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雪域奇僧(更敦群培评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杜永彬 |
出版社 | 中国藏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杜永彬著的《雪域奇僧(更敦群培评传)》于2000年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今修订再版。本书为20世纪藏族史上的佛门奇僧更敦群培大师(1903-1951)的传记,共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传奇坎坷的人生经历”,清晰勾勒了其游学印度、尼泊尔等地,以及颠沛流离、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生遭遇;中篇“精湛闪光的学术创见”,深刻论述了其上承传统藏学、下启现代藏学,开一代新风的治学方法及研究成果;下篇“离经叛道的人文思想”,辩证分析了其充满智慧的启蒙思想和离经叛道的言行。本书资料相当充实,论证比较严密,是目前更敦群培研究中资料最丰富、论述最全面系统的学术专著,对于研究20世纪藏族史以及藏族学术文化和思想史,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杜永彬,1960年生,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博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学者。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藏大学兼职教授。 1983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 1983—1985年,在安徽财经大学工作。 1985—1988年,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和四川大学学习,师从著名藏学家任乃强先生攻读康藏史方向研究生,1988年获得四川大学硕士学位。 1988年至今,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工作。期间,1995—199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西藏历史,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2002—2004年,美国“东西方中心”高级研究员;2005年3—9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数十次赴四川、西藏、青海、甘肃、云南藏区进行实地考察,十多次应邀赴欧美亚澳四大洲进行学术交流和考察。 发表藏学论文100余篇,出版藏学专著14部(含合著);藏学译著8部(含合译);主编藏学专著和译著30余部;主持和参与完成研究课题20余项;科研成果10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目录 序言一 序言二 导论 研究更敦群培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上篇 传奇坎坷的人生历程 第一章 安多时期(1903—1927年) 第一节 青海时期(1903一1921年) 一、人杰地灵的热贡 二、更敦群培的青少年时代 三、更敦群培生年考 第二节 甘南时期(1921一1927年) 一、藏传佛教的高等学府拉卜楞寺 二、更敦群培与拉卜楞寺 三、拉卜楞寺对更敦群培的影响 第二章 卫藏时期·上(1928—1934年) 第一节 从安多到拉萨 第二节 在拉萨立足 一、帕邦喀与帕邦喀活佛 二、更敦群培与帕邦喀活佛 第三节 入哲蚌寺学经 一、哲蚌寺果莽扎仓的学经方式 二、更敦群培在哲蚌寺的学经生涯 第四节 第一次西藏考察 一、结识罗喉罗 二、接受罗喉罗的邀请 三、第一次西藏考察 第三章 南亚时期(1934—1945年) 第一节 南亚的生活和学习 一、佛国的诱惑与更敦群培愿望的实现 