东的藏书之中,他亲自圈划批注过的就有1180首诗、 378首词。在他的诗词创作活动中,前人之作信手拈来的现 象比比皆是。五言诗《挽易昌陶》中“悲叹有余哀”出自 曹植诗作;《贺新郎·别友》首句“挥手从兹去”出自李 白诗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尾句“天若有情天 亦老”出自李贺诗作。在文章、书信、讲话和批示中,他 也时常引用前人诗文名句,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运用 之妙都可谓前无古人。因此,我们应该将这种摘录、引用 同毛泽东的自作诗词一样看作他诗词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方 面。这是本书关注的一个重点。当然,由于数量繁多,本 书只在部分章节中对其中一些作出了阐释。 读毛泽东诗词,重点还要落在诗人的自作诗词上。 1996年,在毛泽东逝世20周年之际,编辑、出版毛泽东著 作最权威的单位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重新出版了《毛泽东 诗词集》。这部诗词集共收录了毛泽东诗词67首。其中, 正编部分42首,附编部分25首。正编部分除《贺新郎·别 友》《七律·吊罗荣桓同志》和《贺新郎·读史》外,其 他都是毛泽东生前公开发表过的。在《毛泽东的诗赋人生 》中,除了介绍这67首诗词外,笔者还收录了一些依据当 事人的回忆可以认定为毛泽东自创的诗词。当然,这部分 诗词无论在艺术上还是思想上,都逊色于已经公开出版的 诗词,而其中毛泽东少年时所作的“诗词”严格意义上说 只能算得上“顺口溜”,但毕竟是毛泽东诗词创作生涯的 起步之作,读来倒也另有一番滋味。 本书中毛泽东诗词版本和重大事件背景的参考书目主 要有: 1.《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2年9月版; 2.《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1年1月版; 3.《毛泽东传》,逄先知、金冲及著,中央文献出版 社2013年12月版; 4.《毛泽东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5.《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 版; 6.《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 7.《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 1月版; 8.《毛泽东文集》,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 9.《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1月 版; 10.《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11月版; 11.《毛泽东诗词对联书法集观》,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0年4月版; 12.《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7月版 ; 13.《毛泽东诗词版本丛谈》,陈安吉著,南京出版社 2003年12月版; 14.《毛泽东诗词鉴赏》,吴功正主编,江苏古籍出版 社2001年6月版; 15.《西行漫记》,埃德加·斯诺著,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1979年12月版。 本书收入了毛泽东部分诗词书法作品、题字、信件、 还书便条、诗词创作草稿等,供读者学习品鉴。 由于时间仓促,个人水平有限,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批 评指正。 文末,以一首词作为学习毛泽东诗词的心语: 四十三年,今谁长在?算只君与江河。少年轻狂,粪 土万户侯。满地黄花灿烂,自不动,英雄韵度。明月照, 别离泪下,男儿真性情。 乱云飞渡间,气定神闲,笑谈鬼神。惜长江东逝,先 贤已去。掩释万卷书,叹江山,换了人间。归来去,五云 山中 精彩页 第1章 乡村少年 一、诗人出世:韶山浓郁的文化气息为毛泽东成长为一名出色的诗人 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八岁的他写下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北纬27度51分40秒至28度1分53秒,东经112度23分53秒至112度38分13秒。 中国,湘潭,韶山。 这是一个有着美丽传说的地方。五千年前,舜帝从都城蒲坂(今陕西永济市西蒲州)出发南下巡视,沿途渡过黄河,穿过长江,跨过洞庭湖,再沿着碧波荡漾的湘江向南,来到了湘潭。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舜帝为之深深吸引,遂命乐工奏起动听的“韶乐”。