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创刊于19世纪中叶(1851年),在美国乃至西方社会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纽约时报》自创刊以来就有了对中国的报道,其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系列报道之深入,令人惊叹。
郑曦原编的《纽约时报中国观察记(共3册)(精)》书分三本:《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共和十年:(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浴火重生:(纽约时报)中国抗战观察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纽约时报中国观察记(共3册)(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郑曦原 |
出版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纽约时报》创刊于19世纪中叶(1851年),在美国乃至西方社会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纽约时报》自创刊以来就有了对中国的报道,其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系列报道之深入,令人惊叹。 郑曦原编的《纽约时报中国观察记(共3册)(精)》书分三本:《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共和十年:(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浴火重生:(纽约时报)中国抗战观察记》。 作者简介 郑曦原,1963年5月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先后就学于兰州大学、外交学院、北京大学和美国杜克大学。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1984年选调生,志愿到陇南乡村工作3年。后供职于甘肃省文化厅、国家物价局和外交部,曾任中国驻纽约总领馆副领事、驻希腊大使馆首席馆员兼政务参赞、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参赞。现任中国驻孟买总领事。著有《中国远古文化》、《通向未来之路》(与李方惠合著)、《高位的危机》(与以克合著)、《帝国的回忆》、《共和十年》等。协助其父郑时文核校《穿过硝烟的军列:一个学生兵的朝鲜战场亲历记》。 目录 《帝国的回忆》 前言 他山之石,可以攻错 引子 晚清史是我心中尘封的痛 第一篇 夕照的社会 1854年的上海:自由港 新闻专稿:清国东段长城观察记 新闻专稿:清国名城广州游历记 述评:英国鸦片贩子力阻清国禁烟 铁路和电报有望在清国出现 清国社会新闻几则(一) 清国社会新闻几则(二) 四川巴塘发生强烈地震,3000人丧生 新闻专稿:广州的一天 1877年的上海:火轮信使——个美国人的游记 特写:在大清国的心脏旅行——扬子江游记 述评:罪恶的鸦片贸易 清国人口数字引起争论 首家机器棉纺织厂在上海建立 述评:清国苦力价几何? 1886年的上海:租界见闻 特稿:大清国邮政专述 述评:清国的丝绸工业 述评:清国的财税稽征制度 亡命天涯的传教士 述评:一位美国工程师在粤汉铁路沿线的观察笔记 电灯将照亮北京 1906年的上海:会审公廨——一个美国律师的观察 清廷颁诏禁止妇女缠足 述评:沉重负荷下的帝国财政 1908年的上海:对美贸易出口1055万美元 第二篇 蜕变的文化 新闻专稿:清国的官式学堂 大清国将向英美派遣留学生 清国留学生抵达旧金山 一份清国讣告 令人恐怖的考试制度 清国人将一天时间划分为12个单位 清国人发明的“洋泾浜英语” 述评:“四书五经”维系着清国灵魂 中文报纸在上海的发行量稳步上升 5020卷《古今图书集成》被大英博物馆收藏 述评:汉语奇异的表达形式 述评:清国官场腐败危及人类道德 清帝颁诏建立京师大学堂 新闻专稿:清国报业见闻 慈禧皇太后以孔子伦理观反击西方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复制碑私运纽约记 清国特使向美国赠送5000册中华图书 第三篇 诡异的内政 述评:同治皇帝暴卒,北京政局扑朔迷离 新闻特写:清国皇亲国戚多达四万 特稿:清国皇室生活记趣 述评:光绪皇帝学英语 李鸿章会见国际禁烟联盟执行秘书 慈禧召张之洞进京议政 新闻专稿:清国铁腕袁世凯采访录 新闻专稿:光绪皇帝驾崩,曾推动改革功不可没 附:光绪皇帝生平 新闻专稿:清国独裁者慈禧逝世,北京政局令人关注 附:慈禧皇太后生平 新闻专稿:三岁幼童登上清国皇位,改元宣统 新闻专稿:留美学子归国受重用 第四篇 艰难的国防 英国海军进攻广州,攻陷两广总督府 太平军挥师北伐,大清朝摇摇欲坠 英法联军占领北京西郊,圆明园惨遭洗劫 英国领事巴夏礼被囚记 清军投降,北京城楼升起英法旗 清国接受和议,英法战俘曾受虐 香港卖奇珍,北京战利品令人炫目 太平天国首都“天京”沦陷 清军攻破天王府,忠王李秀成束手就擒 捻军突破清军合围,威胁华北贸易安全 大清帝国军事资源透析 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清关系微妙 清军主力进朝鲜,日军进入临战状态 日军击沉“高升”号,1700名清军英勇殉国 丰岛海战震惊世界 李鸿章黄马褂被清廷褫夺,戴罪领军 清帝下达宣战诏,日清海陆大会战 美海军专家评丰岛海战 黄海大战,“定远”“镇远”姊妹两舰合力御群寇 