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小穴位大健康
分类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作者 于志远
出版社 中医古籍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于志远编著的《小穴位大健康》是一本家庭必备穴位查找、养生保健的指导手册,以经脉为纲介绍十四经穴、经外奇穴,详细介绍了单穴的定位、主治、配伍、操作、功效、日常保健等,可针灸、按摩、刮痧、艾灸、拔罐、敷贴等。一书在手,全身上下454个穴位全掌握。
目录
绪论 经穴畅通,百病不生
经络:健康的守护神
穴位:最好的“保健医生”
取穴有方:找准穴位的方法技巧
第一章 手太阴肺经:肺脏健康的晴雨表
中府:通肺经,治腹胀
云门:消气解闷又能治咳嗽
侠白:助您消除恐惧的穴位
尺泽:补肾养肺的养生要穴
天府:缓解过敏性鼻炎
孔最:止血戒烟要穴
列缺:补肺益肾要穴
经渠:理气降逆治咳嗽
太渊:调整肺功能特效穴
鱼际:润肺化痰治咳血
少商:治咳嗽的特效穴
第二章 手阳明大肠经:肺和大肠的保护神
商阳:调节消化功能,加快新陈代谢
二间:清热消肿
三间:牙痛从此不眷顾
合谷:清热止痛急救穴
阳溪:补阳气、提精神的要穴
偏历:龋齿牙痛特效穴
温溜:祛除体内的寒邪
下廉:调理肠胃治目痛
上廉:通经络、利关节
手三里:润化脾燥治腹泻
曲池:疏风清热要穴
肘髋:颈椎病的特效穴
手五里:止咳化痰治臂痛
臂膈:清热理气瘦手臂
肩髑:防治肩周炎要穴
巨骨:理气化痰的特效穴
天鼎:治呃逆特有效
扶突:止咳平喘有奇效
口禾骼:疏风利窍治鼻病
迎香:治疗各种颜面疾患的要穴
第三章 足阳明胃经:人的后天之席
承泣:清热泻火预防黑眼圈
四白:明目美白穴
巨罄:美化脸部曲线
地仓:治口喁流涎特效穴
大迎:祛风消肿、利口齿
颊车:面部按摩轮廓美
下关:护耳止痛用此穴
头维:让你的头发更秀美
人迎:调气补气,缓解咽喉痛
水突:咽喉疾病的主治医师
气舍:止咳平喘化痰特有效
缺盆:人体内健康的“聚宝盆”
气户:胸胀理当找此穴
库房:健美乳房治气喘
屋翳:胸肋胀痛特效穴
膺窗:理气宽胸丰胸穴
乳中:促进消化按此穴
乳根:丰胸下乳
不容:和胃理气治腹部胀满
承满:一按止胃痛
梁门:消化不良特效穴
关门:消食导滞有效穴
太乙:缓解胃疼腹胀
滑肉门:消除肚脐周围脂肪
天枢:理气行滞助消化
外陵:和胃理气治痛经
大巨:长按能壮阳
水道:利水通淋治疝气
归来:调经助孕的特效穴
气冲:长按暖腿脚
髀关:舒筋活络强腰膝
伏兔:祛寒湿、利腰膝
阴市:强腰膝、散寒湿
梁丘:调理脾胃治血尿
犊鼻:祛风湿、利关节
足三里:长寿穴
上巨虚:治疗腹泻的常用穴
条口:缓痉止痛治转筋
下巨虚:理肠胃、清湿热
丰隆:化痰强穴
解溪:降胃火、止头痛
冲阳:暖胃护胃
陷谷:治浮肿
内庭:治消化不良
厉兑:治呕穴
第四章 足太阴脾经:气血生化之源
隐白:“妇科御医”
大都:补钙奇穴
太白:健脾要穴
公孙:健脾益胃
商丘:脾脏排毒要穴
三阴交:女性朋友的“健康益友”
漏谷:善于健脾
地机:健脾渗湿、调理月经
阴陵泉:健脾利水、通利三焦
血海:补血养血治经闭
箕门:调下焦、健脾利水
冲门:理血、调下焦
府舍:调气、理肠、散结
腹结:行气血、调脏腑
大横:健脾利湿、助消化
食窦:改善各种胃炎、调理脾病
腹哀:助消化治痢疾
天溪:丰胸要穴
胸乡:理气宽胸治胸痛
周荣:生发脾气、降气止咳
大包:改善关节疼痛
极泉:强健心脏、缓解胸闷
第五章 手少阴心经:主宰人体的君王
青灵:宽胸宁心治目黄
少海:益心安神有奇效
灵道:有效防治诸心痛
通里:调心脉、清心火
阴郄:沟通心肾除心烦
神门:治失眠、防老年痴呆
少府:安全有效的“清心丸”
少冲:宁心清脑又开窍
少泽:摆脱神经性头痛
第六章 手太阳小肠经:擒拿液病的机敏杀手
前谷:明目聪耳治耳鸣
腕骨:要想颈椎安,常把腕骨按
后溪:泻心火、壮阳气
阳谷:让你青春不老
养老:专治老年症
支正:常按可祛青春痘
小海:常按脸色红润气色佳
肩贞:摆脱肩周炎之苦
膈俞:肩臂疼痛的克星
天宗:经常按揉能美胸
曲垣:疏风止痛缓解肩周疼痛
秉风:肩痛不举奇效穴
肩外俞:颈项强急疗效好
肩中俞:咳嗽不止有奇效
天窗:预防颈椎病的要穴
天容:清咽润喉的护嗓穴
颧谬:三叉神经痛要穴
听宫:用脑过度耳鸣常用穴
第七章 足太阳膀胱经:人体排毒通道的掌控者
睛明:眼睛输送气血的第一要穴
攒竹:治迎风流泪的奇效穴
眉冲:感冒头痛鼻塞有奇效
