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吴越春秋全译(修订版)/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汉)赵晔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吴越春秋》是东汉时期著作,为稗官杂记体之別史。东汉赵晔所撰,共十卷。叙述春秋时期吴、越二国之间的战事,但不拘泥于历史的故事,在故事铺叙和人物的描写上,有不少夸张和虚构的地方,还融入了相关的民间传说。文辞丰蔚富饶,颇似小说家言。

该书既是一部世所公认的历史典籍,又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文学名著,在我国的史学史与文学史上都具有很高的地位,是一部学习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人不可不读的要籍。

内容推荐

《吴越春秋》一书,历叙吴、越两国的史事,而重在叙述春秋末期吴、越两国争霸的历史故事。该书虽大量取资于《左传》《国语》《史记》等史籍,但并不拘泥于此,而又采摭掺人了不少佚闻传说,其中恐怕也不乏作者的想象塑造之辞;同时,它又注意到故事的完整性,注意写清其来龙去脉。所以,从它记载史事这一点来说,是一部史书;但从它记载的内容与格调来说,又不同于严谨的史家之实录。它实是一部介于史家与小说家之间的作品,可谓是后代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因此,它虽然一向被列入史部,但读起来却比一般史书更为生动、更富于情趣,因而更受到读者的喜爱。

目录

前言

凡例

卷第一 吴太伯传

卷第二 吴王寿梦传

卷第三 王僚使公子光传

卷第四 阖闾内传

卷第五 夫差内传

卷第六 越王无余外传

卷第七 勾践入臣外传

卷第八 勾践归国外传

卷第九 勾践阴谋外传

卷第十 勾践伐吴外传

附录一

 一、《吴越春秋》佚文

附录二

 二、《吴越春秋》的研究考证资料辑录

附录三

 三、本书采摭文献目录

后记

试读章节

卷第一 吴太伯传

【题解】

四部丛刊本在篇题前均冠以书名“吴越春秋”,其他明刻十卷本也如此。这很可能是大德本的原貌,今一仍其旧。

“吴太伯传”,顾广圻、蒋光煦所见影宋本作“吴王太伯传”。徐天祜说:“元本‘太伯传’作‘吴王太伯传’。太伯三以天下让,宜王而不王者也;吴之后君又未尝追王之。尊之日‘王’,名不与实称也。今去‘王’字以从其实。”徐氏所谓“元本”,即“原本”,当指宋本而言,而非指元代刊本。(古代表示原来之意,多用“元”字。至明初,因嫌与元代之“元”混淆,才改作“原”。参阅顾炎武《日知录》卷三二。)由此可知,本篇篇题原作“吴王太伯传”,现在的篇题是徐天祜删定的。

吴太伯传(zhuan撰),就是吴国太伯的传记。文章追述了太伯的祖先,叙说了太伯如何从周原出奔荆蛮从而建立吴国的经过,最后记述了太伯的葬地及其后代的世系,直至寿梦为止,以便与第二篇相衔接。

本文所叙史事时间跨度极大,但作者善于剪裁,使文章详略相间,既富于跳跃性,又显得凝炼而生动。如追述太伯的祖先,作者对后稷、古公作了详述,对不窗、公刘作了简述,对鞠、皇仆、差弗、毁喻、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等则略而不述。将此与《史记·周本纪》相比可知,作者所追求的,并不是纯粹为了写史,这也就是本书富于文学意味的原因所在;而末了对吴国世系的叙述,则又一丝不苟,可见作者也致力于写出一部较为详备的《吴国春秋》,这也就是历来将本书视为史书的原因。当然,由于古代有关太伯的事迹史载不详,所以本文所述吴太伯的事迹占全文的比例也不多。这作为《吴太伯传》来说,不免有点比例失调,但这实为史料所限,是不能苛求于作者的。

【原文】

1.1 吴之前君太伯者,后稷之苗裔也。后稷,其母台氏之女姜螈,为帝喾元妃。年少未孕,出游于野,见大人迹而观之,中心欢然,喜其形像,因履而践之,身动,意若为人所感,后妊娠,恐被淫浃之祸,遂祭祀以求,谓“无子”。履上帝之迹,天犹令有之。姜螈怪而弃于阨狭之巷,牛马过者折易而避之;复弃于林中,适会伐木之人多;复置于泽中冰上,众鸟以羽覆之;后稷遂得不死。姜螈以为神,收而养之长,因名“弃”。为儿时好种树禾、黍、桑、麻、五谷。相五土之宜、青赤黄黑、陵水高下,粢稷、黍、禾、蕖、麦、豆、稻,各得其理。尧遭洪水,人民泛滥,遂高而居。尧聘弃,使教民山居,随地造区,研营种之术。三年余,行人无饥乏之色,乃拜弃为农师,封之台,号为后稷,姓姬氏。后稷就国为诸侯。卒,子不窑立,遭夏氏世衰,失官,奔戎、狄之间,其孙公刘。

