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彝族都是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作为一个山地民族,彝族民族文化的丰富和多彩,同样是当今世界作为一个单一民族极为少见的,不同地域的彝族服饰就其种类和艺术特性而言,在世界和中国服饰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位置。彝族的历史和文化,就像我们生活的地域,江河纵横,森林密布,群山绵绵,具有一种博大和神秘的特性。
普忠良编著的《中国彝族》为《中华民族全书》之一,主要介绍了彝族的物质文化、彝族的民间文化、彝族的社会文化、彝族的毕摩文化、彝族的信仰文化等内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彝族/中华民族全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普忠良 |
出版社 | 宁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不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彝族都是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作为一个山地民族,彝族民族文化的丰富和多彩,同样是当今世界作为一个单一民族极为少见的,不同地域的彝族服饰就其种类和艺术特性而言,在世界和中国服饰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位置。彝族的历史和文化,就像我们生活的地域,江河纵横,森林密布,群山绵绵,具有一种博大和神秘的特性。 普忠良编著的《中国彝族》为《中华民族全书》之一,主要介绍了彝族的物质文化、彝族的民间文化、彝族的社会文化、彝族的毕摩文化、彝族的信仰文化等内容。 内容推荐 《中国彝族》掌握了大量第一手可靠资料,使彝族文化都能得到平等尊重的呈现和真实可信的表述,同时也集中反映彝族优秀文化之精髓,真切反映各民族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景,力争打造成为中国各民族的“文化名片”。《中国彝族》由普忠良编著。 目录 导论/1 第一章 彝族概况 第一节 族源/3 第二节 自称与支系/6 第三节 人口分布/10 第四节 自然地理与生态资源/11 第五节 历史沿革/13 第六节 语言文字/23 第七节 民族区域自治/29 第二章 彝族的物质文化 第一节 生产习俗/31 第二节 饮食习俗/31 第三节 服饰习俗/40 第四节 居住习俗/53 第五节 交通习俗/57 第六节 历史遗迹/60 第七节 彝区魅力风物/82 第三章 彝族的民间文化 第一节 民间教育/90 第二节 民间游戏/99 第三节 民间雕塑/102 第四节 民间建筑装饰/104 第五节 民间工艺/105 第六节 民间舞蹈/111 第七节 民间音乐/115 第八节 民间戏剧/120 第九节 民间科技/122 第十节 民间文学/126 第十一节 民间医药/132 第十二节 民间节庆乐舞/134 第十三节 民间竞技/142 第十四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146 第四章 彝族的社会文化 第一节 传统社会组织/147 第二节 家庭礼仪/150 第三节 交往礼仪/151 第四节 亲属称谓/152 第五节 诞生习俗/156 第六节 取名习俗/156 第七节 婚姻习俗/160 第八节 丧葬习俗/170 第九节 禁忌习俗/172 第五章 彝族的毕摩文化 第一节 毕摩及毕摩信仰文化/175 第二节 毕摩的社会贡献/187 第三节 毕摩的禁忌/190 第四节 毕摩的谱系及其流派/19l 第六章 彝族的信仰文化 第一节 传统崇拜/196 第二节 宗教活动/218 第三节 哲学思想/226 第四节 巫术与占卜/234 第七章 彝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 第一节 积极促进民族团结/241 第二节 坚定维护祖国统一/248 第三节 英勇参加民族解放/253 第四节 大力推动祖国建设/263 第八章 彝族的文教传承 第一节 民族文学创作/265 第二节 民族教育发展/28l 第九章 彝族有影响的历史文化人物 第一节 古代有影响的历史人物/286 第二节 近现代有影响的历史人物/287 第三节 当代有影响的历史人物/289 第十章 重要彝文文献 第一节 彝文文献载体形制/295 第二节 彝文文献的类别/299 第三节 重要彝文文献书目/303 附录 一 彝族历史大事记/308 二 参考文献/316 后记/333 编后记/335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彝族概况 第一节 族源 彝族族源是学术界长期以来争论较为激烈的问题。多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纷纷著文发表自己的观点,但众说纷纭。概括起来,主要有土著说、东来说、南来说、西来说、北来说等。东来说认为,彝族来自战国时期的楚国,居住在洞庭湖流域,是楚将庄蹻进军西南时迁来的。南来说认为,彝族是古代越人或古僚人的后裔,是从我国西南边界,甚至西南各邻国发展起来的。西来说一种认为彝族来自欧洲,与雅利安人同源,或与高加索人种有关;还有一种认为彝族来自西藏,或者来自西藏与缅甸交界的地区。北来说认为,彝族为古羌人(古羌人也称氐羌或西羌)的后代,是从我国西北甘青高原南迁来的。 随着彝学研究的不断深人,彝族东来说、南来说、西来说由于缺乏证据已被学术界否定,一些学者认为彝族源于古羌人的北来说成为过去一定时间内探讨彝族族源问题的主导观点。实际上,部分古羌人南迁融人西南彝族等土著人之中是商周时期发生的事。史书明确记载,大约在商周时期,居住在我国北方甘青一带,长期过着游牧生活的强悍古羌人从河湟流域开始向四方发展。向东发展的部分古羌人融入周族之中成为姜姓,向南发展的部分古羌人进入金沙江南北地区后,很快融人西南彝族等各土著部族之中,在西南地区形成武都羌、广汉羌、旄牛羌、越嶲羌、青羌等,古羌人的某些习俗自然为后来有的彝族所承袭和保留。 