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你的身体是个仙境幼儿园寒光铅笔圣诞节的零点绯闻对于生活的建设黑夜书渗透鹦鹉的心脏黑帮后窗邮差黑童话写给匹诺曹女巫与夏葡萄落日故人情针尖上的天使某年春咒语谁主沉浮来自美术的暗示 中国的科技产业发展,与创投行业密不可分。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资本与科技的结合,缔造了众多创业“神话”。回顾这些科技巨头背后的资本路径,可以给如今的国内创业者很多有益的启发。 投资界网站著的《创投之巅(中国创投精彩案例)》从风险投资回报率、投资周期、利润水平、未来趋势等多个维度,筛选出了我国过去几十年中具有代表性的创业投资案例,对其投资过程和企业成长过程进行复盘和解读,使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好的创业公司的价值与投资人的投资逻辑。 作者简介 投资界网站是清科旗下国内股权投资领域访问量、号召力、影响力均领先的专业门户网站。拥有强大的研究数据支持,合作上万家投资机构以及创业者,致力于为业内人士提供专业、准确、及时的资讯服务。 目录 第一章 那些创造千倍、万倍回报的公司 海康威视——两万倍回报,一个中国天使投资“孤本” 腾讯——回报超4300倍,投资腾讯的“神话故事” 阿里巴巴一笔投资造就中日两位首富 分众传媒——自己去创造一个产业 滴滴出行——20轮融资背后,每一步都惊心动魄 第二章 那些长久陪伴的公司 双汇——“操盘手”鼎晖投资,10年两次退出135亿元 科大讯飞——坐等风口来 58同城——努力到极致就会有奇迹发生 美图——一个关于“变美”的商业故事 第三章 那些快速IPO的公司 陌陌——生猛如虎 映客——破局者 拼多多——“五环外”的生意 第四章 那些最赚钱的公司 京东——刘强东“造”京东 小米——让早期投资人赚了866倍的国产手机“搅局者” 兆易创新——中国最早的硬科技投资 神州租车——奔跑的印钞机 第五章 那些焕发新生的公司 新浪——从“中国第一门户”到“微博霸主” 网易——21年从快到慢,抗周期的网易 奇虎360——网络安全领军者 百丽——退市,这是一个绝妙的时机 第六章 等待未来 链家——“干掉”链家 美团点评——无边界巨头 字节跳动——爆款缔造者 快手——不止照见底层另一面 蔚来汽车——创立4年冲上纽交所,蔚来,来了! 宁德时代——7年1300亿元估值,“巨无霸”宁德时代成长“范本” 药明康德——中国CRO拓荒者和它“很难亏损的业务” 商汤科技——一只AI独角兽的崛起史 参考文献
序言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机会的年代,作为媒体, 我们的职责和使命是见证并记录这个时代。 两年前,投资界网站依靠16年来对创投行业的 全方位观察、挖掘,推出了《中国创投简史》一书 。随后,我们将视线落到创造这些历史的顶级投资 人身上,深度采访、总结他们的得失经验和系统性 的投资方法论,出版了《中国创投100人》。2018年 ,我们聚焦一个个创投案例,从人的维度、事的维 度,以及战略路径、竞争格局的维度……去分析投 资人为什么会投资这些项目。 从中,我们发现优秀的创业者和卓越的投资人 都具备一种共同的能力,他们都是能够“提前看到 未来的人”。 20世纪90年代,搜索、社交、电商、新闻门户 网站……中国第一代互联网巨头集中诞生,他们的 发展速度同PC普及率同步增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今日头条、小米等乘势而起,这让我们在很多细 分领域看到了中国创业公司领先全球的苗头。而今 ,中国互联网行业正在跟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更加 深刻的变革正在发生。 在本书的最后,我们设置了一章名叫“等待未 来”,遴选出8家极具发展潜质的公司,他们的发展 速度之快、成长潜力之大或许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在我们撰稿的过程中,美团点评、蔚来汽车、宁德 时代已成功完成IPO,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创新还在继续,就如沈南鹏在接受吴晓波采访 时所说的那样:“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要产生百亿 美元市值级别的公司,还存在着很多机会。中国出 现第2批甚至是第2.5批达到百亿美元估值的公司, 并不是一个特别令人惊讶的事情。” 没错,中国有全世界最大的市场,有最勤奋的 创业者和投资人,这里有诞生巨头公司的天然要素 。 最后,请允许我们改写一下罗伯特·弗罗斯特 (Robert Frost)在《未选择的路》(The Road Not Taken)里的那句话,送给创业者们: You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你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而这对世界意 义非凡。
