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禁地青春(上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魏世杰 |
出版社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魏世杰著的《禁地青春(上下)》是一部采用散文叙事方式写作的自传体长篇纪实作品。故事发生在青海的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品通过叙述近百个青年工人、基层干部、工程师和科学家的生活、爱情和人生遭遇,热情讴歌了老科学家们无私的奉献和牺牲精神,生动展现了他们艰苦卓绝、惊心动魄却鲜为人知的历史画卷。 作者简介 魏世杰,1941年生,山东即墨人。196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物理系,从事国防科研26年,参与我国“两弹一星”的科研攻关工作,多项成果获国家以及国防科工委奖。著有《原子小演义》等十余部科普著作,长篇纪实小说《东方蘑菇云》,荣获1993年全国优秀图书奖。先后被中组部、中央文明办等单位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朗读者》《开讲啦》等栏目谈经历谈理想谈人生,感动亿万观众。 目录 第一部 一、不眠之夜 二、进退维谷 三、厕所受惊 四、剿灭虱子 五、不准恋爱 六、害羞的事 七、海晏传说 八、学习“整人” 九、批斗死人 十、初识221 十一、隐蔽工号 十二、总厂印象 十三、心照不宣 十四、初见炸药 十五、茅台酒醉 十六、恋爱遇阻 十七、严重警告 十八、“破鞋”逸事 十九、“东伯利亚” 二十、意外重逢 二十一、“灯泡”外调 二十二、车厢“卧谈” 二十三、包厢遇险 二十四、“零二”权威 二十五、公车色狼 二十六、唐山探子 二十七、不欢而散 二十八、我的恋爱 二十九、初尝烤鸭 三十、“文革”之波 三十一、秘密培训 三十二、王老故事 三十三、番茄礼物 三十四、三种感情 三十五、偷拍风暴 三十六、“挟持”领导 三十七、立项失败 三十八、小谭出事 三十九、爱的回忆(上) 四十、爱的回忆(下) 四十一、峰回路转 四十二、釜底抽薪 四十三、宿舍讲座 四十四、一道划痕 四十五、“敖包相会” 四十六、挑选炸药 四十七、两个太阳 第二部 四十八、神秘来客 四十九、小报惹祸 五十、最后叮嘱 五十一、两派分化 五十二、蛋糕事件 五十三、小道消息 五十四、回忆往事 五十五、雨夜探视 五十六、少年闯将 五十七、朋友反目 五十八、涵洞遭劫 五十九、母亲心事 六十、我的师妹 六十一、为官也难 六十二、追“鸭”碰壁 六十三、原始战争(上) 六十四、原始战争(下) 六十五、风中接站 六十六、接风晚宴 六十七、草原远足 六十八、王老掏钱 六十九、再回北京 七十、“黑帮”师徒 七十一、上海来信 七十二、拜见林母 七十三、林母失踪 七十四、小将反思 七十五、临别夜访 七十六、朋友谈心 七十七、互相揭发 七十八、两位工人 七十九、林的来信 八十、批邹大会 八十一、通风报信 八十二、刚烈的人 八十三、冰糖葫芦 八十四、苹果情深 八十五、《艾青诗选》 八十六、外科主任 八十七、火车事故 八十八、青海湖边 八十九、痛心的事 九十、雷管爆炸 九十一、技安会议 九十二、半夜寻人 九十三、准备坐牢 九十四、特殊翻译 九十五、从零到零 九十六、新房话别 九十七、苏被隔离 九十八、老邓来了 九十九、老于挨批 一〇〇、试验成功 第三部 一〇一、江谢婚礼 一〇二、工号爆炸 一〇三、四座坟墓 一〇四、两位老人 一〇五、分析原因 一〇六、吃臭饺子 一〇七、晴天霹雳 一〇八、我的辞职 一〇九、告别草原 一一〇、多巴营房 一一一、上山救人 一一二、事情缘由 一一三、首开杀戒 一一四、鉴定风波 一一五、两个秘书 一一六、钱的坦白 一一七、“保密检查” 一一八、秘密会面 一一九、“鸭子”回家 一二〇、钱的死因 一二一、陈的观点 一二二、揭发能手 一二三、班内韵事 一二四、林没有死 一二五、第二次“台风” 一二六、确切消息 一二七、隔离审查 一二八、首次批斗 一二九、生存环境 一三〇、受审 一三一、不说假话 一三二、囚室望月 一三三、不准乱看 一三四、张的自尽 一三五、张的往事 一三六、改造炉灶 一三七、集体“挽救” 一三八、谋杀故事 一三九、田的消失 一四〇、千里寻兄 一四一、文盲购书 一四二、赖渣的事 一四三、林已病危 一四四、货场拉砖 一四五、两面小旗 一四六、途中遇险 一四七、露宿街头 一四八、事故回忆 一四九、医院见林 一五〇、北京被押 一五一、追查后台 一五二、春回大地 一五三、无罪释放 一五四、劫后重逢 一五五、林的归宿 一五六、决定入川 序言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老师让写篇题为(《我的理想》 的作文。