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序 时代风沙中的累累瘢痕 “领衔主演”的滥用 肥腻油腻成了“时鲜话题”? 小圈子里的著名 “逃富”与“逃死” “宗师去世无人问”的冷思考 所有的“差不多”,最后都会报复你 倘若齐白石去当官 从“人园考试”说起 水至清,真的无鱼吗? 我所理解的教育 “冰花男孩”的故事里写满庆幸与后怕 脸书与书脸 我的阅读习惯 “我最怕期末”:一名大学教师的焦虑 “世界自有其原则” 电影《无问西东》的“莽气与灵气” 把“儿童邪典片”逼进“铁桶合围”绝地 别让“向钱看”破坏新媒体生态 都“总”起来了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雪夜 谁卖了我的电话号码? 孩子天生是诗人,大人却失去了耳朵 为亲情拓展对话空间 姑妄信之 每所高校都要有个拉风的名号? 令人叹息的“暖新闻” 娱乐不是肉麻 少有人顾及鸟的感受 大数据也可以有温度 读者,书店最好的“合伙人” 胡迁之死 表情包也要有“法治脸” 同学会是一场皮影戏注定活在彼此记忆里 规则意识当成现代文明通行证 历史与空间:从“节女堂”想到“女德班” 说“跪” “迷失”的美感 旅行文学 电视剧的智商 我们到底在怀念霍金什么? 阳光也是最好的防骗剂 那个测不准的时刻永远让我们着迷 我读鲁迅的小说 霍金:第一位伟大的后人类 永远年轻可取吗? 从八抬大轿到人工智能 生命在别处 以写作保留希望 又闻“只知周迅不知鲁迅” 我不要向猝死医生学习有关部门还真别觉得委屈 好奇心是青春的密码 上百村民私挖冻肉“淳朴”的人性为何变坏 我们不再“震惊” 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耶? 今天,我们都是流量的奴隶 那些受我冷遇的标点符号 《我不是药神》: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回归 说“随和” 宝玉的“鱼眼睛论” 我的愿望谁知道 三不负主义 我们追求怎样的健康 何必“也学牡丹开” 警惕“注意力陷阱” 奇葩的企业文化恰恰是缺“文化” 莫让“乱花”迷人眼 读书读到什么程度才能改变命运 疏与密 卖蘑菇的小姑娘 “悲摧”的贵族 时间的好孩子 点赞也要有资格? 活出自己的诗意人生 逞能的悲哀 可怜一曲“长生殿” 说蚊 写回忆录 假作真时真亦假 废话和套话 当我们在朗读的时候 奉承 最奇崛的文化大师辜鸿铭 圈定“目标校”引人才不能随心所欲 狂傲背面是卑微 剧场与菜场 读书人一直都在只是恰巧你没发现 道路的人性化“限宽”
精彩页 小圈子里的著名 ◎介子平 交朋友的能力,即欣赏他人优点的能力。圈子里的朋友,不时有举办书画展、召开研讨会者,我则乐见其成,尿急尿频尿不尽,赶了一场又一场。素日各自忙于生计,借此机会,照个面,握个手,喋喋不休几句人畜无害的废话。社会学家格奥尔格·西美尔认为:大众运输出现后,人们对自己的外表变得越发重视,因为邂逅已成为视觉的交会。面具与包装,江湖必备利器。书画圈子外表,或光头,或长发;文学圈子外表,男围脖,女长袍。主人请客吃什么,是主人的情意;客人赴宴穿什么,是客人的敬意。 况且对于后生晚辈,宜不断激励,好马尚需配好鞍,好酒也要牛肉干。介绍来宾时,有官位者称官位,哪怕是退休前的称谓,无官位如我者,一律“著名”。著名评论家,著名美食家,著名玩家,著名社会活动家,似乎只有这样,才可显示其规格之高,活动之隆重。官位者在位时著名,离位即淹没,或真不如这帮不着调的“著名”者著名。若不为周遭淡忘,且保持著名下去,只能时常抛头露面,正经八百做作,出场站台,笑不改容矫情。 