美妙的音乐竟引来凤凰飞舞。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地方称之为“韶山”。被它环抱的一块狭长谷地便是韶山冲。千百年来,由于韶山所特有的传奇色彩,引来无数文人雅士到此登山临水,作诗颂曲,为韶山更增添了几分浓郁的文化气息。 1893年12月26日,清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后来成为一代诗文大家的毛泽东就诞生在这片诗乐之山中。 韶山毛氏原籍江西。明朝开国时,始祖毛太华随军远征南澜沧(今云南澜沧拉祜自治县内),在当地娶妻生子。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 毛太华移居湖南湘乡县。他的两个儿子长大成家后又迁到邻近的湘潭县韶山冲居住,从此以务农为生。到毛泽东这一辈,毛氏已经在这里生活大约五百年了。 毛泽东的父亲名叫毛贻昌,字顺生,号良弼。母亲姓文,在同族姐妹中排行第七,人称文七妹。文七妹的娘家在湘乡县唐家坨(后改为棠桂阁),距离韶山冲仅十余华里。毛贻昌和文七妹对毛泽东的到来非常重视。按照习俗,毛泽东出生三天以后才洗了澡。父母盼望他有一个好前程,还请了一个算命先生为他占卜。毛泽东的八字中按五行有金、木、火、土,唯缺水,父亲给他取名泽东,字咏芝(后改为润之)。 在毛泽东出生前,文七妹已经生过两个孩子,但都夭折了。出于希望毛泽东平安长大的期望,文七妹抱他到娘家那边的一座石观音小庙认了一块巨石作干娘,并给他取了个“石三伢子”的小名。据传,古时这里有一只孽兽 为害孩童,观音移来巨石镇压之,从此安宁。当地人就将这块石头命名为“观音石”。文七妹这样一种朴素的做法似乎照应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最终倒也颇具效果。此后,不但毛泽东平安无事地长大了,文七妹还在1896年和1905年先后生下了毛泽民和毛泽覃,并将他们养大。 少年毛泽东生活的韶山,其现实情况远比优美的历史传说糟糕得多。和旧中国许多地方一样,贫穷、落后、愚昧深深困扰着这里。这从当时在韶山一代流行的两首民谣就可以看出来:“韶山冲,冲连冲,十户人家九户穷;养女莫嫁韶山冲,红薯柴棍度一生。农民头上三把刀,税多、租重、利息高;农民眼前三条路,逃荒、讨米、坐监牢。”“农民苦,农民苦,打下粮食交财主;年年忙,月月忙,田里、地里、仓库里光。” 与寻常人家相比,毛泽东家里的经济状况是很好的。毛贻昌年轻时在外当了几年兵,眼界较为开阔,也善于经营。到毛泽东出生时,靠贩牛和谷米生意,他已经积攒下不少财富,算得上当地的一个财东了。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毛泽东成长为一名像他一样生财有道的精明商人。所以,除了让幼年毛泽东帮助干一些农活外,毛贻昌还让他将学会记账作为一项主要工作来做。 在旧中国,能靠着自身的艰苦奋斗积累起殷实家底的,性格上多有一个共同点:精明能干,克勤克俭。毛贻昌就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他还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这样的人。所以,对家中的长子毛泽东,毛贻昌自然要求得更加严厉。以至于多年后毛泽东回忆起父亲的严厉时,还说:“他是一个严格的监工,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账要记,就叫我去做农活。他性情暴躁,常常打我和两个弟弟。”然而,这种严厉的教育方法,也使毛泽东受益匪浅。他后来也承认说:“他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细记账,免得他有把柄来批评我。” 毛泽东母亲的娘家在当地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她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文氏家族中却不乏一些舞弄笔墨的文化人。更多的时候,毛泽东喜欢去文家消磨时间。除了能享受到大人们更多的疼爱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可以在当私塾的八舅文玉钦那里有一搭没一搭地旁听一些“子日”之类的圣贤之书。闲暇时候,毛泽东喜欢和周围的小伙伴们玩耍,还常常惹出一些乱子。这种无拘无束的生活,对一个孩童尽情释放自己的天性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毛泽东的许多诗词作品,大多不拘泥于格式。创作上的随性,和儿时的生活环境是有一定关联的。 1901年春节,八岁的毛泽东随母亲到外婆家拜年。在看到挂龙灯、耍狮子的庆新年的热闹场面,他随即作了一生的第一首“诗”: 狮子眼鼓鼓,茶菜子煮豆腐, 酒放热些烧,肉放烂些煮。 与其说是一首“诗”,倒不如说是一首顺口溜。但对一个八岁的孩子来说,此时在他的思想中已经朦胧出现了一种诗意的感觉。“诗”中提到的“茶菜子”,是湖南当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