我喜欢文学,也喜欢科学,于是郑重其事地选择 了两个职业:将来长大了,要当科学家或者当一名作家。 转眼间,须发花白,已是风烛残年。回顾半生,理想 实现了吗?研究了26年核武器,有点成果能算一个科学家 吗?写了几本科普读物,能算一个作家吗?恐怕都不能算 。每想至此,深感愧疚。 唯一能让我感到满意的作品,就是这部《禁地青春》 了。 这是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发端于王月玲女士的一个 建议。她是我的学生,在我家庭遇到困难时,经常伸出援 手,也是我作品的第一读者。 “魏老师,你的作品在报刊发表,有几个人看?为什 么不在网络发布呢?” “网络?怎么发表?有人看吗?” “可以尝试一下。您不是有一本在‘基地’留下的手 稿吗?以手稿笔记做素材基础,用朴实的文字把这段经历 写出来不是很好吗?” “写什么?科学家故事?” “不,就写你自己的经历,越真实越好。” 于是,天涯杂谈网站上出现了一个名叫“核武老人26 年亲历记”的帖子。我和月玲分工:我每天写一两千字的 文稿,她负责整理修改发布,并和网友们互动。 发了几段后,点击量急剧增加,很快成为“天涯杂谈 ”排名很靠前的热帖,还形成了一个畅所欲言、文明友好 的群体,反响很是强烈。连载尚未结束,文学期刊和影视 公司洽谈转载和改编事宜的信件、电话便纷至沓来,影响 之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这部小说分两大部分:青海部分和四川部分,共90余 万字,2011年1月,青海部分以《禁地青春》之名由青岛出 版社出版。当年被改编成了电视连续剧《青海花儿》,在 央视播出。 读者认为,这本书最显著的特点就两个字:真实。 有一位80后读者说:我是被“核”吸引过来的,但越 看越感到,记录的不是“核”,而是人情和历史。通过这 本书,我对感情和历史有了新的认识。 青海221厂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兴盛时期有 近万名职工。他们中的大多数,无论生前身后都不会有人 记得。随着知情人的离世,那段历史也许就烟消云散,淹 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了。 我的初衷就是,通过为核基地“小人物”们树碑立传 ,留存他们的音容笑貌——让后人知道,曾经有这样一群 人,在那样一个时代,过着怎样的生活,为了祖国的国防 事业,他们流了很多血和泪,奉献了美丽的青春,乃至鲜 活的生命。 需要说明的是,书中的细节、事件都是真实的,但作 为文学作品,人物是经过加工提炼的艺术形象。还要说明 一点,就是本书写作的内容,只涉及核基地人的生活、爱 情,友谊和工作状态,不涉及任何的保密内容。 四川部分的出版,一直很不顺利。原因之一是我对文 稿不满意,怕匆忙出版,影响青海部分的良好声誉。于是 ,有时间就看看改改,没有时间就束之高阁。 转眼间6年时问过去了,经不住读者和网友的多次催促 ,于是在2016年夏天,和月玲对四川部分做了最后一次修 改,决定将其作为(《禁地青春》(下)和青海部分作为 《禁地青春》(上),合为一套书同时出版。是否妥当, 只能亟待读者评说了。 我的一生充满苦难和坎坷。前半生,在荒漠高原、深 山老林度过了26年艰苦而危险的秘密生涯;后半生,我回 到青岛老家,本想叶落归根,安享晚年,但家庭的苦难又 接踵而来:先是发现儿子弱智,生活不能自理;后来女儿 又罹患精神分裂症,久治不愈;老伴受到刺激,也患上了 精神分裂症。一家四口,有3个重病号需要我来照顾,而我 已垂垂老矣,这副担子的分量可想而知。但我在苦难面前 ,没有后退,没有逃避,迎难而进,承担起了一位丈夫和 父亲的责任。 最后,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对于喜爱文学的人,写 作可以缓解生活的困苦,可以纾解精神的压力,可以给你 增添克服苦难的勇气。这些年来,哪怕再苦再累,我都要 抽出一两个小时来写点东西,这段时间,是我一天之中最 快乐的时候。任何时候,人都要积极乐观,都要葆有一颗 童心。即使咀嚼过苦难,此生依旧温暖纯良;无论何地何 时,都不能丢失生活的希望与力量。 