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薛小荣著的《网络党建能力论(信息时代执政党的网络社会治理能力修订版)》是一本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党的建设在互联网时代该如何应用网络和治理网络社会的的研究著作。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推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已经日益显现出其对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深刻影响,对植根于传统工业社会的党的执政方式、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一挑战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时刻保持战略清醒,在探索加强与新群体、新组织的联系时,要着眼新的社会发展需求,培育新的社会治理能力。网络社会治理能力作为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能力体系中新的生长点,不仅成为党克服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治理“本领恐慌”的需要,更成为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能力组成。应该积极构建包括党务管理能力、声誉维护能力、媒介交流能力、意见表达能力、舆情引导能力、组织凝聚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干部管理能力在内的网络社会治理能力体系。 作者简介 薛小荣,1977年生,陕西省安康市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共首都互联网协会委员会党建顾问、上海市党的建设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亚太智库研究员。主要从事网络党建、互联网企业党建,戈尔巴乔夫改革等研究。主持国家和省部级以上课题四项。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出版“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共产党研究”系列丛书:《网络党建论:互联网时代政党的组织变革与社会适应》、《网络党建能力论:信息时代执政党的网络社会治理能力》(第十三届全国优秀党建读物)、《互联网企业党建:技术、资本与政治逻辑张力下的政党治理》;出版“戈尔巴乔夫改革研究”系列丛书:《来自上面的革命: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政治体制改革》《来自下面的革命:戈尔巴乔夫时期的社会民主运动》《来自内部的革命: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共中央政治局、书记处与中央委员会》《来自外部的革命: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改革与西方遏制战略》等著作十部。 目录 导论 克服信息时代“本领恐慌”。积极提升 网络社会治理能力 第一章 党务管理能力 第一节 把握党务管理能力的内涵 一、工作方式 二、信息素养 三、系统平台 第二节 增强党务管理能力的意义 一、提升党务活动的管理效能 二、增强党员的民主参政能力 三、克服党员组织生活的缺位 第三节 提升党务管理能力的途径 一、以信息存储的数字化实现党员党组织信息 编码的精确管理 二、以信息流动的瞬时化实现党员党组织信息 管理的动态管理 三、以信息选择的差时化实现党员党组织信息 传播的统一管理 第四节 案例解析 一、湖北荆门市利用QQ群加强党员管理 二、陕西白河:支部建在网上,党员连在线上 三、昆山:构建党建信息化管理系统 积极探索信息化途径,落实从严管党要求 第二章 声誉维护能力 第一节 把握声誉维护能力的内涵 一、政治理念 二、政策工具 三、作风形象 第二节 增强声誉维护能力的意义 一、提升党员群众的政治归属功能 二、增强引领社会的政治示范功能 三、扩大组织吸纳的政治包容功能 第三节 提升声誉维护能力的途径 一、加强形象管理,密切党群关系 二、发挥理论引导,增强政治认同 三、规范权力运行,践行宗旨使命 四、树立阵地意识,坚持守土负责 第四节 案例解析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运用Facebook维护党的形象 第三章 媒介交流能力 第一节 把握媒介交流能力的内涵 一、思维观念 二、语体符号 三、情感情绪 四、形式方法 第二节 增强媒介交流能力的意义 一、信息获取方式的转变,促成了组织与个体共享 信息的新局面 二、主一客体关系的转变,强化了虚拟环境主客体 身份的新角色 三、媒介交流环境的转变,形成了虚拟环境中身心 分离的新规范 第三节 提升媒介交流能力的途径 一、树立平等、开放、包容的交流态度 二、突出“精、实、新、快”语言风格 三、投入真挚情感以满足网民精神需求 四、运用灵活、互动的多点式交流方式 第四节 案例解析 漫画形象:“习主席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第四章 意见表达能力 第一节 把握意见表达能力的内涵 一、表达立场 二、表达态度 三、表达意涵 四、表达机制 第二节 增强意见表达能力的意义 一、网络声音的“多语”,需要执政党网络意见表达的 “存在彰显 二、网络空间的“多元”,需要执政党网络意见表达的 “能力重塑 三、网络民众的“多疑”,需要执政党网络意见表达的 “理性关怀 第三节 提升意见表达能力的途径 一、增强意见表达的解释力 二、提升意见表达的亲和力 三、强化意见表达的组织力 四、扩大意见表达的影响力 第四节 案例解析 “上海阿健”的博客 第五章 舆情引导能力 第一节 把握舆情引导能力的内涵 一、观念认识 二、能力素质 三、组织机制 四、舆情特征 第二节 增强舆情引导能力的意义 一、把握网络舆情发展规律,引导网络舆情有序发展 二、增强线上线下双向互动,缓解现实社会矛盾激化 第三节 提升舆情引导能力的途径 一、掌握舆情社会成因,主动开展心理疏导 二、整合舆情治理力量,形成全党参与格局 三、培养网络“意见领袖”,积极影响议题设置 四、坚持信息公开原则,及时正面加以引导 五、加强依法治网原则,着力规范网络行为 第四节 案例解析 汶川地震期间的网络舆情引导 第六章 组织凝聚能力 第一节 把握组织凝聚能力的内涵 一、组织宗旨 二、组织伦理 三、组织结构 第二节 增强组织凝聚能力的意义 一、克服角色“缺位”,发挥网络党组织的组织引导作用 二、克服功能“缺位”,发挥网络党组织的组织吸纳作用 三、克服价值“缺位”,发挥网络党组织的组织同化作用 第三节 提升组织凝聚能力的途径 一、提升凝聚意识,使网络党组织成为党员管理的 组织载体 二、确立服务意识,使网络党组织成为利益表达的 畅通渠道 三、增强开放意识,使网络党组织成为社群合作的 联系纽带 四、树立危机意识,使网络党组织成为舆情治理的 主要力量 第四节 案例解析 一、德国社会民主党开展“网络党”建设 二、伊春:构建开放式网络党建,提升基层党建组织力 第七章 群众工作能力 第一节 把握群众工作能力的内涵 一、社会大众的精神状态 二、社会精英的主导地位 三、技术发展的社会限度 第二节 增强群众工作能力的意义 一、互联网时代是一个能够充分体现和衡量政治 宗旨的新场阈 二、互联网时代是一个能够充分体现和衡量政治 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