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移动平均线有“多空排列”、“短长线交叉”与“延迟落后”等买卖信号特性,但是如何决定最适当的平均线周期颇令人为难,尤其是在不同涨跌“基期”的类股,更不易求得最佳组合。
一般技术分析指标如KD、MACD之类,并不建议更动原始参数,而移动平均线虽然可以根据每档股票股性之不同而加以更改,但是在设定时也要注意短、中、长期参数的合理性,以达到相互搭配、辅助的效果,不能自由心证。
在逻辑上,已经在上一节中建议采用以下法则来定位:
其中,SMA是短期移动平均线;MMA是中期移动平均线;LMA是长期移动平均线。其中这些移动平均线也最好具有等比例放大的关系存在。
台湾目前一般是采5日、10日、20日、60目、120日及240日的周期,60日为季线,120日为半年线,240日为年线。笔者习惯上采用5日、10日、21日、65日、130日、260日的这一组参数。国内因为散户众多,与国外经纪人制度有别,所以采用比国外还短的周期操作股票。如美国和香港地区技术分析人员惯用10日、20日、30日做为短中期投资参考。在美国,长期投资,尤以期货市场大都采用200日,这也是葛兰碧最推崇的一条均线。
台湾股市过去~周交易日有6日,所以短期参数的取用以6日、12日、24目的周期为主,现在因为改成一周交易日只有5日,除了可以用交易日设计周期,也可以依个人习惯调整,要保留旧有参数来运用也行。其中以5日为取样的区间,是指~周5个营业日,代表一周的平均成本。10日的移动平均线是代表两周,此两者皆能确实反映短期股价平均成本变动的趋势,故可做为短线进出的依据。而20目或21日的移动平均线则代表一个月,基本搭配的组合以这一组为参考。
中期交易组合可以采用21日、42日、65日。的组合,也有人采用20日、40日、60日或24日、48日、72目的组合,其中65日的周期称为季线,又称“法人线”,意思是法人多空参考多以该线为原则。由于季线对“波段”的有效性极高,尤其在股市尚未十分明朗前,能够预先显示股价未来变动可能性的方向,而周期越长的移动平均线对于股价之支撑或压力之力道越大,在与浪潮搭配研判时,季线更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
长期交易的均线组合,可以参考65日、130日、260目的组合,或60日、120日、240目与72日、144日、288日的组合。欧美股市技术分析所采用的长期移动平均线,多以200日为准。因为经过美国投资专家葛蓝碧研究与试验移动平均线系统后,认为200日移动平均线最具代表性。在国内则是公司派操盘人、主力作手、投信基金为市场的主导,操作股票时参考的依据除了K线、浪潮之外,由于采波段操作,进出数量比较大,投资操作期长,所以更必须要了解年平均成本变动情形,故参考200目的长期移动平均线不在少数。但是台湾地区由于周转率过高,一般行情在65日(季线)均线下,且季线仍维持下降走势,就可以视为“空头市场”。反之则为“多头市场”。
另外,在市场上有不少人喜欢以10年均线和20年均线作为超长期的研判依据,因为需要用到这两条均线的几率不高,加上筹码稀释的效应,,所以通常是因为市场中过度解读,而造成心理的影响居多,实际上的参考意义已经不大。也就是说,我们利用近期股价变化,经过计算或是乖离法则研判,一样可以掌握高档出现的止涨行为,那么就没有必要把这种时问周期久远的均线抬出来去作K线图说明,因为这种研判是缓不济急的,且有猜谜的味道,不如直接以最近的走势推估,反而可以得到比较贴切的答案。
在图1-14中我们用了2600MA(相当于十年线)作为说明的参考,在台湾加权指数涨升到6484点之后,也就是标示A的地方,股价正巧呈现止涨,然后出现强势回档的空头走势。如果我们依样画葫芦,在标示B的地方卖出持股(约6500点),显然会错失将近650点的空间,万一当时采取的是指数放空,那么还有被轧空的危机。其实利用浪潮很容易就可以推测到相当接近实际高点的相对满足点,所以利用这么长期的移动平均线来观测,有时候会失去参考性,甚至产生研判点的迷思。P20-23
这一本书的完成,以谢佳颖老师所编辑《技术分析理论与实务》,与Appel & Hitschler著作的《Stock Market Trading Systems》(台湾曾经过翻译过)这两本书为参考书籍(以上两书均已绝版),再加上许多个人关于均线、指标的独特见解和实战操作经验,所以这是一本市面上少见的专门讨论移动平均线的书籍。
在本书编辑过程中,谢老师曾建议将程序交易与利润测试的观念与方法导入,但是个人倾向“主控系列”的书籍是一种技术分析的入门书,放入太多学术性的探讨,恐怕引不起投资人的阅读兴趣,因此这一方面暂时从缺,多少有一点抱憾,也请读友们海涵。
因为笔者的工作与证券业毫无瓜葛,这一本书能够在工作之余利用有限的闲暇时间完成,除了研究技术分析是自己极大的兴趣外,家人的支持与各位读友们的鼓励、鞭策,无疑是最大的动力。
在个人的网站上,开辟了读者专属讨论区(名称:主控读者专区),读友们提出许多的问题讨论,也使我必须不断思考这些价波动的逻辑,无形中研判的敏锐增加不少,而一起浏览讨论区的读友也有相同的收获,这样良性的互动,让彼此增进、提升对技术分析研判的准确度,正是个人设立读者讨论区的目的。
有不少读友反映在阅读“主控战略”这一系列的书籍时颇为吃力,但是我相信在吃力背后有许多热心的读友会在网站上互相讨论、帮忙解决问题,我也会竭尽所能为各位说明书中描述不够详细的地方。也就是说在吃力之后,通常伴随着是结实累累的甜美果实,您我都在这股海中翻腾搏斗,如果不一起成长进步,那么就很容易在这凶险的地方灭顶!
