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鸿、余安东主编的《从留学生到全球高管——聚焦孟凡辰》选取孟凡辰几个重要人生节点,融合国内外媒体对孟凡辰的采访报道,以及孟凡辰关于全球经济走势、国内外企业发展的一系列论述性文章,展现了孟凡辰的成长历程、智慧与思想。其海外求学、从业经历以及职业精神既可为大学生提供职业规划的参考,也可为跨国公司的本土高管带来借鉴和启示,其专业化、国际化的视角也有助于引导国内企业健康发展。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从留学生到全球高管--聚焦孟凡辰/同济人校友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吕鸿//余安东 |
出版社 | 同济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吕鸿、余安东主编的《从留学生到全球高管——聚焦孟凡辰》选取孟凡辰几个重要人生节点,融合国内外媒体对孟凡辰的采访报道,以及孟凡辰关于全球经济走势、国内外企业发展的一系列论述性文章,展现了孟凡辰的成长历程、智慧与思想。其海外求学、从业经历以及职业精神既可为大学生提供职业规划的参考,也可为跨国公司的本土高管带来借鉴和启示,其专业化、国际化的视角也有助于引导国内企业健康发展。 内容推荐 吕鸿、余安东主编的《从留学生到全球高管——聚焦孟凡辰》讲述22岁从同济大学本科毕业,27岁获德国博士学位,先后任要职于全球顶级管理顾问公司科尔尼、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现任法国拉法基集团公司副总裁、亚洲战略负责人,为法拉基集团的首位华人全球核心总管……《从留学生到全球高管——聚焦孟凡辰》中从留学生到全球高管,一路走来,孟凡辰的人生故事能为青年人成长成才提供哪些启示与借鉴? 目录 序 引子 第一幕远游 拉幕:对科尔尼德国/中欧地区总经理维纳·鲍尔曼(werner Borrrnann)的专访 第一场远游东欧 精练型生产:现代生产管理组织创新 东欧企业:步入市场经济的艰难之路 高科技小企业的成功之路 原东德企业改造的成功案例 欧罗巴上空的“鹰”——欧洲航空最佳管理实践 第二场遥望中国 国企改造,中国经济跨世纪的新长征 中国汽车:留学生为你“加油” 吉利能成为“丰田第二”吗 由制造转入营销——专访科尔尼顾问公司孟凡辰博士 点击上海零售业 CDMA:电讯业难题——兼论联通两难境地及出路 再论联通危机——如何下活CDMA这盘棋 D—SCIDMA——中国电讯业的机遇与憧憬 为什么只有家乐福赚钱 上海还缺少些什么? 上海作为理想亚洲总部选地的不足及对策 打造精品投资环境 卖掉“大家伙”——优化重工业品销售渠道 银行信贷管控两大法宝 从狭路到通途——I产品的渠道挑战 全球化最大的挑战是全球化本身 差距在增大——中国本土零售业对标国外竞争者 让“大象”继续跳舞——打造适合中国市场的零售运行模式 谁害怕蓝色巨人——国内I企业如何打造品牌? 手机企业的利润究竟在哪里? 杀手级应用不是3G救星 现在,开始魅力变身——城市国际化趋势对上海服务业的启示 国资重组的目标和标准 第二幕归途 拉幕:对原西门子中国区执行副总裁彼得·博格(Peer Borger)的专访 第一场归来中国 未来超大城市的挑战和应对 西门子:持久的新鲜和可靠的时尚 孟凡辰:西门子本土化的模板 深扎中国的西门子一一 西门子:给予员工的不仅仅是一个职位 从西门子创新看实现内需和创新之间的有机和谐 在杨浦做加减法 Menor在中国的嫁接 对跨国企业在中国的5个质疑与回应 看西门子如何进行标杆对比 绿色供应商的远见 中国企业的战略变革 中国制造业升级要靠专业化经营 第二场瞭望世界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取向 从“巨蓝”到“大红”的得与失 从振华港机谈中国企业国际化——研发、产品、品牌、营销和人才的协调一致 如何应对美国负债经济的挑战 孟凡辰:不赞成中国企业收购海外失败品牌 中国不能荒废金融海啸的机遇(一) 中国不能荒废金融海啸的机遇(二) 中国不能荒废金融海啸的机遇(三) 世界需要中国,中国需要世界(一)——中国经济201 o年必须内外兼修 世界需要中国,中国需要世界(二)——中国经济201 o年必须内外兼修 国外如何培育公务员的职业精神 第三幕羁旅 拉幕:对拉法基全球战略部经理谢乔的专访 第一场羁旅法国 欧元区债务危机是金融危机的恶果 欧元区债务危机的结局肯定是对国际金融资本最有利的(一) 欧元区债务危机的结局肯定是对国际金融资本最有利的(二) 转型发展目标:未来30年累积输出超过届时国内资产两倍的人民币——“头脑风暴”被删除和未能播出的内容 第二场回望中国 中国企业的“腰”太细 孟凡辰:把脉企业战略管理 凡辰看中国 与读者探讨:输出人民币能减少国内通胀 中国应用人民币参与欧洲援助 房地产是经济增长的鸦片 中国援手欧债危机的换位思考:有利可图吗? 