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鲁迅传(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许寿裳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许寿裳(1883—1948),字季荛,又作季芾,号上遂,绍兴人。现代著名教育家和传记作家。曾就读于绍郡中西学堂和杭州求是书院。1902年以官费赴日留学,入弘文学院补习日文,与鲁迅相识,结成挚友,曾编辑《浙江潮》,后转入东京高等师范读书。曾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江西省教育厅厅长、教育部编审等职。1946年任台湾省编译馆馆长,后任台湾大学教授兼国文系主任。著有《鲁迅年谱》、《亡友鲁迅印象记》、《我所认识的鲁迅》、《章炳麟传》、《俞樾传》、《中国文字学》、《李越缦(秋梦记)本文考》,以及《传记研究》、《怎样学习国语与语文》、《考试制度述要》等。 后记 许寿裳和鲁迅同为绍兴人,是地地道道的同乡 ;一起留学东瀛,是朝夕相处的同窗;相交三十几 年,是实实在在的挚友。许寿裳是鲁迅“常常引以 自豪,认为生平有几个生死不渝的至友”(许广平 语)之一。 许寿裳是中国近代的先觉者、先行者,曾在北 大、北师大、中大、台大等十余所高校任教,以深 博的学术根柢讲授佛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字学 、西洋史、史学名著、传记研究、小说史等。许寿 裳早年的警言:“有国家而无国民,有法令而无自 觉,人道无光,性灵悉死,兽界耶?枯骨耶?” 许寿裳是一位富于诚爱的君子,正如他的学生 所说,在那外侮与内争并烈的年代,“许师是一座 进步自由的灯塔,使在暗夜海上的船舶有所归往, 不致汩没于风涛。” 许寿裳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著名教育家、传记 文学作家和学者,是最权威的鲁迅传记专家。他的 《我所认识的鲁迅》、《亡友鲁迅印象记》等文字 ,已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考验,被公认为极具史料价 值,真实可信,为研究鲁迅,也为中国近现代的革 命史、教育史乃至留学日本史,留下了弥足珍贵的 第一手材料。 许寿裳是同盟会元老,国民党党员,为人温和 ,与世无争,但善恶分明,不愿与弄权者同流合污 ,又坚持宣传鲁迅思想,最终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于 台北。 顾炎武说:“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日明道 也。”许寿裳回忆鲁迅的文字就是“明道”之文。 “诗人、战士、预言家一一许寿裳谈鲁迅”比较全 面地辑录了许寿裳回忆鲁迅生平和研究鲁迅的文字 。从1936年到1948年,许寿裳断断续续地写下回忆 鲁迅先生的这些文字,写作跨度达12年之久,因而 少许地方在内容上有点重复,但为存许文之全貌, 悉皆照录。许文本是一颗一颗散落的珍珠,今依许 寿裳写作时间之先后编排,章节序号是本书编者所 加。许文系民国文风,汇编时保持了许文原貌和完 整性,通假字、异体字、的、地、得等,除明显错 讹予以校正外,余皆一仍其旧;个别地方重新标点 ,以合今人的阅读习惯。 许寿裳讲述鲁迅的生平,其文言简意赅,有点 有面,有虚有实,气象恢廓,不落俗套,字里行间 跳跃着一个“活的鲁迅”;许寿裳追忆鲁迅生平的 文字,是从鲁迅日常生活的细微处下手,描述鲁迅 的为人和为文,记录鲁迅早期岁月的遗痕,再现了 鲁迅的音容笑貌,让人们读到一个“真的鲁迅”; 许寿裳对鲁迅作品的述评,是以一个学者的眼光, 来解读来剖析鲁迅博大精深的智慧和精神.从而展 现出鲁迅大慈大悲、忧国忧民的情怀,再现一个“ 思想的鲁迅”。 本书把萧红的长篇回忆录《回忆鲁迅先生》作 为代序。萧红擅长于散文,在她带有回忆性或自传 性的散文佳作中,《回忆鲁迅先生》首屈一指。 鲁迅辞世七十余年,有关他的回忆文章特多。 据说,仅日本友人撰写的回忆鲁迅的文字就多达60 万字。1999年,国内出版了六卷本的《鲁迅回忆录 》,选收文章多达240万字。然而,在所有的这些回 忆文字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它 不仅是众多鲁迅回忆文章中的奇葩,而且是中国现 代回忆性散文的典范。 1939年10月,在纪念鲁迅逝世三周年之际,身 在重庆的萧红写下了这篇近两万字的长篇回忆录, 作为献给她自己文学上和精神上的导师的一瓣心香 。 1940年7月,《回忆鲁迅先生》由重庆妇女生活 社出版发行。当时,由于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 篇幅不长,印成一册显得有点单薄,于是,把许寿 裳的《鲁迅的生活》和许广平的《鲁迅和青年们》 两文作为附录收入此书。后记系端木蕻良于1939年 10月26日以萧红的名义写的。文日:“右一章系记 先师鲁迅先生日常生活的一面,其间关于治学之经 略,接世之方法,或未涉及。将来如有机会,当能 有所续记。”可萧红说:“我怎么敢这样说呢?” 欲删去这几句话。 