二、大吉岭的生活与学习 三、赴锡兰游历与学经 第二节 随罗喉罗第二次赴藏考察 一、启程赴藏 二、巧遇五世嘉木样活佛 三、结识康巴女子 四、遭匪徒袭击 五、考察收获 六、结识次旦玉珍 第三节 著述与翻译 一、《明镜》与《摩诃菩提》 二、著述与翻译 第四节 与“西藏革命党”的关系 一、“西藏革命党”及其被“重新发现” 二、更敦群培与“西藏革命党” 三、更敦群培是否加入“西藏革命党” 四、“西藏革命党”对更敦群培的影响 第五节 离开印度 第四章 卫藏时期·下(1945—1951年) 第一节 返回西藏 一、经不丹入藏 二、考察中印边境 第二节 被捕入狱 一、回到拉萨的情景 二、被捕 三、营救 第三节 狱中生活 一、朗孜夏监狱的囚徒 二、“雪”监狱的生活 第四节 获释与著述 一、获释出狱 二、撰写《白史》 第五节 去世 一、临终的情景 二、去世的日期 三、葬礼 第六节 去世原因考 一、烟酒中毒病逝说 二、患肺水肿病逝说 三、患梅毒性心脏病去世说 四、被毒害致死说 中篇 精湛闪光的学术创见 第五章 吏敦群培作品考辨 第二节 作品篇目考 一、李有义开列的目录 二、霍康和恰白开列的目录 三、海德·斯多达开列的目录 四、蒙格勒开列的目录 五、更敦群培作品详目 六、新发现的更敦群培手稿 第二节 作品篇名汉译纠谬 一、著作汉译辨正 二、译作汉译纠谬 第三节 作品年代与版本考 一、《印度圣地朝圣指南》 二、《欲经》 三、《(薄伽梵歌)第12章 (虔信瑜伽)》 四、《法句经》 五、《沙恭达罗》 六、《青史》 七、《格西曲札藏文辞典》 八、《白史》 九、《智游佛国漫记》 十、《龙树(中论)奥义疏》 第六章 更敦群培的学术创见 第一节 历史研究 一、藏族历史研究 二、南亚历史研究 三、论《白史》的学术价值 第二节 考古研究 一、敦煌文书解读 二、西藏碑铭考释 三、阿育王铭文研究 第三节 宗教研究 一、南亚佛教研究 二、外道研究 三、更敦群培对“通神论”的认识 四、评《龙树(中论)奥义疏》 第四节 语言文字研究 一、藏语文研究 二、外文研究 第五节 文学造诣 一、更敦群培诗词的思想内容 二、更敦群培诗词的艺术成就 第六节 艺术创作 一、艺术实践 二、艺术思想 第七节 民俗考察与研究 一、藏族民俗研究 二、南亚民俗研究 第八节 性学研究——更敦群培《欲经》研究 一、藏族性文化与印度性文化的关系 二、更敦群培《欲经》研究 第九节 地理研究 一、藏区地理考察与研究 二、南亚地理考察与研究 三、对地理和占星术的认识 四、地图的绘制 第十节 医药学造诣 第七章 更敦群培对中印文化交流的贡献 第一节 向印度传播藏族文化 一、《青史》的翻译 二、《入菩萨行论(广本)》的翻译 三、《释量论》的翻译 第二节 向藏区传播印度文化 一、《罗摩衍那》的翻译 二、《薄伽梵歌》的翻译 三、《法句经》的翻译 四、《沙恭达罗》的翻译 五、《军事操典》的翻译 第八章 更敦群培的治学方法 第一节 实证方法 一、实证的理论与实践 二、更敦群培对实证方法的运用 第二节 语言历史学方法 第三节 比较研究方法 第四节 田野方法 一、保存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二、文献与实地考察相互印证 第五节 反思与批判方法 下篇 离经叛道的人文思想 第九章 更敦群培思想的内容和特点 第一节 宗教哲学思想 一、心即是佛 二、兼容并包 三、人“吃”宗教 四、政 序言 更敦群培是现代藏族史上的佛门奇僧、学术大 师和启蒙思想家,是人文主义者、朴素的唯物主义 者和爱国主义者,他那坎坷而短暂的一生充满传奇 色彩,他那充满智慧的思想和离经叛道的言行,至 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他的学术成果和治学方法 开一代新风,上承传统藏学,下启现代藏学,在藏 族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更敦群培去 世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一位有争议的人物,崇拜 他的人将其奉为“圣人”;误解他的人把他当作“ 乞丐”“疯子”“异教徒”;站在不同政治立场看 待他的人,则给他戴上了“革命党”“国民党”“ 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等帽子。