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写给孩子的宁波历史故事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作者 | 光正 |
出版社 | 宁波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光正,原名杨皴锋,浙江余姚人,历史学硕士。曾在电视媒体、文博单位工作,现供职于宁波市文化艺术研究院,从事宁波城市文化历史研究。 目录 前言 宁波:一个有故事的城市/黄文杰 家园初语 最早的居民 大洪水过后 于越族先民 最初的城市 秦汉四县 不肯做官的严子陵 大孝子董黯 大学者虞翻 佛教圣地 一封书信解忧愁 余姚虞氏家族 仙风道气 孙恩起义 五善名臣虞世南 天封塔 药物学家陈藏器 明州与遣唐使 明州海商 迁治三江口 王元□筑它山堰 黄晟造罗城 明州港码头 四明茶风 青瓷传奇 鉴真与阿育王寺 五台开元寺 布袋和尚 风雅秀舞 保国寺 王安石治鄞 谢景初修建姚北海塘 王安石葬女祖关山 曾巩知明州 月湖人家 神童汪洙 耿直的陈禾 明州与高丽 妈祖信仰 明州保卫战 甬上第一状元 重源上人访明州 日僧求法天童寺 四明史家 水则碑 卧床读书的黄震 大儒王应麟 应梦名山 元代海外贸易 胡三省注解《资治通鉴》 方国珍起义 《琵琶记》诞生记 丹心赤子 抬城隍 一身正气方孝孺 雪舟和尚来宁波 心学圣人王阳明 争贡事件 双屿港 浙东军民抗倭 藏书天一阁 徐霞客宁海开游 浙东抗清斗争 舜水先生 一代宗师黄宗羲 台湾文化初祖沈光文 为家乡写诗的李邺嗣 白云庄万家 史学大家全祖望 浴火新生 宁波开埠 华美医院 宁波的教会学校 风云一时的宁波钱庄业 宁波红帮裁缝 月湖书生徐时栋 宝顺轮 太平军击毙华尔 陈鱼门改良麻将 宁波帮兴办教育 传教士赵保禄 中法镇海之战 宁波帮先驱严信厚 结束王朝统治 三北虞洽卿 孙中山考察宁波 党章的守护人 兴旺的药行街 童第周效实读书 邱隘盛垫马家 张继光重建灵桥 拯救灾童于水火 开明街鼠疫 浙东抗日游击斗争 与书结缘的张寿镛 宁波解放 精彩页 1.最早的居民 你知道在我们宁波这片土地上,谁是最早的居住者吗? 其实,在1973年之前,谁也不知道。 1973年6月,好长一段时间没有下雨了,大地非常干旱。距离宁波城区二十几公里的余姚县罗江公社的田头一片繁忙,农民们正热火朝天,开沟挖渠,大修水利。这一天,当地基深挖到3米以下的时候,突然,一个农民的锄头被磕了一下,捡起来一看,是一块陶片。接着,又挖到成堆混有破碎陶罐、陶盘和动物骨头的泥土……情况立即被上报。很快,专家从省里来了,说这些挖出来的东西是文物。于是,一项被称为“考古发掘”的工作展开了。人们这才发现,平日里脚踩的泥土下,竟然埋藏着一个巨大的文明宝藏——河姆渡文化,我们也找到了迄今为止宁波最早的居住者——生活在7000年前至5000年前的河姆渡人。 河姆渡人的生活,与我们今天有着天壤之别。那时候没有棉衣厚被,也没有电饭煲、燃气灶、洗衣机这些现代家电,更谈不上各种美味的饭后甜点了。好在他们那时候已经学会了用火。 或许一开始他们并不知道火是什么。没有火柴,没有打火机,到了晚上就没有光亮,也就没有火来取暖、做饭。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学会了生火和用火。如果你快速地摩擦双手,手就会变暖。如果摩擦得再快些,手就发烫了。如果把手换成两根棍子一起摩擦的话,它们也会变得越来越烫,要是持续的时间长一些,到最后,棍子就会燃烧起来。河姆渡人发明了这种取火方法,他们把火种保存起来,就可以取暖、做饭了。 学会用火的好处有很多。一般来说,动物都害怕火,河姆渡人可以把火当作武器,与凶猛的野兽搏斗,保护自己。在没有火之前,他们吃的东西都是生的,很容易感染各种细菌和疾病。自从学会了用火,捕获的食物经过火烤,不但可以杀灭细菌,还变得香喷喷、有味道。 河姆渡人在“吃”上花足了功夫,他们发明了一种今天叫“夹炭黑陶”的陶器,用来加工食物。这些黑陶有各种各样的造型,也有各自不同的用途。张着大口,有一个大大的肚子的是“釜”(fu),是用来煮食物的;底部有许多小孑L,与另一种陶器可以拼接在一起用的是“甑”(zeng),就好比现在的蒸笼,是用来蒸食物的;另外还有用来存放食物的各种罐、钵。有了这些加工食物的工具,煮的、蒸的、烤的,各种口味都有的选,是不是很有口福啊! 