据端木蕻良1981年在《新文学史料》第3期上发 表的《鲁迅先生和萧红二三事》文章中说,当时, 许寿裳在成都华西大学执教,10月初曾来到重庆。 他鼓励萧红:“还可以再写,积累起来,作为续篇 。”还鼓励萧红说:“不要删,将来写续篇时,知 道多少说多少,知道什么写什么,怎样理解就怎样 写,读者还可以从你的理解中多得到一些看法呢。 ” 据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平成五年3月刊行的 《许寿裳日记》载,1940年10月13日,许寿裳先生 买了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书。 此次把《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作为《鲁迅 传》的代序,如果二位泉下有知,当不会感到突兀 。之所以如此编选,是因为许寿裳回忆鲁迅的文字 是最翔实最亲切的,萧红回忆鲁迅的文字是最鲜活 最感人的。历经六七十年的考验,在所有回忆鲁迅 的文字中,许寿裳和萧红的文章无人匹敌,是珍品 中的珍品。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说:“欲了解 鲁迅的生平,许寿裳的回忆录,大概是最有分量的 。和鲁迅同代的人,还没有谁,和鲁迅相知如此之 深。他的文章史料之翔实,理解之深切,都是被人 称道的。” 林敏洁在《鲁迅与 目录 代序 回忆鲁迅先生 第一章 我所认识的鲁迅 第二章 怀亡友鲁迅 第三章 鲁迅的生活——在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鲁迅座谈会讲 第四章 怀旧 第五章 鲁迅古诗文的一斑 第六章 青年期的读书 第七章 鲁迅先生年谱 第八章 《民元前的鲁迅先生》序 第九章 关于《弟兄》 第十章 《鲁迅旧体诗集》序跋 第十一章 回忆鲁迅 第十二章 鲁迅的几封信 第十三章 鲁迅与民族性研究 第十四章 鲁迅的精神 第十五章 鲁迅和青年 第十六章 鲁迅的人格和思想 第十七章 鲁迅的德行 第十八章 亡友鲁迅印象记 第十九章 《鲁迅的思想与生活》自序 第二十章 鲁迅的避难生活 第二十一章 鲁迅的游戏文章 附录 名人眼中的鲁迅 编后记 精彩页 第一章 我所认识的鲁迅 鲁迅小说第一集《呐喊》,识者都称为中国新文艺上真正的、划时代的杰作。其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发表于一九一八年五月,正是五四运动的前一年,“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写了十余篇,结集起来,称为“呐喊”。 其实,鲁迅的呐喊声并不是五四运动的时候才起的。一九。三年他二十三岁所作的《斯巴达之魂》(《集外集》),便是借了异国土女的义勇来唤起中华垂死的国魂。一九。七年,他二十七岁所作的《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坟》),都是怵于当时一般新党思想的浅薄猥贱,不知道个性之当尊,天才之可贵,于是大声疾呼地来匡救,所谓“自觉之声发,每响必中于人心,清晰昭明,不同凡响”,实在是绍介那时欧洲新文艺思潮的第一人。一九。八年他翻译的小说(《域外小说集》的一部分)也是如此。 鲁迅的头脑受过科学的锻炼的,眼光极锐敏,心极细而胆极大。他敢正视人生,冲破黑暗,指出国民性的缺点。“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在事实上,亡国一次,即添加几个殉难的忠臣,后来每不想光复旧物,而只去赞美那几个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每不思惩凶,自卫,却只顾歌咏那一群烈女。……中国人向来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由这文艺,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甚而至于已经自己不觉得。世界日日改变,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时候早到了;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坟·论睁了眼看》)他敢猛烈地攻击虚伪,“我总不相信国粹家道德家之类的痛哭流涕是真心,即使眼角上确有珠泪横流,也须检查他手巾上可浸着辣椒水或生姜汁。什么保存国故,什么振兴道德,什么维持公理,什么整顿学风……心里可真是这样想?一做戏,则前台的架子,总与在后台的面目不相同。但看客虽然明知是戏,只要做得像,也仍然能够为它悲喜,于是这出戏就做下去了;有谁来揭穿的,他们反以为扫兴。……然而看看中国的一些人,至少是上等人,他们的对于神,宗教,传统的权威,是‘信’和‘从’呢,还是‘’怕’和‘利用’?只要看他们的善于变化,毫无特操,是什么也不信从的,但总要摆出和内心两样的架子来。”(《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七月二日)》)揭穿假面,毫不留情。这是他的伟大之处。 鲁迅的头脑虽极冷静,而赤血极热烈,意志极坚强,明明感到寂寞,无可措手的了,“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呐喊·自序》)但是他决不灰心,决不妥洽,总要拼命地刻苦地干下去,奋斗到底。