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成都变脸(中国城市近代化缩影上中下)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郑光路
出版社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郑光路著的《成都变脸(中国城市近代化缩影上中下)》是抢救地方史实和整理巴蜀文化的精心之作,叙述了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细节,披露了许多极为珍贵的老照片,将极大地增强历史文化名城——成都重要的文化“软实力”。同时,如今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本书也为今后中国城市化发展提供历史根据、借鉴。
本书紧扣“城市近代化”这一主题,内容新颖丰富:中西冲突、人文掌故、奇闻逸事、历史谜团、街巷园林、端公巫婆、洋医洋教、风土人情、三教九流、衣食住行、薪俸收入、物价水平、传统武术、近代体育……翻开这套丛书,如同“穿越”回清末,百年前这座城市的种种真实图景,跃然纸上。
目录
第一章 浸透古意的城池遭遇“近代化”
第一节 农耕社会城市的最后残梦
清代大城从重建到彻底毁灭
成都“老皇城”的旧梦
成都“少城”兴衰录
第二节 古城的灵魂:河流、桥梁、水井
“水乡泽国”乐游休闲之城
历史长河中的几座名桥亭楼
城市饮水从传统到“现代化
第二章 从封建旧官场到近代化“立宪”
第一节 黑暗的司法、刑律和监狱
四川臬台和华阳县令见闻录
清末成都的刑场和刽子手
封建刑律开始近代化改革
谘议局对司法不公的强力干预
第二节 清末成都的官衙和官员
总督、布政使、按察使等高官
成都、华阳两县令终日奔忙
清末成都官场现形记
第三节 西风东渐和政局的变化
清末成都的外国人和领事馆
力行“洋务”和“维新”的高官
清末动荡不安的政局
第三章 成都的“维新”和“新政”
第一节 新政“重头戏”开办警察制度
近代化警察制度怎样在成都登台
兴办警察的“新政干将”周善培
第二节 古城中“改革教育”和“改革军制”
四川最后的“科举”考试怪状
新式学堂和留学生运动的兴起
中外文化交流浓墨重彩的一页
第三节 “谘议局”和“新军”要了清廷的命
改革军制的“新军”最后“革命”了
能量巨大的“谘议局”新生代官绅
第四章 清末成都的商业、金融、人口
第一节 成都商业文明的历史辉煌
农耕社会特色的商贸风情
巴蜀商业“首街”东大街
南方丝绸之路起点在哪里
第二节 从传统庙会到近代化博览会和大商场
1906年“四川成都第一次商业劝工会
第三届劝工会现代化特征已经非常明显
由临时性“劝工会”到大型“劝业场”
第三节 清末成都的金融、人口及收入
清末成都人用什么样的货币
造币厂、银行的创建及当铺和荒市
清末成都的人口和工资收入
第五章 清末“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
第一节 “民以食为天”的真实情景
粮食、肉类及街头熟食品物价是高还是低 成都“名小吃”的源头在哪里
清末川菜体系的形成和高中档馆子
西方饮食文化“入侵”成都
清末成都天空上飘荡的酒香
第二节 清末成都人的穿衣、住房和厕所
清末成都各界人士穿什么衣服
清末怎样办房产证及交多少契税
古典式“栈房”向近代化“旅馆”演变
清末成都人怎样“方便”和对厕所改良
第三节 清末成都形形色色的交通工具
背夫、骡马、黄牛、鸡公车、街轿
最早的“公交车”:马车、黄包车、汽车
成都千难万险的对外交通
从“气球飞越东较场”到“凤凰山机场”
第四节 燃料、照明、通信是怎样逐步演变的
传统燃料、照明及近代化街灯、电灯的出现
从“驿传”到近代化电报局、邮政局、电话局