虽然,河姆渡人加工食物很有一套,但主要还是靠采集野果、抓鱼为生,偶尔捕到一些猎物,那就可以美美吃上一顿了。令我们惊讶的是,他们的碗里居然已经有我们今天吃的米饭了。没错,他们就是这么有能耐,种出来的水稻,不仅产量大,而且质量高。据说,考古发掘时刚挖出来的稻谷,还是金灿灿的一片。不过,你要是现在去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参观的话,看到的稻谷因为接触氧气,已经被氧化而变黑了。 河姆渡人从来不理发,不刮胡子,他们披着头发,身上文着各种动物的图案,最多的是鸟纹。科学家说,这是一种对鸟的崇拜。河姆渡人认为,鸟是一种非常神奇的动物,能够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飞翔,而人却不能,所以他们希望通过在身上文上鸟的图案来获得一些神奇的力量。他们也崇拜太阳。出土的一件象牙片上,刻有一对鸟举着太阳的图案,非常精美。万物生长靠太阳,似乎河姆渡人早已经明白这个道理,空气、水、各种食物,每一样都来自太阳的恩赐。 河姆渡人喜欢住在水边,因为他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水能带来幸福,也会带来麻烦。在水边生存,潮湿的环境让他们很不适应。于是,他们开动脑筋,发明了一种房子。先用木头在地面打好桩,铺上一排木头,再用木材在上面搭成“人”字形,当作屋顶,人就住在“人”字形的空间里,我们把这种房子叫作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在现今东南亚的许多依水而居的民族中还很流行。值得一提的是,河姆渡人建造房子的时候,木头与木头之间还运用了榫卯(sun mao)结构,这说明他们的建筑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河姆渡人生活在海边,有海一样的性格。他们真的好聪明,不但发明了可以遮风避雨的房子,还会挖井、造独木舟,会给器物涂上一层漆来对它们进行保护,把各种动物的骨头磨成各式各样的劳动工具,还会养猪、养狗,饲养家禽…… 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他们把动物的骨头做成了各种装饰品,戴在头上、脖子上,挂在胸前和脚踝上。我们可以想一想,这可是七千年前人们的生活啊,他们一点也不缺少浪漫。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坐落在余姚市风景秀丽的四明山北麓,于1993年5月落成开放。该博物馆由遗址现场保护区和博物馆两部分组成,利用大量珍贵的文物,向人们展示了河姆渡文化的丰富内涵。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3-6 导语 光正著的《写给孩子的宁波历史故事》是一本立足于宁波千年历史文化,符合青少年阅读需求的普及读物。本书由94则通俗易懂的故事按照时间顺序串联而成,向青少年展现宁波的发展历史。全书根据重要的时间节点,分为《家园初语》(远古—隋唐)、《风雅秀舞》(北宋—元代)、《丹心赤子》(明代—清代中期)、《浴火新生》(清代晚期—民国)四个篇章。每一个篇章又由20篇左右的小故事集合而成,内容主要选取这一时期发生在宁波的历史大事件,出现在宁波地区的名人,以及仍留存在宁波的典型建筑和文物遗产等。 全文以讲故事的笔触讲述了宁波的发展历史,行文通俗、流畅、生动。不仅有助于青少年更好地走进历史、读懂宁波,也有利于他们对宁波发函历史形成一个系统的清晰的认识。 序言 宁波:一个有故事的城市 /黄文杰 宁波位于中国的东海岸边,一片山海相望的土 地上。 这片土地五分是山,主体在西部与南部,称为 四明山与天台山;四分是田,主体在东北部与北部 ,称为宁绍平原;一分是水,是散布在平原与山川 的河流与湖泊。陆地面积近万平方千米。其实,宁 波另外还有近万平方千米的区域,那就是大海。 因为山海相望,北纬30度线又刚好横穿宁波, 上天厚爱,给予大地适宜的温度,充沛的雨量。这 是一片天造地设适合人类居住、文明生长的土地。 考古发掘让我们发现了7000年前先民的生活印 迹。他们是一些部落式人群,使用过的磨制石器, 星星点点散落于沿山麓地带的沼泽地上。