因此,有必要 对更敦群培的生平、学术和思想进行全面深入的研 究,以澄清强加于更敦群培的种种不实之词,从而 对更敦群培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80年代初,我主持西藏社会科学院时,就积极 倡导对藏族学术大师更敦群培进行研究并作出客观 的评价,并对更敦群培的弟子兼施主霍康·索朗边 巴先生整理出版更敦群培文集的工作予以大力支持 。1983年,西南民族研究学术讨论会在拉萨召开, 会上,对更敦群培的评价存在分歧,我就更敦群培 的评价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明确指出更敦群培从 佛教神学史观转向人文史观、从以神为中心转向以 人为中心的启蒙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更敦群 培在藏族学术史和启蒙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相当 于国学大师王国维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与 会者基本同意我的看法.从而在更敦群培研究方面 达成共识,为后来的更敦群培研究奠定了基础。 我在审读《更敦群培评传》时,如下几个特点 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一、文献材料与实地考察相结合 作者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 想,综合利用藏文、汉文和外文文献材料与实地考 察资料和口碑史料,运用现代人文科学的多学科的 方法研究更敦群培,注意吸收国内外更敦群培研究 成果,并将更敦群培与同时代的藏族、汉族和外国 的学者与启蒙思想家进行比较,这是研究现代历史 人物的正确途径。 二、见解独到。评价客观 作者第一次从生平、学术和思想三个方面对更 敦群培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探讨,并作出了较 为客观的评价。 在生平研究中,考证和论述了更敦群培的世家 ,阐述了他与拉1、楞寺的关系,在南亚的活动,以 及与“西藏革命党”的关系。揭示了更敦群培的爱 国行为,详细阐述了他在拉萨最后5年的生活;通过 实地考察,发现了更敦群培的妻子和女儿,否定了 更敦群培没有后代的成说。 在学术研究中,首次对更敦群培的著译作品的 汉译进行了考证辨析,澄清了其作品汉译中存在的 一些谬误,并考证了其主要作品的成书年代和版本 。论述了更敦群培短暂的一生在历史、宗教、语言 文字、文学、艺术、民俗、伦理、地理、考古和医 药学等领域精湛的学术造诣。在阐述更敦群培在语 言学方面的高深造诣、其诗词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绘 画艺术成就的同时,重点探讨了更敦群培的代表作 《白史》《龙树(中论)奥义疏》和《欲经》的学术 价值,指出更敦群培冲破传统的神学史观,以人文 史观为指导思想,利用藏文典籍、敦煌古藏文文书 和汉文文献研究吐蕃史,提出了真知灼见,将西藏 古代史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高度;更敦群培对佛学的 研究,提出离经叛道的佛教观和对佛教中观学说的 新见解,批评了迷信印度的传统佛学观;更敦群培 对藏族性文化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对更敦 群培在中印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贡献给予高度评价; 并着重探讨了更敦群培的治学方法。 在思想研究中,阐述了更敦群培的宗教哲学思 想、人文启蒙思想、朴素的唯物思想和民族主义与 爱国主义思想,论述了更敦群培学术和思想的渊源 与成因,认为更敦群培以藏族文化为基础,积极汲 取汉文化、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将民族文化和外 来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他在学术和思想方面 取得同时代的学者难以企及的成就的重要原因。