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殷健灵,儿童文学作家。18岁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出版长篇小说《纸人》《野芒坡》《月亮茶馆里的童年》《轮子上的麦小麦》《橘子鱼》《蜻蜓,蜻蜓》《镜子里的房间》《千万个明天》《风中之樱》《甜心小米》等,散文集《爱——外婆和我》《致未来的你——给女孩的十五封信》《致成长中的你——十五封青春书简》《访问童年》及诗集、评论等,逾四百万字。 作品曾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冰心图书奖大奖、2015年度“中国好书”、中国台湾“好书大家读”少年儿童读物奖、冰心散文奖、上海幼儿文学奖一等奖等。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日文、韩文、法文、瑞典文、西班牙文、越南文、阿拉伯文等。 后记 我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 我出生在上海,却在南京西南郊的一个大型钢铁企业 里成长。那里既不像城市,也不像乡村,我的父辈在那个 远离上海的地方始终保持着故乡的生活习惯,有意无意地 让自己与故乡气息相通。然而,从十八岁直至今天,我始 终是上海和南京这两个城市的异乡人。就像我成长的地方 ,它作为一种特殊时代的产物,被寄养在他处;我也是被 “寄养”,无法获得故乡身份的认同。从出生起,便知这 个地方不是我的故土,也不可能是我的归宿,我和周围的 孩子一样,说着标准的沪语,但无论气质还是心性都与真 正的“上海人”相去甚远。 后来,我从事了写作。渐渐意识到,和那些有故乡的 人相比,我的生命之根似乎有些先天不足:既无法了然城 市细部的喧哗骚动,也无法与天地乡野血脉相连。我有时 羡慕那些生长于乡村的写作者,天与地,山与河,乡邻与 狗,茅舍与炊烟……这一切似乎天生具有“文学性”。我 为此困扰了好一阵子,直到二十八岁那年动笔写《纸人》 。 那是一次灵感汪洋恣肆的写作,也是一次带有勇气的 写作。我袒露心怀,检视自己生命的成长,创作了那部当 年多少被视为“前卫”的少女成长小说。我在小说里,动 情而投入地回忆生命成长中心灵的每一丝细微的触动、阵 痛和欢欣,好多细节“真实到令人害羞”。小说里,未必 有山河乡村,也未必有城市市井,那里只是充斥着各种各 样的心灵,它们如此广袤,无边无际,又是如此幽邃,探 索不尽。《纸人》为我赢得了最初的写作自信和最早的一 批忠实读者。 就这样,心灵——对心灵无穷无尽的探索——在我写 作初期便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我的文学世界。我意识到,故 乡于我已经不再重要,因为无论写城市抑或乡村,写历史 抑或现代,写成人抑或孩子,这都是一些小说的表象,文 学真正关注的最终是人,人的生活,人的情感,人的灵魂 。对于一个写作者,故乡的本原既不是乡村,也不是城市 ,归根结底,是人的心灵。 到了写作《野芒坡》,则是一次颠覆以往经验的长途 跋涉。创作前期,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混沌和茫然状态 。素材成山,历史的真实成为文学虚构的羁绊,我在各种 构思架构的丛林里摸索,始终找不到亮光。 在上海徐家汇南端,有一处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影响独 特的神奇所在,名日“土山湾”。1863年,天主教江南耶 稣会会长鄂约瑟在此购地建堂,并于1864年建成江南育婴 堂南楼。此后九十年,这一以“土山湾孤儿院”而闻名的 地标式建筑成为“近代中国最具规模与影响的文化传播源 ”和“中国西洋画之摇篮”。