第六章 清末成都人生了病怎么办
第一节 传统中医药和医林之奇形怪状
清末成都的医疗状况和医疗改革
成都中药铺和麝香、虫草的灾难
第二节 “江湖医生”和“巫医”之内幕奇闻
清末成都“江湖医生”的真真假假
成都的端公、巫婆怎样“消灾祛病
“祝由科”的巫术真有那么神奇吗
第三节 清末成都的西医和红十字运动
西医艰难“登陆”和“成都教案
成都近代化医院、医学院的建立
成都有多少官办和民间慈善团体
成都红十字会成立的历史谜团
第七章 近代化生活方式和传统的碰撞
第一节 最具巴蜀特色的茶馆和川剧
清末传统“茶社”和“新式茶座
剧场、川剧改良及川剧“变脸”真相
第二节 摄影术和电影是怎样传入成都的
从传统“捏相术”“画真子”到摄影术
从灯影戏、西洋镜到电影
第三节 公园和动物园最具城市近代化象征
创建“少城公园”的历史迷雾
民国时期成都有多少个城市公园
成都是中国最早设有“动物园”的城市
第四节 从传统“国术”到西洋“体育”
清末巴蜀武术的难解“谜团
“青羊宫打擂”和武术向近代体育“接轨”
清末兴起的近代体育和运动会风波
田径、球类等新式体育在成都的兴盛
第五节 向近代化迈进的“中外通婚”
引发国际纠纷的中外通婚
两位世界名人的中外通婚
第六节 西方色彩浓厚的“彩票”和“报刊” 彩票进入成都的风风雨雨
报刊的蓬勃发展和“广告”的产生
第八章 社会陋习恶俗的近代化改良
第一节 反“缠脚”和剪“辫子”
成都的反“缠脚”运动
清末成都“剪辫子”风潮
第二节 “禁烟”和“禁赌”功亏一篑
鸦片烟祸和禁烟运动
赌风猖獗和禁赌失败
第三节 对娼妓、乞丐、游民的整治
周善培是中国设“红灯区”的创始人
清末管理娼妓办法沿袭至民国时期
对乞丐、游民的社会改良卓有成效
第九章 成都向现代化“冲锋”
第一节 1911年成都引发了中国历史巨变
成都为什么会发生
序言
中国城市“近代化”是非常重要的历史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本套丛书是研究清末民初成都近
代化方面的专著,信息量极大。分为三册,只是为了编排
和篇幅安排上方便。这三册虽然每册独立成书,但在内容
上是紧密联系、一气呵成的,这点尤其值得读者们注意。
清末的成都还是古香古色的农耕社会形态的城市。本
套丛书第一册,以生动的文字和珍贵的老照片再现了一百
多年前成都作为“水乡泽国”的城池、河流等自然美好景
观,以及令人难以想象的各种官场政治现状;叙述了成都
如何受到近代化的剧烈“冲撞”而开始“变脸”,出现了
各种“维新”和“新政”现象……
公元前311年成都建城,距今已有2300多年。成都,
如今已是融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特大城市。
近年来,政府一直号召要让成都“软文化与硬发展比
翼齐飞”。2016年5月4日,国家发改委明确提出,成都要
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5月7日,成都政府部门公开
宣布:“将与联合国人居署合作开展少城片区,四大城门
将‘托’起千年少城”。成都在中国乃至国际上的影响空
前提高。
本书是抢救地方史实和整理巴蜀文化的精心之作,叙
述了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细节,披露了许多极为珍贵的老
照片,将极大地增强历史文化名城——成都重要的文化“
软实力”。同时,如今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本书也为今
后中国城市化发展提供历史根据、借鉴。
随着全球城市化程度的加深,对城市史的研究越来越
多,国际史学界也将其视为研究重点之一。
晚清后,成都这座中国典型农耕社会古城,在“西风