剖 析了更敦群培的性格特征及对其学术和思想的影响 ,揭示了更敦群培的人际世界,认为其“为学”和 思想所取得的成就,是与其“为人”分不开的,其 广阔的人际世界,对其生平、学术和思想都产生了 重大影响。 在对更敦群培评价中,作者以历史唯物主义为 标准——“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 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 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并将更敦群培置于当时 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中加以考察,揭示了更 敦群培对现代藏族学术文化和思想的两大贡献,即 确立人文史观和开创现代藏学。重点论述了更敦群 培对传统藏学的变革及其学术风格,并与同时代的 藏族学者进行了比较,认为更敦群培所确立的学术 指导思想、治学方法和学风与文风,确立了新的“ 范式”。研究历史人物,应当不虚美,不隐恶,作 者在揭示更敦群培的学术和思想成就的同时,也客 观地指出了其时代局限。最后对更敦群培作出了较 为客观的评价。 三、“经世致用”、忧患意识和使命感 藏学研究为现实服务,这是党和人民赋予中国 藏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经世致用,以史为鉴,是 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作者以更敦群培为个案,在 揭示现代藏族学者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展示更 敦群培的学术成就和人文主义、启蒙思想的同时, 揭露了政教合一的西藏封建农奴社会的反动、腐朽 和对新思想的禁锢和扼杀,讴歌了新中国“百花齐 放,百家争鸣”的学术和思想局面,从而鲜明地衬 托出新中国的新西藏的新面貌。在论述西藏封建农 奴制度对更敦群培的压制和迫害、导致更敦群培的 悲剧时,充满着惋惜之情和忧患意识。文章的末尾 写道:“更敦群培生活在新旧交替、社会历史文化 转型的时代,他以卓越的胆识和超人的气魄,跳出 寺庙、藏区和藏族的圈子,睁开眼睛看世界,把握 机遇,在藏族学术文化史和思想史上作出了划时代 的贡献,奠定了藏族学术大师、人文主义先驱和启 蒙思想家的地位,向20世纪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更敦群培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民族.无愧于祖国 。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对更敦群培的研究,促使 我们对20世纪的藏族历史、学术文化和思想进行反 思。在新旧世纪交替、人类即将迈进21世纪之际, 又迎来了一个社会文化转型的新时代,藏族传统文 化、藏传佛教、藏族学术和思想,以及中国藏学研 究和中华文明都面临挑战。怎样对待民族文化、藏 传佛教和外来文化?如何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 化的关系?藏族的学术文化和思想怎样发展?中国 藏学研究和中华学术如何迎接新的世纪?这是摆在 每一位藏族同胞、每一位藏学研究者和关心藏族命 运的人以及每一位中华儿女面前的问题。抓住机遇 ,寻求藏族学术文化的出路,迎接现代文明和市场 经济对藏族传统文化和藏传佛教的冲击和挑战,为 中华学术的繁荣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奉献聪明才智, 已成为每一名藏族成员、每一位藏学研究者和所有 中华儿女的当务之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更敦 群培对待传统、佛教与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态度 ,其治学精神、胆识、学风、文风和研究方法,对 我们进行佛教的变革、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的关系、正确认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繁荣祖国 的藏学事业、促进中华学术的昌盛、使中华民族步 入世界强大民族之林,都具有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 示。”