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藏书票之爱(精) |
分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作者 | 子安 |
出版社 | 金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藏书票之爱》精选作者子安历年收藏的西方藏书票168枚,100枚附有解读,既有赏玩的点滴记录与心得,也有对藏书票在国内外发展过程中所见所闻的感慨与惆怅。收录的几十枚美国黄金时期五大宗师的代表作品,更是作者得意藏品。篇末作者以多年经验精心撰写了藏书票入门指南。本书不仅是一道精美藏书票的视觉盛宴,更是一次西方文化艺术之旅。 作者简介 子安,藏书票藏家、研究者,专栏作家,策展人。 毕业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藏书票研究会常务理事。 曾于中央美术学院等地举办个人收藏展。先后为《三联生活周刊》《新闻晚报》《深圳商报》等撰写专栏。 著有《西方藏书票》《藏书票之爱》。 目录 美国矿业巨头 “花神”票主 考古学家安德鲁四世 麦克马斯特大学 印第安纳州州立图书馆 作家俱乐部 20世纪美国著名摄影杂志编辑 班哥尔公立图书馆基金之一 班哥尔公立图书馆基金之二 亚伯拉罕·奥特柳斯的地图 老友老书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林肯迷 从《五月花号社团》到《燃烧的切尔西》 研究纹章的图书管理员 哈佛大学毕业的外交官 霍普森为爱妻制作的书票 康涅狄格州州立图书馆的捐赠者 麦克唐纳为爱妻制作的两枚书票 目录学家乔治·萨根特 与书票结缘 狄更斯自用书票 钢铁大亨弗雷尔的夫妇书票 肯特的爱妻——萨利 偷书者的下场唯有被绞死 小普利策夫妇 摘星 密歇根大学图书馆 规矩 好书如好友 伟大的遗赠 活到老学到老 美国藏书票管理员 马克·斯基纳图书馆 美国藏书大家 大家闺秀 约翰·科雷拉尔图书馆 美国藏书家弗兰奇 贝尔蒙特公共图书馆 美国的麦绥莱勒 《人人杂志》 人生的书写者 如果人人都是天才,那天才又有何意义? 波士顿勃朗宁协会 保罗·霍根 阳光男孩 历史是时代的见证 高明的垂钓者 英国插图家惠斯勒 英国贵族夫妇 《牛津英语辞典》“Hurray辞典” 不打无准备之仗 皆大欢喜 马克斯门 冒烟的礼帽 汤普逊与梅内尔家族 英国作家夫妇书票 兄弟藏书票 英国著名排印专家 弗兰德伦 “哥特工作室” 书痴 书山 丹麦腓特烈藏书票博物馆 树下的读书女 英国读书协会 布拉格的旧书店 捷克版画名家库哈尼克 印刷主题 人生是一本大书 在鲁博追寻我的麦绥莱勒情结 艾略特《荒原》中的女子 塞维林情结 波兰旧书店淘票之一 波兰旧书店淘票之二 波兰卡利什图书馆 波兰邮票和纸币设计大师 “狡猾”的画家 电脑版藏书票 求欢同枕前,梦破云雨后 书中孕育 在古老的沃·塔斯 捷克藏家波普 双语票主 知识源泉 20世纪早期捷克藏书家 歌德在耶鲁 教堂的图书馆 美国目录学家 南非总督 难道是“Selexyz”书店? 纽顿的拍卖 书山有路勤为径? 书斋外的空战 为我的朋友制作藏书票 一个没有藏书的房间好比一个灵魂出窍的躯体 英国神学家 英国纹章学作家亚瑟 整理藏书 中世纪的哲人 附录 序言 一间仅有五平米的陋室就是我家中的书斋。坐在电脑 前环顾四周,自己被掩埋在藏书票的海洋,书架、台面、 文件柜,甚至在墙上,随处可见我心爱的“瑰宝”。工作 时我常会走神,随着眼前的一枚书票而被勾向一个没有终 点的目的地,满脑子浮现的是“票主…‘技法”“印量” 之类书票术语。除了书票,陋室中剩下的两米见方的空间 ,就只有我四处胡乱堆放在网拍或书摊上淘换来的外文老 版、插画孤本等旧书。不知何等思绪清楚、逻辑清晰的人 可在如此杂乱无章的环境里理清头绪,挥笔记述着自己的 收藏经历。作为这问书斋和屋内所有藏书票主人的我,早 已融入自己的藏品中不能自拔。 因爱书而买书、读书和藏书是许多藏书票爱好者的嗜 好。