东渐”下遭遇“近代化”冲击。所谓“近代化”,是指中
国传统文明与西方近现代文明发生“大碰撞”,使传统农
耕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变迁的过程,所以也可以叫“现代化
”。它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城市“硬件”(城墙
、建筑、街道、设施、交通工具)等方面的变化和转型:
从封建社会向近代化社会过渡;市民衣食住行和谋生手段
等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全方位的大变革。这种
变化,如同川剧中的“变脸”表演,令人目不暇接。
“近代化”,以经济领域工业化、市场化,政治领域
的民主化、法制化和思想领域的人性化、科学化为主要标
志。
我国学术界通常认为,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20年代中
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早期阶段,也即“早期近代化”
。成都百年前“早期近代化’’的时间段是非常重要的历
史时期:第一,中国从封建帝制即将走向共和;第二,从
农耕社会古城的“解体”(最具象征意义的城墙拆毁),
向近代化城市迅速转型。这一时间段,不过是历史长河一
瞬间,但确如李鸿章所言是“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至今
仍对城市的方方面面产生重大影响。
四川省是中国的大省,成都作为西南重镇,其“早期
近代化”的过程是中国绝大多数城市的缩影。但至今在这
方面的研究是很不足的。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历史细节
已被遗忘、尘封甚至湮没……
本书作者郑光路世居成都,谙熟巴蜀文化和四川历史
,治学严谨,几十年来苦心收集的各种文献资料、老照片
十分丰富,所写书籍的题材和视角也很独到,极具内涵,
受到国内外各界读者的广泛好评。
本书紧扣“城市近代化”这一主题,内容新颖丰富:
中西冲突、人文掌故、奇闻逸事、历史谜团、街巷园林、
端公巫婆、洋医洋教、风土人情、三教九流、衣食住行、
薪俸收入、物价水平、传统武术、近代体育……翻开这套
丛书,如同“穿越”回清末,百年前这座城市的种种真实
图景,跃然纸上。
历史著作,如果像摆杂货摊一样平铺直叙地罗列史料
,搞成干枯的“论文”式,就会使读者感到非常枯燥乏味
而难以卒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出现了所谓“新
文化史”“微观史”“大众文化史”及“非虚构写作”现
象。许多研究者从过去“现代化”的枯燥理论、图表分析
模式,回归到“叙事”(narrative)和细节再现的研究
方法,即把读者引进历史“事件”中,让他们“身临其境
”地去对历史“事件”进行观察,注重“叙事性”和“文
学性”。
这种西方“叙事史学”的方式,其实在中国古已有之
,这就是司马迁《史记》留传下来的“文史结合”的中国
优秀史学传统。史学著作,要真正做到“文史结合”其实
并非易事,因为这对作者综合学术水平和治学态度都是极
大的考验。
真实的历史悠久而厚重,往往体现在鲜为人知的被遗
忘、尘封甚至湮灭的历史细节之中,不是用枯燥理论所能
表达的。而打捞、整理这些历史碎片,是非常艰辛的工作

作者坚持“让严谨的学术研究和生动的表现形式相统
一”的原则写作,因此本书披露许多“历史谜团”和“趣
闻轶事”,绝不是为了纯粹“解密”“猎奇”,而是对某
种历史话题的深入研究。
作者在做宏大历史叙述时,尽量以鲜活的语言把原本