字里行间流露出一名藏学研究者的使命感。 由于更敦群培是一位博学大师,他所涉猎的领 域十分宽广,他的作品几次遭到毁损,因而研究更 敦群培有较大的难度,加之作者学识有限,又是第 一次对更敦群培进行全面研究,不足之处在所难免 ,如对更敦群培的诗词和绘画的研究还有待深化。 我希望作者在此基础上再下工夫,取得更加丰硕的 成果。 我历来认为,藏学研究必须树立正确的指导思 想,评价藏族历史人物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 法和唯物论,弘扬藏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祖国 藏学事业的发展、为国家的现实服务,是藏学研究 者的重要使命,藏学研究者一定要掌握科学的研究 方法并养成严谨的学风和文风,只有这样,藏学研 究才能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在这部论著 中,作者基本做到了这一点,还需要继续发扬。更 敦群培的作品是一笔宝贵的藏学遗产,他的学风和 文风应当继承和发扬,他对待藏传佛教、传统文化 与现代文明、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态度,值得我 们总结和借鉴。我认为这正是更敦群培研究的价值 所在,也是我撰写这篇序言的初衷。 导语 更敦群培是现代藏族史上的佛门奇僧、学术大师和启蒙思想家,是人文主义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他那坎坷而短暂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那充满智慧的思想和离经叛道的言行,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他的学术成果和治学方法开一代新风,上承传统藏学,下启现代藏学,在藏族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杜永彬著的《雪域奇僧(更敦群培评传)》为20世纪藏族史上的佛门奇僧更敦群培大师(1903-1951)的传记。 后记 笔者对藏族学术大师更敦群培可谓“情有独钟 ”,自人藏学的门径起,因读到其代表作《白史》 的汉译本和霍康·索朗边巴与李有义等学者所写关 于更敦群培的评介文章,就为他那传奇的经历、高 深的学术造诣、闪烁着智慧的思想和离经叛道的个 性所吸引。后来在翻译美国人类学家和藏学家梅· 戈尔斯坦(MelvynC.Goldstein)的巨著《西藏现代 史(1913—1951)——喇嘛王国的覆灭》时,了解到 更敦群培与“西藏革命党”的关系,更增强了对更 敦群培的兴趣。随后又编辑出版更敦群培作品的汉 文选译《更敦群培文集精要》,对更敦群培有了较 为深入的了解。孟子日:“颂其诗,读其书,不知 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从这时起,笔者就萌 发了研究更敦群培的愿望,并开始收集有关更敦群 培的文献。 1995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中 国民族史(西藏历史)专业博士学位,征得导师多杰 才旦教授的同意,将学位论文题目定为《更敦群培 研究》,研究更敦群培的愿望得以付诸实践。于是 首先走访北京的黄明信、王尧等有关专家,进行了 可行性分析和论证。随后便拟订研究方案和论文提 纲。计划分为三个步骤:首先,仔细阅读更敦群培 原作,参考国内外关于更敦群培的论著;其次,对 更敦群培的家乡和修习、游历、生活、入狱、去世 之地(藏区)进行实地考察;第三,撰写论文。第一 阶段,系统全面地阅读更敦群培的作品,并阅读了 土登曲达和格德活佛等人所编写的更敦群培生平专 著;将印度筏磋衍那的《欲经》(Kama Sutra)和米 旁嘉措的《欲经·世间喜乐藏》与更敦群培的《欲 经》对照阅读。“闭门自有陈编在,不对今人对古- 人。”沉醉于更敦群培的人生旅程和心路历程中。 