日军攻入清国本土,威海卫军港危在旦夕 节日盛装的东京欢庆战争胜利 日军前锋直指山海关,威逼北京城 日军准备攻占威海卫,清国首都震动 三名清国海军将领自杀殉国 清国总理大臣恭亲王谈清日战争 德国海军借口教案占领胶东 法国占领海南岛 清帝下诏接受八国联军谈判条件 日本强制奴化台湾,再损兵250人 西藏叛乱平定,清廷诏示十三达赖罪恶 第五篇 酸涩的外交 沙俄外交使团进人大清国境 美使华若翰北京换约记 清英联合舰队计划破产 特写:驻清国的美国领事们 蒲安臣出使美国 拿破仑三世接见清国外交使团 第五篇 1941年 1941年抗战大势 中国抗战是人类意志的胜利 评日本梦想的“新秩序” 林语堂博士采访记 战火中的中国妇女 纽约华人纪念抗战4周年 日本召开御前会议讨论战局 中英就取消治外法权进行谈判 本田熊太郎将前往南京就职 中国以游击战策应盟国 滇缅公路雨季保持畅通 抗战文学体现民族精神 欧柏林学院内迁四川 中国军队强势攻打渐弱的敌军 中国需要更多的民主与合作精神 中华之魂坚贞不屈 美国护士长沙来信 在华传教陷入低潮 日本空军后继乏力 马来亚华人准备抵抗 第六篇 1942年 1942年抗战大势 战时中国大学约有5万学生 四强共建联合国 5万日军溃败长沙 中国批评盟国“先欧后亚”方针 中国远征军准备进入缅甸 中国的抗战拷问西方 会见蒋介石夫妇记 日本的强 导语 郑曦原编的《纽约时报中国观察记(共3册)(精)》分三本: 《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晚清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本书所反映的时代,中国正经历着“千年未有之变局”,从独立自主的东方老大帝国沦为“东亚病夫”,传统的帝制和士大夫政治终结,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蜕变,人民承受着无与伦比的剧痛。 《共和十年:(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1911年,辛亥革命终结了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帝制。之后十年(1911—1921),中国处于前所未有的激变之中:新旧制度变换、新旧思想冲撞、各种政治势力交替,内忧外患,国民彷徨,许多影响中国发展的事物和思想皆发端于这一时期。危机与希望仅一线之隔。 《浴火重生:(纽约时报)中国抗战观察记》:《纽约时报》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的报道,以西方人的眼光较为全面地观察和记录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这段历史。 精彩页 当他们来到中国军队的防线前,机枪、火炮声再起,日军开始还击。在凌晨5时以前,双方有好几千人卷入了战斗。宋哲元将军属下的第37师师长冯治安将军试图调解未果。后来,他的部队升起白旗并宣布中立。 由于中日双方的紧张状态在过去三个月内不断加剧,两圜在平津地区爆发冲突并不令人奇怪。诸多经验丰富的观察家认为,当前华北形势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前的满洲形势相似。 在过去一周,中国北平的警察逮捕了将近300名中国和朝鲜的煽动者以及穿便衣的武装叛乱分子,他们被指控扰乱社会秩序。同时,忠于宋哲元将军的29军各部队逐步控制了北平郊区,以便在亲日势力图谋不轨时迅速予以镇压。 北平城内局势也慢慢趋于稳定。城内军警巡逻频率增加了一倍,天黑以后行人必须在刺刀下接受检查。各个方面的中国官员都公开指责,称有明显的事实证明日本特务机关向毫无操守的煽动分子贿赂,鼓动他们在城内制造混乱,为日军进城干涉提供口实。 宋哲元将军未在北平城内露面已经有好长时间了。他以各种借口拖延了两个月未出现,一会儿是身体不适,一会儿是要进庙祭祖。这惹得日本人相当不耐烦,因为他不在期间,所有经济合作计划也不得不束之高阁。在过去半年,南京政府在华北的行政权威日益提升,许多日本高官抱怨,许多已经公布的亲日政策被歪曲,即是日本影响力下降的标志。中国军队集结河北 1937年7月28日 美联社上海7月28日(星期三)电:南京中央政府今日正将大量部队调往华北。 向北调动军队的集结地点为南京浦口车站。军队调动的目的地与数量系军事机密。浦口车站直通日军设在华北的指挥部所在地天津。而从天津出来的铁路将东西方向的北平与满洲连接起来。当局称,中央政府已将15个师调往河北省待命,先头部队已抵达北平以南的长辛店。 位于河北省南面的山东济南是双方争夺的焦点。据日本同盟社报道,千余中国士兵从西边进入该城驻防,其余部队北上保卫山东与河北的边界。部队从汉口经过 美联社汉口7月27日电:中国的中央军今日奉命经汉口向北行进。更多部队正从长江南岸秘密经过此地北上集结。自7月7日中日爆发战斗以来,究竟有多少部队调往平津地区,他们将如何部署尚不得而知。当局发布告示称,所有官方和非官方人员都必须保守军事机密,任何人泄露军事情报都将受到严惩。实际情况是,这里所见到的部队与旧时的中国官兵截然不同,他们组织有序、装备齐全、纪律严明。共产党伸出援手 美联社西安7月27日电:如果华北事态继续发展,南京政府的宿敌共产党军队或将与国军联合抗日。据可靠消息称,中共领袖毛泽东呼吁南京改编他的部队作为中国抵抗日本侵略军的一部分。有消息称,南京已向毛的红军运去食品和军需物资。中日两军在上海交火 1937年8月13日 题记:5000名日本海军进入战备状态,东京舰只整装待发。在沪外国人认为,租界将如1932年一样会被波及。中国局势 上海:日军巡逻队与中国军队交火。由于中国大军云集,在沪外国军队开始备战,防止战火延伸到租界区。 东京:内阁紧急会议决定,就上海形势与中国方面展开谈判。(P4-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