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道德经(老子)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春秋)李耳 |
出版社 | 金盾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邱岳注评的这本《道德经(老子)》所选为《道德经》(李耳著)传世通行版本。原文共5500余字,包罗了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以及立身处世、治国安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并对其进行了注释、翻译与评析,使有些古奥难懂的内容变得通俗易懂,适合广大读者阅读、鉴赏。 目录 道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德经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九章 第七十章 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二章 第七十三章 第七十四章 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六章 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八章 第七十九章 第八十章 第八十一章 后语 序言 《道德经》,又名《老子》,是春秋末年著名 思想家、道家创始人李耳(生卒年不详,后学者称 其为老子)的杰作。全书分道经和德经上下两篇, 其中道经37章,德经44章,共81章5500余字,是道 家学派及其后来的道教的主要经典。 《道德经》一书惜墨如金、文约义丰,短短五 千余言却包罗了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 以及立身处世、治国安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所以 ,鲁迅说,不读《老子》一书,不知中国文化。胡 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 一位真正的哲学家。但老子不像儒家那样就哲学论 哲学,就伦理论伦理,就政治论政治,而是从更深 层次上,把社会、人生等问题置入宇宙发展演变的 历史长河中加以对照并深入思考。因而,《道德经 》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代,也无论在中国还是外国, 都是影响巨大的哲学著作。例如,《道德经》的中 文版本,自古及今已有上千种;而在国外,仅英译 本就有三十多种,是国外翻译、出版最多的中国著 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道德经》一书不但是中 华古老文化的结晶,也是全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 有人说,《道德经》一书有些古奥难懂,这是 不争的事实。一来该书写作时间久远,古今本来就 有着巨大的文化反差;二来该书在流传过程中,形 成了若干版本,其中不乏舛误之处。因此,在编写 过程中,笔者对原文认真进行了甄别,所选版本可 以认定为传世通行版本。在作注释、译文和评析时 ,查阅和参考了历代学者们的某些注释版本以及当 前学术界的诸多研究成果,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 适合现代读者的阅读需要。 当你读完《道德经》原文、注释、译文和评析 后,想必大家对老子的思想会有一个概略的认识, 对博大精深的道家理论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古代中华 文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 在编撰的过程中,由于水平所限,浅显错漏之处在 所难免。在此,敬请专家学者和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彭彦彰、粟仁、黄 凌、袁风东、赵爱艳、卢晓雪、韩冰冰、黄志平、 张献光、王胜等人的大办协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 谢! 注评者 导语 《道德经》,又名《老子》,是春秋末年著名思想家、道家创始人李耳(生卒年不详,后学者称其为老子)的杰作。全书分道经和德经上下两篇,其中道经37章,德经44章,共81章5500余字,是道家学派及其后来的道教的主要经典。 《道德经》一书惜墨如金、文约义丰,短短五千余言却包罗了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以及立身处世、治国安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在编写《道德经(老子)》这本书的过程中,笔者邱岳对原文认真进行了甄别,所选版本可以认定为传世通行版本。在作注释、译文和评析时,查阅和参考了历代学者们的某些注释版本以及当前学术界的诸多研究成果,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适合现代读者的阅读需要。 