随后着手翻译法国藏学家海德(Heather Stoddard) 的更敦群培研究专著《安多的托钵僧》(Le mendianl.de l’Amdo),借他山之石。在研读《龙 树(中论)奥义疏》时,欲入佛教中观学说的堂奥, 然怅失舟楫,欲渡无航,于是依止中国藏语系高级 佛学院藏传佛教研究室主任联波活佛,聆听其解说 阐释,漱华咀英。其间,坐拥书城,手不释卷,甜 咸杂进,广泛收集文献材料。第二阶段,即1997年7 一10月,孤身一人赴青海黄南、甘肃夏河拉卜楞和 西藏那曲、拉萨、山南、日喀则等地进行实地考察 ,乘轺问俗,停鞭览古,游方参学,增强了对更敦 群培的感性认识。并通过访问更敦群培的亲人、朋 友和了解更敦群培的高僧、学者、旧西藏的官员等 ,收集口碑资料。经过为期近两个半月的艰苦跋涉 ,收集到珍贵的文献材料和口碑资料,并找到了被 世人遗忘的更敦群培的妻子次旦玉珍,发现了更敦 群培的女儿格吉央宗,对她们母女俩进行了详细的 专访,这是更敦群培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发现,既具 有史料价值,又具有新闻价值。藏区考察不虚此行 ,脑海中的更敦群培的形象更加丰满。第三阶段, 撰写并发表了《国内外更敦群培研究述评》《更敦 群培著译作品考辨》和《一代藏族学术大师研究中 的新发现——访更敦群培的妻子和女儿》。仰之弥 高,研之弥深,形成了对更敦群培的初步见解,为 论文的写作奠定了基础。此后便进人了更敦群培研 究的实质性阶段——撰写论文。从1997年10月起, 在半年多的时问里,夙兴以求,夜寐以思,探玄钩 奇,目迷心荡,显微阐幽,直抒胸臆,与电脑为友 ,朝夕相处。至1998年4月,《人文主义先驱更敦群 培大师评传》初稿终于杀青。 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得到了师友们的慷慨帮 助。从提纲的拟定到初稿形成,都得到导师多杰才 旦教授的悉心指点。耿异先生慷慨地将其从法国带 回的法文版更敦群培研究专著《安多的托钵僧》赠 与笔者,中央音乐学院的陈自明教授将印度出版的 古典《欲经》(英文)借给笔者参阅,同事桑丁才仁 将《更敦群培传略》(詹东·土登曲达著)和更敦群 培的作品《欲经》(油印本)借给笔者参考。美国学 者金·史密斯先生(Gene Smith)在60年代曾计划研 究更敦群培,后因客观原因而没有实现,当他得知 笔者在研究更敦群培,非常高兴,慷慨地从美国寄 赠更敦群培《欲经》的英文版(Tibetan Ans of Love)和格德活佛主编的《回忆更敦群培》(Dge vdun chos vphel gyi rab byed)两书,使笔者的 研究工作受益匪浅。同事、更敦群培的同乡吉美桑 珠和朋友冯林也给予了有益的帮助。笔者进入甘、 青、藏区进行实地考察时,又得到了更敦群培的亲 属青海同仁的曲丹吉、杨中加、仁钦加,拉萨的次 旦玉珍、格吉央宗和琼华的热情帮助;甘肃省副省 长洛桑·灵智多杰先生、甘肃省藏学研究所所长洲 塔先生、拉卜楞寺大活佛贡唐-丹白旺旭、大格西更 敦嘉措以及黄南州志办的赵顺禄,都给予了热情的 关怀和帮助;拉萨的霍康·强巴旦达先生不辞辛劳 ,引导笔者寻访了更敦群培在拉萨生活、居住、入 狱、去世的旧址。上述诸位贤者的无私帮助,为笔 者的考察和研究提供了根本保证。初稿写成后,又 得到导师多杰才旦教授和王尧先生、常凤玄先生、 陈庆英先生、张济川先生、张江华先生和江嘎先生 的指教, 书评(媒体评论) 我摒弃了主观臆断;摒弃了为了哗众取宠,随 意杜撰毫无根据的离奇古怪的故事的行为;摒弃了 为讨好他人,连讲真话的勇气都没有的行为;摒弃 了为保住自己的糌粑口袋,置一切是非界限于不顾 ,以图个好名声的行为。……使愚人惊愕的浮夸之 词,向显贵献媚的奴颜媚骨,让信徒呻吟的神话故 事,统统远抛,走我正直的路。 ——更敦群培 不要说更敦群培的一部完整的著作,就是他的 一两首偈颂,对于我们都有开启智慧的特殊作用。 更敦群培在其论著中所表达的思想,对于我们研究 西藏社会和历史的人,犹如在黑暗中亮起一盏明灯 ,使人心智豁然开朗。 ——恰白·次旦平措 精彩页 第一节从安多到拉萨 1927年3月,更敦群培在拉卜楞寺度过了6年的学经生涯。决定前往拉萨朝圣和学经,于是离开拉卜楞寺,回到家乡在其母寺亚玛扎西齐寺住了一段时间。回到家乡尽管母亲和姐姐及寺僧竭力挽留,他还是决定离家出走,并且狂傲地声称:“作为一只布谷鸟,留在乌鸦当中有什么用!”