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荃天资与公牍最相近,将来建树非凡,或竞
青出于蓝也未可知。
——曾国藩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
章之遇。
——梁启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李鸿章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英)布兰德 |
出版社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书评(媒体评论) 少荃天资与公牍最相近,将来建树非凡,或竞 青出于蓝也未可知。 ——曾国藩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 章之遇。 ——梁启超 目录 第1章 李鸿章事业起步时的中*形势 第2章 早期生活与家族 第3章 中国官员李鸿章 第4章 外交家李鸿章(一):与法、日两*的关系 第5章 外交家李鸿章(二):与俄*的关系·周游海外·1900 年的和谈 第6章 海军与陆军管理者李鸿章 第7章 经世家与政治家李鸿章 第8章 人物方程式 文献备忘录 大事年表 精彩页 李鸿章最谦卑顺从的仆从,兼职官吏盛宣怀,在李鸿章去世后不久于上海出版了他的一个官札集。这些文件较之清朝的上谕和官史记载,对于历史研究而言,并不具有更大的实际作用。总体而言,它们显著地展现了典型官僚咬文嚼字的才干,以及作者维护官员体面和挽回面子的突出能力,但无关于精确性,或者说,无关于事情的实际进程。可以确信,李鸿章的这些文札反映了最近的中国历史,以及他从太平天国运动直到义和团起义这段时间在其中担任的角色。从这种观点来看,我们获得了值得注意的证据,有关中国官吏生存、活动与做人于其中的无所不在的“虚构”氛围,同时也获得了其作者对其政治与道德环境的本能的服从。的确,可以公允地说,它们的首要价值在于不自觉的招供,指证了这位儒家学者平静地游离于现实世界之外,指证了他的这种态度主要是因为他至诚地相信中国治国观念中的卓越智慧。 因此,我们现在研究李鸿章的生平事迹,必须更多地依赖于独立而能干的欧洲观察家们见诸记载的观点,而较少以中国官方记载或李鸿章遗著中的证据为基础。类似的证据可以用作辅助材料,而不是用作结论。不过,不论我们的资料来源如何,不论我们根据这些材料做出怎样的评判,在评估对李鸿章及其作为19世纪打造者之一的地位做出的最终历史裁决时,为了对此人及其事业的公正起见,我们应该记住他出生于其中的社会与政治状况。当我们公平地权衡其功绩与错误和失败的比例时,让我们不要忘记他应召去对付的困境是特殊的,他面对的困难是有增无已的,而他几乎是独自一人,他是这个中央王国“神圣的遗产”,在国内他是大清力量衰微的结果,就国外而言他是欧洲的报警者与游历者。 我们在上一章考察过了李鸿章出生于其间的社会状况所具有的一般特征,及其主要的和持久性的根源,现在我们来考察一下产生这位东方超人的教育状况与家庭环境,以及李鸿章早年生活中的故事与境遇,这有助于揭示其思想行为的特定指向。首先,毋庸置疑,他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其母非凡的身心活力,还从母亲那里获得了和蔼的脾气与宽容的达观,这在其私生活中表现突出,使他交游颇广,其中一些朋友是在外交与其他事业中接触到的。此外,可以肯定,他在总督生涯起步时和其后对外政策的整个进程中表现出来的对于外国人的睿智的认知,是因受到了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他与戈登将军亲密关系的很大影响所致。这些遗传和影响,无疑是在最重要的塑造时期决定其性格的因素,两者都对他进行了改造,但仍然无法消除环境不可避免的影响,以及老套教育与官僚群体硬性阶级利益的强大作用。 关于李鸿章的父亲,我们所知甚少,只知道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都是个“怀才不遇”的人,归属于“有望”当官的失意而不满的人们之列。李鸿章本人是一名坚定的儒学者,总是宣扬孝顺为道德之首,很少在私人谈话中提及自己的父亲。就我们所知,在其为了训练文学才干而常写作的赞美诗中,并未写下对父亲的怀念。我们知道,李父属于士绅阶级,也就是说,他曾成功地通过省级的学士学位考试,但他和苦苦奋斗的学者大军中的许多人一样,既缺乏能力又缺乏手段来获取进步。他很年轻就结婚了,有5个儿子(李鸿章是其中的老二),能为他们提供寻常正统教育的入门课业:5个儿子都在乡村学者的指导下获得了像鹦鹉学舌一般背诵经典的本领,那些经典在中国就是启蒙。上一章提及的那部有嫌疑的“回忆录”中对于李鸿章在1846年与其父的关系有所介绍。