“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久不断,而且注重实力:……,我们急于要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但同时,在文学战线上的人还要‘韧’。”(《二心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主张韧性的战斗,这又是他的伟大之处。 鲁迅对于民族解放事业,坚贞无比,在一九。三年留学东京时,赠我小像,后补以诗,曰: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三十余年来,刻苦奋斗以至于死,完全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而牺牲,一息尚存,不容稍懈;思想只管向前迈进,而主义却是始终一贯的。他的著译已经印行者不下五十种,单是创作方面就有二百万言,这都是心血的贡献,永远不朽的。又其最近作《半夏小集》里有这样的话: 用笔和舌,将沦为异族的奴隶之苦告诉大家,自然是不错的,但要十分小心,不可使大家得着这样的结论:“那么.到底还不如我们似的做自己人的奴隶好。” 这是明亡后的事情。 凡活着的,有些出于心服,多数是被压服的。但活得最舒服横恣的是汉奸;而活得最清高,被人尊敬的,是痛骂汉奸的逸民。后来自己寿终林下,儿子也不妨应试去了,而且各有一个好父亲。至于默默抗战的烈士,却很少能有一个遗孤。 我希望目前的文艺家,并没有古之逸民气。 (《作家月刊》二卷一号) 当此民族危机已经到了最后关头的时候,愿我国民一齐奋斗,汉奸自然应该打倒,逸民气也万不可有,这才是真正地纪念鲁迅! 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七日 P40-43 导语 许寿裳著的《鲁迅传(精)》描述鲁迅为人和为文,记录鲁迅早期岁月的遗痕,再现鲁迅早年的音容笑貌、读一个“纯真鲁迅”。 许寿裳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著名教育家、传记文学作家和学者,是最权威的鲁迅传记专家,是鲁迅研究的“通人”。他的《我所认识的鲁迅》、《亡友鲁迅印象记》等文字,已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考验,被公认为极具史料价值,真实可信,为研究鲁迅,也为中国近现代的革命史、教育史乃至留学日本史,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材料。 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说:“欲了解鲁迅的生平,许寿裳的回忆录,大概是最有分量的。和鲁迅同代的人,还没有谁,和鲁迅相知如此之深。他的文章史料之翔实,理解之深切,都是被人称道的。” 序言 代序 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的连烟卷都 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 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 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 么衣裳我看不见得……” 鲁迅先生生的病刚好了一点,他坐在躺椅上, 抽着烟,那天我穿着新奇的大红的上衣,很宽的袖 子。 鲁迅先生说:“这天气闷热起来,这就是梅雨 天。”他把他装在象牙烟嘴上的香烟,又用手装得 紧一点,往下又说了别的。 许先生忙着家务,跑来跑去,也没有对我的衣 裳加以鉴赏。 于是我说:“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亮不漂亮? ” 鲁迅先生从上往下看了一眼:“不大漂亮。” 过了一会又接着说:“你的裙子配的颜色不对 ,并不是红上衣不好看,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红 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 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浑浊……你没看到外 国人在街上走的吗?绝没有下边穿一件绿裙子,上 边穿一件紫上衣,也没有穿一件红裙子而后穿一件 白上衣的……” 鲁迅先生就在躺椅上看着我:“你这裙子是咖 啡色的,还带格子,颜色浑浊得很,所以把红色衣 裳也弄得不漂亮了?” “……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 ;脚长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脚短就一定要穿白 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横格子的还 好;横格子的胖人穿上,就把胖子更往两边裂着, 更横宽了,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 横的把人显的宽……” 那天鲁迅先生很有兴致,把我一双短统靴子也 略略批评一下,说我的短靴是军人穿的,因为靴子 的前后都有一条线织的拉手,这拉手据鲁迅先生说 是放在裤子下边的…… 我说:“周先生,为什么那靴子我穿了多久了 而不告诉我,怎么现在才想起来呢?