藏书票与书之间的关系显而易见,书票离开了书好似 被人丢弃、无人领养的孤儿。藏书票在欧美的几百年发展 过程中,技法、风格不断衍变,但在藏书票的若干主题中 ,与“书”有关的创作主题是票主和作者心中一个永恒不 衰的命题。藏书票是文人雅士的玩偶,文人墨客、贵族贤 士无不与之有关,掌故、趣事是书票背后的私密文章,若 只是单纯收藏不去解读,也会失去它息息变幻的个体魅力 。 《西方藏书票》出版以后,我收到了一些读者来信也 受到许多朋友的追问。很多人依然对“藏书票”的概念比 较模糊,这也无可厚非。在今年参加的第13届全国小版画 及藏书票展上,国内的制作者也有同样的疑惑,这个现象 在中国藏书票发展的初期是一定会普遍存在的。 藏书票是凌驾于小版画上的小众收藏艺术,现代藏书 票的艺术性远大于早期书票的实用性,怎样去辨别藏书票 和小版画的不同呢? 首先,一枚藏书票上必须刻有“Ex libris”(属于 某人之书)的拉丁字符,“Ex”与“libris”中间应有一 个空格,因为它们本是拉丁语中的两个单词。有时也会看 到“Ex-libris”或“Exlibris”这个形式,算是模棱两 可,但不规范。一些特殊主题的书票会出现“Ex music” 或“Ex erotic”,这两种形式是根据书票的两大主题—— 音乐和情色演变而生的。以上是最常见的,也是国际通用 的几种藏书票的标识。当然一些早期藏书上,尤其是纹章 类藏书票是没有“Ex libris”的。 其次,藏书票在票面上必须要有票主的名字,无论是 以全名,还是以缩写、别名、笔名等形式出现。书票是需 要自己的主人的,无名的书票就失去了其从属性。 此外,作者的签名、印量、年代,及技法注释同样必 不可少。20世纪70年代,世界藏书票协会已经将此习惯明 文规范。规范出台之前乃至早期的藏书票,是没有硬性要 求作者必须将作品签名的。 画押在藏书票中就像个羞涩的孩童,作者一般会将它 隐蔽地藏于画面,有时需要借助放大镜才能看清,好像在 与欣赏者捉迷藏。事实上,作者的画押显然不能喧宾夺主 而抢了票主的名头,因此将其藏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是再 合适不过的了。西方藏书票,可分为早期实用性为主和现 代装饰性艺术两个阶段。早期书票实用性强、尺寸小、用 途明确、目的唯一、注释和签名随意、创作主题与书关系 密切。票主群体也局限在社会上层、皇室贵族,以及受过 高等教育的人士。 现代作品尺寸日趋增大,有向小版画方向发展的趋势 。实用性的衰退,制作书票的目的也变得私密,主题更加 广泛。对于书票的注释、签名,要求严格、规范化。不过 创作主题与书无直接关系。虽仍属小众,但在藏书票普及 的欧洲已经形成了一个供求相依的艺术收藏市场,也更加 商业化。票主群体扩大,任何人只需支付数额不大的资金 ,就可定制自己的专用藏书票。所以,现代藏书票俨然成 为一门具有收藏价值的装饰艺术。 对于观念传统保守的藏家,藏书票发展到今天可能会 感到一丝失落,但任何艺术都有它在各个阶段的成长历程 ,与其所处的大时代是紧密相关的。在经济高速发展,全 球化极端衍变的今天,书在现代人心中的地位早已不如以 往。网络信息膨胀,电子书跃跃欲试,似乎有超越纸本书 籍的趋势。坦白地说,我也尝试过在电脑或手机上读书, 将书与高端科技结合是一件新鲜事物,一本厚厚的书被压 缩在股掌间,代表了人类科技上的进步。然而,用键盘、 触摸屏来翻页,在电子屏幕上逐行搜索、逐字阅读实在是 件苦差事,没有了手捧书卷的踏实,没有了纸墨的余香, 掌中屏幕上闪烁的文字冰冷袭人,恐怕人的大脑早晚要被 电脑完全控制。我应属于书票收藏圈里的怀旧保守派,藏 书票若脱离了“书”本身,无论技法多么精湛高超、多么 游刃有余,在艺术创作上多么独具匠心,在我看来也只不 过是一件与其他艺术媒介无大区别的装饰工艺品。但我不 排斥任何形式的藏书票作品,不分年代、风格、主题,只 是收藏的侧重不同而已。一家之言发自肺腑,也许听起来 前后矛盾,也许会触动他人敏感的心境,但艺术如此反复 无常、颠倒黑白,收藏家也会变得无助。 