其文章之一声称由李鸿章在25岁那年写于家乡合肥,当时其父母都是42岁。这就意味着其父在15岁那么小的年龄就娶妻了。另一篇文章标记的日期是1846年1月的某日,记载了这位志向不俗的年轻学者不愿顺从其“高贵而严厉的父母”表达的要他娶妻的愿望。李鸿章的第一次婚姻应该就在此时或不久之后缔结,因为我们知道他那年轻的妻子和孩子们在他于1853年弃文从武之后不久都失踪了,无疑是死于袭击的太平军之手。据记载,李鸿章通过其伯父的影响,在府衙里谋得了一个职位(伯父本人在当地厘金税征集处任职),而知县大人闻知这个有头脑的年轻人文才了得,叫他倒背《春秋》,其结果是大大满足了李鸿章的自尊。充分的证据表明,在这些岁月里,他通过勤奋的努力工作,将能量集中于获得文学名声与写作技巧,这可以将他领向通往官宦生涯的大道。1847年,他在为进士们设立的殿试中,从4000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考取第3名,得以进入翰林院。1851年,他成为翰林院编修,已经有了不小的名望。他那优美而儒雅的书法已经闻名于京城的文士之间,其名声已闻达于各省。但是,到此时为止,他只是展示了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对自身能力的敏锐认识,却未曾表现出不同于正统儒生的精神特质。吸引着他的僵硬老套的学习体系,在所有细节上完全无异于已经摧残了其前辈并正在破坏其同时代人精神活动与想象力的那套东西。他能背诵整卷整卷的经典,倒背或顺背,撰写无数文章,有散文也有诗歌,涉及各种各样的主题。与此同时,他的聪颖敏感向他指出, 导语 李鸿章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东方俾斯麦”,身后被慈禧誉为“再造玄黄”之人。《李鸿章传》被收入了英国“19世纪打造者丛书”,这个事实本身就意味着本书作者布兰德和该丛书的编者已将李鸿章的历史定位摆在最高的层面,把极大的荣誉给予了李鸿章。从某种意义上说,李鸿章生而,因为在大多数儒家传统的代表者听不见维新人士从远方发出的细微声音时,他的头脑不仅能够把《春秋》经典倒背如流,还认识到学习西方世界机械与军事科学的必要性。 序言 在我着手翻译这本《李鸿章传》之后不久,互 联网书店开始热销一本名叫《李鸿章回忆录》的译 文书。那是一部已被判定为赝品的伪书,其炮制者 是一位名叫曼尼克斯(Mannix)的美国人,他在1900 年曾随美国第9步兵团到过华北。他回到美国后因罪 入狱,在监狱服刑时借阅了大量有关晚清中国与李 鸿章的资料,阅读之余,自己进入李鸿章的角色, 杜撰出了这么一本回忆录。他伪造的回忆录出笼后 ,曾在欧美风行一时;而到了今年,该书的中译本 又在中国热销起来。这种情况表明了两个事实:其 一,外国人对我国清末的大人物李鸿章怀有极为浓 厚的兴趣,对其传记的产销和阅读投入了极大的热 情,甚至不惜造假;其二,中国的读者也很希望了 解外国人对于李鸿章其人的看法,哪怕是从一本造 假的回忆录中去寻找探索他们对这个中国人的塑造 。 有关外国人对李鸿章的关注与评价,还有一件 事值得一提。本书下一页刊载的那幅题为“当今天 下三大佬”的照片,拍摄的是19世纪欧洲雕塑家F. R.卡登堡(Kaldenberg)为当时世界上的三大伟人 所做的塑像,左中右三人依次为俾斯麦、李鸿章与 格莱斯顿,可见李鸿章在这位雕塑家眼中是何等的 伟大。 至于读者手中的这部《李鸿章传》(Li Hung一 chang),则是值得信赖并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知名度 的李鸿章传记。其作者布兰德(John Otway PercyBland,1863—1945)是李鸿章同时代的英国 作家和记者,在晚清活跃于中国的各种舞台,是一 个地道的中国通。他在1883年就到了中国,那正是 李鸿章一生中的全盛时期。 布兰德在抵达中国以后的12年多的时间内,都 在中国海关工作,供职于汉口、广州和北京。1889 年,26岁的布兰德在上海娶了一位名叫路易莎的女 子为妻。1896年,他脱离海关,出任上海市议会的 助理书记官,第二年继任书记官一职。这个议会是 控制上海国际殖民地的机关,布兰德时为上海滩的 权要,对这座大都市以及中国的政情十分熟悉。他 同时还开始从事独立记者的第二职业,调查并报道 中国的各种状况。他于1906年离开市议会,在英中 公司(BCC)得到了一个新的职位,成为该公司以北京 为基地与中国政府谈判铁路贷款的代理人,直到 1910年被该银行解雇。布兰德于是回到英国,而这 时候,晚清名臣李鸿章辞世已有9年。 布兰德与中国并未缘尽于此。1920年,他以作 家的身份再次来到中国,主要写作中国的题材,有 一系列时评书籍出版,主要有《在华的最近事件与 当前政策》《中国、日本与高丽》,以及他与埃德 蒙·巴克斯爵士(sir EdmundBackhouse)合作的两 部记述中国历史的畅销书《皇太后治下的中国》与 《北京宫廷年鉴与回忆录》。 