【今译】

吴国的先君太伯,是后稷的后代。后稷,他的母亲邰氏部落长的女儿姜螈,是帝喾的正妻。她年轻还没有怀孕时,一次出去游览来到野外,看见一只巨人的脚印而观赏它,心中不由得兴奋起来,情不自禁地爱上了这脚印的形状,于是就走上去踩它,顿时身体被撼动了,心神也好像被人触动了一样,后来就怀孕了,她怕遭受纵欲放荡的祸殃,就向上帝祭祀来祈求,祷告说“不要有儿子”。但因为她是踩了上帝的脚印,上天还是让她生了儿子。姜螈把这儿子看做怪物而把他抛弃在狭窄的小巷中,但路过的牛、马都绕道改路而躲避他;姜螈又把他抛弃在树林中,恰巧又碰上伐木的人很多;姜螈又把他放在湖中冰上,但群鸟用羽翼来衬垫覆盖他;后稷因而能不死。姜螈认为他是个超人,就收留了他,并把他抚养成人,因为当初想抛弃他,所以给他取名叫“弃”。弃还是小孩的时候就喜欢种植谷子、黍子、桑树、大麻等各种庄稼。他仔细考察了五种土地的适宜性、土色的青赤黄黑以及陆地水泽的高低,因而粢稷、黍子、谷子、芋头、麦子、豆子、糯稻等等,都分别获得了它们适宜的生长条件。尧统治天下的时候碰上洪水,民众被淹,就到高地上去居住。尧就聘请弃,让他训导民众到山上居住,按照地形来建造住处,研究营造种植的技术。三年多,走在路上的人就没有饥饿困乏的面色了,于是尧就任命弃当农业大臣,把他分封在邰,称号是后稷,姓姬氏。后稷前往封国当了诸侯。后稷去世了,儿子不密立为诸侯,因为碰上夏朝世道衰微,他失去了农业大臣的官职,于是就逃亡到戎、狄之间,他的孙子就是公刘。

P1-5

序言

出版的境界是:为饥作浆,为旱作润,为冥作光,为往圣继绝学。《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担当这一历史的重托,挟着春风走到了学入和国学爱好者的面前。

书似青山常乱叠,眼光如炬淘金来。《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推出,即以权威、精到、普及的面貌风靡整个书界。本套丛书曾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规划重点项目。但多年断档,令人怀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名著全译,多以三五本的规模推出,而今天的《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出手尽显大家气度,一次集中推出五十种,满足眼睛与心灵的饕餮。

中华民族有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浩如烟海的历代名著,就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字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各个方面的历史与人文,物质与精神,成为后来人的精神家园,而且对中华民族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但古人留下的典籍,由于时代的变异,语言的古奥,当下人已难识其庐山真面目。且以往坊间的不少古籍今译的读物,大都难尽人意:

——选译本。如《国语选译》《诗经选译》等。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人知道,“选”是一种评论的方式。鲁迅先生曾指出,如果对陶渊明只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不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类“金刚怒目”武的作品,那就很难使读者对陶渊明的“全人”有完整的认识,若“再加抑扬”,就“更离真实”了。所以说选译本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白话本。如《白话史记》《白话搜神记》之类。这类今译本有的置原文于不顾,随意增删敷衍,从严格意义上已不是原书;有的译文尚称严谨,但无原文对照核查,欲引用古人文句还要另觅原书,难称人意。

——单译本。这类书最多,译文之外附有原文、注释,其中也不乏质量较高者。遗憾的是见木不见林,缺乏学术系统性,读者买到一本算一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很难达到全面。

本丛书在策划之初就考虑到避免以上各种译本之不足,本着推陈出新、汇聚英华、弘扬传统、振兴华夏之宗旨,化艰深为浅显,融译注为一炉,俾使社会各界广大读者了解我国古代各名著之完整原貌,有利于当下人文精神建设,又利于中外文化之交流译介,乃延聘海内学界通人,精选史有定评之夏商迄晚清经史子集四部,以全注全译形式重新装帧、重新校勘整理出版。所选各书前言对该名著之时代、作者、内容、成就、文献版本皆有详赡说明,各篇各卷前有简明扼要的题解,原文选用业经整理的善本,注释采用学术界公认的成果,译文强调忠实原文、通达流畅。

书行天下,道亦随之,既有品味,又有普及,为大家营造出一片文化底蕴深厚、知识境界广博、思想空间深邃的精神沃土,是《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的孜孜追求。此次修订是在前辈学人呕心沥血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认真的审读和勘校,是在“国学热”基础上的一次新的提升,在强调通俗性的同时,亦重视学术性与资料性。今日重现书界,必将旋起一种新的阅读风暴。

我们相信,这套丛书的问世,对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我们国家的软实力,形成当代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意义,在现代化人文化的进程中开启今人智慧、滋养今人心灵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经典不腐更不朽,它是源远流长的活水,天光云影,亘古永在。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8年9月

后记

仆守贫处穷,旷日离久,每仰勾践卧薪尝胆之志,然未闻其饮溲食恶之为也。今治是书,始惊其忍垢吞辱若此其甚也。然所谓大丈夫之能屈能伸,固若此乎?然则不忍为卑躬屈膝者,宜乎其人冷宫;不忍为请命乞恩者,宜乎其不容于世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文章憎命达,君子固穷乎?

仆乃吴人,虽非出于书香门第,幼少时亦颇得父辈大人之教诲,又曾就学于浏河中学、苏州高级中学,颇得吴风之渐染,然不意为书而有功于故吴也。是书之成,实李立朴先生提携之功;而复旦大学古籍部吴格、刘一萍、上海图书馆古籍组诸君以及张晓东、徐和生诸友热情为我提供、复印各种文献资料,亦成事之前提。在此谨为志谢。

《吴越春秋》易晓处,自可畅读无阻,然其讹误疑难之处亦时见书中,非广闻博识则不能解。区区不才,虽不惮耗时费日,苦心经营,欲毕校、证、释、译之功于一役,以期使拙编成为《吴越春秋》诠释研究史上之里程碑,然孤陋寡闻,管窥蠡测,终不敢自以为是,诚望海内外博雅君子教而正之。

太仓张觉于五角场铁屋

1992年12月18日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8:4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