导语 投资界网站著的《创投之巅(中国创投精彩案例)》以16年行业深耕经验,精选代表性创投案例,筛选标准和维度包括投资回报率、利润额、投资周期、未来成长空间。案例全部依据清科掌握的数据来进行量化筛选,保证了入选内容的真实性和代表性。拥有丰富的数据研究资料,梳理典型案例的融资路线图,整理创投产业数据。深度访谈创始人、投资人,获取一手资料,剖析公司背后的资本博弈。 精彩页 海康威视——两万倍回报,一个中国天使投资“孤本” 在中国天使投资历史上,海康威视是一个“另类”的案例,不仅仅是因为投资它的是圈内有名的“另类天使”,也不仅仅是因为它给龚虹嘉带来了两万倍的回报。 这是一家创始团队没有任何创业经验的公司;这是一家创办6年后,创始人才拿到股份的公司;这是一家从创立到IPO,只拿过一笔天使投资的公司;这是一个中国VC不愿意聊的案例——VC当年不看好,如今错失几百亿元。 然而,这也是一个天使投资人和创业者互相扶持的经典案例。龚虹嘉为海康威视带来了比245万元启动资金更珍贵的东西,而经此一役,龚虹嘉也成了中国“超级天使”的最佳代表。 体制内创业“与‘母体’保持距离” 因为发生在20世纪末的科技体制改革而从中电集团第52所走出来的海康威视,一直是浙江企业的成功范本。只是这份成功背后的辛酸,只有公司最初成立时的几个人知道。 1986年从武汉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的陈宗年和1989年从华中工学院硕士毕业的胡扬忠,先后进入了中电集团第52所。尽管当时看来是“铁饭碗”,但在第52所的日子并不好过。 从1985年起,科技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计划在5年内,对主要从事技术开发的科研机构逐渐削减经费,直至完全或基本停拨。1990年,面临自负盈亏压力的第52所提出“一所两制”策略,开始尝试创办企业制的科技公司,将科研成果市场化。一批技术人员开始变为企业化管理,也就是停薪留职,被分到第52所的下属公司。 从给空调生产控制器的杭州康银电子系统工程联营公司,到日后的浙江海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这些公司里的技术人员研发了板卡、芯片等多种市场化技术。而他们中的一些人,后来成为了海康威视的创始成员。 因此,当1998年国家再次发出科技体制改革的号召时,这个初具雏形的团队,已经在市场上经历过几轮摸爬滚打。当时,音视频监控技术正经历从模拟范式向数字范式的转变,第52所捕捉到了这一趋势,陈宗年和胡扬忠等人开始着手研究MPEG-4这一新格式,并在1999年年底投入研制数字音视频监控系统的核心产品。 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等事件给数字监控市场带来了机遇,已做足准备的陈宗年等人及时抓住了它。第52所决定成立一家单独的公司来生产音视频压缩板卡,而这家公司将由陈宗年和胡扬忠牵头。 在那个年代,体制内创业才是常态。在多年后的一场演讲中,陈宗年说:“中国的创业和其他国家的创业有所不同。中国的企业很多是从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中孵化出来的。如何在庞大的体制内部开展创业,是许多中国企业正面临的问题。” 两人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找到一笔启动资金,仅凭他们在第52所十余年的工资,凑不出这么一大笔钱。 这时,和陈宗年同级的华中工学院校友龚虹嘉恰好也在杭州,这位校友以前就是热心肠,最重要的是,他还有钱。 当时还没有“天使投资”的概念,龚虹嘉属于校友眼中“混得不错的商人”。1994年就敢于扔掉铁饭碗去创业,到2001年,他手中已握有一个中国驰名产品——“德生收音机”,以及一家通过和亚信公司合并而成功上市的公司——德康通信。 “都是同学,如果给他投资一点钱能够改变现状,也许可以改变他的命运。”而且,骨子里就喜欢“走夜路”的龚虹嘉,不想在亚信挂个“闲职”。所以当陈、胡二人向他开口时,他当即就决定一起创业。 2001年11月30日,海康威视拿到了杭州市工商局颁发的营业执照,注册资本500万元,海康信息出资255万元,持股51%,龚虹嘉出资245万元,持股49%。任董事长的陈宗年和任CEO的胡扬忠,反而没有股权。搞科研出身的二人,单纯地认为谁出了钱,谁才能持股。 不过,要说二人完全没有创业经验也不尽然,毕竟有科技体制改革十余年的经历。海康威视创始的28人,均是第52所的技术骨干,辗转过几个下属公司,即便是“一所两制”,也不可避免地要配合所里的市场化方针。 “创业最好和‘母体’保持一定距离。”在一次采访中,陈宗年分享了他的创业体会。后来,这一理念也被运用于海康威视的“二次创业”。 P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