据史料记载,孤儿院内创办 了学校和各类工场,由中外传教士共同传授西画、音乐、 木雕、泥塑、印刷、照相、冶铁、木工、彩绘玻璃等技艺 。来自异域的孤儿院掌门人意在不仅拯救孤儿的生活,更 要让他们获得技艺以在成年后立身。清末民初,是“土山 湾”的鼎盏时期,东西方文化在此碰撞与融合,淬炼出夺 目光芒。这个地方,不仅奠定了近代“海派”文化的风格 与传统,也对中国近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仅在绘画领 域,就曾出现过徐悲鸿、刘海粟、任伯年、张充仁、徐咏 青等大家。然而,这段历史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尘封已 久。 正是这句话,将即将上演《野芒坡》的舞台照得透亮 。我仿佛看到从幼年走来的幼安,他的人生画卷一览无余 ,我想表现的不仅是他的人生传奇,更是一个孩子在黑暗 中寻找光亮,追索自我的心灵历程。幼安的身上,有张充 仁、徐咪青、徐宝庆的影子,但是,幼安只是他自己,我 更想写一个一百多年前的男孩生命中的“日”与“夜”, “光明”与“黑暗”,是他内心世界可感可触的变化和发 展。而促成这一切的,是人性、人道、信仰、艺术、美与 善的力量。 正如《德米安》之于黑塞,《纸人》之于我。只有当 我真正回归属于自己的精神故乡,构想中的故事才会长出 扎实的根须深入大地。就在那一瞬间,我一脚踏上《野芒 坡》的舞台,终于有底气导演这场戏。 现在,《野芒坡》完成了。我退到幕后,静待这场戏 的上演。在写作时,我曾为笔下的人物揪心感动。他们如 此微渺,但作为个体,他们又都是一个个宽广丰厚的世界 。我着迷于这些由无限广袤和幽邃的心灵建构的世界。 感谢为这本书的出版付出努力的编辑、插画家以及对 小说提出宝贵修改建议的刘绪源、曹文轩等师友,尤其感 谢上海近代史专家张伟先生为小说涉及的史实鉴定把脉, 而最初,也正是他的专著激发了我对土山湾历史的浓厚兴 趣。 我愿把《野芒坡》献给每一个正在寻找自我路上徘徊 的少年——这是一个来自遥远过去的故事,但它也应该属 于未来。 殷健灵 2016年2月
目录 野芒坡 第一章 元宵节 第二章 兔子灯 第三章 燃烧的左手 第四章 黑 第五章 曳动的光 第六章 圣母院 第七章 卓米豆 第八章 外婆来了又走了 第九章 白芝麻 第十章 总要别离 第十一章 野芒坡 第十二章 若瑟 第十三章 小世界 第十四章 从未听过的话 第十五章 “你在这里好吗?” 第十六章 还有什么可以让心颤抖 第十七章 你吃,你吃! 第十八章 秘密本不存在 第十九章 去一个地方 第二十章 霍乱 第二十一章 天堂的样子 第二十二章 不仅有上帝 第二十三章 被决定的未来 第二十四章 鞋作 第二十五章 沉沦 第二十六章 重遇 第二十七章 失踪的洛伦佐 第二十八章 门缝 第二十九章 被拒 第三十章 慈云桥 第三十一章 暗室 第三十二章 博物院 第三十三章 葛修士的抗议 第三十四章 考试 第三十五章 习画 第三十六章 击中心灵 第三十七章 太阳照月亮 第三十八章 那道光 第三十九章 夸父 第四十章 猪圈 第四十一章 这不是雕塑 第四十二章 外婆像 第四十三章 大火 第四十四章 邀请信 第四十五章 最后的告别 第四十六章 尾声 后记 是猪就能飞 第一章 炮弹炸响的一刻,毛毛出生了 第二章 爸爸出了远门,毛娣帮大人撑起了家 第三章 毛毛和毛娣有了各自的“父母” 第四章 巧克力糖果里的欲望 第五章 长生果的“绝技”和漂浮的日子 第六章 窗外的天空只有手掌大 第七章 不同凡响的猪鬃 意外的礼物 第八章 有谁可以去想念 第九章 走上回家的路 第十章 在路的拐角,爸爸掉头而走 第十一章 在被抛弃的世界里 第十二章 妈妈的家,只是妈妈的家 第十三章 要偷就偷我的吧,孩子 第十四章 在这里,只有你懂我的话 第十五章 像玩一样做生意 