他们生活 的主题是狩猎与种植,湖海之上的狩猎使他们获得 充足的鱼类蛋白质,湿地的水稻种植使他们很早就 过上了富裕而稳定的日子。他们特别能创造,在河 姆渡遗址中,我们发现了世界上迄今为止最早的水 井、最早的船桨、最早的编织技术、最早的漆碗、 最早的干栏式建筑等。他们还是一个有信仰的部落 ,在他们的心中燃烧着红红的太阳,飞翔着华丽的 凤鸟。于是人们说,这里是太阳神的故乡。 《写给孩子的宁波历史故事》从7000年前的河 姆渡文明揭开了这座城市的成长序列。在这个星球 上,能够拥有这么久远历史的地方并不多见;而从 文明诞生开始,精彩故事连绵不断、文化高潮接连 掀起、文化名人时时登场的地方,更是少见。宁波 就是这样一块让人自豪的土地。 河姆渡人的后代,历经许多坎坷。5000年前, 发生了一场大洪水,洪水带来的泥土层层相叠,掩 埋了先民的家园。然而,先民们并没有为灾难所击 倒,反而走向了远方。有的向南,至今我们能够看 到西南等地的许多少数民族仍然保留着干栏巢居的 生活方式;有的向北,与其他的部落互相交流、碰 撞,产生了中华文化的初光,这就是舜禹故事的源 起;还有部分仍然坚守在这片大地上,他们是于越 族的先民。 灾难的磨砺,海洋的历险,让于越族先民充满 了野性。他们断发文身,制作利剑,追逐生活的梦 想。鄞州赤堇山相传为春秋时欧冶子的铸剑之处。 鄞州甲村出土了春秋时的羽人竞渡纹铜钺,现在是 宁波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这块铜钺上面刻画着四 个戴着高高羽冠的于越族先民,他们双手持桨,奋 力划船,显现出饱满的征战精神。越国曾经为春秋 五霸之一,勾践为了彰显自己霸主的荣耀,在姚江 畔建筑了句章城。句章是宁波地域有记录的最早的 城邑。秦汉时期,宁波设立了四个县,分别是余姚 、鄞、郧与句章。楚灭越、秦灭楚之后,不甘屈服 的越人大量外迁,江淮、中原等区域的百姓则不断 迁入本地,使得刚烈悍勇的越文化风尚有了转变, 温柔敦厚的人文情怀款款融入这片土地。从秦汉到 两晋南北朝的六七百年间,新的江南文化形象在经 历漫长的变迁过程之后,逐渐清晰起来。 第一个被记入史册的宁波籍文化名人是余姚的 严子陵。他是一位隐士,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 以高风亮节著称于世。其后,又有虞氏等大家族迁 入。虞氏以诗书官宦传家,繁盛了500多年,著名的 人物有虞翻、虞喜、虞世南等。儒家文化通过生动 的故事越来越深入地走进平常百姓的生活,像现在 中国人都熟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董黯汲水奉母的 故事,都发生在这片土地上,从那个时代口口相传 至今。两晋南北朝时,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区 域饱受战争动荡,以王谢为代表的中原士大夫家族 迁入浙东,为宁波注入了当时最为优秀的文化。四 明山本来在越文化中称“句余山”,这批文化人在 山中发现了中通日月之光的四窗岩,于是将之改名 为“四明山”。这就是“四明”成为宁波的城市初 名“明州”的来历。 宁波人在这个蓬勃发展的时代,又有了伟大的 创造。他们将粗糙的陶器,变成精美的青瓷。青瓷 赢得了上至宫廷,下至民间,远至海外人们的喜爱 ,成为中国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手工业产品。慈溪上 林湖、鄞州东钱湖逐渐成为越窑的制瓷中心。阿拉 伯等国家的商人不畏艰险,远道而来,海上丝绸之 路兴起。宁波平原发生了一场新的城市革命。公元 738年,宁波设立州治于小溪,即现在的海曙区鄞江 镇,统辖慈溪、翁山(今舟山定海)、奉化、郧县 四个县。公元821年,州治迁建三江口。在今天的天 一广场,还留有“波斯巷”这样与阿拉伯相关的地 名遗迹。这是古代中国一个新兴的外贸型商业城市 ,是长江三角洲的一个重要出海口;宁波三江口府 城的建立是中国经济、文化中心向南迁移的重要标 志。 三江口区域,在唐代得到了大发展,像天封塔 、鼓楼、灵桥等建筑,都是那个时代的工程遗存。 因为甬江通海,宁波平原盐碱化严重,城市发展需 要充足而良好的水源供应。为此,公元833年,郧县 县令王元□在鄞江上游修建堰坝,阻成蓄淡,并将 四明山绿水引入南塘河,直至城内月湖。