在我所收藏的外国藏书票中,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叶 的早期文人雅士的专用藏书票是最具代表性的。本书收录 了我藏品中166枚欧美各国自19世纪末期至现今各阶段的藏 书票,在构图和主题等方面都与书有着紧密的联系。票主 中有的是文学巨匠,如狄更斯、艾略特;有的是读书社团 ,如英国读书协会、作家俱乐部等;有的隶属于大学、国 家或地区的公共图书馆,甚至私人图书馆的藏书票也占据 了我收藏的一大部分,欧美知名大学和机构的名字与藏书 票有着不解的缘分。最不应忽视的是藏书家的自用书票, 多是为他们的私人图书馆量身制作的。藏书迷熟知的美国 藏书家爱德华·纽顿的藏书票是这一群体的代表,与之辉 映的还有大藏书家比佛利·楚的书票。在解读的100枚藏书 票里,美国黄金时期五大宗师的代表作品占据了三分之一 。因得天独厚的条件,我近几年淘到了一些五大宗师的作 品;相关资料好找,文章是英文的,读起来顺畅,便于研 究解读。书票中涉及的地名甚至是我自己在美国时曾经去 过或擦肩而过的地方,时而很亲切,时而感叹造化弄人。 一帧方寸书票竟能勾起我多年前的回忆。 本书收入的100篇解读文字,是我近些年赏玩西方藏书 票的点滴记录,琐碎心得,也有某一阶段对藏书票在国内 外发展过程中所见所闻的些许惆怅,情到深处时不吐不快 。一番梳理之后,草编成集,与大家分享。本书末另附三 文,前两篇是关于藏书票收藏的入门参考文章,以我个人 的亲身体会和几年收藏的经验,为初级藏书票收藏者或已 经对藏书禀开始产生兴趣的朋友,开启一扇进入藏书票神 秘殿堂的大门;第三篇是我2010年夏天在土耳其伊斯坦布 尔参加第33届世界藏书票大会的参展随笔,为没有机会在 现场亲手交换书票的朋友,以我个人的视角记述下大会三 天里的人文趣事。 子安 2011年于北京 导语 《藏书票之爱》收入了100篇藏书票解读文字,是作者子安近些年赏玩西方藏书票的点滴记录,琐碎心得,也有某一阶段对藏书票在国内外发展过程中所见所闻的些许惆怅。本书末另附三文,前两篇是关于藏书票收藏的入门参考文章,以作者个人的亲身体会和几年收藏的经验,为初级藏书票收藏者或已经对藏书票开始产生兴趣的朋友,开启一扇进入藏书票神秘殿堂的大门;第三篇是作者2010年夏天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参加第33届世界藏书票大会的参展随笔,为没有机会在现场亲手交换书票的朋友,以作者个人的视角记述下大会三天里的人文趣事。 书评(媒体评论) 我是相信专家的。与子安交流,凡涉及的藏书票 他如数家珍,专业上对答如流……许多内容读来新奇 且翔实,与我们的现实既远又近,与我们的生活既熟 又生。 ——马未都(收藏家) 精彩页 麦克马斯特大学 麦克马斯特大学成立于1887年,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汉密尔顿市,在校师生约两万人。建校初期是加拿大著名的浸会学校(基督新教之一),其创始人是加拿大议员、银行家麦克马斯特(William McMaster)。 此票的核心就是圆形拱门之上的纹章,也就是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校徽。1930年10月,苏格兰爱丁堡里昂勋章部特批授予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纹章。校徽由盾牌纹章,一个头盔和一句校训组成。 校训用希腊文写在旋涡飘带上,“ΤΑ ΠΑΝΤΑ ΕΝ ΧΡΙ∑ΤΩΙ.∑ΓΝΕ∑ΤΗΚΕΝ”,大意是:“世间万物在上帝的怀抱中和谐如一”,语出《圣经·新约》的《歌罗西书》。校训的含义与学校创始人麦克马斯特先生倡导的“学习基督的学校”的办学理念不谋而合。以希腊文形式出现的校训不太常见,一般除了英文,西方大学的校训大多是拉丁文,也折射出中世纪大学发源时期拉丁文字比希腊文要更具主导地位。麦克马斯特大学选择了希腊文是因为其创始人对希腊文明以及基督教义的个人崇拜。校训下方的一棵树和一头鹿,两种饰物的组合来自于麦克马斯特先生的个人徽章,同时也是麦克马斯特大学的前身——多伦多浸会学院的校徽。