第十六章 嚓嚓嚓,只听得剪刀在飞 第十七章 每个人都有不得已的时候 第十八章 这就是我的家啊 第十九章 有了你我不再孤单 第二十章 我们得面对已经发生的 第二十一章 把咸蛋吃出山珍海味 第二十二章 我也能行,像师傅一样 第二十三章 鸡蛋面包,温热的面包 第二十四章 毛毛,你还想学点什么 第二十五章 你这头小猪,也会飞起来 尾声 故事以外的话 附录一 了不起的猪鬃 附录二 民国时期上海的儿童犯罪 镜子里的房间 幕启 上部 1 变故 2 求证 3 镜子 4 天窗 5 秋寒 6 转校 7 早操 8 熬 9 听鬼 10 教堂 11 栀子香 12 灰暗 13 苏尔瑞 14 放晴 15 起惑 16 失踪 17 新闻 18 探秘 19 失色 20 门里 21 解脱 中场 下部 1 幻影 2 流水 3 阿宝 4 恺生 5 夜半 6 阿桑 7 邮差 8 济华堂 9 失业 10 去留 11 迷惘 12 线索 13 贝当路 14 探访 15 深入 16 白洋烛 17 兄弟 18 同乡 19 真相 20 秋老虎 21 假设 22 又一春 剧终 后记
精彩页 很多年后,每每觉得孤单无力时,幼安准会想起一八九八年和外婆一起度过的春节,还有外婆为他亲手扎的那只独一无二的兔子灯。而外婆家所在的村落和那几天的光景,成为幼安心中永恒的笼罩着明媚光影的记忆。 外婆家门口有一条清澈见底的河。冬季里,河面冻住了,结了一层薄冰,冰面白蒙蒙的,磨砂玻璃一般,隐约可见底下白而圆的石头。人们在河面上凿出一个洞,从里面取水,洗衣、洗菜。取出来的水清凌凌的,映着蓝白的天光,尝一口,甜丝丝的。 这样的河,与上海旧城里的河浜完全不同。幼安家门口的河浜边,木制棚屋挤挤挨挨,房顶的晒台上晾满了旧衣服。那里的河水污浊,散发着难闻的气味,但小孩们照样穿着开裆裤在河边玩耍,大人们照样在河里洗菜、取水。 幼安刚到外婆家,就被眼前的河迷住了。日头升高的时候,冰层悄然化了,他第一次在河面上看见影影绰绰映在上面的云朵。它们缓慢地移动,一忽儿大,一忽儿小,一忽儿又不见了。它们还变换着模样,一忽儿像鸟,一忽儿像狮子,一忽儿又变成了马驹,像是在有意逗引他。幼安看看天空,又看看眼前会变魔术的河面,咧开嘴笑了。 他笑的时候,清冽的寒气钻进他的嘴和鼻腔,挠得他鼻头发痒。他弯下身子,响亮而放肆地打了一个喷嚏,然后,绕着河边又跑又跳起来。他激动地对着河面上的“画”欢呼,从河岸的这头跑到那头,又从那头跑到这头。在跑动中,他发现了新风景。那些变幻游动的云,那些微微颤动着的屋瓦和枯树的倒影,还有打着褶皱的波光,都随着他的蹦跳活了起来,它们仿佛有了生命,还有了不一样的颜色。他意外地捕捉到河面上银光一闪,是跃出河面的鱼儿吗?还是不小心掉下来的太阳光?他一头扑进前来找他的外婆怀里,指着河面,说:“好看!” 外婆茫然地望向远处,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喏喏应着,牵着他的手往回走。他不合得走,“嗯嗯呀呀”在原地拖着步子,一再一再回头望。 过完正月初一,他从外婆那里得到了一只足有他半人高的兔子灯。这是幼安有生以来得到的最大的礼物。见到兔子灯的第一眼,幼安就激动地扑上去抱住了它。 “兔子灯!”幼安欢喜地叫道。 “是外婆特意为你扎的。”舅舅在一边说。 “这是外婆特意为我扎的。”幼安想。长到五岁,还没有谁特意为他做过什么呢。 现在,幼安无比爱惜地抚摸着模样俊俏可爱的兔子灯,抚弄着剪成细密流苏状的柔软的“兔子毛”,还有那对俏皮的兔耳朵,乐得合不拢嘴了。 “多好玩!”幼安对外婆和舅舅说。 “开心就好。”外婆望着幼安,不禁鼻子一酸。 “外婆,好玩!”幼安抬起头看了看外婆。他没有注意到外婆眼睛里的泪光,他的注意力完全被兔子灯吸引住了。 这兔子灯的骨架是用细竹篾扎的,蒙上了半透明的白纸,还在“兔身”贴上了毛茸茸的宣纸做的“兔毛”。最好看的是“兔子”的“眼睛”和“嘴巴”,是用火红的蜡纸剪成弯弯的新月的样子贴上去的,看上去好像在笑。