真是扯淡,哪里著名,其名不出方圆五里,范围不过我所生活战斗的太原市、迎泽区、桥东街、新生里、流沙坡一带。常人所言著名,皆小圈子里的著名。事实改变,想法随之,此题但破解,外向转内向,有意无意逃避,观展于清静之时,列位在犄角旮旯。好在开幕式结束,即一响而散,寂地寻欢,少了频繁寒暄、勤快握手的忙不迭。逃名而名,许由洗耳颍水,避席得席,范蠡泛舟太湖,虽不至此,止于适度即可。著名的过程,有人通过社会化,学会秩序与模式;有人则相反,恰是通过去社会化,丢掉秩序与模式。 人在江湖走,得有好朋友,随和主动,孤傲被动。圈子即江湖,其间麋沸蚁动,蜂舞蝶喧。幽冷生涯,寂寞之道,却是忙不及履,应接不暇。城市这么大,竞藏不住一己的孤独,除在圈子里踩着鼓点,跑来跑去,同时还摊开几项事宜,多头绪而少结果,只嫌桌面太小、桌景太杂。 在一个“著名”社会里,如何不为人知地生活。沧海月明,一世只爱一人;蓝田日暖,一生只人一行。时间让一切沉淀,不近人群,自成超逸,恽南田称倪云林的画作有“真寂寞”之境:“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水万水,无一笔是水,有处却是无,无处却是有。”发现自己,表达自己,自己发现,自己表达,艺术家的高蹈造诣,取决于其能退到多远,去冷眼这个现实社会。退后半步,便是世间的无上荣华,但其不屑,脱离了低级趣味,也脱离了高级趣味。出家人可以劝人过好世俗生活,自己万万不从。 陈丹青瞧不上见到著名人士,即趋前合影的青年,杨绛的观点则是:“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人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干脆另找高明,和他对质。”言在己而意在理。故日逃名逃己名,避席避他席。 著名不著名,论功绩,论作品。名著即作品里的著名者,名著何以成为名著,无外主题永恒,形象经典,因而被广泛认同,产生深远影响,时间考验,经久不衰。名著的价值,在于人文,即对读者人性能够产生影响。 山在云中,云在山间,年去岁来,绕来绕去。未几,继小姐、秘书、同志、教授、专家、大师之后,“著名”也被污名。别当回事,著名非真著名,礼貌用词耳。 (《太原晚报》,2018年4月2日) P5-6 导语 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太阳鸟文学年选系列丛书,从1998年开始,已经连续出版了二十一年,其间经受了图书市场的检验,得到了读者的广泛认同与好评。 2019年1月出版的六卷年选本,作为年度盘点的最佳文学系列,仍将由著名学者王蒙出任主编,编委及各分卷主编皆为文学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他们不负读者厚望,将发表于2018年的原创作品精读、精选,力求将最优秀的作品完整、客观、公正地呈现给读者。 本书是王侃主编的杂文卷——《2018中国最佳杂文》。 序言 追风逐电的时代马车从来不曾停下飞奔的步伐 ,随之腾涌而起的时代风沙总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 势抚平岁月的血色与沧桑,而喧嚣不已、瞬息万变 的时代之声,更是无时无刻不在催促人们遗忘曾经 的创伤与苦痛。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代的 真实影像往往成了沉睡的柙中之物,抑或是永远地 消散殆尽。幸运的是,总有一些“冥顽不灵”的文 学为我们提供了万难摧毁的窗口,使我们有了窥探 时代风貌的途径、机会和可能。