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丝绸之路纪行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日)松田寿男 |
出版社 | 河南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丝绸之路纪行》是日本史学家松田寿男关于丝绸之路的一次文化之旅。敦煌、撒马尔罕、巴米扬、德黑兰……这部纪行文集,一边粗略地由东至西探寻丝绸之路上散布的绿洲城市,一边把握地域特性、贸易状况、拜火教、伊斯兰教等等的地方志、历史和风俗。从综合描绘亚洲史的历史学家独特的视点出发,栩栩如生地记述了中亚往昔的姿容。 作者简介 松田寿男(1903—1983),出生于东京。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东方史学系毕业。历任国学院大学教授、京城帝国大学教授、早稻田大学教授。文学博士。专攻东亚史。亚洲内陆史学会首任会长。主要著作有《漠北与南海》、《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沙漠的文化》、《丹生的研究》、《亚洲的历史》等。已出版《松田寿男著作集》(全六卷)。 目录 前言 前篇 对干燥亚洲史的思考 一 丝绸之路与干燥亚洲 二 讲述天山山脉 三 我的天山之路 后篇 探访干燥亚洲的历史 四 漠南路 五 从林海到天山 六 内陆之春 七 中亚的沙漠与绿洲 八 中亚三镇 九 消失的西城余晖 十 追寻清真寺与宣礼塔 十一 在开伯尔山口 十二 探访阿富汗南部的大沙漠 十三 巴米扬山谷遐思 十四 伊朗之旅 十五 在德黑兰周边参观 十六 横穿扎格罗斯山脉 十七 从俄罗斯菜谱说起 解说松田知彬 序言 我想将自己仔细思考、深刻理解的“沙漠亚洲 ”讲述给大家。 对于史实和文物进行详尽玩味,这样的著述已 有很多。然而,这些著作中缺乏一个“为什么”, 所以有很多止步于单纯的技术或报告。在我专门研 究的干燥亚洲史中,这种感觉尤其深刻,其中有些 甚至仅仅是对未知国土的憧憬,以及对卓越文化的 赞许。 这样可不行。追究个别的事件和古物是必要的 ,但是将它们综合起来思考,这方面也必须竭尽全 力。我的人生虽然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我却以壮年 的干劲致力于这一课题。所以,尽管我深知现在自 己的论述往往是半吊子,但还是听从别人的劝诱, 来讲述亲手构建的干燥亚洲史的概略,另外,也想 谈谈通过亲身旅行所掌握的精髓,于是试编本书。 全书共十七章。其中多半是已经在报章杂志公 开发表过又经补充修改的作品。不过,也有很多是 放入书桌抽屉,扔在一边的。虽然是拙劣的文章, 却也是尽心尽力之作。当然,我不能采用报告文学 作家那样轻松的笔触,也模仿不了小说家创作的游 记,在对话上倾注主要力量,以身边的活动让人身 临其境。我仅仅是极其平凡、不玩弄花招地追究历 史的真实。如果对您能有所参考,实在荣幸之至。 既然是旅行记,那么撰稿的年月日期绝对不能 缺少。因此,在各章的末尾必定注上原作的年代月 份。另外,由于本书汇集了不同年度的作品,所以 或许有重复的记述。这一点我事先请您谅解。 在结尾才提及实在惶恐,总之,对劝诱我出版 此书的《每日新闻》的浅冈光正先生,以及允许我 对已经发表过的论文和旅行记进行修改并重新出版 的报社与杂志社,致以深深的感谢。 昭和四十六年七月二十五日 松田寿男 导语 松田寿男著的《丝绸之路纪行》以旅行日记和考察笔记为基础,汇集的与丝绸之路相关的文章。本书由前篇、后两篇两个部分构成。书的结构为,前篇“对干燥亚洲史的思考”可以视为总论,后篇“探访干燥亚洲的历史”则为分论,总论(一至三章)叙述了干燥亚洲史的整体见解、作为轴心的天山山脉的地位,以及自己最终将它当作主要研究对象所走过的心路历程。 