中世纪,一个纹章和一顶骑士头盔通常会用花环系在一起,象征将骑士的力量集聚起来。反之,没有类似标志,骑士的纹章是无法被认可的。环形装饰花带是披在骑士盔甲背上斗篷的象征,源于一个小典故——斗篷是十字军东征时为遮挡东方火辣辣的太阳而用的。头盔上的面具朝前打开,典型的大学纹章风格。盾牌上昂首展翅的雄鹰具有超凡的意境,似乎在凝视着天空正午的骄阳。鹰胸前的十字代表了基督在学校的重要地位。一本翻开的书是大学校徽中鼓励学生苦读上进的艺术符号,两边的枫叶是加拿大当地所特有的,在这里另指安大略省授予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特许权。 票主沃斯(Samuel W.Vose)应是票面上身着教会服饰灯下苦读的莘莘学子。书票由露丝·斯旺森·沃斯(Ruth Swanson Vose)设计,詹姆森1932年完成雕版。从姓名可以推断Ruth与票主Samuel会有血缘关系,Ruth是女名,她以长辈,甚至母亲、姐姐的身份为家人设计的藏书票,希望晚辈能够学业有成、早成栋梁!此票有詹姆森的亲笔签名,可见他与Vose一家的关系非同一般。 印第安纳州州立图书馆 印第安纳州州立图书馆成立于1825年,建馆初期只对州政府官员及工作人员开放,之后逐渐面向大众。此票由美国历史悠久的伯弗德印刷出版公司(Burford Printing Co.)的主人威廉姆斯·伯弗德(Williams B.Burford)设计制作。1864年伯弗德印刷出版公司正式成立,1865年威廉姆斯从父亲那里接手公司,1875年伯弗德印刷出版公司已小有规模。时至今日,公司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美国最大的几个长久不衰的印刷企业之一。书票采用了印第安纳州的州徽图案。票面上方预留出了索书号和登录号的空白,使书票更具实用性。最下方设计者名字后的缩写“IJith Inds”,各代表的是“Lithography”(石版印刷)和“Indiana”(印第安纳州)。伯弗德公司最擅长的就是石版印术,此票的初稿经过石版印制后又通过线画版大量印制以满足图书馆的需求。 作家俱乐部 早在19世纪,“社交”这个词并未被发明。但在现实社会,文人墨客却将“社交”的含义完全融入到了他们的创作生活中。适合各阶层的各式沙龙、社团盛行一时,仅伦敦就有近500家俱乐部。许多名人望族都是一身兼及多个俱乐部的会员。事实上,每位作家近乎都是某一俱乐部的成员。此票就是享有100多年历史的英国著名文人社团“作家俱乐部”内部图书馆所使用的藏书票。“作家俱乐部”于1891年在伦敦由英国小说家沃尔特·贝桑特(Walter Besant,1836—1901)爵士创办,原隶属于英国作家协会,是其姊妹机构。俱乐部受众群体不分男女,为作家提供了一个会晤攀谈的社交场所。1892年,俱乐部迎来了第一次正式见面会,出席的会员中不乏文坛巨匠,其中就有毛姆、J.K.杰罗姆、E.M.福斯特等。我们熟知的阿瑟·柯南·道尔(Arthur Conan Doyle, 1859—1930)爵士曾多年担任俱乐部的会长,兴致来了他会捧着自己刚“出炉”还未公开的手稿朗读给其他会员,殊不知有几位会员有如此福分,也许福尔摩斯迷就是从他们中率先产生的。“作家俱乐部”当年对会员入会设立了较高的门槛,一个会员必须出版过至少一部精装著作才有条件申请加入。在现今,俱乐部早已改变了这一刻板的规矩,只要是和文学写作有关联的人士都可入会,甚至包括出版商、代理、记者等。若干年间,俱乐部的会员如过眼云烟般来去匆匆,从旧时的王尔德、丘吉尔到现时的英蒂亚·奈特(India Knight)、安德鲁·奥黑根(Andrew O’Hagan)。至今,俱乐部设立了多个文学奖项,如作家俱乐部第一小说奖、多尔曼最佳游记奖、巴尼斯特弗莱彻爵士奖。1976年,“作家俱乐部”与“艺术俱乐部”合并。 作家的俱乐部当然少不了图书馆,此票是1897年由美国印象派画家、插画家乔治·爱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