兔子灯长了“脚”,那是四只磨得光滑圆溜的木轮子。兔子灯的“肚子”里,还装了一个精巧的木头支架,可以在上面插蜡烛。 幼安半蹲在地上,绕着兔子灯走了一圈又一圈,瞧个没完。他又试着牵住“兔脖子”上的绳子走了几步,兔子灯便跟着他“走”了起来,它的木轮子和青砖地面摩擦,发出轻微的“吱吱”声,好像风儿在哼唱。 P18-20 导语 世界最高儿童文学奖国际林格伦纪念奖提名作家殷健灵代表作! 知名插画师精心配图,用画面带你穿越时空回到感受旧日时光! 精致典雅小精装,专色印刷,好书值得珍藏。 《时光倒流系列(共3册)(精)/殷健灵儿童文学精装典藏文集》讲述新中国成立前少年们在艰苦动乱的环境中努力生活、追逐梦想的故事,包含《野芒坡》、《镜子里的房间》、《是猪就能飞》三个单册。 序言 寻找心灵的故乡(殷健灵儿童文学精装典藏版自序) 殷健灵 我一直疑惑,哪里才是我的故乡? 我生在上海,却长在离上海不远不近的南京。可是, 当我告诉别人自己长在南京时,却没有底气。因为南京城 于我陌生,我至今不识南京的道路和街区,不会讲南京的 方言。但如果告诉别人自己出生在上海,在上海人的圈子 里长大时,我又无法认可上海是我的故乡。总之,无论往 哪边靠,都是尴尬。这种困惑不只我一人有,一起长大的 伙伴都有。我们心底里,都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小小的故 乡——它有一个代号,叫做“9424”。 小小的故乡曾经以“宝野”和“美浓”的名字出现在 我的小说里,竟让读者去追寻探究,似乎想在现实中找到 这样一个美好的温柔乡。可我知道,他们是无法找到的。 因为连我自己,都无法在现实中找到了。 十一年前的冬天,趁去南京公差的机会,在离开了十 七年后重回小小的故乡。走的是宁芜公路,依然是离开时 的房子和田野,一路所见,已是颓破之色。一路走,依稀 预想到了它如今的样子。尽管有了心理上的准备,但到近 前,它的真模样还是令我感到了忧伤。就像见到一个多年 未遇的亲人,印象中还是她青春旺盛的样子,不期然地, 就老了。 几乎所有在这里生活过多年的上海人都已撤离,落叶 归根。这些人曾经是这里的魂灵,魂灵散去了,便剩下了 空洞的躯壳。住过的老房子拆除了,路边的石阶残破断裂 ,水泥路面崎岖不平;小学校不在了,改成了社区活动中 心;我的中学铁门紧锁,落叶遍地,满眼所见竟是萧索; 繁荣的菜市场也不在了,换到了室内,旁边开了一爿冷清 粗糙的大食堂……只花了大半个小时,我便走遍所有熟悉 的地方。当重新回到宁芜公路边上等车时,站在一片黑色 的砂土之上,在尘埃飞扬中我心生恍惚——莫非,那些明 媚的颜色从来不曾存在过? 可它明明存在过。存在于我的念想里,存在于儿时伙 伴的追忆里。现实中找不到,我更无法用言语描绘。这样 一个小小的故乡,是被寄养的孩子,无根无襻,让我们无 法有乡土的情结,更不可能拥有城市人的依傍。可在这片 土地上发生的每一个细节,都抓住了我们的心。我们自封 纯朴,因为生长的地方离泥土近;自以为孤独,因为不知 道哪里是真正的故乡;可有时又会庆幸,单纯的成长环境 给了我们一颗简单的心。 说起来,故乡真的很小,方圆数里,而孩子们活动的 区域只在方寸之内。它紧靠宁芜公路一隅,面山傍江,依 丘陵而建,一条铁轨擦边而过,伸向神秘的远方。我们住 在火柴盒一样整齐划一的房子里,街道清洁,树木成荫。 推窗可以见山,走不多远,便到了田野。水车、池塘,带 着新鲜草香的牛粪气息。每到春天,教室里便柳絮飘飞, 日光被树影映成了柠檬黄,涂抹在窗台、桌角……回想起 来,这些明媚单纯的颜色构成了我少年生活的图景。这里 本是冶炼钢铁的基地,可我的少年却鲜有坚硬的调子,似 乎总是那么温润。这究竟是为什么? 那地方,到处可见坡地和台阶。从住的房子出来到小 学校,要上下三四处坡地,一溜低矮山墙顺势蜿蜒,上面 爬满青藤。这使得上学路上充满了游戏色彩。