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系列丛书作为全景军事读物,可谓风格特异,另有洞天。本书的策划者在总体设计、图文搭配与内容定位等方面,经过了长时间的缜密思考和慎重取舍,众多作者同仁经过了多方寻求挖掘,反复查阅、核实中外资料,比较客观地再现了史实。可以说,全书虽不如拍照一样原原本本,但对于历史事件的主体乃至重要枝节的记述都称得上忠实无误。如此翔实生动的史料,足以供人们深入地探索和研究几十年前发生的那场战争,揭示其庐山真面目。
《登陆日本(最后一战)》(作者肖鸿恩、钟庆安)作为其中一册,展现了冲绳和硫磺两个岛屿的残酷战争。
《登陆日本(最后一战)》展现了冲绳和硫磺两个岛屿的残酷战争。日军以传统的武士道精神,数次发起“玉碎”战役。1945年3月,美军攻打坚守冲绳岛的日军,这是二战中最后一次大型战役。在此次战役中遇难的日本平民,多数人是被日军屠杀或强迫自杀,而不是死于美军的炮火之下。
《登陆日本(最后一战)》的作者是肖鸿恩、钟庆安。
至1944年底,太平洋战场的形势已经十分明朗,日本构筑的防线完全崩溃了。
以尼米兹为代表的海军和以麦克阿瑟为代表的陆军从两条进攻线上展开了进军大竞赛。尼米兹在中太平洋于1944年6月成功地发动了马里亚纳战役,撕破了日军的“绝对国防圈”,重创日本海军的联合舰队,攻克了塞班岛、提尼安岛和关岛。麦克阿瑟在西南太平洋于1944年10月开始了菲律宾战役,莱特湾海战使日本海军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美军自1944年6月起,对日本开始实施持续长达数月之久的大规模战略轰炸。11月以后,B-29远程轰炸机群不但把炸弹投到了日本首都东京,而且把轰炸目标扩大到神户、名古屋、横滨等八大城市。日本的各大城市和主要军工企业遭到了严重破坏。
美军在大规模空袭日本各大城市的同时,又频频出动飞机、舰艇、潜艇对日本实施立体的海上封锁,切断了日本本土与各占领地之间的海上联系,使日本这个资源贫乏的岛国几近灯油耗尽之时。
战争已经打到了日本的家门口。日本国内,政局动荡,人心惶惶,军中充满悲观气氛。
此时此刻的日本,真像一个被揭去盖子的乌龟,显得那么无奈,那么无助。连身为日本驻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的冈村宁茨也痛哭流涕地承认:“今战局频告危急,日本国运之兴废,迫于眉睫。战胜之望,甚为渺茫。”
此时此刻的日本,又像一个输光了老本的赌徒,几乎再也拿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放到赌桌上。海军的联合舰队完了,制海权没了;陆基飞机一大半也没了,天空飞的都是美军的飞机;国内的军工企业大部被美军飞机炸毁了,能开工的又没有原料,没有熟练工人,军队眼巴巴地盼望的飞机、大炮、军舰生产不出来;前线士兵没有像样的武器装备,拿什么与强大的盟军作战?
面对大兵压境的危局,日本统治集团实在是拿不出什么好办法了。
1945年1月8日,日本当局召开最高战争指导会议,会议确定了旨在实施本土决战的战争指导大纲。为了给实施本土决战的各种准备工作争取更多的时间,会议决定加强本土周边各主要岛屿的防护力量,企图同盟军死打硬拼,周旋到底。
1月19日,大本营出台《帝国陆海军作战计划大纲》,确认“战争的最后一役将在日本本土进行”,把“南千岛、小笠原群岛、冲绳本岛以南的西南诸岛、台湾与上海附近”列为“本土内防御圈”,即“为保卫本土进行纵深作战”所需的前沿地区。《大纲》规定,对上述地区“应严加防御”,“一旦敌军入侵,务必倾全力进行反击。”
硫黄岛和冲绳岛的防御,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上了日军大本营的议事日程。
同样,盟军此时也把目光投在了硫黄岛和冲绳岛。
1944年9月29日至10月1日,美军海军总司令兼作战部长欧内斯特·金海军上将与美军太平洋战区高级指挥官们在旧金山召开了一次高级会议。
参加这次旧金山会议的人员有:太平洋舰队司令官尼米兹上将、第5舰队司令官斯普鲁恩斯上将、陆军航空部队司令官哈蒙中将、刚刚被任命为第10集团军司令官的巴克纳中将,此外还有尼米兹手下负责作战的谢尔曼少将。
这次会议的气氛显得十分紧张。因为会议的主要议题就是统一思想,确定美海军对太平洋战场下一个战略进攻目标的看法,而恰恰在这个问题上,美军内部存在着严重分歧。
在美军内部,自1943年在太平洋战场转入反攻以来,在确定进攻路线的问题上,一直存在严重的分歧,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为协调两种截然对立的意见没少花费时间。
众所周知,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唱主角的是太平洋舰队兼太平洋战区总司令海军上将尼米兹和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总司令陆军上将麦克阿瑟的部队。尼米兹的部队,以海军兵力为主,司令部驻于夏威夷的珍珠港;麦克阿瑟的部队,以陆军为主,司令部驻于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
早在1943年初,麦克阿瑟就将自己考虑的一个相当完整的打败日本的战略设想,写成书面报告,呈送参谋长联席会议。麦克阿瑟主张沿新几内亚一菲律宾棉兰老轴线进军。一旦占领或封锁拉包尔,就可横渡太平洋,取道新几内亚和菲律宾,向日本本土发动进攻。
