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铁路边的孩子们/世界儿童文学名著彩图全译本/小树苗经典文库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 |
作者 | (英)伊迪斯·内斯比特 |
出版社 |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铁路边的孩子们》是英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伊迪斯·内斯比特创作的关于美好心灵和逆境成长的小说,讲述了三个孩子在父亲蒙冤入狱后,随母亲从大城市搬到乡村的故事。故事中的乡村靠近铁路。善良的孩子们热爱铁路,常常在铁路边玩耍。在一次大塌方事件中,他们拯救了整列火车上的乘客们的性命;帮助落难的俄国人找到妻儿;从失火的驳船上救了船主的儿子……孩子们历经生活的磨炼,从养尊处优的小姐、少爷成长为懂事的小大人。他们学会了坚强,并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坚韧不拔。 目录 第一章 故事拉开序幕 第二章 彼得的煤矿 第三章 老先生 第四章 扒火车 第五章 囚犯和俘虏 第六章 拯救火车 第七章 颁奖典礼 第八章 业余救火队员 第九章 派克斯的自尊心 第十章 可怕的秘密 第十一章 穿红色运动衫的“猎狗” 第十二章 伯比把“猎狗”带回家 第十三章 “猎狗”的爷爷 第十四章 大结局 序言 郁青 伊迪斯·内斯比特(Edith Nesbit,1858~ 1924)英国儿童故事和小说作家,生于伦敦,她的 儿童文学作品使她获得国际声誉,部分作品已成为 儿童文学中的经典。她的第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出版 于1890年,是一本儿童诗集,叫《两季的歌》。她 的儿童文学创作大体分两类:一类是小说,写现实 生活的家庭冒险故事,代表作是描述关于巴斯塔布 尔一家的《探宝的孩子们》(1899)和《铁路边的 孩子们》(1906),这类作品中儿童性格刻画鲜明 ,家庭生活描写真切动人;另一类是非现实的童话 故事,这类作品更为著名,代表作有《五个孩子和 一个怪物》(1902)、《沙妖》(1903)、《不死 鸟和飞毯》(1904)以及《四个孩子和一个护身符 》(1906)等。这些故事悬念重重、曲折离奇、想 象丰富、理趣结合,给孩子以如临其境、真实可信 的感觉。 瑞典作家阿斯特丽德·林格伦曾说,每个人的 记忆里都永远潜藏着一个长不大的儿童。的确,童 年记忆不仅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家园和故乡,更是 儿童文学作家取之不尽的艺术宝藏。正是借助于记 忆的召唤,儿童文学作家们才剥离理性和世俗的包 袱,一次次返归童年,返归内心深处那个永远的儿 童,以爱心拥抱生命的稚拙和纯粹,让智慧在情感 和记忆中穿梭,在故事和细节里流连,最终顺流而 下,抵达童年生命的内核。 在这一点上,伊迪斯·内斯比特自然也不例外 。所不同的是,相比较世界范围内同时代的其他儿 童文学作家,伊迪斯记忆里的这个儿童可能更加清 晰而持久。以至于,她只能选择不断为童年写作来 释放对童年生命那种洞察入微的理解和记忆。 读过伊迪斯·内斯比特传记的人都知道,她的 童年是布满了伤痛和无奈的。困顿不堪的家庭和颠 沛流离的生活如同两个面色阴郁的幽灵,始终尾随 着她的成长,也涂抹出她人生的灰暗基调。她原本 有着令人艳羡的家庭出身。父亲是农业化学家,在 伦敦还开办了一所私人的农业学院。伊迪斯是五个 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幼年的她是姊妹中最受父母宠 爱的。可是幸福的日子总是那么短暂,伊迪斯三岁 时,灾难降临了。