十分复杂、枯燥的历史事件和学术问题情景化、细节化甚
至故事化,就像和老朋友“摆龙门阵”一样,令人读起来
趣味无穷。书中所述历史不是干瘪枯燥的,而是真实而鲜
活的,读者阅读时如同审视一幅幅历史画面。
本书所述内容,都有严密的史实根据,广征博引正史
、野乘、稗史、文集、笔记、奏议、方志、揭帖、碑铭…
…严格按照史学著作规范要求,必要时加以注释以标明资
料出处。
本书注释所引典籍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基本上都完整标明所引典籍的出版单位、出版
年、页码,重要之处还有原文实录,这将给读者(尤其是
研究者)带来极大方便。
第二,根据通例,正文如引录典籍原文,则直接在注
释中标明“作者一书名一出版单位一出版年一页码”;如
正文所述为根据典籍原文解说或翻译的,则注释前通常再
加“参见”二字,使读者能做到心中有数。
“左图右史”是中国古典书籍的常见体例,本书根据内容阐述的需要配备对应的图片,无疑增加了著作的真实
性、直观性、趣味性。这类书籍如陈年老酒,越久越醇,
极富收藏和研究价值。必须强调的是,本书中的老照片,
许多是作者几十年来苦心积累(甚至重金购买)、十分罕
见的独家收藏。
本书是抢救、整理地方文化的精心之作,叙述了许多
不广为人知的城市历史细节。作者追求一种“大俗大雅”
,即学术性、趣味性和通俗性的完美结合,在许多方面有
重大史料发现,有诸多创新、突破之处。
本书再现了清朝末年成都那段很难说清的城市历史,
是一本极具特色和深度的研究巴蜀文化、中国城市史、中
国近代史等极有价值的史学参考书。
笔者竭力为之,书中难免挂漏之处,尚望各界读者不
吝指正。
郑光路
2018年1月
导语
郑光路著的《成都变脸(中国城市近代化缩影上中下)》是一本地方文化普及读物。
成都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其“早期近代化”的过程,是中国绝大多数城市的一个缩影。本书紧扣“城市近代化”主题,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中西冲突、人文掌故、奇闻逸事、历史谜团、街巷园林、端公巫婆、洋医洋教、风土人情、三教九流、衣食住行、薪俸收入、物价水平、传统武术、近代体育。本书作者追求一种“大俗大雅”,即学术性、趣味性和通俗性的完美结合,在许多方面有重大史料发现,较之前人的研究有许多创新、突破。本书是一本极具特色和深度的研究中国城市史、中国近代史等极有价值的学术参考书籍。
精彩页
清代成都,城中有城:即大城内还有皇城和少城(满城)。清咸丰年间,彭县人吴好山在《成都竹枝词》中,有形象的表述:“本是芙蓉城一座,蓉城以内请分明。满城又与皇城共,三座城共一座城。”
如今为人少知的是清末还有一处标志性建筑:成都鼓楼(即“谯楼”)。鼓楼位于城中心偏北的鼓楼街,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建。楼上有鼓也有钟,清代重建后定名为韵远楼。楼下城门洞称为“鼓楼洞子”;城楼上悬有巨钟,钟声可传数里之外,用于守城眺望、报时或报火警。
清嘉庆年间,成都文人杨燮站在城中制高点鼓楼上,凝目四望:“鼓楼西望满城宽,鼓楼南望王城蟠。鼓楼东望人烟密,鼓楼北望号营盘。”意思是鼓楼西边少城宽广,鼓楼南边皇城虎踞龙盘,鼓楼东边人烟稠密商贸繁荣,鼓楼北边是北较场乃驻兵营盘……
“三城相叠”、城内“鼓楼”、城外两江环抱,是清末成都最具有代表性的三大城市象征。
笔者收藏有一张民国初年鼓楼照片(摄影者不详),楼阁巍然。另一张是1940年前后照片,鼓楼已破砖烂瓦、残缺不全。这两张鼓楼老照片,是成都城市近代化过程中传统老建筑由盛到衰的缩影。