现在我不是不 穿了吗?我穿的这不是另外的鞋吗?” “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 不穿了。” 那天下午要赴一个筵会去,我要许先生给我找 一点布条或绸条束一束头发。许先生拿了来米色的 绿色的,还有桃红色的。经我和许先生共同选定的 是米色的。为着取美,把那桃红色的,许先生举起 来放在我的头发上,并且许先生很开心地说着: “好看吧!多漂亮!” 我也非常得意,很规矩又顽皮地在等着鲁迅先 生往这边看我们。 鲁迅先生这一看,脸是严肃的,他的眼皮往下 一放向着我们这边看着: “不要那样装她……” 许先生有点窘了。 我也安静下来。 鲁迅先生在北平教书时,从不发脾气,但常常 好用这种眼光看人,许先生常跟我讲。她在女师大 读书时,周先生在课堂上,一生气就用眼睛往下一 掠,看着他们,这种眼光是鲁迅先生在记范爱农( 范爱农(1883一1912),名肇基,字斯年,号爱农 。浙江绍兴皇甫庄人。清末革命团体光复会成员。 范爱农生于一个破落的幕僚家庭,三岁丧父,五岁 失母,靠祖母抚养成人。范爱农在浙江绍兴府学堂 求学期间,在徐锡麟的教诲下,范爱农思想进步, 学习勤奋,成绩优良,是绍兴府学堂的高材生。 1912年,落水遇难。1926年,鲁迅先生在《朝花夕 拾》一书中专门写了一篇语言朴素,感情真挚的回 忆性散文《范爱农》,通过追叙自己在日本留学时 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 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 后又备受迫害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这位正直倔强 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编注)先生的文字曾 自己述说过,而谁曾接触过这种眼光的人就会感到 一个时代的全智者的催逼。 我开始问:“周先生怎么也晓得女人穿衣裳的 这些事情呢?” “看过书的,关于美学的。” …… 客人来,差不多都要到楼上来拜望拜望。鲁迅 先生带着久病初愈的心情,义谈起话来,披了一张 毛巾子,坐在躺椅上,纸烟又拿在手里了,又谈翻 译,又谈某刊物。 一个月没有上楼去,忽然上楼还有些心不安, 我一进卧室的门,觉得站也没地方站,坐也不知坐 在哪里。许先生让我吃茶,我就依着桌子边站着, 好像没有看见那茶杯似的。 鲁迅先生大概看出我的不安来了,便说: “人瘦了,这样瘦是不成的,要多吃点。” 鲁迅先生又在说玩笑话了。 “多吃就胖了,那么周先生为什么不多吃点? ” 鲁迅先生听了这话就笑了,笑声是明朗的。 从七月以后,鲁迅先生一天天地好起来了,牛 奶、鸡汤之类,为了医生所嘱,也隔三差五地吃着 ,人虽是瘦了,但精神是好的。 鲁迅先生说自己体质的本质是好的,若差一点 的,就让病打倒了。 这一次,鲁迅先生保持了很长时间,没有下楼 ,更没有到外边去过。 在病中,鲁迅先生不看报,不看书,只是安静 地躺着。但有一张小画,是鲁迅先生放在床边上不 断看着的。 那张画,鲁迅先生未生病时,和许多画一道拿 给大家看过的,小得和纸烟包里抽出来的那画片差 不多。那上边画着一个穿大长裙子飞散着头发的女 人在大风里边跑,在她旁边的地面上还有小小的红 玫瑰的花朵。 记得是一张苏联某画家着色的木刻。 鲁迅先生有很多画,为什么只选了这张放在枕 边? 许先生告诉我的,她也不知道鲁迅先生为什么 常常看这小画。 有人来问他这样那样的,他说:“你们自己学 着做,若没有我呢!” 这一次,鲁迅先生好了。 还有一样不同的,觉得做事要多做…… 鲁迅先生以为自己好了,别人也以为鲁迅先生 好了。 准备冬天要庆祝鲁迅先生工作三十年。 又过了三个月。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七日,鲁迅先生病又发了, 又是气喘。 十七日,一夜未眠。 十八日,终日喘着。 十九日的下半夜,人衰弱到极点了。天将发白 时,鲁迅先生就像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 了。 一九三九年十月 内容推荐 许寿裳著的《鲁迅传(精)》在记述鲁迅的文字中,无疑是“珍品中的珍品”;它把鲁迅“人间烟火的一面,平民化的一面”都形象化了,字里行间跳跃着一个“活的鲁迅”,一个“真的鲁迅”,一个“思想的鲁迅”,再现了一个“诗人的鲁迅”,一个“预言家的鲁迅”,一个“精神斗士的鲁迅”。许寿裳的《我所认识的鲁迅》《亡友鲁迅印象记》等文字,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考验,被公认为极具史料价值,真实可信,为研究鲁迅,也为中国近现代的革命史、教育史乃至留学日本史,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材料。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