夏春时分, 从午后的困倦里走出,沿着山墙走向学校,慢慢走进一片 叽叽喳喳的喧闹。我们习惯早到,等学校开门,站在大门 口,身后数十级台阶下又是成排的居民楼。台阶上站满了 同校不同级的孩子。开大门前的半个小时光景,我们什么 都可以做,聊天,打架,跳绳,跳房子,买小摊上的糖人 、爆米花。课还没上,就先兴奋起来。若是冬天,下了大 雪,家门口的台阶都给雪遮没了,走起来就有了危险,深 一脚浅一脚,一不留神就突然陷进半条腿。到了学校,棉 鞋都湿了,教室的水泥地上便印了很多个深色的小脚印。 这地方,给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亲近感和安全感。 走在任何一条小路上,在小商店里,在电影院里,在菜市 场里,都能看见似曾相识的脸。孩子们之间,虽然不是亲 戚,却能找到千丝万缕的联系,某某和某某的父母在一个 厂里上班,现任老师教过某某的兄姐,总拿某某和兄姐比 较。我们有时会聚在一起聊聊上海,你的家在黄浦,他的 家在静安或是普陀,说的“家”都是亲戚的家。到了寒暑 假,分别到上海的亲戚家去过假期,彼此郑重地留下在上 海的通信地址,果真会正儿八经地通两封信。 每年假期,我都要回上海的外祖父母家。刚一坐定, 便有邻居来看南京来的小姑娘。我是外乡人,但和他们说 一样的方言。这就有点奇怪。印象最深的一次,一个男邻 居刚一见面,就端详着我说:“你的脸一边大一边小。” 我心下一窘,然后便一直为自己的脸不对称担心,私下揣 测,这一定是我平时托腮听课造成的。回想起来,这是我 第一次清楚地在意自己的长相。那年,我大概念四年级。 有一年寒假过后,我最好的朋友P来我家找我,把一块 手帕一支铅笔作为新年礼物送给我。我一眼看见她穿的一 身天蓝色呢绒面滑雪衫,这身纯净的颜色给了我一点刺激 ,我以为它带了很强烈的上海的痕迹,是P的亲戚送给她的 ,而我自己却没有。在没有拥有自己的滑雪衫之前,P的衣 服在动作时发出的摩擦声在我听来都十分悦耳、令我向往 。在那个地方,成为最好的朋友往往具备一个条件,就是 两个人一定住得十分相近。P的家所在的那栋楼,和我家前 后相邻。我家在二楼,她家在三楼。站在我家的窗口,望 得见她家的走廊。有时只要对窗大喊一声,就可以看见P应 声开门出来。我去她家吃一碗绿豆汤,她来我家睡个午觉 ,都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我们一起用宽口瓶养过从附近池 塘里捉来的蝌蚪,也用竹匾很正式地养过春蚕,寻遍附近 的乡村采摘桑叶,还一起去歪倒的树上采集甜花蕊带去课 堂上解馋,放了学,就在家门口的砖地上画线跳房子…… 因为地方小,使得我们的时间可以拉长,变得从容。似乎 每一个细节都能慢慢品味,每一个动作都可以延迟几个拍 子。 这样的日子悠闲而明媚。从来都是走着去做任何事情 ,搬过几次家,从家到学校的步行路程都不超过十分钟。 初二时,我学骑父亲的28寸自行车,在下坡处被上行的卡 车吓破了胆,从此再也不敢骑车。这与我从小较少见到汽 车有关。高三毕业时,为学生会活动买奖品,我才第一次 和一个男生独自坐公交车去了一趟南京城,目的地是新街 口。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没有大人陪伴坐车出“远门” 。在我的记忆里,那次出门有着成长礼般的仪式感。我们 画好了详细的地图,回程的车次,咨询了很多个大人,整 个过程做得十分小心繁琐。从我们那地方到南京,不到一 小时车程。而在心理上,却是不可思议的远。想起来,哪 怕是孩子,心里也一直存着这样一个念头:到南京,是“ 去”南京;而到上海,却是“回”上海。可是,真的回到 了自己的地方呢? 1990年,当我真的回到上海念大学时,才深深感到, 这个上海大概也不是自己的地方。班上29个同学来自五湖 四海,仅有的几个上海生自然而然有了自己的小圈子,可 我却难以融合进去。