这就是闻 名于世的它山堰。它不仅让城里百姓喝到了甘甜的 清泉,让城外的农田得到了灌溉,也大大改善了船 只的航行条件,这也正是贸易城市所需要的。水利 工程建设让人们看到改造自然的功效,千百年来不 断推进,宁波平原形成了“三江六塘河”的格局, 变成了人水和谐的水韵江南。月湖等湖泊是这个水 利格局的眼睛。 在宋代,风雅的士大夫文化不断融入月湖,使 得月湖充满了高贵的人文气息。中国中世纪伟大的 政治家王安石年轻时曾到鄞县做县令。他浚治东钱 湖,使鄞县东乡变成百里沃野;他在月湖畔创办县 学,请来楼郁等著名的学者来教学,由此奠定了宁 波灿烂文教的根基。在这批德才兼备的老师的引领 下,宁波的科举不断考出好成绩,进士及第捷报频 传。像丰氏、楼氏、史氏等,荣登桂榜,代代相续 ,形成了一个个官宦大家族。在南宋的时候,史氏 家族一门就出了三位丞相。当时的京城杭州,流传 有一句话“满朝朱紫贵,尽是四明人”,说的是朝 廷里做高官的都是宁波人。月湖在地方官员和充满 理想精神的士大夫家族的建设下,变得越来越精致 ,越来越漂亮,成为城市居民最为喜爱的公共园林 。在南宋,因为地位重要,宁波还被升为庆元府。 经济发达、文化昌盛的辐射效应,使得周边国 家都想到中国来经商、学习。日本、朝鲜等国与宁 波的关系最为密切。这些国家的使者在唐代中期以 后就越过东海鲸波,登陆宁波。在宋代,最为著名 的为荣西与道元两位,他们都曾在天童寺学习禅宗 ,回国后分别创立了临济宗与曹洞宗,这是在日本 影响最大的两个佛教宗派。宁波民间百姓也参与了 佛教交流。东门口一带有专门卖佛画的街巷;宁波 工匠陈和卿、伊行末等人还搭乘民间商团的大船, 东渡日本,参与日本东大寺等重大寺院的重建;观 音、妈祖等信仰在宁波得到发展,成为东海的保护 神,为各国民间海商所膜拜。宁波也成为日本百姓 所向往的圣地。 宁波“港通天下”,唐宋时期是国家的门户, 在元代得到进一步发展。自宋代始发的文教,一发 而不可收,使宁波成为名士荟萃、学术播扬的东方 名都。在南宋,因宰相史浩的邀请,月湖边聚集了 杨简、袁燮等心学家,史称“淳熙四君子”。宋末 元初,月湖畔形成了深宁学派,创始人就是著名的 史学家、教育家王应麟,他也是《三字经》等蒙学 著作的作者。明代,余姚龙泉山北麓诞生了心学圣 哲王阳明,阳明心学一时风靡天下。明末清初,余 姚大学者黄宗羲开创浙东史学派,提出了一系列振 聋发聩的启蒙学说。黄宗羲在各地讲学,甬上证人 书院就是由他创立的。在圣哲的引领之下,宁波的 大学问家如繁星璀璨,许多人的文章都被选入中小 学教材,成为全中国人的精神养料。 因为崇尚文化,宁波人特别爱藏书,这就是通 常所说的“书藏古今”。宁波历史上有许多藏书楼 。这些藏书楼,使宁波人勤于读书、精于学术,充 满文化自信。宋代进士汪洙,还在孩提的时候,就 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神童诗》,“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等诗句 ,展现了一个时代宁波人的豪迈情怀。矗立在月湖 畔的天一阁,是亚洲现存最为古老的图书馆,由明 代兵部右侍郎范钦所建,至今已经有400多年历史。 现在的天一阁汇聚了宁波许多藏书楼的捐赠,收藏 有各类古籍近30万卷,是宁波乃至中国的一个文化 宝库。 明代时,朱元璋因“海定波宁”之义,确定了 “宁波”这一城市名称。明代政府实行海禁政策, 宁波的对外贸易受到限制,百姓开始沿着运河等路 线,外出经商谋生。这就是宁波商帮形成的原因。 明末直至清代中叶,宁波商帮是草根商帮,非常弱 小,以经营药业、钱业等民生行业为主,规模无法 与徽商、晋商等大的商帮相比。但是清中叶以后, 随着南北洋贸易的放开,擅长海洋航运的宁波商帮 开始崛起。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宁波开埠,一批 宁波人利用外滩等对外开放的窗口,积极学习西方 先进技术与知识,开办工厂,经营贸易,并辗转于 以上海、天津、武汉等大城市为中心的全国各地, 实现从传统商帮向近现代商帮的转型。宁波帮中出 现了严信厚、虞洽卿等著名人士,他们创造了一百 多个第一,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宁波的 有识之士,以及西方的传教士在宁波创办了许多新 式学校,许多宁波人从这里开始学习新知,然后求 学上海、留学国外,成为引领时代的科技精英与行 业领袖。