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路边草(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日)夏目濑石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夏目濑石,(1867-1916)是日本近代重要的文学家。本名夏目金之助,出生于东京官吏之家,一八九〇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攻读英文专业。一九〇〇年赴英留学,一九〇二年归国后,在东京大学教授英国文学。夏目漱石兼具东西方文化素养,早期致力于俳句创作,后创作小说,代表作有《我是猫》《哥儿》《三四郎》《后来的事》《门》《心》《明暗》等。 后记 夏目漱石(1867一1916)是日本明治到大正年间很有声 望的作家,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日本 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 鲁迅先生曾经赞赏和翻译过他的作品。因此,我国读 者对这位文豪并不陌生。 《路边草》原文作《道草》,含有“蹉跎岁月”的本 义,是漱石四十八岁时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小说从主 人公健三自英国留学归来邂逅养父写起,逐步涉及种种人 物和事件,最后以付给养父一笔钱,希望借此了却往日的 关系而告终结。这不到一年的时间,却反映了漱石三十六 岁以前的坎坷经历和人生,对于研究和了解夏目漱石是很 有参考价值的。 漱石的父亲夏目直己是封建幕府时代管辖东京某地区 的世袭行政警官。一八六八年的明治维新结束了幕府的统 治,夏目家也随之衰败下来。漱石两岁时,被父亲送与稍 有权势的盐原昌之助为养子,而贪得无厌的养父与能说会 道的养母使漱石深感厌恶。漱石七岁时,养父母终因不和 而分离,漱石由父亲赎回家来。家里人认为他“不会成器 ”,他却决心好好学习,使自己成为顶天立地的人,经过 努力,终于进了东京大学英文科。毕业后,一度在中学执 教,不久与曾任贵族院书记长官的中根重一的长女镜子结 婚。三十三岁时,他获得了公费留学英国的机会。回国后 ,他本想干一番事业,但碰上了种种干扰:妻子患病,经 济拮据,养父母不断来纠缠,岳婿俩在感情上存在“鸿沟 ”,多病的姐姐、滑头的姐夫和穷困的哥哥……漱石感受 不到家庭的温暖,反而尝尽了寂寥的滋味。他心神不定, 有苦难言,但他总是牺牲自己,胸怀宽大地去对待和处理 这些事情。难怪他的学生、著名评论家小宫丰隆在评述《 路边草》时指出:漱石先生有惊人的记忆力,他善于回顾 “旧心”,改变“新心”,求得“进步”,这就是他能成 为伟大作家的秘诀。 译者爱读夏目的作品,但翻译时颇有力不从心之感, 尽管再译及时作了修改,仍然难免有不当和谬误的地方, 望专家和读者不惜赐教。 目录 正文 精彩页 第二天,健三在同一时间,又经过同一地点。第三天也经过那里,却不见那个不戴帽子的人从什么地方钻出来。他在那条常走的路上往返,显得那样机械而勉强。 一连五天都这样相安无事地过去了。第六天的早晨,那个不戴帽子的人突然从根津寺坡道的暗处钻出来,把健三吓了一跳。这次与上次的地点大致相同,时间也几乎一样。 当时,健三尽管意识到对方会慢慢接近自己,但他仍一如既往,机械而勉强地继续向前走。可是,对方的态度截然相反,眼睛里凝聚着足以使任何人望而生畏的目光,死死地盯住健三。从那阴沉可怕的眼神里,可以清楚地看出那人在寻思,只要有空子,就要向他靠过来。健三毫不迟疑地从那人身旁冲了过去。 “老是这样下去终归是不行的。”健三心里有这种异常的预感。 当天回到家里,他仍然没有把不戴帽子的人的事告诉妻子。 他和妻子结婚已有七八年了。当时,他已跟那人断了关系,何况结婚的地点又不在故乡东京,妻子当然不会直接知道那人。如果有所传闻,那只能是出自健三本人的嘴,或是从他的亲戚那里听到,对健三来说,这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只是结婚之后,有一件与此有关的事,至今还经常在他的脑海里浮现。五六年前,他还在外地的时候,有一天,在他工作单位的桌子上,意外地放着一封女人字体的厚信。他好奇地拆开了这封信,可是,费了很大的劲也没有把信看完,因为密密麻麻的小字,写了约有二十张。他只大致看了五分之一,就把信交给了妻子。 当时,他认为有必要向妻子说明写来长信的女人的情况,更有必要把与这女人有关的那个不戴帽子的人拉来作证。健三依然记得当时自己被迫这样做的情景。