隐隐明白,自己的气息已经积聚了将 近二十年,是我那个被寄养的故乡造就的,它沾着泥腥气 、铁锈气、青草香,裹挟着初春时万物萌长的幼嫩气息… …恐怕一辈子都难以脱掉。 只是在那时,我还没有意识到,地理故乡的缺失对于 一个写作者意味着什么。在后来将近三十年的写作旅途中 ,我一直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文学原乡,曾经彷徨、迷惑, 但写作日久,反倒为自己的这种缺失庆幸起来——正因缺 少地理意义上的故乡,反而将对人的心灵探索作为了自己 相对稳定的文学追求。回想起来,这样的一种偏好,其实 在我的孩提时代就奠定了的。 幼时的我,就是一个习惯做“心灵游戏”的小孩。 作为父母唯一的孩子,又是在这样一个封闭的地方长 大,童年倒也从不觉得孤寂,而是多彩多姿。一个人的时 候,最喜欢做的事情便是张望和遐想。推开木格子窗,可 以一览无余地望见远处山的轮廓,农家的房顶上炊烟袅袅 。一片烟岚中,仿佛能望见山的那一边。那一边的图景均 在我的想象中,车水马龙、房子、人群,还有花海、纵横 的道路。傍晚,走出家门,喜欢站在高高的山墙下张望, 看下班的大人从对面的山坡上走下来,那里面会有我的妈 妈,妈妈的提包里总是会有一两本新书,书里,有另一个 看不见的世界。 倘若视野受限,我依然有自己的办法张望。躺在被窝 里,被窝就是我的探险山洞,用手指“走路”,走过迂回 曲折的皱褶,沿着洞口探进的光束,走向山洞的深处。我 轻声给假想的人物配音,胡编乱造不成逻辑的故事,满足 自己的白日梦。稍大一点,开始把白日梦付诸实践。在卡 纸上描画、涂色、剪裁,做房子、做人。房子有屋檐,墙 上贴墙纸,再画上应有尽有的家具。至于那些纸人,有男 有女,有老有少,每一个都赋予名字和独特的身世,它们 之间的故事,统统依着我的心情和想象,缠绕、交错、变 化多端。 有时候,我也爱凝视一处。那可能是玻璃球里的花纹 、天花板上的水渍、天空中几朵游动的云,抑或在太阳光 柱里翻滚的微尘。它们总是将我的思绪牵到无穷远的地方 ,那是我的思想没有能力抵达的地方,神秘、幽玄,时常 想得我头脑一片空白。而即便是一片空白,也是那么令人 神往,仿佛充满了丰富的内容。当然,更爱凝视一些活物 ,比如自家养的母鸡、刚刚脱掉尾巴跳上田埂的小青蛙。 我凑近它们,观察,近到可以看清它们眼皮上的皱褶,也 能感受它们的心跳和脉搏。我在观察时,在内心和它们沉 默地对话,惊奇的是,当我这么做的时候,往往能从它们 微妙变化的表情里读到它们的回答。童年和少年时的阅读 生涯短暂而有限。从小学到初中,读儿童报刊杂志,最爱 童话、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也读成人书,《简爱》《红 与黑》《牛虻》《红楼梦》以及松本清张的侦探小说和霍 桑探案,但大多一知半解。看到大段的风景描写一律跳过 ,往往翻开一本书,看了开头,马上去翻结尾。阅读的趣 味时常变换,时常“喜新厌旧”,时常为发现新天地而欣 喜。对我来说,阅读的感觉总是让我想到一些熟悉的体验 ——张望一座山,去想象山背后的情形;凝视一粒微尘, 却惊讶地发现细小的灰尘里也可能埋藏着说不清秘密。我 迷恋那种“穿透”的体验,以及神思游荡、陷入冥想的快 感。 那个小时候的我,小小的心上似乎长满了触角,能够 锐敏地觉察到一切细微的变化,成长期的点点滴滴,一个 动作、一个眼神、一丝悸动……都那么清晰地镌刻在心灵 的版图上——成长中历经的一切成为我日后从事儿童文学 写作的富矿。很多年以后,才听到一句话:“身未动,心 已远。”想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那段日子,始终处于神 游状态。身外的世界对我来说辽阔而苍茫,那里蕴藏着无 数难解的谜;即便是小小的自己,亦有那么多没有看清的 真相;至于未来,我曾无数次的遥想,遥想的那端正开启 璀璨一片。