随后,由其母亲和姐姐资助(更敦群培的姐夫是夏嘎巴二世的亲戚),离开亚玛扎西齐寺,由他的姨父拉瓦贡布(Lha ba mgon po)和表弟班杰(Dpal rgyal)的陪同,准备前往西藏,他们从双朋西家乡前往湟中经塔尔寺,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 1928年3月6日,更敦群培与一支商队一道从塔尔寺启程,踏卜了前往西藏朝圣和学经的艰辛而漫长的旅程,走上了崎岖坎坷的人生旅程。②关于从青海到拉萨的详情,更敦群培曾在印度用英文发表《我从塔尔寺到拉萨的旅程》(My Joinnev from Khumbum to Lhaasa)予以记载。文中写道: 当我在塔尔寺时,听说一群人——部分是商人,部分是喇嘛(僧人)——他们正准备旅行穿过戈壁沙漠前往拉萨。我强烈希望加入到他们的队伍当中。但是在没有征得母亲的许可的情况下我不能前往。于是我便骑马(离开塔尔寺),经过3天的骑行,回到热贡家乡。 我那年迈的母亲非常高兴地迎接自己漂泊在外的孩子回家。但是,当提到长途旅行的问题时,她十分忧愁和悲伤。她把我的姐姐叫来商量,我觉察到她俩都非常不情愿同意我出远门。然而,在我三番五次恳求下,母亲和姐姐终于不再担忧,并为我的远行祝福,还为我将穿越寂寞的沙漠旅途准备了充足的食物和舒适的用品。于是,我骑马离开家乡,返回塔尔寺。我准时到达那里,次日这支商队就出发了。 龙年(藏历土龙年为公历1928年)龙月(3月)6日的黎明,我们的商队从塔尔寺启程,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开始了这次漫长的朝圣之旅。我们一行200人,大家都做好了准备,以备即将面临的严峻的考验。在马鞍上骑了3天之后,我们到了青海湖(蒙古语叫可可诺尔湖)。这个湖有点像一个巨大的水圈,中间有一个被水环绕的岛屿。岛上耸立着一座陡峭的小山。传说这个小岛是由莲花生大师(Padmasambhava)从印度运来的,他于15世纪(应为8世纪——译注)翻越喜马拉雅山,并在西藏建立“红帽派”(应为宁玛派——译注)。从前,他住在大天(Mahadev)山上,传说他大言不惭地断定,是大天亲自砍掉了那座山的山顶,以便莲花生大师骑行到山上,并且肯定是一次愉快的骑行。但是,大师骑行走远了,把这座山安置在了蒙古,至今它还耸立在那里。 无论如何,事实上那个地方还是非常神奇的。(湖)顸部被称为可可诺尔的“心脏”,下部被称为其“肺部”。(岛上)有一些自然形成的岩洞,洞穴中住着二三十个隐修者,岛上还矗立着一座佛教寺庙。大自然赐予这个地方淡水泉眼和青翠的草木,湖水湛蓝幽深,湖岸景色迷人,令人流连忘返。这里的精神氛围令人振奋。涅槃的安宁驻足于该岛,并且这里还是消磨时光的好地方,可是我的达磨(佛法)驱使我继续前行。隐修者只是在冬季才离开这个地方,这时湖上结着厚厚的冰,足以承受他们行走。然后他们到岸上去储存该年简单的生活必需品。做完这些事情后,他们就返回进行宁静的闭关修行。岛上饲养着几只用于产奶的山羊。 青海湖中的这座圣山小岛,我还在用自己的心灵的眼睛看着你,寄托于你那宁静的庄严之中。你是陌生的祝福,因为我从前没有、今后也不会再感受到如此真切地接近“菩萨”。 然而,还得随商队继续前行。4天之后,我们到达了察措盐湖(Tshva mtsho,应为青海湖南边的察卡[Tsaka]盐湖——译注)。这个盐湖里容纳着大量的盐巴,以至其保持着水晶般的状态,但是轻微地被水覆盖着。自然地,这使得这个地方成为盐巴开采活动最大的场所,一座相当大的城镇在这里拔地而起,并以“柴达木”(Chadam)命名。人们用骆驼和牦牛将盐驮往西藏和中国内地销售,以使用的驮畜的数量来判断,这个地方的盐业必定是一项赚钱的买卖。 现在开始了我们的旅途中最艰难的一段旅程,在长达10天的行程中,我们得穿行于一条狭窄的山谷,有3天连水都见不到。在那样的地方就需要积蓄体能,以保持精神,于是我们便凭借自己的干嗓子唱歌来强打精神,歌声在岩石山的两边回响。然而,眼看着最艰难的路程就要结束了,第10天傍晚,我们进入了一片开阔地,一望无垠,这就是戈壁沙漠(实际上是羌塘草原——译注),草原辽阔无边,没有一个动物在红色的砾石沙土上留下脚印,就连用嘁嘁喳喳的声音打破这种寂静的鸟也没有。寒冷和皑皑白雪笼罩着红色的岩石山脉,气候寒冷,即.使在夏天这里都会降雪。可是,羌塘的这些令人生畏的沙漠,发出的声音比说话还动听。这种“永恒的”精神驻足于你的脑海,并且,“涅槃”在你的坚硬的卵石上飒飒作响。P43-4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