历代传说三国刘备的金銮殿,就是大城内武担山之南的皇城,但这点史书未确载。可信的是:隋文帝杨坚第四子杨秀被封为蜀王后,在成都大兴土木,兴建王宫,又凿摩诃池、建散花楼,游宴取乐;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前后蜀国的皇城,也在这里。
908年,王建割据四川称帝,史称前蜀。他死后其子王衍继位,又引水绕宫城为御河供行舟作乐。王衍喜欢艳歌、艳舞,乱写肉麻的爱情诗,如:“月华如水浸宫殿,有酒不醉真痴人……”后唐庄宗见这小子太胡闹,命大将郭崇韬率兵攻蜀。王衍想学前代阿斗刘禅,也装个傻帽保小命背起棺材去迎降。不料此招不灵,他仍被砍了脑壳。
紧接着后蜀开国君主孟知祥,934年又在这皇城粉墨登场。他让百姓在成都遍种芙蓉,每当九月花开全城一片锦绣——这就是成都简称“蓉城”的来历。孟昶是昏君,但如果要选成都历史上的环保模范、植树标兵,孟昶应该捧第一名大奖状。
此后历朝历代,这座金碧辉煌的城中城,始终是巴蜀政治中心。时而崔巍宫阙龙凤旌旗,赵女吴姬笙歌彻夜;时而漫天战火杀声四起,城摧墙毁虎狼栖身……明朝开国时,元末兵燹早毁了皇城。朱元璋在洪武十八年降谕景川侯曹震:“蜀之为邦,在西南一隅,羌戎我所瞻仰,非壮丽无以示威,汝往钦哉!”这座蜀王宫城坐北朝南占地数千亩。从南至北有承运门、承运殿、圆殿、存心殿、王宫,鳞次五重大殿,重峦叠嶂、雕梁画栋。
承运门外乃端礼门,有条横贯成都的金水河直通护城御河。金水河上有三座气势雄伟的三孔汉白玉石桥。桥南左右有一对巨大威武石狮和石表柱,尽显皇家宫廷威仪。
金水河桥南正对王城门洞,有条宽百尺以上、约一华里长笔直的甬道(即现在天府广场到人民南路的一段位置)。甬道尽头,是道二十余丈长、三丈来高的砖墙“石屏”,涂成红色,名为“红照壁”。
1644年,“八大王”张献忠在皇城登基建立大西国。他逃离成都时,一把大火将宝殿烧得精光。盘龙石柱烧不烂,则“裹纱罗数十层,浸油三日,一火而柱折……”
1660年后,清朝巡抚张德地等人惨淡经营,在原蜀王府遗址上修建全省科举考试的“贡院”。贡院气派太大,清代驻成都高官怕有“僭越”之嫌,谁也不敢在此设衙门,民间仍俗称其为皇城或王城。皇城城墙呈矩形,东西宽540米,南北长660米。
皇城南边,是气象森严的贡院正门(这就是明蜀府的“端礼门”),门额上写有金灿灿的“天开文运”四字。门南广场左右有巨大石狮威风凛凛。门外左右有高大桅杆,乡试时悬旗,左书“腾蛟”,右书“起凤”。桅杆前有处石坊,横匾是“为国求贤”。坊外即御河,河上石桥三道,是明代蜀王府遗迹,名“三桥”。
北边为三道“龙门”。再北是明远楼、致公堂,堂前又有石柱牌坊,横匾是乾隆皇帝龙飞凤舞的御笔草书“旁求俊义”。考棚共有13935间。
清末,皇城前半部分作乡试贡院,后半设“宝川局”,即川省铸制钱所在。“宝川局”制钱停制后,在这里改修“近代化”色彩的劝业道署及劝业公所。皇城最北面有一墙洞,俗呼“后宰门”,即“宝川局”大门。皇城内尚存“淤涸已久、荒草离离”的“摩诃池”和“花蕊夫人故井”。
清初为缓和满汉冲突,政府特意在少城和皇城相连的边缘地带,安插回族移民居住。于是“皇城坝”片区,成为清代成都回族人聚居区,不仅建有几座清真寺还放牧牛羊。嘉庆年问杨燮描写这种城市田园风光:“后‘宝川局’前举场,‘摩诃池’上故宫墙。石狮双坐‘三桥’首,日看牛羊下夕阳。”杨燮诗后注解:“‘宝川局’即‘铸钱局’……‘正阳门’侧,悉是回人居住,昼牧牛羊于野,傍晚皆来‘王城坝’中。”
皇城也是城中制高点。咸丰十一年(1861年),汉州(今广汉)人张懋畿到成都考举人时所见:“蜀王城上春草生,蜀王城下炊烟横。千家万家好门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9: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