布兰德一直关注着本书的传主李鸿章。他在居 留中国期间,曾于1900年作为《泰晤士报》的记者 在上海拜访李鸿章,与他讨论义和团危机及其后果 。那是在李鸿章去世的前一年,这位老人已在1894 年的中日战争中作为失败者而失去了昔日的风光, 并已在周游欧美列国后返回祖国,时任两广总督。 布兰德后来回忆了当时所见到的李鸿章: “年迈 的李总督那时身体正在迅速衰弱。他走路要靠仆人 搀扶,显得非常脆弱。但此人不屈不挠的精神绝未 熄灭,其头脑没有衰竭的迹象,当他感到愤怒时, 眼光熠熠闪亮,一如既往。” 布兰德与李鸿章的那次会面,也许正是他为李 鸿章写传的契机。读者手上的这部《李鸿章传》英 文原版于1917年问世,当时布兰德已是一名独立作 家与评论家。这是布兰德54岁时完成的成熟作品, 完整表达了他对李鸿章与晚清中国的独特见解,展 现了他以流畅和雄辩而见长的文风。作者以新颖的 结构与丰富的记述,根据李鸿章作为中国官员、作 为外交家、作为新式军队和国防建设者的不同身份 ,多方位、多视角地解析了这位中国晚清巨擘的一 生。 此书被收入了英国“19世纪打造者丛书”,这 个事实本身就意味着本书作者和该丛书的编者已将 李鸿章的历史定位摆在最高的层面,把极大的荣誉 给予了在国内备遭诟病的这个中国人。这些英国学 者究竟有什么样的理由如此抬举李鸿章,是值得中 国的读者去开卷一读的。 在这部评传中,布兰德反复声称,李鸿章之所 以能够走在同时代中国人的前列,之所以有资格入 围19世纪的打造者,是因为他清醒地认识到了清末 的中国缺乏实力,无法与列强直接抗争,而只能牺 牲一些利益来换取和平的环境,以便从事现代化的 建设,以增强经济和国防力量,而他的这种努力, 使他在海外享有盛名,并部分地取得了成功。布兰 德的这个观点是否站得住脚,是否能够为当代中国 人所接纳,尚须接受读者诸君的检验。 另一方面,布兰德又一再强调,李鸿章之所以 未能把中国引向富强之路,他那耗资巨大、苦心经 营的海陆军之所以在1894.年的中日战争中遭到惨 败,完全是因为他任人唯亲、贪污腐化。这个看法 ,跟中国人100多年来对李鸿章的评价毫无二致。贪 财是李鸿章及其僚属的致命伤,而官场腐败是导致 中国贫穷落后、社会动乱的罪恶之源。布兰德认为 李鸿章及整个封建官僚体制留下的这份邪恶遗产, 后来又被中华民国的官僚集团所吸收,以至于流毒 无穷,给人以革命未能彻底的印象,确实是颇有见 地的。在21世纪的今天,官员腐败对中国社会的严 重威胁犹在,乃是全国民众同声檄讨、深恶痛绝的 罪恶渊薮,李鸿章给后人留下的历史教训,实在是 值得重温,值得从布兰德的这部著作中去批判性地 寻找借鉴。 清末湘淮军出身的3位军政重臣,即曾国藩、左 宗棠和李鸿章,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左宗棠与李鸿 章都曾受到曾国藩的提携,而李鸿章更是曾国藩的 “肘下之人”。但是,曾国藩和左宗棠是中国历史 上的两位大清官,而李鸿章却未能承继曾国藩清廉 自守的衣钵,为他自己也为中国的历史留下了巨大 的遗憾。 本书中引用的李鸿章的奏稿和书信,均依据清 人吴汝纶编辑的《李文忠公全集》、宝望等纂修的 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王先谦所纂的《东华录 》和朱寿朋所编的《光绪朝东华录》所载文本的对 应部分直接录入。必须说明的是,书中摘自伪书《 李鸿章回忆录》的部分,译者尽量仿学清人笔法译 为中文,但此中文绝非李鸿章原著,因为李鸿章本 来就没有写过这些文字,而是美国人曼尼克斯捏造 出来的。 此外,布兰德先生文采不俗,熟悉多种欧洲语 言,在原著中使用了不少法文和意大利文的成语, 使文章生色不少,但我在译文中没有标出这两个语 种的语句,仅将部分此类语句用双引号括之,或以 斜体字排版,特此说明。 王纪卿 2011年伏月 于长沙听雨轩 内容推荐 布兰德是19世纪末期20世纪前期著名的中国通,在中国生活长达40年之久。他曾经采访过李鸿章,接触过晚清时期许多重臣,从而掌握了大量难能可贵的一手历史素材。在这些素材的基础上,多视角解析这位中国晚清巨擘的一生:创立淮军,对抗太平军,倡导洋务运动,倡建近代海军北洋水师,处理中法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周游海外,签订《辛丑条约》……作者为在中国居住、工作并采访过李鸿章的西方学者,运用西方史学方法,评价人物力求客观公正。这个被朝廷和国外列强盛赞,被百姓痛骂的一代名相,是卖国贼还是晚清救星? 《李鸿章传》作者布兰德以新颖的结构与丰富的记述,根据李鸿章作为中国官员、作为外交家、作为新式军队和国防建设者的不同身份,多方位、多视角地解析了这位中国晚清巨擘的一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