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宁波还出现了一批革 命志士,在推翻清政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 大历史事件中,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写给孩子的宁波历史故事》撷取了宁波七千 年发展历程中,最为光彩的人、最为闪亮的事,用 通俗幽默而又不乏机趣文采的笔墨讲述了近百个故 事。这些故事如同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珍珠,用时间 的线串接起来,串成一条珍贵而美丽的项链。我们 可以看到,宁波的许多故事都是依水而生,水是城 市生长的灵魂。从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口,到越国的 姚江浃口句章城,再到四明山樟溪谷口的小溪镇; 从上林湖畔的越窑,到三江口的海运码头,沿着水 路,人们一步步向平原的中心会聚。这里也是中国 海岸线的中点,大运河的出海口,中国唯一的运河 与海上丝路相衔的城市。四面八方的人们沿着西边 的运河、东边的丝路,兴冲冲纷至沓来。有些人是 心有所冀,主动前来寻觅商机;有些人是因为政局 动荡,被迫迁徙而来。有些是饱读诗书的学者与官 员,意欲实现伟大的抱负;有些是怀着虔诚仰慕之 心,投奔名师大德前来求学。当然,也有很多先贤 从这里出发,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去开拓他们的梦 想。 这是一片熙熙攘攘的热土。越人、中原人、阿 拉伯人、日本人等在这里交会,在这里生活,在这 里吟唱。这是一个走向大海、走向内陆的中国大码 头、大平台,日日聆听大海的涛声与起航的号角, 也深深诉说着运河的缠绵与田园的情怀。 前行的脚印,船舶的帆影,绚烂的创造,智慧 的学说,层层叠叠,起伏跌宕,形成了波澜壮阔的 7000年历史画卷。某种意义上说,这部故事集,既 是一部形象化的宁波简史,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缩 影。我们看到宁波从蛮荒的原野走向城市的文明, 从地理的边际走向开放的前沿,宁波的发展历程浓 缩了中华民族的悲欢离合与阴晴圆缺、文化大国的 高阔豪迈与雍容风雅。这一帧帧美丽的历史剪影, 收藏在厚重的文明典籍里。今天,我们打开扉页, 阅读这些故事,循着作者灵动的叙述,寻找那些人 ,咀嚼那些事,记忆的芳华、情感的暖流便从心间 熨帖地流泻开来,仿佛温煦的阳光普照人间,让我 们看见原来自己就站在这里,生长在如此美丽的地 方。 这里就是宁波,一片如此鲜活生动的土地,一 个让我们如此爱恋的家园。 内容推荐 光正著的《写给孩子的宁波历史故事》撷取了宁波七千年发展历程中,最为光彩的人、最为闪亮的事,用通俗幽默而又不乏机趣文采的笔墨讲述了近百个故事。这些故事如同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珍珠,用时间的线串接起来,串成一条珍贵而美丽的项链。我们可以看到,宁波的许多故事都是依水而生,水是城市生长的灵魂。从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口,到越国的姚江浃口句章城,再到四明山樟溪谷口的小溪镇;从上林湖畔的越窑,到三江口的海运码头,沿着水路,人们一步步向平原的中心会聚。这里也是中国海岸线的中点,大运河的出海口,中国唯一的运河与海上丝路相衔的城市。四面八方的人们沿着西边的运河、东边的丝路,兴冲冲纷至沓来。有些人是心有所冀,主动前来寻觅商机;有些人是因为政局动荡,被迫迁徙而来。有些是饱读诗书的学者与官员,意欲实现伟大的抱负;有些是怀着虔诚仰慕之心,投奔名师大德前来求学。当然,也有很多先贤从这里出发,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去开拓他们的梦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