后记 解说松田知彬 父亲松田寿男喜欢旅行。游山玩水、出差办事 、考察旅行,目的各种各样,但是不论哪种,都能 让他享受到旅行本身的快乐。即使身体稍有不好的 时候,只要一去旅行,立即生气勃勃。汽车、火车 、飞机,不管乘坐何种交通工具,外面光线明亮的 期间,他既不打瞌睡,也不看书。只是一个劲儿地 眺望窗外。父亲在其所著《沙漠的文化》的开头写 道“从阿什哈巴德飞往塔什干的飞机上,我将额头 紧紧抵在舷窗上”。当时,他首次从高空眺望卡拉 库姆沙漠,情绪非常兴奋,但即使是国内司空见惯 的窗外景色,他的劲头儿也没有什么不同。“司空 见惯的景色也有变化,还有从前看漏的东西,”他 曾经说。实际上,他在一篇旅行日记中记述了乘坐 旧信越本线列车,经过冬季草木枯萎的碓冰山12时 ,“第一次发觉,碓冰山口几乎没有常绿树。” 这样观察和注意到的东西立即记录下来。可以 说是笔记狂吧。不仅如此。坐在交通工具中,他也 会描绘简单的草图。上述从高空俯瞰卡拉库姆沙漠 的景色,他也绘有几张草图。在黄褐色沙漠中蜿蜒 而行的阿姆河与锡尔河,在二者之间流淌的泽拉夫 尚河,沿着河流东西方向延绵不绝的山脉,闪烁着 白光的盐湖,鲜绿的oasis(绿洲)等等。即使带着照 相机,他也基本不用。理由是,“照片的话,总觉 得印象稀薄,所以不行。”一到目的地,他就一边 灵活地使用笔记或草图,一边游荡一整天。回到旅 馆吃罢晚饭,马上着手整理。或者补充笔记,或者 给没有颜色的草图添加色彩,汇总成一篇文章。 题为《安志安途》的十几本旅行日记就是这样 积累起来的。现在仍保存在我的身边。是有着漂亮 封皮的小型素描本,一页一页被整齐而细小的文字 、速写、插图、简要地图等填得满满的。文字有竖 写的、横写的,还有斜写的,真是自由自在。充分 发挥了日语的长处。考察旅行的时候另外带笔记本 去。里面也是用细小的文字密密麻麻写满了预先调 查好的事项、实际考察当地后确认的事项、新发现 的事项等等。本书汇集的与丝绸之路相关的文章, 就是以这样的旅行日记和考察笔记为基础。报章杂 志的约稿较多,而未曾发表“放入书桌抽屉,扔在 一边”的也不少。翻看后者的日期,分别都是旅行 归来后立即写下的。趁旅行的印象还鲜明的时候将 其写成文章,似乎成了他的习惯。 本书由前篇、后两篇两个部分构成。书的结构 为,前篇“对干燥亚洲史的思考”可以视为总论, 后篇“探访干燥亚洲的历史”则为分论,总论(一至 三章)叙述了干燥亚洲史的整体见解、作为轴心的天 山山脉的地位,以及自己最终将它当作主要研究对 象所走过的心路历程。分别是东京新宿区主办的市 民大学讲座的讲义、向《ぃづみ》杂志(当时为女性 举办文化讲座的“女性文化协会”的机关杂志)投稿 的文章,以及NHK电台广播的原稿,全都简洁易懂。 尽管如此,通读一至三章之后,父亲学问的轮廓就 会浮现在面前。 父亲不喜欢“丝绸之路”这个词语。正如他在 本书的一章中写到的那样,“它也是丝绸之路,虽 然我并不喜欢这一词语”。毋庸置疑,所谓丝绸之 路是联结欧亚大陆东西方交通线的称谓,来源于中 国产的丝绸辗转运送到西方这一事实。虽然这一称 谓广为流传,但其实是极其片面而肤浅的。一边和 严酷的干燥斗争,一边开辟和维护东西交通线,从 该词里丝毫感受不到人们这样的生活。而且,它甚 至招来误解,好像从东方的中国到西方的地中海, 只有一条高速公路似的大道。实际上,虽然简单地 称为丝绸之路,其实有好几条线路。并且,这些线 路互相缠绕,呈现复杂的面貌。即便只列举骨干路 线也可以指出三条吧,从北到南分别为steppe route(沙地路线,游牧路线)、oasis route(绿洲 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marin。route(海上丝绸 之路)。而且,其中两条陆路通过干燥亚洲。 干燥亚洲中存在两种形成鲜明对照的生活者。 在广大的steppe(沙地)饲养家畜,逐水草而居的游 牧民,以及在沙漠中利用河水与地下水,从事农耕 的oasis(绿洲)民。