曲差:鼻炎鼻寒效果好
五处:头痛目眩不求人
承光:放松大脑奇效穴
通天:揉揉鼻子马上通
络却:耳鸣头晕有奇效
玉枕:头项病痛一扫光
天柱:提神醒脑、去疲劳
大杼:风湿痹症效果好
风门:感冒哮喘有奇效
肺俞:防过敏性鼻炎有奇效
厥阴俞:止咳止呕效果好
心俞:治疗咳喘的“小太阳”
督俞:理气宽胸效果佳
膈俞:促血液流通,增性欲
肝俞:理气明目降肝火
胆俞:肋间神经痛的奇效穴
脾俞:养脾调胃助饮食
胃俞:防治胃病有效穴
三焦俞:治疗糖尿病效果佳
序言
在我们每个人的体内,都拥有一个强大的自我保
护系统,它就是隐藏在我们体内,摸不着、看不到、
拥有无数穴位的经络。经络具有“行血气、营阴阳、
决生死、处百病”的重大作用。
穴位是什么呢?如果说经络是气血运行传输的通
道,是一条条线,那么,穴位就是气血停留汇聚的地
方所形成的一个个点。
人体的健康与疾病,通常都会通过其相对应的穴
位做出一定程度的反应和提示。例如,当你感到大脑
疲劳时,太阳穴往往会出现重压或胀痛的感觉;当你
患了风寒感冒时,按压风池穴处就会有刺痛的感觉;
背部心俞穴、肺俞穴处若发生剧烈疼痛,则往往提示
胸腔器官存在心肺或其他相关疾病的可能。这些都是
与中医的经络穴位有关的。
人体中,很多穴位都可以用来滋养我们的脏腑,
使其正常地进行工作。如按摩足三里可以健脾和胃,
按摩大都穴可以增强人的消化能力;按摩心俞穴可以
养心安神,按摩内关穴可以保养我们的心脏;按摩肺
俞穴可以驱除肺部的疾病;按摩肝俞穴可以疏肝理气
、养血明目:按摩胆俞穴可以消除各种胆病等。为了
健康,我们不要等到体内的脏腑出现不适时才想到这
些穴位,休闲之时,工作之余,动动你的双手,你就
会收获一份意想不到的健康之礼。
本书介绍的穴位,不仅配有准确的骨骼定位图,
还附加了穴位的定位、按摩方法和养生说明,让你轻
松就能找到穴位,一看就懂、一按就灵。无论是美容
养颜、瘦身美体、日常养生,还是缓解身体不适及治
疗疾病,都可以根据书中介绍的穴位和手法,不用打
针、吃药,减少花费,为自己、家人以及亲戚朋友进
行最方便、无创伤的养生保健。一书在手,全身上下
454个穴位全掌握。
编者
导语
于志远编著的这本《小穴位大健康》介绍的穴位,不仅配有准确的骨骼定位图,还附加了穴位的定位、按摩方法和养生说明,让你轻松就能找到穴位,一看就懂、一按就灵。无论是美容养颜、瘦身美体、日常养生,还是缓解身体不适及治疗疾病,都可以根据书中介绍的穴位和手法,不用打针、吃药,减少花费,为自己、家人以及亲戚朋友进行最方便、无创伤的养生保健。
精彩页
2500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支,在分支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支,古人称这些分支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黄帝内经》里对人体经络的作用倍加推崇,其有言”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的根本。就是说人生下来、活下去、生病、治病都有赖于经络。如果把人体看成是一个个器件的有机组合,经络就是串引这些组合的丝线,而穴位则是这些组合的结点。从经穴的角度来看,人体中“正经”的经络有12条(实际上,左右对称共有24条)。加上身体前正中央有一条“任脉”,后正中央有一条“督脉”,这14条“正经”经络上所排列着的人体穴道,称为”正穴”,全部共有365处,与一年的天数基本吻合。
>>联系内外,网络全身
经络系统由主体部分(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经别、络脉)、内属部分(属络脏腑)和外连部分(经筋、皮部)组成,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也是联结人体各个部分的基本途径。人体的脏腑、器官、皮毛、孔窍、肌肉、筋腱、骨骼等,就是依靠经络的沟通和联结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系统外行于体表,内属于脏腑,纵横交错,沟通表里,贯穿上下,通过多种通路和途径将机体上下、左右、前后各个部分,以及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脏腑与体表,体表与脏腑,官窍、皮肉、筋腱和骨骼之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其具体联系通路有以下一些特点:
十二经脉和十二经别,着重在体表与脏腑以及脏腑之间的联系;
十二经脉和十五络脉,着重在体表与体表,以及体表与脏腑之间的联系:
十二经脉通过奇经八脉,加强经与经之间的联系;
十二经脉的标本、气街和四海,则加强人体前后腹背和头身上下的分段联系。
正如《黄帝内经灵枢·海论》所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脏腑居于内,肢节居于外,其间是通过经络系统相联系。经络系统是以头身的四海为总纲,以十二经脉为主体,分散为三百六十五络遍布于全身,将人体各部位紧密地联系起来,使有机体各部分之间保持着完整和统一。
>>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黄帝内经灵枢·本藏》论经络的作用是:“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经气推动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约束气血的运行轨道,调节气血的容量,对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协调平衡起着总领的作用。没有经络系统对全身的维系、协调和平衡,就不可能有有机体正常的生命运动。
运行血气
运行气血的功能,首先取决于”宗气”。《黄帝内经灵枢·邪客》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黄帝内经太素》”心脉”作“心肺”,可知宗气是总括心肺的活动功能。《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说的:“呼吸定息,气行六寸”。意指一呼一吸,脉气可运行六寸,这是就呼吸与经脉运行的关系进行讨论,脉气的宗主即称宗气。
其次取决于出自“脐下、肾间”的“元气”。《难经·八难》指出:“脐下、肾间动气”是“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经络的功能活动表现称为“经气”。经气来源于真气,真气来自先天之元气,又依赖后天水谷精微之气的不断充养,是人体生命活动最根本的动力。元气与胸内的膻中,一上一下,分别称为上下气海。
此外,产生于中部的营气和卫气,依赖于饮食,由“水谷之气”转化而成,营气运行于经脉之中,起濡养全身的作用,并变化为血液:卫气寓布到经脉之外,起保卫全身的作用,抵抗病邪的侵犯,并有调节体温、管理汗液分泌、充实皮肤和温煦肌肉等功能。
由于宗气和元气的参与和推动,“内溉脏腑,外濡腠理”(见《黄帝内经灵枢·脉度》),从而使体内的脏腑和体表的五官七窍,皮肉筋骨,均能息息相通,协调一致。
营阴阳
营阴阳除指经络气血营运全身,濡养所有器官组织外,还有“协调阴阳”的意义。如人体内外、上下、左右、前后、脏腑、表里之间,不仅由于经脉的联系使生命有机体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而且由于阴阳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使气血盛衰、机能动静保持正常节律,从而使机体成为统一的、协调而稳定,并与外部环境息息相关的有机整体。这是经络在正常生理上的主要功能。
>>抗御病耶,反应症候
经络的功能活动表现称为“经气”。经气不仅表现为“行气血、营阴阳”,还表现为经络的“反应性”和“传导性”。在疾病状态下,经络的反应性和传导性表现为抵御外邪、传入疾病和反映疾病。
抗御病邪
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网络周身,当人体正气充足时,经脉之气就能首当其冲,奋起抵御外邪的入侵:而当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经络便会成为疾病的传入通路。邪气(致病因素)侵入人体,通过经络的传导由表向里,由浅入深,传入内脏,并且还会通过经络系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6: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