随着父亲的病逝,这个原本幸福 美满的家庭,很快陷入了困顿。为了照顾多病的大 姐,全家先后迁往法国和德国。直到伊迪斯十三岁 时才回到英国。这期间,伊迪斯的学校教育也是断 断续续的。 伊迪斯的大姐的未婚夫是位诗人,通过他,伊 迪斯又认识了一些诗人,包括许多著名女诗人,如 写儿童诗的克里斯蒂娜·罗塞蒂,这使她对写诗产 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家境贫困,她于是尝试投稿 ,1876年,她十七岁的时候,杂志上发表了她的第 一首诗《巴斯塔布尔圣诞颂歌》,并获得一基尼的 报酬。伊迪斯一生经济都不宽裕。 成人之后,她的生活道路也是充满了坎坷。21 岁时,她和费边社的创始人之一休伯特·布兰德结 婚。不久,丈夫做生意破了产。为了养活一病不起 的丈夫,她代人绘制卡片,并开始发表诗歌和小说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多年。伊迪斯40岁之后,丈夫 先是双目失明,不久就撒手人寰。伊迪斯为了维持 家庭,更是拼命写稿,常常写到筋疲力尽。1915年 ,因为文学上的成就,英国政府总算奖给了她一点 微薄的养老金,使这位清贫一生的儿童文学作家终 于有了一点生活的保障。 可以说,现实中屡屡发生的家庭变故和精神创 伤深深影响着伊迪斯·内斯比特的儿童文学创作。 伊迪斯用一个个充满童趣的故事抚慰着现实中遭遇 不幸的孩子,同时也弥补了自己童年的缺憾。这一 点,我们在她的小说中,时时可以看到。在她的笔 下,外在的环境变迁、家庭不幸常常伴随着成长, 考验着童心的内在质地,但最终,借助于爱心和理 解,孩子们在与困难、命运的游戏和较量中,都无 一例外地获得了胜利。类似这样的故事在伊迪斯笔 下是非常典型的。 《铁路边的孩子们》于1904年在《伦敦杂志》 上连载,1906年正式出版,后被译成几十种语言, 还曾多次被改编成音乐剧、电影、电视剧和动画片 等。这部小说讲述了三个孩子在父亲蒙冤入狱后, 随母亲从大城市搬到乡村,住在一个叫“三烟囱” 的农舍,那儿靠近铁路,他们认识了铁路上的“老 先生”、站长、搬运工派克斯、火车司机等形形色 色的人,他们向孩子们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孩子们 渡过各种难关。善良的孩子们热爱铁路,在一次大 塌方事件中拯救了整列火车上的乘客们的性命;帮 助落难的俄国人找到妻儿;从失火的驳船上救了船 主的儿子;在漆黑的隧道里救了穿红运动衫的“猎 狗”吉姆;最后,向“老先生”求援,为爸爸沉冤 昭雪,等等。 这部小说贯穿始终的主题是“爱”,有亲情的 爱、友情的爱、长辈对晚辈的爱以及人与自然的爱 。小说的主人公是三个孩子,他们心地善良,家教 良好,尽管从衣食无忧沦落到贫困潦倒,却不忘初 心,怀揣着一颗“爱心”面对世界,勇往直前。这 也是作者写这部小说的初衷,宣扬正义,摒弃罪恶 ,给小读者们呈现一个美好的世界。通观全书,从 头到尾都在赞扬美德,几乎见不到一点点阴霾。小 说中仅有的一个反面人物“那个间谍”,寥寥数语 ,一笔带过,就已经伏法。与之相比,孩子们的勇 敢,车站工作人员的热心,老先生的关爱,大费笔 墨,每个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各有特色。 海明威曾说:“小说中的人物不是靠技巧编造 出来的角色,他们必须出自作者自己经过消化了的 经验,出自他的知识,出自他的头脑,出自他的内 心,出自一切他身上的东西。” 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会带上作者的影子。三个 孩子的妈妈在丈夫被捕后,毅然挑起家庭重担,靠 写小说养家,笔耕不辍。在作品中能读到“妈妈又 在辛苦地写作,甚至连十分钟的时间也抽不出来” “要是妈妈不写故事,他会没东西吃的”这样的文 字。