美国博弈欧元区债务危机是中国的好榜样 人民币国际化应首先针对欧美中小企业实体 第四幕路漫漫其修远兮 拉幕:对孟凡辰之子孟祥瑞的专访 第一场路漫漫其修远兮 事业部与分公司:该听谁的? ^ 精益资产管理:让有限的资源创造最大的效益 服务领先:行行出状元 创业谈:创业者宜无机不乘 物业管理,向资源垄断说不 一个跨国企业高管眼中的跨国企业领导力 第二场寄语 该放就放——创业者切忌事必躬亲,因小失大 中小零售店铺生存有道 提高附加值要靠营销 成功管理者的四个阶段 在德国买美国股票学英语 不和谐中追求和谐生活随想 孟凡辰:从咨询顾问到公司高管 我如何工作 中国企业如何“杀出一条血路”——孟凡辰《中国企业怎么办》:一本万钢推荐的书 孟凡辰的三级跳 跋 后记 试读章节 拉幕:对科尔尼德国/中欧地区总经理维纳·鲍尔曼(WernerBorrmann)的专访 编辑:1991年4月,孟凡辰博士毕业后即加入科尔尼。在这之前您认识他,或者听说过他吗? 鲍尔曼:没有。那个时候,科尔尼正处在新一轮的全球业务的全速发展时期。特别是在德国,我们所需要的人才,不止来自德国本土,还包括从德国的大学毕业的其他国籍的高学历毕业生。他们大多数德语流利,而且通常除母语之外还会说些英语。我们希望更好地理解他们多样的文化背景,引导他们学习我们的专业知识和合作文化,同时进一步提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通力合作的能力。由此而来的文化、专业知识和人才的融合是我们实现全球范围内每年20%~30%的增长率的先决条件。孟先生在即将完成他的博士学位时看到我们的招聘信息,他递交了简历,然后我们为他安排了面试。 编辑:您第一次遇到他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什么让您印象最深刻? 鲍尔曼:我第一次遇到他是他来面试的时候。这位中国来的年轻聪颖的专业人才在他的原籍上海已经拿到同济大学的学士学位,后来他来到德国,学习了德语,在波鸿的鲁尔大学拿到了硕士学位,并最终获得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作为助教加入了教师团队,同时也是德国的中国工商管理学生联盟的领导层的一员,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编辑:孟博士身上最让您欣赏的是什么?是什么让您的团队决定录用他? 鲍尔曼:在顶尖的管理咨询行业,在进行商业案例分析时,通过利用所有相关的客观知识和经验来以全新的客观的思维看待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不管新问题还是老问题,我们都需要通过创造性开发,发展新的分析技能,找出新的解决措施。这就意味着无论我们的专业咨询师经验多丰富,都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发展和实施新的创新性的策略,从而提高我们的客户的全球竞争力。 这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在我们多层次的面试过程中,孟博士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天分和进一步增强我们全球发展势头的能力。他正是我们需要的那种人才。我们非常欢迎他的加入。 编辑:在您的日常生活中,您是否认识其他的亚裔主管?他们与孟博士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鲍尔曼:在德国本土的咨询团队里,我们有来自日本、新加坡、印度、巴西和不少其他欧洲国家的员工。那时仅仅在德国,我们的员工就来自十多个不同的国家。 与其他同事一样,孟博士需要拥有高标准的分析能力和专业知识储备,以及我们和客户认可的出色的学习能力。他的确做到了。作为新晋员工,他接触了许多不同行业的案例,学会了如何分析商业问题,提出创造性的、有竞争力的解决措施并满足客户的现实需求。我们的员工虽然国籍不同,但他们对现实的商业问题的分析能力并无多大差异。然而,在多样化的文化背景下要微调和应用新的理念,关键是要对具体文化背景下的行为和需求有一个深层的理解。