因此在这一本书的最后,个人依照惯例,邀请各位读友们驾临个人架设的网站参与讨论,这样才能将这一本书的价值无限延伸,而不是只买了一本书而已。同时也请各位读友不吝指正、鞭策。
另外,请各位读友注意一些关于网站上的相关事项,务请各位配合。在我的网站上注册是完全免费的,注册时请先查阅网站上的【网站问题与解答】,注册过后才有办法开启专属讨论区的权限。因为开启步骤有一点繁琐,请各位读友在取得进入讨论区的权限时要写e-mail给我(e-mail请参考网站首页的连接),不要利用网站上的私人传讯功能,并且请说明是哪一本书的读者,也要记得写网站上的注册账号,其他就不需要任何证明了。我收到您寄来的e-mail之后就会为您开启讨论区的权限,并会回复一封简单的通知信函给读者,此时就可以进入讨论区一起讨论了。
最后,感谢各位读友对“主控战略”系列书籍的支持,也希望大家在阅读本书之后,能在技术分析的研判技巧上有点提升的作用。谢谢大家。
阿民的网站:http://h870500.ez-88.com
阿民欢迎大家的光临
在科学的领域中,我们都认识牛顿、爱因斯坦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对于他们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相对论,也都不陌生。但是牛顿却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不过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为没有前人的筚路蓝缕,对科学研究的付出与执着,就无法堆砌目前的成就,就算是以前的科学理论是偏颇的、错误的,但仍可以带给我们警惕,并减少再犯相同错误的机会。
虽然我不是牛顿或是爱因斯坦,但是我很幸运的是,在研究技术分析的路上,可以站在许多巨人的肩膀上。我不否认一开始研究技术分析是懵懂的,甚至方向是偏颇的,但也因为有这一段青涩的岁月,才能有反思的空间与自省的能力。
我最感谢的还是李进财教授和谢佳颖老师,有两位恩师的肩膀让我依靠、让我伫立,我也才有机会在技术分析这一条路上学到正确的观念,而能够看得更远,思考得更深入。个人并不期待“主控战略”系列的技术分析书籍——包含这一本关于移动平均线的讨论,能成为各位读者朋友的肩膀,但是至少是各位的垫脚石,只要能将基础垫好,再爬到巨人的肩膀上就会容易许多了。
当然,在研究技术分析的路上,仍有不少可靠的肩膀,读友们的鼓励与鞭策,内人无条件的支持都是促使个人可以前进的动力。这一本书可以顺利完成,也要感谢大陆股票软件设计公司博庭信息授权使用“奇狐胜券”股票分析软件中的图形,更感谢台湾代理商简爱洋行的_休兄无条件提供软件的免费试用。文中描述若有疏漏之处,也请各位朋友不吝提出指正,谢谢大家。
关于书中有任何论述不足或是针对书中内容有所疑惑的部分,欢迎驾临笔者所架设的网站共同讨论,依照惯例,本书仍然会为本书读者开设一个专属讨论区,请在本站免费注册取得会员资格之后,e-mail给我说明是本书读者(不需任何证明),就可以取得进入该专区的权限,谢谢大家支持。
网站名称:阿民的网站
网站网址:http://h870500.ez-88.com
黄韦中(阿民)
《主控战略移动平均线》以谢佳颖老师所编辑《技术分析理论与实务》,与Appel & Hitschler著作的《Stock Market Trading Systems》(台湾曾经过翻译过)这两本书为参考书籍(以上两书均已绝版),再加上许多个人关于均线、指标的独特见解和实战操作经验,所以这是一本市面上少见的专门讨论移动平均线的书籍。
《主控战略移动平均线》是作者黄韦中在借鉴前辈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多年来关于均线、指标的独特见解和实际操盘经验总结归纳而成,是一本难得的专门讨论移动平均线的书籍。
许多金融市场的前辈不断告诫投资者,要想真正认识股价波动的涵义,带给我们操作上丰厚利润,一些简单的技术指标一定要掌握,而“移动平均线”正是这样的指标。
《主控战略移动平均线》是作者黄韦中在借鉴前辈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多年来关于均线、指标的独特见解和实际操盘经验总结归纳而成,是一本难得的专门讨论移动平均线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