妈妈的形象是从孩子的视角拼凑出来的,不难 看出,妈妈是如何拼命创作,昼夜不歇地写小说, 才能换取买“小圆面包”的钱。而现实中的伊迪斯 ·内斯比特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她写诗、写小说 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赚钱养家,为此她写了无数故事 和其他能赚稿费的文章。什么样的小说她都写,成 人的、儿童的,涉猎很广泛,一生中出版过包括各 种文体在内的一百多部作品。《铁路边的孩子们》 当中对妈妈的着笔不多,在读者眼中,妈妈就是一 个伏案写作的影子,可这抹身影竟如一缕淡淡的轻 烟,无论如何都挥之不去。因为这抹影子也是伊迪 斯的反射。 而三个孩子更是伊迪斯·内斯比特儿童时代的 缩影。首先是他们的名字,老大叫罗伯塔(昵称伯 比),老二叫彼得,老三叫菲丽丝。用穿红运动衫 的“猎狗”吉姆的话说“名字起得真怪,都使用了 男孩子的名字”。罗伯塔也说:“是的——我希望 自己是个男孩”。身为女孩子的罗伯塔为什么会有 这种奇怪的想法呢?原来,伊迪斯小时候长得高大 ,很淘气,性格像男孩子。长大后,她发表作品时 用E.内斯比特这个笔名,而“E”这个首字母经常会 让人误以为她是个男人,这种误解反而让她很高兴 ;她喜欢男性角色,而且她在写作中快活地假定自 己是个男性。 其次,三个孩子搬到乡下,不用上学,整天像 野孩子一样东游西逛,一会儿跑去火车站,一会儿 爬小山坡,与大自然为伍,过着无比惬意的生活。 “读书”两个字好像与他们绝缘,很少被提及。而 童年的伊迪斯九岁时,母亲带全家去了欧洲大陆。 他们一家在法国过了一段时间的游荡生活。伊迪斯 讨厌她读过的无数学校中的大多数,甚至曾数度企 图从德国的一所学校逃跑。她十三岁时才回到英国 。也许是童年时期厌学情绪作祟吧,她在这部小说 中几乎不提学习。后来虽写到妈妈陪孩子们读书, 可孩子们百般推却,不怎么用心学。 最后,孩子们历经生活的磨炼,一个个从养尊 处优的小姐少爷成长为懂事的小大人。兄弟姐妹不 再为小事争吵不休,彼此学会了忍让;从不懂柴米 油盐到偷煤取暖,他们明白了生活的艰辛。一路走 来,时过境迁,心却依然,他们学会了坚强,在困 境中保持乐观,坚韧不拔,终于取得了成功。这恰 恰是作者伊迪斯一生的缩影,她是为了赚钱才写作 的,她常常抱怨自己想不出足够多的情节,可不管 多难,她坚持不懈,写了一个又一个故事。她一直 对自己写给成人看的文学作品充满自信,特别是诗 歌,万万没有想到,使她获得国际声誉的却是她的 儿童文学作品,它们已经成了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 。 《铁路边的孩子们》这部作品充满了正能量, 主旨是宣扬“爱”,非常适合小读者们阅读。希望 这部作品能带给孩子们快乐。莎士比亚说过“人生 如花,而爱便是花的蜜”。希望每个孩子都长成一 朵美丽的花儿。 导语 《铁路边的孩子们》是被誉为“二十世纪儿童文学的伟大源泉”的英国作家伊迪斯·内斯比特的代表作,讲述了二十世纪初,几个英国孩子的成长故事。 本书描写了一个因父亲蒙冤被捕而被迫搬到铁路附近的乡下,由母亲独力支撑的家庭,在恶劣的环境中。仍然对生活充满着信心和热爱,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他们热爱生活,乐于助人。因为他们的到来,铁路边也发生了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书评(媒体评论) 在伊迪斯·内斯比特的那个年代,她笔下的孩 子因充满人性而显得尤为了不起。 ——戈尔·维达尔(美国作家、评论家) 虽然《铁路边的孩子们》写于一百多年前,却 丝毫不影响英国人民对它的喜爱。 ——英国《每日电讯报》评论 我很喜欢作者笔下的孩子们,他们不但没有因 为生活的突变而失去原有的童真,反而在岁月的磨 难中将自身的纯真体现的淋漓尽致。 ——豆瓣网网友评论 精彩页 第二章 彼得的煤矿 “有什么好开玩笑的!”妈妈边说边在黑暗中摸索桌上的火柴,“这些可怜的老鼠一定是吓坏了,我可不相信那是老鼠的声音。” 她划着一根火柴,重新点亮蜡烛。在微弱的烛光照射下,大家面面相觑。 “好吧,”妈妈说,“你们不是总期待发生点儿事情吗?这回如愿以偿了,就像是冒险一样,对吗?我嘱咐过维妮太太,为我们准备一些面包、黄油、肉什么的当晚饭,我想应该已经在餐厅的桌子上摆好了,我们去看看吧。” 餐厅与厨房相通,不过餐厅要比厨房黑很多,他们只得拿着一支蜡烛进去。黑暗中,孩子们发现,与厨房的白色基调相比,餐厅的主色调是黑色,从地板到天花板用的都是深色木料,天花板上横着粗壮的黑色檩条。这里的家具堆得乱七八糟的,上面落满了灰尘。这些家具都是从住了多年的老房子里搬来的,看上去非常陌生。 餐厅里桌椅齐全,可是并没有晚餐。 “我们去别的房间看看吧。”妈妈提议说。结果,其他房间里也是如此,家具都是胡乱堆着,熨斗、陶器和各种用具也没有放好,更没有什么吃的,连食物柜里也只有一个生锈的饼干罐和一个破盘子,里面有一些面粉。 “这老太太真是的!”妈妈说,“收了钱却什么都没干,连吃的都没有给我们准备。” “那我们吃不上晚饭了?”菲丽丝沮丧地问,说着向后退了一步,“啪”的一声,踩碎了一个放肥皂的碟子。 “哦,对了,”妈妈说,“地下室的大箱子里有吃的,我们现在就去把它打开。菲丽丝,你要当心一点,注意脚下。彼得,你来拿蜡烛。” 地下室的门在厨房外面,下去有五级木楼梯。在孩子们看来,这根本算不上真正的地下室,因为它的顶板跟厨房一样高。顶板下面挂着一个熏肉架,那里堆着一些木头和煤,还有几个大箱子。 彼得站在一边为大家举蜡烛,妈妈负责动手打开箱子。但箱子钉得很结实。 彼得问道:“哪里有锤子?” “应该在箱子里,”妈妈回答说,“不过这儿有煤铲,还有拨火棍。”她想用这些工具打开箱子。 “让我来试试。”彼得自告奋勇,心想他肯定比妈妈强。当看到别人能生起炉火,打开木箱,或者解开绳结时,我们总觉得自己也能行。 “妈妈,您会弄伤手的,”罗伯塔也来凑热闹,“还是让我来吧。” “如果爸爸在就好了,”菲丽丝说,“他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它打开。伯比,你踢到我了。” “我什么时候踢你了?”罗伯塔说。 正当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说话的时候,箱子的第一根长钉子被拔出来,于是第一条铁皮翘了起来。紧接着,第二条、第三条、第四条铁皮都翘起来了。在烛光的映衬下,钉子寒光闪闪,就像是一排铁齿。 “太棒了!”妈妈说,“这儿有几支蜡烛,女孩们先去把蜡烛点亮。你们去找一些碟子来,只要滴几滴蜡烛油,就能把蜡烛粘在碟子上。” “点几支?” “你们随意吧,想点几支就点几支,”妈妈欢快地说,“人活着开开心心最重要。要知道,除了猫头鹰和老鼠,任何人在黑暗里都无法高兴起来。” 于是女孩们点着蜡烛。第一根火柴头燃烧得很快,烫到了菲丽丝的手指。但正如罗伯塔所说,这点烧伤对于菲丽丝来说算不了什么,如果她生在古罗马时代,会心甘情愿地当一位殉道者,被活活烧死,只要这种做法在当时很时髦就行。 转眼间,餐厅里亮起十四支蜡烛,罗伯塔又找来木块和煤生起了火。 “已经五月了,天还这么冷。”她学着大人的口气说道。 在炉火和烛光的映照下,大家看清了餐厅的全貌,与黑暗中的感觉完全不同。之前看到的黑漆漆的墙壁,原来是深色的木质护墙板,上面雕刻有许多花束和花环。 女孩们迅速整理好房间,把椅子挪到墙边,所有零星的东西都被堆到一个角落,而爸爸饭后常坐的那把硕大的真皮扶手椅,被放在杂物的前面,起遮挡作用。 “好极了!”妈妈走进来时端着满满一托盘食物,她高兴地说,“这里收拾得有模有样,我去拿块桌布,然后……” P19-22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