孟博士在工作中非常出色。 编辑:孟博士的加入为您的团队带来了什么新气息? 鲍尔曼:如我之前所讲,孟博士与我们其他的咨询师一样,经历了同样严格的职业发展过程。在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他在自己的咨询案例中表现非常出色,而在中国,他在与欧洲和美国团队的合作中,也展示了自己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的能力。基于这些优点,他得到层层晋升,最后成为科尔尼全球副总裁。后来他调回中国,担任中国区总裁。从他在德国和欧洲的表现和在中国的发展看,他成功地扩大了科尔尼的业务,而且承担着文化交流与沟通的任务。 编辑:科尔尼的企业文化对孟博士的职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鲍尔曼:孟博士入职的时候,科尔尼是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咨询公司,年业务增长率达到20%~30%,每三至四年就实现翻倍增长,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性,加快人员的流动和扩充,丰富我们的专业知识和客户量。十多年来,孟博士以其出色的应对挑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和充沛的精力,一直致力于这些方面的工作。这一段经历对他未来在其他行业的发展都是十分珍贵的。 编辑:孟博士身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鲍尔曼:孟博士以其敏锐的分析性思维和逻辑概括的能力,向我们证明了他完全有能力快速接手新的案例,融入不同的文化,作出正确的决策。无论在中国还是国外,他都是我们十分信任的沟通不同国家、公司和个人的文化使者。在这个方面,他完全可以依赖自己对外在或隐含的文化差异的深刻理解,以及在不同文化间建立联系的能力。他在中国接受的严谨教育,以及在国外的长期生活经历赋予了他这种能力,这种能力同时来源于他国际化的家庭生活:与他的德国妻子和可爱的孩子在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环境下的生活。 编辑:您与孟博士在工作之余有接触吗?孟博士私下是个怎样的人? 鲍尔曼:在共同在科尔尼工作期间,我们私下有许多交流。身处国际一流的咨询公司,我们的大多数时间都是花在工作上。虽然没有太多时间一起参加其他活动,我们对彼此还是有了很深的了解。即使在用餐时间我们还是会在一起讨论案例问题,当然也会谈一些私人问题。除了工作勤奋,孟博士还非常善于营造轻松自在的氛围并享受其中。 编辑:现在的年轻人可以从孟博士身上学到什么呢? 鲍尔曼:人在一生中可以有很多收获。只要你坚定自己的目标,并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勇于接受新环境带来的新挑战,同时不忘享受生活的乐趣,你的生活会变得多姿多彩。 编辑:此刻您最想跟孟博士说些什么呢? 鲍尔曼:非常高兴能够认识他。在咨询行业与他共事并取得如此成就我感到十分荣幸,希望今后再见面时能够与他分享一些其他行业的管理经验和人生阅历。祝他事业一帆风顺,家庭幸福美满。P4-6 序言 十多年前,我在驻德使馆教育处任参赞期间,对一些留德学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凡辰就是其中之一。1996年秋,德国同济校友会从筹备到成立,我和那些第一届理事们,如万钢、安东、克平、传增等的接触就更多了。而担任理事会司库的凡辰给我的印象就是英姿勃勃,做事认真,志存高远。颇得德国人严谨积极这些优点的真传。 记得当时,他的德语已经很流利,为了进入跨国公司,需要提高英语水平。就在一段时间内非常刻苦地学习英语,口语和写作快速提高,正是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对学习、工作如此,对待爱好亦如此。一次与他乘坐同一航班,我们二人聊起高尔夫球,只见他从口袋中掏出手机展示存有的整套高尔夫教材。谈起每个姿势他都颇有心得,怪不得高尔夫打得也好。勤奋好学,于细节处不放松是凡辰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通往高管之路的“秘诀”。 1999年,驻德使馆教育处组织春晖计划项目,凡辰参加了其中由万钢牵头的德国汽车工业博士工程师回国交流合作团。在回国考察期间,凡辰提了几点非常有见地的看法。