因此,尽管身处一个狭小逼仄的地方,我的年 少时光却宽广得足可以信马由缰。现在回头看,那段时光 五色缤纷,比以后的任何一个生命阶段都要丰饶、曲折、 耐人寻味。即便日后遭遇种种不如意,甚至也有过不去的 时候,生命初始奠定了的暖色基调成为我往前走的动力。 只是,在我年少时,并不清楚地知道还有“儿童文学 ”这样一种美丽文体的存在,更不知道这样一种文学是以 独特的方式向我这个年龄的孩子讲述身处的世界和即将展 开的人生的。上大学以后,当我在无意中开始接触到这种 美丽的文学,并且也开始写的时候,很自然地,便回想起 小时候那段长长久久的“张望与遐想”的时光——总是想 看得更远一些,总是想了解自己所不知道的,总是把最美 好的期待放到可以够到的远方。 我怀着“喜新厌旧”的心态写作,做着各种尝试,无 论题材还是文体,我大概是一个在写作兴趣方面很“调皮 ”的写作者。但是无论怎样变,我关注的,仍旧是成长中 的心灵——我想真真切切地向孩子展示这个世界的模样, 了解人生的种种美好、复杂以及无奈。还有,一个人靠着 什么力量把自己的路走得踏实、安心并且坚定。 有那么一刻,我想象小时候那个爱张望与遐想的“我 ”,若是读到我现在笔下的文字,会作何感想呢?当然, 无法想象,也没有答案。我把回答的权利交给读我书的正 当年少的——每一个“你”。 2018年12月
内容推荐 《时光倒流系列(共3册)(精)/殷健灵儿童文学精装典藏文集》讲述新中国成立前少年们在艰苦动乱的环境中努力生活、追逐梦想的故事,历史中的少年对真善美和爱的追求,具有跨时空的动人魅力。包含《野芒坡》《镜子里的房间》《是猪就能飞》三个单册。 《野芒坡》内容为幼安出生时便失去母亲,父亲是哑巴,又遭到继母的虐待。外婆是唯一给过他爱的人,为了去寻找外婆,年幼的幼安走失了,误打误撞被送入了专门收容孤儿的圣母院,当他渐渐喜欢上这里时,却得知自己将要去到一个新地方——“野芒坡”,他再次陷入了恐慌……在“野芒坡”,幼安遇到了若瑟和菊生,以及神父安仁斋等一批形色各异的修士,平静的日子如小溪缓缓流过。但是,随着年龄日长,幼安很快发现,上帝的力量并不能拯救他,内心的迷茫不安日益加深,直到艺术之光照亮他的灵魂……然而前途依然困难重重,幼安摸索前行,他能否最终到达梦想的彼岸? 《镜子里的房间》内容为1937年的夏天,炸弹夺取了父母和妹妹,12岁的夏之秋成了孤儿。素未谋面的舅舅、舅妈和弟弟住到了他的家,而他则被送去一所条件艰苦的寄宿学校,夏之秋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寄宿学校充满了各种奇怪的谜,神秘的校长、“闹鬼”的教堂、带着栀子花香的女老师……此外,一种信念在夏之秋心中像火苗一样闪烁:妹妹还活着。一天,校长离奇死亡,夏之秋又回到了家里。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家里再生巨变,生活的重担突然一下子全压在夏之秋身上。他开始一边工作,一边寻找妹妹的下落。渐渐地,生活有了起色,家里又亮起温暖的灯光,而最令人激动的是,妹妹终于有了消息…… 《是猪就能飞》讲述了少年毛毛从被抛弃时的自暴自弃到被爱拯救后逐渐坚强独立的故事。毛毛在6岁的时候遭遇了父亲失业、父母离婚的家庭变故,他一下子从全家的宠儿变成了继母的眼中钉。没人管的毛毛逐渐染上了偷盗的恶习,终于失手被抓进看守所。出来之后,父亲便抛弃了他,毛毛感到前所未有的茫然和孤单。走投无路之时,他重操旧业,直到遇到理发师家宝。家宝收毛毛做了学徒,毛毛的人生从此越来越好。他又有了家,还跟师傅学会了各种手艺……当毛毛逐渐能独当一面时,家宝却一病不起,在一个清晨,家宝在睡梦中再也没有醒来……毛毛继承了家宝的理发店,成为拥有自己店面的年龄最小的理发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