当你读完《道德经》原文、注释、译文和评析后,想必会对老子的思想会有一个概略的认识,对博大精深的道家理论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古代中华文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后记 关于阅读《道德经》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一、老子其人 老子(生卒年不详),姓李名耳,字伯阳,又 名老聃,是春秋时代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始祖 。 老子的真实身份及生平,很久以来就是一个待 解之谜。《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有这样的叙述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里人也。姓李氏,名耳 ,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 子。” 司马迁说,老子是楚国苦县人,就是今天的河 南鹿邑县(也有史料记载,老子为今安徽涡阳人) 人。周守藏室即东周王朝掌管图书的官员。孔子曾 向老子请教有关礼的问题,孔子对老子的评价极高 ,认为老子犹如一条巨龙,表明他对老子非常敬佩 。 孔子向老子问礼是确切的。在《史记》、《左 传》、《孔子家语》、《札记》、《庄子》和《列 子》等先秦古籍中,曾多处记载了孔子于公元前522 年适周观光,慕老子之名,曾拜访过老子。 据考证,老子与孔子同时期而年稍长于孔子, 大约要比孔子大20岁。孔子的生卒年代是确定的。 他向老子请教某些问题,这在当时应该讲是完全可 能的。孔子提倡“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更何况老子是一位博学多识的学者。 后来周代衰朽,老子失去了图书管理员的职位 ,便离开周朝。他决定出走了,这就要说到老子出 关的事了。 老子要到秦国去,到西域去,这就得经过函谷 关。函谷关在今天的河南灵宝县,后来关口移到了 今天的河南新安县。这里两山对峙,中间一条小路 ,因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险要,好像在函子里一 样,所以取名为函谷关。 守关的长官是尹喜,称关令尹喜。这一天他正 站在城关上嘹望着,只见关谷中有一团紫气从东方 冉冉飘移过来。关令尹喜是一个修养与学识极其高 深的人。他一看到这种气象,心里一顿,这是有圣 人来了!只有圣人来才会有这样的云气,今天一定 有圣人要经过我的城关了,不知是哪一位。不多一 会儿,就见到一位气宇非凡、仙风道骨的人,骑着 一头青牛慢慢向关口行来。竟然是老子! 《史记》中确有“老子见周之衰,乃遂去”一 句。据考证,老子去周的时间,大概在公元前520— 前516年之间。 老子出关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地传说着,演绎 着。鲁迅先生也对此发生过兴趣,还专门创作了故 事新编《老子出关》。老子出关中的“紫气东来” 也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基因。帝王之家将“紫气 ”喻示作吉祥、祥瑞。你看生个孩子如果紫气满室 ,古人认为这孩子必定大有出息。老百姓之家也把 “紫气”当做吉祥的象征,于是把“紫气东来”这 些字写在大门上,等等。先民还认为,哪个地方有 宝物,哪个地方就会在上空出现紫气。 传说老子一生下来时,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 子,所以被后来称为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个 很主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尊为道祖。从《 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仙,汉桓帝更是亲自 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凡此种种,人们 给老子身上披上了一件件神秘莫测的外衣。 老子当初出关是乘青牛飞过去的,不仅为后人 又留下了一段美妙的传说,而且老子骑坐的“青牛 ”后来成了道教文化中的一个著名的意象,成了神 仙道士的坐骑了。再后来,“青牛”成了老子的代 名词了,老子又被称为“青牛师”、“青牛翁”等 。这青牛还被老子家乡的百姓看做是神牛。今天在 老子的家乡河南省鹿邑县城内的东北角上还有一处 高约13米的高台,唐高祖李渊尊老子为“太上老君 ”,把这个台称为“老君台”,台上还修了座老子 庙,进行祭祀。相传老子五十多岁时曾在这里讲学 。 我们认为,老子就是老聃,大约生活在春秋末 期,但确切的生卒年代至今仍无法考证。传说中老 子是一位寿星,活到一百六十余岁才仙逝。 二、《道德经》一书的由来 《道德经》共81章,5500余言,分为上下两部 分,上篇称为《道经》,下篇称为《德经》,上下 合称《道德经》。 传说老子西出函谷关时,关令尹喜慕名老子, 让其著文立说,老子答应下来,将他的智慧一个字 一个字地写在了简牍上。老子先写了上篇,又写了 下篇,写完了一数,共有五千字,取名为《道德经 》。上篇叫《道经》,下篇叫《德经》,又分成八 十一章。于是一部“五千言”的惊天动地的伟大著 作诞生了!据说,关令尹喜自己也著过书,当他读 到这样美妙的著作,深深地陶醉了。他对老子说: “读了您的著作啊,我再也不想当这个边境官了, 我要跟您一起出走啊!” 老子出关作《道德经》的故事流传了几千年, 然而《道德经》一书的真实来由,历来众说纷纭, 至今说法不一。一些学者认为《道德经》的作者并 非老子。不过,这只是一种推断,并没有确凿的历 史依据,所得出的结论自然也是不可信的。 有一种观点认为,《论语》和《墨子》都没有 提老子,说明《道德经》成书于战国以后,所以并 非老子所作。 …… 七、道家学说的创立 道家与儒家是影响中国最大的两种思想 精彩页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①,以为天下母②。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③。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④,闭其门⑤,终身不勤⑥。 开其兑⑦,济其事⑧,终身不救⑨。 见小日明,守柔日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⑩,无遗身殃⑩, 是谓习常。 【注释】 ①始:开端,这里指道。②母:根源,此处指道。③子:派生物,指由母所产生的万物。④塞其兑:堵塞耳目口鼻。兑,指口,引申为耳目口鼻等孔穴。⑤闭其门:关闭欲念的大门。⑥勤:穷苦,愁苦,担心。⑦开其兑:敞开耳目口鼻。⑧济:成功,成就。⑨终身不救:一生不可救治。救,治。⑩用其光,复归其明:利用本体发出的光,回到光的本体。归,返回。⑥无遗身殃:不要给自己带来灾祸。 【译文】 天地万物本身都有开端,这个开端可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如果知道根源,就能认识万物。既已认识天下万物,又持守万物的根源,就终身不会遭到危险。堵住耳目口鼻,关上欲念的大门,终身不必忧劳。开启耳目口鼻,成就你的事业,但终身不会取得大成就。能够见到隐微才算是清明,能够秉守柔弱才算是坚强。利用由本体发出的光来认识万事万物,再回复到清明的光的本体,这样才不会给自己带来灾害,这叫做沿袭永恒的道。 【评析】 本章旨在说明守母,也就是守道的重要。 老子在本章指出,“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老子在第一章也有同样的论述,指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由此“始‘”和“母”分别指“无”和“有”。但“无”为道体,“有”为道用,所以“始”和“母”实际上都是指道而言。就理论上说,道是万物的本原,必先于万物而存在,所以称之为“始”,就作用上说,道可创生天地万物,所以又可称为“母”。 本章中,老子又一次使用了母、子这对概念,在这里,母就是道。老子对这个问题的论述应用了辩证的方法,他的知母、知子的观点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之一,不仅在春秋末年甚至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其思想水平是许多哲学家所不及的。 老子认为,道虽小(即弱),却是天下万物的本原。认识到世间万物的本原,也就会知道世间万物的本身,便能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在立身处世当中,老子认为体道、用道者,一定要堵塞住私心的口子,关闭私心的通道,要用智慧之光,照亮心中的暗昧,做到心明眼亮,言行不致盲从,不给自己带来灾祸,这叫做顺应常道。老子认为,天下万物自然的生长和发展有一个总的根源,人应该从万物中去追索这个总根源,把握原则。人们认识天下万物但不能离开总根源,不要向外奔逐,否则将会离失自我。 本章的言外之意在于,世人都好逞聪明,不知收敛内省,这是很危险的事情。他恳切地希望人们不可一味外露,而要内蓄、收敛,这样就不会给自身带来灾祸。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①, 行于大道,唯施是畏②。 大道甚夷③,而人好径④。 朝甚除⑤,田甚芜, 仓甚虚,服文缲⑥, 带利剑,厌饮食⑦, 财货有余,是谓盗夸⑧。 盗夸,非道也哉! 【注释】 ①介:的确。②唯施(yi)是畏:惟畏是施的倒装,只怕误入邪路。施,通“迤”,斜行。③夷:平坦。④径:斜,不平,小路。⑤朝甚除:宫殿十分整洁。朝,朝廷,君主接见臣下和处理政事的地方。除,整洁。⑥服文綵:穿着有文采的衣服。服,穿着。文綵,有彩色交错花纹的线织品。⑦厌:同“魇”,吃饱,引申为满足。⑧盗夸:盗贼盛行。盗,偷窃。夸,这里指盛行。 【译文】 假使我的确具有智慧,我就走大道,唯恐走入邪路。大道极为平坦,可是一般执政者却偏喜欢走小径、行邪路。朝廷十分整洁,田地却非常荒芜,仓库非常空虚,统治者穿着有文采的衣服,佩带着锋利的宝剑,饱食终日而钱财盈积,这叫做盗窃盛行。盗窃盛行,这是多么无道啊! 【评析】 本章是说为政的人,应该无私无欲,表现无为,这样才合于大道。老子认为,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有智慧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其能否体察、运用并不断固守大道。不走大道,就会走入邪路。 老子描述了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尤其是统治者凭借权势和武力,对百姓恣意横行,搜刮榨取,终日荒淫奢侈,过着腐朽糜烂的生活,而下层民众却陷于饥饿状况,农田荒芜、仓藏空虚。这种景况,无怪乎老子把统治者叫做“盗夸”。“盗夸”之人过着奢侈生活,而人民却在挨饿。按照老子的学说,这类不正常的情况是不会永远存在下去的,人类社会迟早会回复到它自己最初的自然常道的。 老子警告那些自私的统治者,他们永远渴望着财货有余,这就给自己埋下了极大的危机。这一章的内容也可以说是给无道的执政者们——暴君所画的像。庄子也曾揭示出“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社会不公正现象。 P150-15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