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文化景观视角下的清代重庆城空间形态研究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许芗斌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由许芗斌著的《文化景观视角下的清代重庆城空间形态研究》选择“三峡库区-长江上游-西南山地”为宏观地域背景,以清代重庆为时空线索切入古代城市空间形态的整体研究,并对其主要构成要素(风水格局、景观构成、空间结构、路网体系、功能分区和建筑布局)和典型文化景观对象(城池体系、移民会馆、学宫书院、寺观祠庙)展开分析,提取其演进规律、形态特征、价值内涵。最后基于主体视角切入古代城市景观观察,结合古代舆图、诗词、游记深入历史时期人对清代重庆城市空间感知的研究。 作者简介 许芗斌,福建漳州人,1973年11月出生。1991年自福建漳州一中考入重庆建筑工程学院,1995年获得风景园林专业学士学位,同年进入厦门市建筑设计院工作。2002年考入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师从戴志中教授攻读城市设计方向硕士学位,2005年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2C)08年起师从杜春兰教授在职攻读城市规划专业(风景园林方向)博士学位,2018年获工学博士学位。2018年5月经国家留学基金委批准,获得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访问学者资格。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城市设计与城市公共空间规划方法、环境行为学及文化景观理论研究。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批准号51278505、51578085),任《走向地方特色的城市设计》副主编、《风景园林》杂志审稿人,先后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城市设计、城市公共空间景观与遗产保护规划研究实践多项,曾获IFLA国际设计奖两项、国内省部级设计奖三项。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清代重庆空间形态研究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内容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与研究界定 1.3.1 核心概念 1.3.2 研究界定 1.4 研究综述 1.4.1 城市空间形态领域相关研究综述 1.4.2 文化景观领域相关研究综述 1.4.3 重庆地区历史文化研究综述 1.4.4 重庆地区人居环境研究综述 1.4.5 相关研究总体评述与展望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清代重庆城空间形态的形成背景与动力因素 2.1 地域环境条件 2.1.1 地理空间特点 2.1.2 自然环境特点 2.2 社会发展特征 2.2.1 历史发展过程 2.2.2 区域交通枢纽地位的形成 2.2.3 农业经济中心地位的形成 2.2.4 川东商业中心地位的形成 2.3 地域文化特征 2.3.1 源起巫巴、动态演进的历史特征 2.3.2 环境独特、信仰多样的地域特征 2.3.3 多次移民、兼容并蓄的社会特征 2.3.4 水陆廊道、多元交流的文化特征 2.3.5 耦合山地、礼制渗透的空间特征 2.3.6 崇巫尚武、进取包容的精神特质 2.4 动力因素分析 2.4.1 自然环境因素 2.4.2 政治军事因素 2.4.3 经济社会因素 2.4.4 精神文化因素 2.4.5 科学技术因素 2.5 小结 第3章 清代重庆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与特征 3.1 清代重庆城市空间形态的整体构成 3.1.1 古代重庆城市格局的形成过程 3.1.2 作为文化景观的清代重庆城市空间形态 3.1.3 清代重庆城市空间形态的整体构成 3.2 清代重庆城市空间形态的要素与特点 3.2.1 “九宫八卦、龟蛇之象”的风水格局 3.2.2 城山相融、览胜两江的景观构成 3.2.3 上下半城、城垣内外的空间结构 3.2.4 城门引导、耦合山地的路网体系 3.2.5 经济主导、高低分区的功能分区 3.2.6 官方重礼、民间趋俗的建筑布局 3.3 基于场所感的清代重庆空间形态地域性特征分析 3.3.1 宏观层次的地域性特征 3.3.2 中观层次的地域性特征 3.3.3 微观层次的地域性特征 3.4 小结 第4章 体现威权象征、内外分野的城池体系 4.1 清代重庆城池的空间形态 4.1.1 “片叶浮沉巴子国,两江襟带浮图关”的城池选址 4.1.2 “名城危踞层岩上,鹰瞵鹗视雄三巴”的城池形态 4.1.3 “象天法地,九开八闭十七门”的城门布局与形态 4.2 清代重庆城池体系与城市意象 4.2.1 城池体系的“可意象性”与意象层次 4.2.2 城池体系的城市意象特征 4.3 清代重庆城池体系的文化内涵 4.3.1 礼制思想与封建制度文化内涵 4.3.2 风水观念与精神文化内涵 4.3.3 历史变迁与城市职能文化内涵 4.4 小结 第5章 体现移民文化、社会整合的移民会馆 5.1 清代重庆移民会馆兴起的社会背景 5.1.1 明末清初移民实川的社会背景 5.1.2 清代重庆商贸中心城市地位的形成 5.2 清代重庆移民会馆的兴起与发展 5.2.1 从“血缘”、“地缘”到“业缘” 5.2.2 重庆移民会馆的发展过程 5.3 清代重庆移民会馆的功能与形态 5.3.1 移民会馆的选址与分布 5.3.2 移民会馆的功能与形态 5.4 清代重庆移民会馆的内涵与价值 5.4.1 制度文化内涵 5.4.2 精神文化内涵 5.4.3 建筑文化内涵 5.5 小结 第6章 体现礼义教化、地方教育的学宫书院 6.1 学宫与书院的源流发展 6.1.1 学宫的起源与重庆府、县学宫的发展 6.1.2 书院的起源与重庆地方书院的发展 6.2 清代重庆学宫书院的功能与形制 6.2.1 学宫的功能与形制 6.2.2 书院的功能与形制 6.3 学宫与书院的文化意义与价值内涵 6.3.1 制度文化内涵 6.3.2 精神文化内涵 6.3.3 空间文化内涵 6.4 小结 第7章 体现地方信仰、公共生活的寺观祠庙 7.1 寺观祠庙文化景观的体系构成 7.1.1 体现礼义教化的坛壝与官方祠庙体系 7.1.2 体现多元化与功利性的民间祠庙体系 7.1.3 作为一种特殊民间祠庙类型的会馆祠庙 7.1.4 作为宗教信仰场所的佛道宗教寺观 7.2 寺观祠庙的空间分布及其结构类型 7.2.1 寺观祠庙的整体分布规律 7.2.2 寺观祠庙类型与空间分布的关联 7.2.3 寺观祠庙单体空间布局结构类型 7.3 寺观祠庙的文化意义与价值内涵 7.3.1 制度文化内涵:国家与地方 7.3.2 精神文化内涵一:官方与民间 7.3.3 精神文化内涵二:本土与外乡 7.3.4 精神文化内涵三:信仰与生活 7.3.5 空间文化内涵一:空间与意象 7.3.6 空间文化内涵二:共性与个性 7.4 小结 第8章 文化景观主体视角下的清代重庆城市空间景观 8.1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