二者的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各 异,但是都从与他人的贸易中寻求改善自身生活的 道路,这是它们的共同点。虽然起初是零零碎碎、 互通有无的贸易,但是不久发展为大规模的中转贸 易,与此同时,出现了两条大动脉。正是steppe route(沙地路线)和oasis route(绿洲路线)。不看 清干燥亚洲这样的历史真相,就不能把握丝绸之路 的本质吧。 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交通、贸易路线,还是游牧 民与oasis(绿洲)民活动的生命线。进而,像“文化 乘着骆驼背传播”这句话说的那样,伴随着商品交 换,文化得到交流。军事和政治力量也沿着这些线 路游走。它正是欧亚大陆历史的轴线。也可以说它 是前近代世界史的轴线吧。因此,如果不着眼这条 轴线的作用,“亚洲史的综合”也好,“统一的世 界史”也好,统统无法指望吧。在这本纪行文集中 ,父亲特意加入“对干燥亚洲史的思考”这一总论 ,是出于充分发挥分论(纪行文)的功效这种历史学 家特有的 精彩页 一 丝绸之路与干燥亚洲 1 干燥地带的姿容 绿水青山,田野里水田、旱田纵横的日本。得到如此美丽的大自然及温和气候哺育的我们,很容易意识不到大自然的严酷。可是,踏人干燥世界一步去看看,那里有我们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人与沙的激烈斗争。在这块面积几乎达亚洲大陆三分之一的干燥亚洲里,几千年来,不,几万年来,人类的智慧向大自然的统治和重压持续不断地发起挑战。当然,这挑战现在仍在继续。亲眼目睹这挑战,我们就能深切感受自己享受着多么幸福的生活,同时,也会惊异于人类无限的智慧。 这干燥亚洲,另外还有个沙漠亚洲的称呼。正是那样,放眼望去,到处是无比干燥的沙海。这沙浪,从地中海之畔向着东北方刷洗大地,将大陆的正中,也就是亚洲内陆,也完全覆盖。所以,亚洲大陆,在北方广袤的森林世界和南方由东向南绵延的绿野世界之间,广大的黄灰色的沙地,像楔子一样深深地打入。那里几乎不下雨是毋庸置疑的。 因此,群山全是赤裸的。山脉就那样袒露着白、黑、赤、紫、黄等颜色的土壤,从沙子的波浪之间昂起头,形成连亘的山岭。有些山的高处,积雪结冰,像白头的老翁。好像是因为有些许的湿气,从外海经高空流过来的缘故。夏天来临,冰雪开始融化,刻在山坡上的无数的褶皱,化作了河流,将水运下山来。水流一到达沙漠,立刻被沙子吸干。其中有一些河流在地表流淌,但是大部分到了盛夏就完全干涸,只留下流水的痕迹。一看地图,这种流水也作为河流用蓝线表示,但那只不过是记号罢了,实际上,终年流水的河流,非常之少。 被吸入地下的水,变成地下水。不用说,地下水被炎热而广阔的沙地覆盖,难以推测它的存在。不过,地下水存在的位置也有高有低。处于高位的部分,稀稀落落地生长着杂草,这些草的特性是根能向下扎得很深,以及能在体内保持水分,例如,梭梭草或骆驼草等。这称为steppe。在日本,非常不恰当地将其译作“草原”。当然,它的实际状态并不是这两个文字给人感受的草褥子那样。总的说来,通常可以称之为半沙漠。 其中,有些地方也能看见地下水渗出地表,形成小小的池塘。池水大多盐分很大。不用说水量也小,所以充其量只能用于放牧牛羊,给商队提供合适的休憩地点,以及作为路标之用。也就是说,那里不能成为人类定居生活的场所。在沙漠和半沙漠中,时不时有这样的水池,其中一些池水干涸,只剩下盐分,有些地方看上去宛如将白色的盘子搁在沙地上。从飞机舷窗往下看,在广漠干燥的沙地中,仿佛有小镜子遗落,闪闪发光。那无非是干涸的湖泊。有些白色的干湖表面有一条黑色的线。那黑线正是商队的路线,即caravan route。 在亚洲的这个部分,大自然赋予的姿态仅此而已。极其单调、荒凉的国土,不是吗? ……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