可是,健三喜怒无常,当时向妻子作的说明详尽到了什么程度,这一点已经没有印象了。因为这是有关女人的事,妻子也许还记得清清楚楚,可他却无心再去询问妻子。他不愿意把写长信的女人和不戴帽子的男人摆在一起,因为这样会勾起他去回忆自己不幸的往事。 好在他眼下的处境没有工夫去为那些事情操心。他回到家里,换好衣服,马上钻进自己的书斋。他待在这六帖①的小房间里,感到要做的工作堆积如山。而实际上,比起工作来,还有一种非承受不可的刺激更强烈地支配着他,这自然使他焦急不安。 在这六帖的房间里,他打开从遥远的地方带回来的书箱,取出外文书,盘腿坐在如山一般的书堆里,过上一个星期,甚至两个星期。他随手抓到哪一本,就拿过来看上两三页。正因为如此,这间至关紧要的书斋总是凌乱不堪,顾不上收拾。末了,来访的朋友实在看不顺眼,就不分前后顺序,也不管册数多少,把所有的书都归置在书架上。许多了解他的人,都说他是神经质,他却认为这是自己的习性。 三 的确,工作一天天追逼着健三,即使回到家里,也不得片刻清闲。而且,他很想看看自己要看的书,写写要写的文章,考虑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他几乎不知道世间有“清闲”二字,而始终被拴在桌子跟前。 他忙得很少到娱乐场所去,有时朋友劝他去学学谣曲,他也婉言谢绝。别人那么空闲,他感到奇怪,但自己对待时间的态度,简直跟守财奴对待钱财一样,他却根本没有觉察到。 客观的形势迫使他不得不避开社交,也不得不避开旁人。像他这种人,思想上与铅字的交道越复杂,就越会陷入个人的苦海。有时他也模糊地意识到生活的孤寂,却又坚信自己心灵的深处埋藏着一团异乎寻常的烈火。因此,尽管他朝着寂静的旷野,迈步在生活的道路上,却仍然认为自己天性如此而聊以自慰。他绝不认为热情的人的血会趋向枯竭。 亲友们都把他当作怪人。可是对他来说,这并不构成了不得的痛苦。 “受的教育不同,有什么办法呢!”他经常暗自替自己辩解。 “恐怕是自我欣赏吧!”妻子总是这么认为。 可怜健三竟无法摆脱妻子的批评。每逢妻子这么说的时候,他就显得不高兴,有时打心眼里埋怨妻子不理解自己,有时会骂上几句,有时还会强顶硬撞,跟虚张声势的人说话一样,把火发在妻子身上。到头来,妻子只是把“自我欣赏”四个字改成了“大吹大擂”四个字。 他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姐姐和一个哥哥。说到亲属,除了这两家别无他处。遗憾的是,他与这两家的来往也不怎么密切。与自己的姐姐和哥哥关系疏远,他也觉得这种现象不正常,心里不是滋味。可是,他把自己的工作看得比与亲属来往更为重要,何况回到东京之后,已经与姐姐和哥哥见过三四次面,这一事实也使他多少有理可说。如果不是那个不戴帽子的人突然挡住了他的去路,他还会跟往常一样,每天只需按常规在千驮木的街道上往返两次,暂时无须往别处去。在这期间,如果有个星期天可以舒坦一下,也不过是在铺席上伸展开疲劳的四肢,美滋滋地睡半天罢了。 可是,下一个星期天来到时,他突然想起在路上两次碰见那人的事,立即想去姐姐家。姐姐家在四谷津守坡旁边,要从大街上往胡同里走进去约莫一百米。姐夫要算是健三的表哥,当然也是姐姐的表哥,但不知他俩是同岁,还是 导语 夏目濑石著柯毅文译的《路边石(精)》是夏目漱石的自传体小说,作者以一种旁观的角度,客观冷静地描述了自己所处的境遇与处理事情的前后经过,行文中他讲述了性格问题及童年经历如何影响健三现在的生活。尤其在与妻子的夫妇关系中,作者甚至将健三为何总是与妻子冷言相向的原因一点点地剖析出来。 作为一本自传体小说,夏目漱石非常慷慨地让读者大尺度地接近自己真实的生活,虽然现实生活中的他可能不善言辞、弄巧成拙,但作品中的夏目漱石对所有事情的幕前幕后都了然于心:有分析,有反思;有对他人的温情,有对自己的苛责。作品中的夏目漱石更加立体,其心理描写之细腻,洞幽察微之敏锐,让读者不得不感慨一代文学大师精准的人性把握能力与老到的语言文字功底。 内容推荐 夏目濑石著柯毅文译的《路边石(精)》讲述了:健三从英国留学回东京后,带着满腔热情致力于做学问,但每个月的薪水只够一家人勤俭度日。而落魄的岳父、穷困的养父母、干瘦的哥哥和病中的姐姐,都把留过学的健三当作“主心骨”,直接或间接地向他要钱。虽然自己的生活窘迫不堪,但碍于情面,健三多少都会给一些。又因为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想法而常与妻子闹矛盾。健三为生计疲于奔命,又不善于交际,无法排遣精神上的孤独与迷茫。夹在金钱与理想之间,他一边反思人生的意义,一边艰难地坚持着理想。最后,所有的事情总算暂时告一段落。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