一是他认为当时国内有的汽车企业水平尚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资金全部投入进口生产线,靠垄断形成超额利润,整体发展思路不对,在加入WTO后会难以为继;二是没有研发实力,基本处于对国外汽车产品在边缘的小修小改,无法获得核心技术的进步。当时凡辰供职于科尔尼,而他对汽车工业行业发展的思考完全得益于他在一线的实战与开阔的国际视野。身处欧洲时,凡辰从欧洲出发,将眼光投向中国宏观经济;回到中国后,他带动西门子的本土化进程,更多地思考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凡辰敏锐地指出,万钢提出的“新能源汽车”项目,价值不仅在项目本身,而且还在于对中国汽车行业真正进入国际汽车市场起了积极作用,中国有了自己的创新,才有与其他汽车强国成为平等伙伴关系,共享资源的本钱,进而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 凡辰善于从更高的角度把握国内外行业以及市场。转到西门子的凡辰与上海政府部门和公、私企业家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实践着一种“创新协作”或“相互学习”的关系。他积极参与组织同济留德学友联谊会,同时也是同济大学的经济学兼职教授,在同济大学促成建立西门子研究所,设单项基金,致力于促进同济和德国的科技合作。有全球眼光的高管,是世界需要的,也是中国需要的。凡辰的太太是德国人,他已成为一位世界公民,有在不同国家的跨国500强企业的奋斗经历。他又是一位有理想的人,为中国企业、为社会、为母校都做出了贡献,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 凡辰的文章集结成册,邀我写序,我欣然执笔。他的成功并不偶然,他的独到观点和思考的背后是他不懈的努力和成长。凡辰是一位学者型高管,他的国际视野不在传奇而在专业和实用。我想,大学生、公司人、与他背景相似的年轻人应该都能从他的求学、工作经历以及职业精神中有所收获。期待凡辰再与我们分享未来的精彩。 周家伦 2012年10月于同济大学 后记 2011年春,凡辰从法国出差来京和我聚聊,这样的对话已经数不清有多少回了,因为我们的相识始于上世纪90年代。他总是有些惊人的心得,自然是思考的结果。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他或发文,或接受采访,不仅深刻剖析其背景,而且前瞻性地预测其走向,颇有见地,也颇为准确,让人折服。经常阅读他那一篇篇富有睿智的文章,听着他的高见,我也受益匪浅。 谈话间,我突然萌发一个念头:凡辰既然写了那么多文章,又有那么多媒体记者采访了他,何不把这些文章和访谈梳理一下,不仅是个人的总结,更是给人以启迪呢? 我的念头立即得到了凡辰的首肯。我也很愿意为老朋友做点整理编辑工作,这毕竟还算得心应手。 说干就干。他的学生杨玉红女士先将她能够收集到的文章目录以及文本传给了我。于是,我开始利用业余时间一篇篇地拜读、整理和编辑。 这些文章和访谈以经济、管理和金融等为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凡辰成长的经历和所思所想。见字如人,读完书,也就读懂了凡辰的一半,另一半生活中的他恐怕得请他自己有朝一日写自传了。 在我的视野中,在世界5。0强中担任高管的华侨华人凤毛麟角,凡辰是不折不扣的一个,而且可以说是一个极具全球化的华人高管。美国科尔尼、德国西门子、法国拉法基——这样的高管职业生涯本身就说明着他的成功。读者,特别是想留洋且海归的青年学子,若能从其文章和访谈中领悟一二,我想就达到了整理编辑此书的目的。 同济,同济,同舟共济。德国同济校友会不仅向同济学子开放,也向其他学子开放。这句话是十几年前担任德国同济校友会会长的万钢说的。那时,周家伦是中国驻德国教育参赞。余安东教授、凡辰等都是校友会中坚,而我是一个常驻记者。大家不时聚在一起交流。既然是凡辰的书,自然不能放过这些老朋友,让他们也留点笔墨,以作纪念。感谢万钢大哥,感谢周家伦书记。感谢余安东教授和我一起合作编辑此书。感谢同济大学出版社,感谢赵泽毓及其团队,最后将文章分门别类,梳理成册。 由于水平有限,必有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期待着凡辰有更多的惊喜给大家,给读者。 吕鸿 2012年12月18日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