当整个社会因疯狂 的物欲争逐中渐渐沦陷于欺瞒、暴戾甚至伐戮时, 文学却像是一个清醒的智者,一个义无反顾的逆行 者,一个揭竿而起的反动者,坚定不移地将目光聚 焦于良知、诚挚、真情等最为初始但也更为高尚的 人性世界。当然,文学的队列也并非整齐划一.诸 种不同的文体可说各行其是、各司其职,不同文体 的内部也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其中,杂文因短 小、精悍,却又数量惊人,致其混杂之状显得尤为 突出。小说、诗歌、戏剧等文体往往自带缠绵蕴藉 的气质,也因了所谓的“文学性”,更显得雅致。 相比之下,杂文因了直言不讳、真诚坦率,虽“冷 言冷语”,大多数时候却颇为平易近人。杂文的作 者群、受众数以及题材的涵盖面等都为其他文体所 远远不及。如此,或许浩如烟海中一篇杂文仅能展 露生活的某一侧面,但千千万万部佳作汇合而成的 滚滚大流,自能映射出人生百态的真实镜像。 然而,批判鄙夷杂文者,依然大有人在,有些 杂文界的“高手”甚至极度抗拒“杂文家”的身份 。究其缘由,与杂文的市场化有着莫大的关联。随 着市场经济与网络媒体的长足发展,读者的喜好成 了评判杂文价值的重要准则。某些杂文作者为了博 人眼球、提高点击率,常常发出一些“无感”之文 ,没话找话,无端敲下些满是“火药味”的“骂” 文。尽管就文章本身而言,也能独立成篇、自圆其 说,但终究不免浅薄、无聊之态。此外,当下诸多 时评、事评之类的短文也被归入杂文之列,此类短 文的作者往往是报纸杂志或网上新闻的“铁粉”, 他们既不关注身边的事物,更缺乏对真实生活的深 入体察,报上所载之事乃是其唯一的资讯和创作源 泉。诸如此类,“时效机制”下催生的应急文、时 评文,就像是未经消化的直肠运动,仅是截取一些 奇人逸事说些不过脑子的大白话,缺乏营养不说, 常常陷入自以为是、自我抄袭的窠臼。更为可悲的 是,此类无感、无思、无物的空洞之文,因了投合 读者的喜好,正在大行其道,且大有一泻千里、发 扬光大之势。与此同时,有所担当的杂文作者虽也 曾辍笔不耕,路见不平,自会拔笔斥之。然而,在 一次次撞得头破血流却无功而返之后,这些作家意 识到自己人微言轻,多说不仅无益,还招致人嫌, 干脆就此辍毫栖牍,选择在沉默中消耗余生。如此 ,难道真如“有心之人”所言,“杂文已死”? 当然,我们并非苛责所有的杂文作者都要如鲁 迅般写下见解独到、思想深刻的惊世且传世之作, 更不是说杀猪宰羊的庸常之辈便不能驾驭上乘的“ 屠龙术”,毕竟真正的贤者少之又少。面对触目皆 是、接踵而至的糟心之事,即便是最为勤奋的贤者 ,往往也感到有心无力,只能仰天长叹。鲁迅当年 在编印《莽原》时就曾感慨:“然而只恨我的眼界 小,单是中国,这一年的大事件也可以算是很多了 ,我竟往往没有论及,似乎无所感触。我早就很希 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 毫无顾忌地加以批评,因此曾编印《莽原周刊》, 作为发言之地,可惜来说话的竞很少。”(鲁迅: 《华盖集》)其实杂文的门槛并不高,做到“言必 顾信心,心必副事”(陆贽:《奉天论赦书事条状 》)便可归入杂文之列。当下杂文最根本的痼疾在 于一些杂文作者“睁眼说瞎话”,抑或是故意歪曲 事实,徒有其表的花哨言论,往往经不起深层次的 推敲。倘若杂文作家都能如《皇帝的新装》中的小 孩般赤诚、勇敢,当下的杂文生态必然呈现出另一 番喜人之景。此外,有担当、有气节的杂文作家更 应该欣然命笔、手不停挥地投入到激烈的战斗之中 ,即便硝烟过后仅剩下“灵魂的荒凉与粗糙”,即 便曾经的血泪极易被风沙所掩埋,但“辗转而生活 于风沙中的瘢痕”定然难以轻易消退,甚至可能会 在将来的某一时刻发光发热。 