美国海军基本上反对这一主张。他们认为,这是舍近求远,绕道向日本进兵。沿这条新几内亚一棉兰老轴线进兵,既浪费兵力,又必将有一条漫长而脆弱的交通线,每前进一步都要考虑到敌方的空中威胁,都要受到掩护己方的战斗机以及轰炸机活动半径的限制。这条进兵路线的翼侧、后方和交通线等,也将受到盘踞在中太平洋的日军的袭击。海军提出了以中太平洋马里亚纳为主要进兵路线的主张。他们认为,从中太平洋进兵,既可切断日本本土通往南太平洋的海上交通线,又可缩短美国通往南太平洋的海上交通线,还能把战线迅速推进到日本近海,迫使日本舰队进行决战。此外,在中太平洋岛屿上建立航空基地,可以尽早轰炸日本本土。P2-4
人们总是处在回顾、思考、展望和进取之中。历史与往事是经验,是教训,总给人以启示,是为“师”也。今日之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均未解决,五洲狼烟不断,尚无宁日可言。战争依然是人们不得不面对,不能不正视的一大威胁。诚然正义终会战胜邪恶,战争本身也终有消亡之日。而回眸战争的足迹,有助于人们探求其发生、发展及变化的规律,以为正义之胜利而谋,为人类最终之和平而计。《太平洋战争》系列丛书是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而做,这正是其宝贵价值之所在。
太平洋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国家反抗法西斯日本的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正义战胜邪恶的一场大较量。1941年12月7日(日本时间12月8日)日本偷袭美国太平洋海军基地珍珠港,为太平洋战争拉开了序幕,第二次世界大战从而全面爆发。美、英、中、苏等同盟国与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展开了历经数年的殊死搏斗。太平洋地区和中国大地作为“二战”的东方主战场,与西方欧洲战场的战事息息相关,影响着整个大战的走向与结局。研究太平洋战场的重要战事,对于探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来龙去脉,研究近代战争及其战法很有参考价值。
《太平洋战争》系列丛书作为全景军事读物,可谓风格特异,另有洞天。本书的策划者在总体设计、图文搭配与内容定位等方面,经过了长时间的缜密思考和慎重取舍,众多作者同仁经过了多方寻求挖掘,反复查阅、核实中外资料,比较客观地再现了史实。可以说,全书虽不如拍照一样原原本本,但对于历史事件的主体乃至重要枝节的记述都称得上忠实无误。如此翔实生动的史料,足以供人们深入地探索和研究几十年前发生的那场战争,揭示其庐山真面目。
作者们在著述中,不是对历史事件做长篇累牍的论述,而是运用大量文笔对特定的重要历史人物及主要事件进行生动鲜活、脍炙人口的描写与刻画,因而使这部由11分册组成的系列丛书既有史料朴质的原味,又有文学表述的魅力,着实令人拾卷难释。尤其是作者笔下对某些历史事件鲜活细节的描写,半个多世纪以来尚鲜为人知,更使人一睹为快。
本书的编辑手法别具一格,自有迷人之处。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原始照片、图片、地图,并辅以画龙点晴的文字说明,图文并茂,相映生辉。那些重现在读者眼前的一幕幕硝烟滚滚、惨烈悲鸣的昔日战争景象,着实让人少了几分研读史料的枯燥,增加了几分对野蛮战争的感知及对战争与和平的领悟。
总之,本书既有浓厚的军事论述色彩,又有赏心悦目的文学品位,称得上是一部少见的多元性作品。
更有,本书虽以太平洋战争为主题,却又以简洁的文笔反映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始末及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阐明了中国战场、远东战事与太平洋战争的关系。这也是本书编辑上的又一特色。众所周知,日本军国主义欲称霸世界的狼子野心由来已久。早在1927年7月,日本前首相田中义一就在其给天皇的秘密奏折中提出“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尔后,日本军国主义者就将这个“田中奏折”视为其策划和发动侵略战争的金科玉律。换句话说,其野心的实现,必须以中国为其进攻亚太乃至全世界的后方基地。而恰恰是中国人民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抗日斗争,使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深陷泥潭而不能自拔,打乱了它的全盘计划,使其失去了实现野心的前提,从而也有力地支持了太平洋战场上美、英等联军从被动转向主动的作战,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
最后言及,参与本书编写的各位同仁都是从事军事研究和文学创作的行家里手,各个著作颇丰。策划人钟庆安于1965年毕业于解放军外国语文学院。后作为军事科学院的高级研究员从事军事研究和杂志编辑工作三十余年,对日本军事及其战史有其独到的见解。系列丛书《太平洋战争》就是他和他的战友们辛勤耕耘、集体合作的结晶。
本书将以其问世之应时、史料之丰实、学术内涵之博大及其别具一格的编写手法,为历史的纪念增辉。 谨以此为序。
李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