《禁地青春》的写作和出版,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 在我遇到困难和波折的时候,能坚持不懈,给我以鼓励, 使我很受感动。 向多年来所有关注和推崇《禁地青春》的广大读者朋 友们致以衷心的谢意! 以上,是为自序。 魏世杰 2019年1月 导语 魏世杰著的《禁地青春(上下)》是首部讲述发生在中国核武器研发基地的青春励志热血故事,是核武老人26年亲历记,真实得令人落泪。 作者写作的意图,不是全面记述核基地的创业发展历史,也不想列举基地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只想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核基地生活,它不是一部史诗作品,它是为核基地的小人物画像的“清明上河图”。 精彩页 三、厕所受惊 保密宣誓后,我们带着行李爬上了卡车,在崎岖的山路上出发了。但是,我们的目的地并不是九院,而是青海的农村。 当时,全国正开展社教运动,青海省也不例外。青海省省长王昭任社教总团团长,把九院调来的这一大批应届毕业生“征用”,作为团员之一部。 虽然社教工作归地方干部领导,但我们有很大的独立性。为了掩人耳目,我们统称为“北京学生大队”,下设中队、小队,有自己的一套管理体系,可以自己开会,自己安排工作,而且禁止地方干部参加。 这种双重管理体制,使很多地方干部感到奇怪,纷纷猜测:“北京学生大队”有什么来历?他们和“海晏厂”(九院在青海的分部又称221厂,位于海晏县境内,地方干部称之为“海晏厂”)有什么关系?特别尴尬的是,我们很多人没有去过北京,我就是其中之一。有一次,一位公路局干部问我长城顶上的路有多宽,能跑汽车吗?我顺口说至少有个几十米吧,双车道没问题。旁边有个真正的“北京学生”急忙掩着嘴,差一点笑出声来。 我去的地方是湟中县一处交通不便的山区,在那里,我平生第一次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贫穷和落后。 我们都习惯了有饭有菜的饮食,坐到炕上,看到一双黑手端上一碗青稞面汤,便等着上菜,可三等两等,再无消息了,下炕看时,房东的锅里空空如也,房东的孩子目不转睛地盯着我们手里的那碗汤,不停地咽着口水。中午,在田里劳动得精疲力尽时,房东的婆娘送饭来了,除了一坛子凉水,还有干粮。 “来,吃油花吧!”她热情地分给每人一块东西。 “油花”是青稞面馒头的俗称,其实是一点“油花”也没有的,表面发黄的是采自山上的一种香草,这在当地算是很好的食品了,只有劳动强度很大时才能享用的,我掰开一看,已发霉可拉出丝来,放一点在嘴里,又黏又苦,赶紧喝了一口水,吃药一般的吞下去。看那房东时,却吃得津津有味。 到了晚上,该睡觉了,房东和炕洞里点上了晒干的牛羊粪便,那是当地唯一的取暖用燃料。有几次和老乡外出,见到一滩热腾腾的牛粪,老乡像见到宝贝一般,立刻双手捧到背篓里,回到家后,将它们贴到墙上。贴的多,在邻居面前是很引以为豪的。 在被牛羊粪的怪味熏得晕头转向时,我打开了行李。老乡的两个孩子突然发现新大陆一般叫起来:“被被,被被!”一边喊一边用手不断在我的被子上摸挲。转过脸看老乡的被子时,明白了:大概若干年之前,那被子也有如许容貌的,可如今只剩下黑乎乎的一团棉絮条,对孩子来说,已和被子久违了。 对我来说,吃和睡虽然有些难度,但还能够克服,我最害怕的却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就是解大手,或称“出恭”,最通俗的说法,就是拉屎了。我到农村后,第一次拉屎就被吓了个半死。青海农村有些地方的厕所和猪圈是合而为一的,人拉的屎很快就会被猪吃光,就是说,猪吃人屎,人吃猪肉,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循环,用今天的话说,也是循环经济的一种先进模式了。可我当时哪里知道? 也可能是房东的猪这几天饿坏了,我刚蹲下,几头猪就钻到我屁股底下来了,猪鼻子在屁股上乱蹭一气,我大吃一惊,像触电一样跳了起来,吓出了一身冷汗。 俗话说,一年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从那天开始,我便把上厕所视为畏途,为了安全,我索性到野外去方便。但当地的猪有不少是放养的,满地乱跑。猪的鼻子很尖,闻到味道也会跟踪而来,你要方便时须蹲在下风头,而且要速战速决,或者手里准备一点“武器”——石块、土块或者木棍之类。 P5-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