通过半世纪以来对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各地,发现和发掘的大量考古实证资料、彝文典籍资料、汉文献资料,以及民族学田野考察资料的积累研究,大多数专家学者的科研成果充分证明:彝族自古以来就生活在中国西南地区,彝族的主源是西南地区土著人,先秦时期的彝族自称“宜”“尼”,汉文献讹称为“夷”,今天滇、川、黔、桂、渝等地的彝族均发源于中国西南或云南。 彝族的称谓,在历史上曾有不少的演变,彝族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 一、秦汉时期的彝族称昆明、嶲、叟、僰 曾到过西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的汉代大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巨著《史记·西南夷传》中记载,秦汉时期,中国西南地区分布着数十个大大小小的部族,统称“西南夷”。 昆明是西南夷数十个部族中活动范围广泛、势力较为强大的一个族群,是西南夷的主体族群之一,分布在东起滇池一带,西至澜沧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主要聚居在今滇西的洱海和保山一带,西汉时期曾与其他族群一起建立了古滇王国。大量的历史、考古、民俗资料表明,昆明是形成今天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重要部分,与今天彝语支各民族有直接渊源关系,是形成近代彝族的轴心,近现代彝族主要源于昆明人。东汉时期,活动于今云南保山、大理洱海一带的昆明族群后裔建立了哀牢王国,并发展成为今天滇西地区的彝族。 嶲是与昆明族群相生相伴的一个族群,两者渊源关系密切,同属一个族群,嶲的活动范围、生活习俗与昆明族群基本一致。西汉武帝时设置的越嶲郡以及后来设置的益州郡西部都尉所属的嶲唐郡的命名,都与这些区域嶲人的活动相关。三国以来,史书把“嶲”写为“叟”,“夷人大种日昆,小种日叟”,叟成为西南夷北部、滇池地区的主体族群。“嶲”和“叟”为彝语音译汉写,是同音异写的结果。“叟”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族群之一,在近现代部分彝族和彝语支民族还保留有相似称谓。 焚同样是西南夷中的一个重要族群。秦汉时期焚人主要分布在今天云南昭通、贵州毕节、四川宜宾等毗邻地区。公元前135年,汉武帝设置犍为郡,郡治在今贵州遵义,下设朱提县(今昭阳)、南广县(今镇雄)、堂琅县(今巧家、会泽及东川一带)。公元前130年,犍为郡治由贵州遵义迁到南广(今镇雄)。公元前86年,犍为郡治又从南广迁驻焚道(今四川宜宾)。秦汉时期的焚人农耕稻作文化发达。现今居住在文山丘北一带的彝族仍自称为“焚人”,证明彝族与焚人存在密切关系。 昆明、嶲、叟、僰是今天彝语支先民在秦汉时期的不同地域、不同部落的自称的注音汉写。 二、魏晋时期的彝族称爨人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书称西南夷地区为南中。南中区域与秦汉时期西南夷分布区基本一致,南中地区由移居云南并迅速发展壮大的汉族大姓和土著夷帅、叟帅、渠帅等地方势力控制。经过长期的地方权利争夺,爨氏称雄南中,取得在南中的统治地位。爨氏统治的核心区在今滇东北的曲靖、昭通一带,势力范围遍及云、贵、川三省的腹心地带和广西的一部分,这些地区是两汉时期彝族先民叟人和昆明人的主要聚居区,移居南中的爨氏为迅速巩固政权,不断与当地土著族群相互通婚,自觉接受土著民族文化生活习俗,完全被当地彝族所同化。史书称这一时期的彝族为爨人,称彝文为爨文、爨字,使用爨文、爨字的地区统称“爨区”。魏晋至唐初的彝族称“爨人”。 三、唐宋时期的彝族称乌蛮和白蛮 隋唐以来,史书通常把魏晋时期的爨区划分为东爨和西爨,也就是爨氏统治区的东部和西部。东爨区域大致包括今昭通、东川、会泽、寻甸以东到黔西北、桂西北盘江流域以北,北到四川凉山东部,南到红河、元江流域的宽广地区。西爨区域大致包括今曲靖、昆明以西,洱海以东,北抵金沙江,南达建水的广大地区。分布在东爨和西爨区域内的主体民族称“乌蛮”和“白蛮”,他们是同一族群在不同分布地域的他称,是彝族两大主要来源和组成部分。 四、元代彝族专称罗罗 罗罗最早见于元代,由部落名称演变为族称。“罗罗”一词来源于唐代《蛮书》中记载的卢鹿蛮部落。唐宋时期,云、贵、川等地分布着众多彝族部落,其中,分布在今昭通、巧家、东川、昆明等地金沙江南北两岸,自称为卢鹿部的势力较为强大,分布区域较为广泛。 P3-5 序言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蔡国英 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人民出版社历经三年时间,组织策划编写了《中华民族全书》,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 这套《中华民族全书》主题鲜明,彰显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理念,执著追求:充分展示5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全面探寻56个民族波澜起伏的历史轨迹;深刻解读56个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真切反映56个民族生机勃勃的发展前景。一有历史的传承性。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以新的视角挖掘民族文化的题材,提炼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使之脉络清晰,连贯自然,富有时代感。二有宽广的包容性。本套丛书由57卷组成,由各民族学者独立完成,在56个民族56卷书的基础上推出一卷《中华民族》,既体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则,又全面地介绍各民族的概况、社会文化、族际交往等。三有系统的完整性。丛书体例统一,篇章结构完整,各分卷相对独立,保持了严谨规范的编著风格。四有科学的严肃性。编者对于重大题材进行反复论证,对于细节认真斟酌,立项严谨,编著严格,审读严肃。五有生动的可读性。记述准确,笔墨生动,图文并茂,创意新颖。如有关家庭礼仪、取名习俗、婚姻习俗、节庆习俗等社会文化的介绍,让读者在趣读中增长知识,引发想象。总之,这是一套反映中华56个民族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性读物。 