因短小、泼辣、锋利等特点,杂文是颇为敏锐 、迅捷的时代号角,担负着激浊扬清、匡正人心的 社会重责。判定一篇杂文是否能够在风沙席卷之后 还留有累累瘢痕,抑或仅是无关痛痒的隔靴搔痒? 是锋芒毕露的“投枪”“匕首”,还是虚张声势的 纸皮老虎?——这都取决于作者能否对所言之物进 行鞭辟入里、入木三分的分析和探讨。客观地说, 想要在如此躁动不安的时代写出有刻度、有深度的 “好”文可说难上加难,但编者依然希望编入本书 的每一篇文字都能承受住时间的考验,起码在几年 之后,读者再次翻阅本书时能有“常读常新”之感 。值得庆幸的是,在这洋洋大观、鱼龙混杂的杂文 浩海中,笔者依然欣喜地发现了诸多气势磅礴、寓 意深刻的佳作。当然,“深刻”本无标准,本书所 收录的杂文虽不敢说篇篇归入一语中的、言浅意深 之列,起码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于当下所发生 的一桩桩特殊事件有着别具一格的认识,对于人与 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有着洞隐烛微的思考,在鲜活 灵动的文字之下,无不蕴藏着作者的体温与心跳。 一 今年,我们在编选这本《2018年中国最佳杂文 》时,依旧把是否具有“真性情”作为首要的遴选 准则。倘若一篇杂文仅是对社会生活、新闻时事进 行泛泛而谈,毫无真知灼见闪烁其中,即便在一夜 之间引起轩然大波,时过境迁之后,怕是依旧逃不 过悍然被弃的命运。杂文不是对社会生活的机械摄 像,不是对时代陋习的简单记录,更不是对新闻时 事的粗糙评判;杂文是执着的反思,是犀利的声讨 ,是无情的鞭挞,更是正义的批判。 …… 五 在每年的编选过程之中,我们无不感到“遍读 ”之难、“遗珠”之憾。面对海量层出不穷的杂文 佳作,往往感到有心无力、目不暇接;即便目之所 及,或许又因一念之差,与经典之作失之交臂。诚 如上文所言,我们并不苛求尽善尽关、面面俱到, 更不敢妄言本书所选皆为“年度最佳”,毕竟每个 人对于杂文的评判准则都不尽相同,每篇杂文的动 人之处也并非人人可及。但求在一定的“规范”之 下,尽量遴选出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的杂文文本, 以供读者依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性的精读,并通 过一定数量的阅读充分感受到杂文的魅力,进而提 升个人的思辨能力、审美水准与人生品位。一篇富 含学识修养与远见卓识的杂文佳作,远胜上百上千 篇滥竽充数、面目狰狞的“冷嘲”之作,但愿本书 的出版能够稍稍冷却那些无感之文的嚣张气焰。 尽管当今社会生活杂色纷呈、瞬息万变,有所 担当的杂文家们依然能够通过笔锋的篆刻,透视出 生活的不变底色,忠实地记录下当今生活的一鳞半 爪,以供后人在想象先人之境时,聊有所补。我们 依旧坚定地相信,当代杂文创作的队伍必将更为壮 大,且不断朝着隽永、深刻的方向迈进。毕竟,辗 转于世的时代风沙不可能永远肆无忌惮地掩埋“真 相”,喧嚣不已、嘈杂无章的狂欢之后,总会因某 些敢于言说、不惧生死的勇士留下难以消退的累累 瘢痕。
内容推荐 杂文的选本,偏爱于真性情的袒露和书写,并寻求文学体验范畴的人文关怀。 二十一年的坚持与努力,都是为给当代文学历史寻找准确的精神坐标与刻度;为正在走向良性循环的中国文学发展留下坚实有力的见证;更是替未来文化史家提供值得阅读和关注的优质版本。 本书是王侃主编的《2018中国最佳杂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