历史是一面镜子,文化是精神、是脊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通过大量阅读和深刻领悟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对于进一步激发爱国热情,坚定爱国信念,献身爱国事业,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凝聚力,对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有意义的。希望这套丛书能够给读者呈现出56个民族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美丽画卷,为第22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献礼。 是为序。 2012年5月 后记 黄河出版传媒集团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深切的人文情怀,根据平等尊重、真实客观、全面准确的原则,联合学界,以“文化生态学”的创新理念,共同打造《中华民族全书》,力图全面荟萃中国5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全景式展示中国56个民族多姿多彩的优秀文化,力争成为国内研究中国民族问题的百科全书。 全书由57卷组成,即在中国56个民族56卷的基础之上,特别推出一卷《中华民族》,以此统领其他56卷,力求达到整个全书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结合。全书以各民族有史料记载之时为上限,下限止于2010年,以期在充分发挥各民族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尽可能地吸收各民族研究的最新成果,着力反映各民族比较突出的一些文化事项与文化成果。 全书各卷的编著者均由热爱并熟悉本民族文化的专家学者担任,既有享誉国内外的民族学资深教授,也有在某一领域独具造诣的中青年学者。各卷编著者按照全书编纂方案和编写大纲的要求,从本民族的实际和研究现状出发,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研,悉心考证,掌握了大量第一手可靠资料,使各民族文化都能得到平等尊重的呈现和真实可信的表述,同时也集中反映各民族优秀文化之精髓,真切反映各民族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景,力争打造成为中国各民族的“文化名片”。 全书的编写出版得到了有关领导及单位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许多专家学者为此付出了辛勤劳动,提供了大力帮助。感谢全书编委会各位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感谢全书的学术顾问和编著者的辛勤工作。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出版协会、广西民族出版社、云南民族出版社、甘肃民族出版社、民族文学杂志社、西北民族大学、甘肃省文联、新疆师范大学、宁夏社会科学院、青海社会科学院、云南省民族学会等机构的倾力相助。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图书报刊司图书处对全书内容的审查备案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领导和文化宣传处组织有关专家对全书内容进行了全面的审核把关。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陈英初先生为全书提供了《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图集》电子版,并做了部分勘误。宁夏回族自治区民委为全书的内容审订提供了大力支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为全书出版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全书学术顾问广西民族大学的徐杰舜教授等相关专家不仅亲自编纂《中国汉族》《中国哈萨克族》,还帮助审稿把关。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张春荣先生为全书图片进行了统一把关和审定。宁夏回族自治区书法家协会郭佳荣先生为全书题写了书名。全书的编纂,还借鉴吸收了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我们相信,在黄河出版传媒集团与各界的通力合作下,全书的出版发行—— 将会以其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博大精深的丰厚内容,真实全面的生动表达,新颖深刻的思想亮点,成为深受社会各界欢迎的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长久文化影响力的精品。 将会在抢救和保护民族文化,记录和传播民族文化方面承担黄河出版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将会契合国家外宣形象与国内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需求,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将会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生命力和创造力。同时,全书将陆续翻译成多种文字,推动各民族文化的国际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我们深知,由于成书时间仓促,水平有限,谬误与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中华民族全书》项目组 2012年5月6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